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新反经【上下】
5559900000010

第10章 量材第四(1)

所谓造器尽其材,用人识其性。人的才能的表现方式和领域不尽一致,用人如用物,扬长而避短,量能授职,因材任人,自古皆然。不能把职位作为交易的砝码,而要把职位作为各类人才发挥才能、成就业绩的地方,领导选什么人做助手要看的就是其才能,看其适合在什么位置。

【经文】

夫人才能参差大小不同,犹升不可以盛斛,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故伊尹曰:“智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辩于万物之情,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不失四时,通于地理,能通不通,能利不利,如是者举以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于德。通于人事,行犹举绳,通于关梁,实于府库。如是者举以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于仁。忠正强谏,而无有奸诈;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举以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于义也。故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

太公曰:“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遮闾巷,察奸伺祸,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剧不悔,此妻子之将也。先语察事,劝而与食,实长稀言,则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忉忉截截,垂意肃肃,不用谏言,数行刑戮,刑必见血,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辩好胜,嫉贼侵凌,斥人以刑,欲整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外皃怍怍,言语时出,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毕,此十万人之将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人之将也。勋勋纷纷,邻国皆闻,出入豪居,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能效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

【译释】

人的能力参差有别,大小不同。就像升不能用斛来盛一样,满则外溢而丢弃。用人也是这样,如果用非其能,又怎能不产生差错呢?因此伊尹说:“睿智能通达宇宙的变化规律,应变无穷尽,知晓万物的状况;足以明于阴阳调和,四季运转,节制风雨,这些大自然的变化,这样的人足以举荐为三公,所以三公之事,常常与‘道’有关。能够不违四季变化,通晓地利,能化不通畅为通畅,变不顺利为顺利,这样的人可以举荐做九卿,所以九卿的职责常常与‘德’有关。精通于人情事故,品行端正,熟悉有关规矩,能够保障国库充实,这样的人,可以举荐为大夫,所以大夫的职责常常与‘仁’有关。为人忠诚正直,直言敢谏,胸襟坦白,无奸诈心,去私立公,言有法度,这样的人可以举荐为列士,所以列士之事,常常与‘义’有关。所以道德仁义确立了,天下事就可能走向正轨有序。”

姜太公说:“平时多言多语,恶言满口,终日不绝,这样的人为众人所憎恶,被人们忌恨。可安排他们在闾巷当差,察奸举祸。这类人喜弄权术,好事多事,晚睡早起,劳而无怨,只有妇人之能所以只配做妇人之事。胸无城府,预先告诉别人检察之事,心肠软,劝人改过而勉加餐饭,为人老实,寡言少语,分配财物平均,这样的人只能做十人之将。对上善于言辞,恭敬有礼,对下专横,不听劝谏,好用刑罚,刑必见血,不避亲情,这种人可做百人之将。言辞间争强好胜,嫉恶如仇,斥人以刑,而使众人整齐划一,这是千人之将。神情谨慎,言语很少,关心士兵饥饱,熟悉下级艰难,这样的人可做万人之将。战战栗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事一日比一日谨慎,勤于所任之事,亲近贤士,采纳众谋,用人有节制,言语不傲慢,忠心耿耿,竭诚尽力。这样的人堪为十万人之将。为人温良敦厚,做事堪称典范,一心一意,见贤则荐,严于执法,正直不阿,这样的人,可以做百万人之将。功名显赫,声传邻国,出入于豪门华屋,百姓们却愿意亲附;诚而有信,宽容大度,长于领导组织,卓有成效地做事,善于反败为胜,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四海之内的臣民就如同对待妻儿老小一样,这样的人是英雄的楷模,是天下之英主。”

【经文】

经曰:“智如源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励,行可以为辅警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欲任使者,存亡之机,得失之要。孙武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胜之谓矣。”

