书城文学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
5559200000002

第2章 欲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做人的智慧(1)

做人是一生的修炼。只要我们看看那些在社会上功德圆满、路路皆通的人,就知道他们都是有着大机智和大心胸的人,都是在做人方面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至高无上和完美无憾的境地,就因为在他们身上浸润着中国五千年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1.不争一时一己之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

【释义】

圣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民众之后,民众却把自己的利益置在前头,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掷于身心之外,其身心却得以完美地存活。圣人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杂念吗?因此,圣人的理想总能得以成就。

【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才能长存永在,人间的“圣人”由于忘私退身而成就其伟大理想。我们都知道大禹为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他就足以成为“圣人”。由此可见,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统治者。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他一再地歌颂天地,天地产生“道”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用朴素辩证的观点,说明“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相互统一的。老子认为“利他”往往能够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

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说把身体交出去,反而能保存。意思是用小我换大我,以“无我”的方式“为我”。

石头把自己交给路,反而无伤害,能长久。美玉把自己藏在山里,反而被开采,不能存璞。“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自己。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吕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任宰相。他不喜欢把人家的过失记在心里。他刚任宰相不久,上朝时,有一个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过去。许多官员都为他愤愤不平,要求查问这个人的名字和担任什么官职。吕蒙正急忙阻止他们。退朝以后,那些官员心情还是平静不下来,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查问清楚。吕蒙正却对他们说:“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么一辈子就忘不掉。宁可不知道,不去查问他,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官员们都佩服他气量恢弘。

【感悟箴言】

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以一己之心去衡量他人的思想。也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忘却他人的存在。学会做一个心底无私的人,你会因自己的无私而得到别人的敬仰,还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2.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释义】

能战胜他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

【慢读细品】

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他一直为此而自豪。可是不幸发生在那年深秋,一道耀眼的雷电引发了一场山火,无情地烧毁了那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伤心的保罗决定向银行贷款,以恢复森林庄园以往的勃勃生机。可是银行却拒绝他的申贷。

沮丧的保罗茶饭不思地在家里躺了好几天。太太怕他闷出病来,就劝他出去散散心。保罗走到一条街的拐角处,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口人山人海。原来一些家庭主妇在排队购买用于烤肉和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看到那一截截堆在箱子里的木炭,保罗忽然眼前一亮。回去后,他雇了几个炭工,把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炭,分装成1000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销店。结果,那1000箱木炭没多久便被抢购一空。这样,保罗便从分销商手里拿到了一笔钱。第二年春天他购买了一大批树苗。终于,他的森林庄园又绿浪滚滚了。

一场大火烧毁了前人留给他的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也毁掉了他曾经拥有的自豪。面对挫折和失败,主人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困难,重新赢回了失去的一切。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能以己之长胜过别人,则可以形容为“有力”。而真正做到战胜自己不合于大道的种种欲望,消除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才是真正的“强”。

老子说的“自胜”,可能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意义。前一种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认为“自胜”比“胜人”更为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比如当一个人的权利、名誉、地位和利益应有尽有的时候,他最害怕什么呢?那就是伴随而来的孤独。人有时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是很脆弱的,战胜自己也就显得如此困难。然而,一个人如果无法战胜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认为不该做的事,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人。

从另一种意义上看,“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一层意义,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谈得上完善与发展。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把眼睛盯着某个对手,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

其实,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我。“强者”这顶桂冠只能戴在那些战胜了自己的人头上。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话实在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还有一些个人的欲望。如果我们成了这些情感、欲望的俘虏,我们就会变得荒淫、自私、贪婪、怯懦、懒惰,那样,什么坏事和丑事都干得出来,我们就成了披着人皮的野兽,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工作都办不好。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人立业没有不断地“破心中贼”的意志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做自我批评,就是不断战胜自我,把不良的念头和冲动压下去。

一个人想要战胜自己,关键是要自信。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我一定能行,这点失败算什么?另一种是,算了,认输吧,再拼恐怕也躲不过失败的厄运。这两种心态中自信是天使,不自信是魔鬼,而且它们也都是最真实的自我,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小心不要被魔鬼打败。

