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团队合作能力训练
5569600000001

第1章 序 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双核型”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支队伍中,青年是骨干和中坚,到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比重和影响,计划新增1300余万各类高技能人才。关注青年发展,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必须关注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目前,职业(技工)院校学生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公认的优势是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但职业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则是他们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理想普遍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难题。研究探索一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职业院校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建设一支兼具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现状:技能优势与素养短板并存

一则新闻形象地阐释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状况。日前,主管职业教育的教育部负责人在山西调研时指出,“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青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2011年3月28日《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版)这则讲话发人深省,传递出许多重要信息。

一是职业院校技能教育对路,学生技能水平经得起检验。教育部负责人现场布置给学生一道创新作品,在查验学生完成的“答卷”后说,“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过硬的”。这一点也可以从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居高不下的高就业率得到印证。这说明,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探索实践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在技能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技能突出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不争的优势和特色。

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素养“短板”,值得关注。由于社会各界经常给职业院校学生贴上“学习差”“问题多”等标签,以及把他们一辈子定位为“蓝领”的陈旧观念,与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一些孩子总是抬不起头来,目光不敢注视他人,甚至有些畏缩”,显得不够自信和阳光,而且知识面较窄,缺乏过硬的职业和人文素养。这一“短板”势必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瓶颈,应值得关注。《中国教育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总体是满意的,而对他们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责任心、忠诚度等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

三是加强素养教育是职业院校真正脱胎换骨的根本出路。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秘密武器”。中国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职业教育来一场真正的脱胎换骨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必须从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入手,以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创新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系统培养,人人都是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脱胎换骨的转变。

二、良好的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素养“短板”将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必须从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入手。

1.职业和人文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技能人才的重要内涵和时代特征

长期以来,我们对技能人才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单纯的技能熟练、动手能力强的层面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技能人才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内涵在不断变化。除了技能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外,创新、合作、责任、执行等素养因素逐步增多,高素养成为现代技能人才新的内涵和特征。2009年底,胡锦涛同志视察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因此,我们应当转换视觉,重新审视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培养,兼顾技能和素养,单纯技能训练是培养不出真正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

2.职业和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

按照著名的“素质冰山”理论,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前者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职业素养代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虽然看不见,但它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备受读者推崇的《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分析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后得出结论,认为: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由此可见,决定一个技能人才长远发展、有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还包括其职业素养。实践证明,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才是真正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3.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成功与否深刻影响职业院校的前途和命运

职业院校直接面向市场。人才是产品,企业是客户,素养培养的缺失意味着产品质量的不合格,最终的结局将是失去客户、失去市场、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在抓好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行动。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英国的BTEC(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的融合,如美国社区学院就开设了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国内职业院校和有关专家也纷纷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青岛市技师学院提出了“双核培养”(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育人目标,并把它作为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收效也非常明显。可以说,谁越早实现这一脱胎换骨式的革命,谁就能抓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掌握先机。

三、加强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双核型”高技能人才

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主体意识,坚持“双核”并重,切实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1.积极推动课程改革,重视文化基础课在素养养成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职业生涯规划、美术、音乐赏析、礼仪等文化基础课程,是学生职业和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要扭转专业技能课包办一切、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保证文化基础课的课时量。当然,文化基础课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对接和渗透“双核”要求,以提升职业和人文素养为教学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改进教学方式为动力,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做到让优势课程得到提升,让传统课程得到改造,同时不断开发新的课程,逐步形成核心职业素养教育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在“双核”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2.实现技能教育和素养教育的紧密融合,凸显课堂主阵地地位

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职业院校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课时量占到全部课时的80%以上,实施以弥补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任务的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理所当然要发挥突出作用。职业院校应当摒弃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两张皮”的传统认识,积极促进两者的紧密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大力推进“素养教育进课堂”工作,把“6S”管理等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学生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接受真实职业环境的熏陶,体验真正职业人的工作规范,感受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互动,营造素养教育的浓厚氛围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校园文化体现了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两者均渗透了职业素养的要求。职业院校应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合理成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和品位,使校园文化更加符合企业要求,贴近市场实际,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素质发展方向,营造素养养成的良好环境。要针对学生职业和人文素养现状,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提前感受职场氛围,了解未来岗位要求,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养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教师最关键。在实施素养教育过程中,全体老师要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示范,自觉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职业和人文素养,努力提升人格魅力,当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率先做到。要从着装、礼仪、守时、诚信、节约、爱好等小事和细节做起,以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要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素质教育的责任人。校园内部素质教育不能有盲区、不能有空白点,每个人的言行、本职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资源和载体,都和素质教育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我们展示了职业教育的灿烂明天;同时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要求可以说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对职业院校今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导引作用。

车景华

(青岛市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