【译释】

经书上说:“智慧像涌出的源泉,行为能成为表率的人,可以做别人的老师;智慧能与人切磋砥砺,行为能给人帮助的人,可以交为朋友遵守法规,谨守职责而不为非作歹的人,可以做百姓的官吏;让主人高兴快活,主人一呼,惟惟诺诺的人,只是奴才。所以,上主选择人师作为辅佐,中主选择人友作为辅佐,下主选择人吏作辅佐,危亡之主则选择奴才为辅佐。”要观察一国的兴亡,只要看一看国君下面所用的是什么人,就可以知道盛衰了。因此,明眼人,才可能相互看得清;耳聪者与耳聪者,才会互相知音;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相依相从。不是贤明的君主,就不会用贤能的人。所以说,辅佐国君的人及左右近臣,关系着国家社稷的生死存亡。诚如孙武所说:“哪个国家的君主有道义,哪个国家的将帅有才,我只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判断出能打胜仗的是哪一方。”

一、书生之材

诸葛亮曾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说的虽有点偏颇,但用在赵括身上却恰如其分。说起来夸夸其谈,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不让赵括去领兵打仗,也保不准会是一个学者或是一个演说家,却偏偏秀才披盔甲,因何不败!看来,赵李成王根本就没看出赵括是个什么料,书生之材怎么能当将军用?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战策,与他父亲讨论兵法,从未输过。不过,赵奢还是认为赵括不能领兵打仗,他只有口头功夫,并无实战经验,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王龁把韩国从中切为两段,使韩国的上党郡和本土完全隔绝。韩国十分恐慌,准备把上党地区献给秦国,以求撤兵。但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他认为:与其把上党地区献给秦国,不如献给赵国。赵国得了上党,秦国必定会去争夺,这样韩、赵就可以联合起来,也许能够抗击秦国。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一建议,韩国就派使者前去献地。

赵孝成王是个好大喜功、愿意有所作为、但又没有雄才大略的人,觉得白白得到大片土地,是绝大的便宜,就十分高兴地派平原君带五万大军前去接收。平原君到上党后封冯亭为华陵君,仍拜为上党太守,但冯亭死命推辞,认为自己不能为国守土,私献土地,又得了富贵,实是罪不容诛,不敢再受封受官。在平原君的一再恳求下,冯亭才答应代为守卫上党,但嘱托平原君一定派大军救援。

赵王昏庸糊涂,只知庆贺新得土地,不知秦兵进攻迫在眉睫。过了好些日子才想起发兵救助,于是派廉颇为大将带20万军队前往,但这时上党地区已经丢了。廉颇的军队与秦一接触,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但廉颇毕竟是名将,久经沙场,攻战经验丰富,他见不易取胜,就森严壁垒,加深壕沟,坚守不战,并下命令说:“不论战败还是战胜,凡出战者都必斩。”廉颇的用意很明确:一是想使秦军浮躁疲乏;二是想使秦国乏粮;三是可乘秦国退却再行追击。王龁是个十分有经验的将军,他深知久战不下的厉害,多次发动猛烈进攻,无奈廉颇守御有方,又兼矢志坚守,决不出战,致使王龁既苦攻不下,又无法把赵军引出壁垒消灭。王龁最后只得向秦王报告说:“赵军统帅廉颇久经沙场,深知攻守之道,他坚守不出,现我军无法与之决战。现已持续了三年多,粮草供应已出现了困难,清大王快想办法。否则,秦军会有不归之虞。”

范睢这时任秦国丞相,他说:“廉颇确实是个难以对付的将军。据我看来,廉颇拖住秦国是战胜秦军的惟一方法。要想战胜赵军,就必须使赵国改变这一作战策略,要想让他改变这一策略,就要把赵军的主帅换成一个急躁无知的人。我看这个人选只有赵奢的儿子赵括最合适。”

于是,范睢收买赵国官员,用各种方式制造假象,散布流言。没过几天,赵国朝野议论纷纷,说是廉颇年纪已大,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不敢同秦军作战,如果换上年少有为的赵括,那秦军不久就会垮下去。赵王本就不明事理,而且又刚愎自用,他老觉得廉颇拖泥带水,坚守不战实在太窝囊,这回听了议论,更是怒不可遏,立即派人前往催战。

廉颇并不为赵王所动,对赵王之命置之不理,继续坚守不攻,这使赵王非常恼怒,就立刻派人找到赵括,对他说:“你能否把长平的秦军打垮?”赵括十分轻率地说:“如果是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来了,我还得慎重考虑考虑,王龁是不在话下的。不是我说大话,若是秦国碰上我,就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败下去。”赵王一听,十分高兴,立即派赵括前去接替廉颇,做赵军的主帅。

