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定的交往和组织能力。班干部不论具体分工如何,都必须与群众接触,都要求与群众打成一片。所以,交往组织能力是班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交往的学生能够团结同学、影响同学,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带动同学一起为共同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而具有较强交往组织能力的学生,一般能够与同学打成一片,能虚心听取同学意见,把同学团结在一起,带领同学为了班级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从而提高班级的战斗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
(3)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班级干部绝不是向人炫耀的资本,而是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的工作。班干部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班主任负责、对同学负责,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对班干部的起码要求。当班干部就意味着奉献,就要牺牲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大家服务。没有奉献精神,只想着通过当班干部这条途径来为个人发展捞取政治资本的人是别有用心的人,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人不仅在班级中是不受欢迎的,更没有资格做班干部。
以上三点是选拔学生干部的主要标准。但是,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干部是极为少见的。因此,班主任选拔班干部时应该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比较中加以取舍,而不应苛求,重要的是在于今后的教育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并不是太好,但热心为集体服务,选拔为干部后,不仅工作搞得出色,而且也促进了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些学生有某一方面的特长,通过当班干部,不仅自己的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带动了班级某一方面工作的开展;有些班主任为了调动一些纪律较差的“调皮大王”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改变,通过当班干部委以一定的责任,取得了较好效果。当然选拔这类学生当干部,一定要在班集体已初步形成,班级干部力量较强,对这些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给班级带来混乱,对这些学生成长也没有好处。
怎样选拔班干部呢?一般而言,在班级刚刚组建的时候,班干部都由班主任老师指定临时负责。随着班级的逐步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多,班级成员之间已彼此熟悉,班级干部的产生就要走民主选举的程序了。
在正式选举前,班主任应把选拔干部的目的及其标准向全班作具体说明,对全班进行一次有关道德品质、负责精神、组织纪律方面的思想教育,这有助于干部选拔工作顺利进行,也有助于班干部以后的工作。在选举中,班主任一定要采用民主选举方法,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忌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在目前的中小学中,一般采用竞选式、组阁式、轮流式、招聘式等方法产生班干部。这样建立的班委会,群众基础好,富有责任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如班主任引导得当,能很快形成坚强的班级核心。
2.班干部的培养
班干部的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班干部产生后并不意味着班级组织机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造就一批善于联系群众,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强的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对班干部只使用而不教育培养,将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不利于班干部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使用和培养班干部呢?许多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1)全面关心,热心指导。教师应积极关心学生干部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要热心指导,不应只向他们压工作担子。班干部毕竟还是学生,他们一般缺乏在集体中工作的经验。班主任应该带领他们开展班级工作,帮助他们经常分析和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班主任在指导班干部的过程中,要着重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思想教育,纠正“当干部吃亏”和“当干部脸面有光”的想法,以加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开展工作。
(2)尊重信任,严格要求。班干部不同于班级中的普通学生,班主任应对他们严格要求,不姑息、不溺爱,防止班干部特殊化。尤其当他们有了缺点和错误时,对他们的处理要和普通同学一样,有时甚至要比普通同学严厉,决不能因为是班干部,而宽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给他们留面子,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起在同伴中的榜样和权威,班级工作才能顺利展开。但对班干部的严格要求是建立在对他们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任何严格要求只有建立在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大胆放手,积极扶植。班干部是班级组织的骨干力量,是协助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建设的助手。班主任要信任他们,大胆放手地把班干部推到班级活动的第一线,让他们独立组织、设计和主持全班的集体活动,使其在活动中显露才华,培养热情,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同时还要创造各种条件,组织班干部到社会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锻炼。当然,大胆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在班干部独立开展工作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扶植,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扬民主作风,当好班干部的参谋,掌握好方向,帮助班干部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指导他们学会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会他们既要善于工作,又要善于学习,使班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自我提高和完善。
三、班级规范建设策略
班集体目标形成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集体规范,是集体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班级规范的建设,因为规范既是管理的依据,又是管理的手段。
(一)班级规范的功能
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班集体,基于学生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有自己的规范。班集体规范是班集体中每个成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具体体现在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班级公约、班规等班级文件中。它是维持班集体成员之间秩序和关系的行动指南,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班级中的具体反映,是班级个性的体现。只有建立健全班集体的规章制度,才能使班集体的行动步调一致、人际关系和谐、开展活动顺利、提高班级的工作效率。否则的话,只会产生混乱。所以,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提出明确的纪律要求,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班集体的正常运行。班集体规范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向功能