有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青年,去报考一家大公司,结果名落孙山。这位青年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自杀未遂。不久传来消息,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是因为统计考分时电脑出了差错,他被公司录用了;但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又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小的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呢?这个青年虽然在考分上击败了其他对手,可他没有打败自己心理上的敌人,他的心理敌人就是惧怕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自己给自己制造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将弗洛伦丝·查德威克,一次从卡得林那岛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湾,在海水中泡了16小时,只剩下最后一海里时,她面前大雾茫茫,潜意识里发出了“何时才能游到彼岸”的信号,她顿时浑身困乏,失去了信心。于是她被拉上小艇休息,失去了一次创造纪录的机会。事后弗洛伦丝才知道,她已经快要登上成功的彼岸,阻碍她成功的不是大雾,而是她心中那个可怕的魔鬼。是她自己在大雾挡住视线之后,对创造新的纪录失去了信心,然后才被魔鬼所俘虏。过了两个多月,弗洛伦丝·查德威克又一次重游加利福尼亚海湾,游到最后,她不停地对自己说:“离彼岸越来越近了!”她的潜意识发出了“我这次一定能打破纪录”的信号,顿时浑身来劲,最后弗洛伦丝·查德威克终于实现了目标。

人有了信心,就会产生意志力。弱者与强者之间,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力的差异。人一旦有了自信,也就有了力量,就能战胜自身的各种弱点,就能做成在这个世界上能做的任何事情。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战胜自己,唯独自己是最难战胜的。有人说过:“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感悟箴言】

在人生道路上,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走出失败的阴影,充满信心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失败和挫折并不是最终结局,只要信心不被打碎,用自己的智慧战胜自我,就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3.谦虚是成长的土壤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释义】

不有意地表现自己,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突出;不自以为是,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卓著。

【慢读细品】

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综合反映,还是一个人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它的内涵之丰富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谦虚可以使人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使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也可以使人得到更多成功的机遇。谦虚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处事态度,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生一切内在的体现。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自古以来,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谦虚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的甜美的根,所有更高的美德由此发芽生长。”可见,谦虚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多么大。

一天,苏格拉底的弟子聚在一块聊天。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夸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片广大的田地。当他在吹嘘的时候,一直在旁边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一张地图说:

“麻烦你指给我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说。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找出一小块来,但和亚细亚相比,实在太微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个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一个小点说着。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指给我看,你家那块广大的田地在哪里呢?”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也找不到了,他家的田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和伟大的天地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当我们能以一颗谦卑的心,珍惜所获得的一切时,那是一种更伟大的情操。在我们的生活中,谦虚谨慎的人,往往没有出众的才华。才华出众的人,往往有时显得不够谦虚谨慎。既有真才实学,又谦虚谨慎的人,实在是比较难得。

【感悟箴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这不是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老是自以为大的人其实很不聪明,老是自夸的人从来没有彰显什么成就。

4.朋友相处应保持适当距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释义】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取法自然。

【慢读细品】

这一道理用在交友上,就是告诉我们与朋友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人往往就是这样,越是交往密切,也就极容易分出个厚薄来。而人一旦有了这层认知,一些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就演变得很复杂。

朋友间的日常交往关键在于度,只是,这其中的度又有谁能够真正把握到呢?这中间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才算是合适?合适的距离究竟是多远,又有几人能说得清?如果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情,演变成相互谋取利益,这友情就变质了。友情一旦掺有了利益的水分,那么交往就成了交换。而一个换字,就把所有的情感全部颠覆了,友情便被凌迟成不堪回首的创伤。

理查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雇员,由于工作勤奋努力,成绩斐然,在短短的几年间,步步高升,事业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而有几位跟他一同起步的同事,限于能力和机会,却至今仍保持着多年前的原状。因此在大家相处之时,理查总觉得不太自然,甚至还有些战战兢兢。

起初他为了避免老同事们指责他过于高傲,惹个“一朝得志便不可一世”的批评,频频地请这几位老同事吃饭,而且说话也比过去更加小心、客气了,饭菜档次更是极显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