此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死,赵括的母亲一听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帅,惊慌万分,立刻去见赵王。她哭着对赵王说:“赵奢临死的时候曾嘱咐我,千万不可让大王重用赵括,因为行军打仗是十分凶险的事,需要万分谨慎。可赵括每当谈起军事却显得十分轻率随意,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非遭失败不可。再说,赵括也不会得到士兵的拥戴,他的父亲每当受了大王的恩赐,从不拿回去,总是全部转分给将士,一旦接受命令,就全心全意地为国工作,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正相反,他做了将军,就盛气凌人,对大王的赏赐,他全都拿回家置办了房屋田产,对部下毫不关心。难道这样的人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还是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丞相蔺相如等人也极力反对,但赵王一意孤行,不肯收回成命。赵括的母亲见不可挽回,就对赵王说:“如果您一定要让赵括做主帅,将来他出了差错,请您不要怪罪我们全家,希望您能给我一张文书做证据,以免我们全家被杀。”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给她立了字据,保证赵括成功与否,均不会连累家人。赵括的母亲回到家里,知道赵括必败无疑,就分散了家财,遣散了众人。

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廉颇,更换了一些主守的将领,拆除廉颇等人建筑的防御工事,做好部署,准备大举进攻秦军。

秦国见赵国果然中计,用赵括为帅,换了廉颇,十分高兴,也立刻调整了部署,派白起为帅,此次换将,是军事机密,只有少数人知道,为的是不让赵括知道。王龁做了副将,同时增派了大批援军。

冯亭等一些老成持重的将领看到赵括急于进军,忙来劝阻,并把廉颇的策略解释给他听,希望他能继续坚守。但赵括却说:“廉颇懂什么?我有40万大军,声势浩大,士气正可用,遇见敌军,就要迎头痛击,不杀得秦国片甲不归,决不退兵!”一副书生气十足的样子,怎能胜敌,用此人为将,实在是赵国的重大失策。

白起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深知用兵之道。他决定先给赵括点甜头,以诱其出兵。白起派出几支小股部队前去挑战,接连几次被打得大败,赵括十分得意,第二天就亲率大军追出城来。王龁反而被迫防守,赵军就把王龁包围,连攻了几天。赵括正在得意的时候,忽听军士报道:“后路已被秦国的大军堵死。”接着又有一位将军来报:“西面已满布秦军,无法通行,只有东面尚未发现秦军。”这时,赵括见三面被围,只有东面还有空隙,他率领赵军往东面的长平关撤退。刚跑了没多远,斜刺里冲出一支秦军,带队的大将蒙鳌高喊:“赵括小儿,你已中了武安君的计了!”赵括一听武安君的名字,立刻吓得晕头转向,没有主意,在半道上就地扎寨。

冯亭等老将劝说道:“现虽四面被围,但我军势力尚大,如能拚死突围,还有望撤回。如果就地扎寨,被秦军四面围住,那就一个也跑不掉了!”赵括不听,执意在中途扎寨。

如果此时赵括能听冯亭等人的劝告,或许还有生还的机会,再重新布置工事,调整战略方案,胜败说不准是秦军还是赵军了,可赵括却偏偏不听冯亭等人的劝告,非得中途扎营,这不是他自己自掘坟墓吗?

白起一见赵括扎寨,立即抓住时机,四面围住,赵括即刻成了孤军。赵括守了46天,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军士杀人相食,已无法支撑下去,赵括只得选派军士冲击,但每次均被秦军的强弓硬弩射回,死伤惨重。赵括眼见无计,只得自率5000精兵硬冲。他自己骑一匹快马,正撞上了秦军大将王翦和蒙骜,吓得拨马旁逃,却掉入陷坑之中,当即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见主帅已死,失去了斗志,混战了一阵,也就全部缴械投降。白起把投降的四十多万赵兵全部活埋。

自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赵括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在出兵之前,赵国头脑清醒的大臣就已经看到了赵括必败无疑这一结局。

二、投机之材

历史应该给吕不韦一个什么定论?是政治家还是商人?应该说二者都是,也都不是,何也?恰当一点应该说吕不韦是个投机家,投机的是政治,买卖的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