在班集体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表明了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哪些合乎准则、哪些必须防范,为学生成长指明了行动的方向。
2.制约作用
班集体规范对集体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凡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人,不管你扮演了何种角色,只要属于这个集体的,就得改变自己,至少要做到行动上服从。规范许可的就做,否则不允许做,必须依据规范调整行动,纠正错误。
3.协调作用
班集体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成员之间在认识、行动上的差异、不协调在所难免。规章制度体现共同的认识,规定行动的规范,使集体中的各个成员能协调起来,对班级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着保证作用。
4.自律作用
班级制度不是由教师个人制订然后强加给学生的,而是由师生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结果。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依章做事,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能自觉地依章调节、规范自身行为,使之发展符合集体要求。
(二)班级规范建设的要求
班集体规范的形成,是多途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培养目标、传统文化习俗、社会风尚、教师个人价值取向、学校规章制度、学生的现实发展要求等因素都会对班集体规范的制订产生影响。而教师的建议、要求及学生的共同讨论则是形成班集体规范的主要来源。一般而言,在建设班集体规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规范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班级规范是班级成员的行动指南,是协调班级成员相互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一经制订,就要贯彻执行。因此,班集体规范的内容就要具体,应规定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行为是班级所提倡的,什么行为又是班级所反对的。另外,班集体规范的制订还要符合班级成员的身心发展水平,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要适当,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实施,遵照执行。
2.规范要相对稳定,一经制订就要贯彻执行
班级规范的制订要体现时代特征,要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规范的约束使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的周期长,要求教育的秩序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班集体规范也要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规范一经确定,就要遵照执行,不能把班集体规范视为一种摆设,有规范不执行或规范要求一个样,实际做的又是一个样都是不允许的,否则就会使规范失去它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意义。
3.规范要简约、完整、亲切
班级规范的内容要简约,关注的应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语言要亲切,所列条文要简明扼要,不要过于烦琐。也就是说班级规范的条目不要太多,不要把学生行为的幅度限制得太小,以至于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更不该把千篇一律的行为模式强加于受教育者的身上。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对班级规范产生反感,反而不利于班集体的发展,最终导致班级自身制造许多掉队者和越轨者。在班集体规范的建设中,应该“把强调细则的做法改为建立一套体贴人的纪律。例如,少规定拘束人的条目、不用表示禁止的命令型的语气而只侧重于指明一个大致的方向、保留一定的能够自己自觉选择行为的余地、对违规者处分得不是太过分”,[2]等等。
4.对班级规范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检查督促
班级规范有它的严肃性,对班级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对班级规范不能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得好与不好一个样。班主任要经常检查督促班级规范的执行情况,了解班级成员对班级规范的认识和反馈,对模范执行班规者要及时表扬和激励,对违反班级规范者也要进行适当的批评甚至处分。但切记检查不要过于严格,批评也不应过于严厉,因为这样“往往在一个集体中制造出一个坏典型(替罪羊),而批评者自己却往往忽视对自己的批评反省”。[3]实际上,应该“把检查改为‘相互内省’,指出别人的违纪行为和问题,进行批评和帮助,但同时也要每个人对照自己,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实现道德教育中所提出的培养‘关心别人’的态度的教育目标”。[4]
5.发动群众,让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班级规范的制订
班级规范的形成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班级的,而是班级成员根据班级发展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而讨论决定的结果。要想使班级规范真正地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并发挥出它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班主任必须发动集体成员积极参与、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意见,使班级规范充分体现学生意愿,赢得学生认同。只有建立在群众自觉遵守基础上的班级规范,才能发挥出它的有效性。
6.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班主任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常常把老师当作楷模,去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特殊的心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对班级规范要带头执行,给学生作出榜样,从而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的。
四、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备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学校文化在班级中的个性体现,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按照文化的基本结构来划分,我们可以把班级文化分为由表及里的三个基本层次,即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包括教室建筑、班级设施、班级规模、教室布置、座位编排等;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组织制度、班级的管理模式、班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包括班级的理念、人际关系、群体意识、班级舆论及班级的风气等。班级文化就是在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它对学生的教育不像知识传授、道德说教和行政命令那样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抽象性
班级文化主要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而不是以物质形态来呈现的。它具体体现在班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班级舆论及班级风气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