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5574600000011

第11章 小学阅读教学(1)

本章重点

理解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基本理念

掌握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懂得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教材进行解读和教学设计

了解几种主要的阅读教学经验,认识其特点与方法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基本理念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环节,对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阅读教学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设立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由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并且通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语言积累,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程阶段目标是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划分的子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其中,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分为以下几个。

第一学段(1~2年级):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③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⑤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⑥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⑦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

⑦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③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④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⑤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⑥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⑦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⑧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特点

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提倡个性化阅读,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发展个性,以其独特的方式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第一学段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一、二年级是学生进行阅读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学段,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相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呵护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更为重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喜欢上读书,感受到文本世界的神奇、美妙时,他们就会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就能为持续的语文学习提供强大的内驱力。第二学段提出“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第三学段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等,这些要求都强调了“情感体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情感迸发、思维驰骋的空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张扬。

2.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感受文本所蕴涵的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形成美好的心灵。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要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三个学段的要求可以看出,低年级侧重通过对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文学形式引导学生关心大自然和自己的生活;到了中年级,则重视关注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变化;五、六年级则要求通过阅读各类优秀作品,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树立美好的理想,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3.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阶段目标中提到的“默读”、“朗读”、“略读”、“浏览”、“诵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方法,以及“联系上下文”、“在阅读中”、“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这些表述所传达出的“随文学习”的方法,对指导学生读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有重要作用。不同学段对方法的要求各有不同,以“理解词句”为例,第一学段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求“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与层次。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对于“默读”,第一学段提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过程,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和独立阅读能力。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是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1]

阶段目标第一学段提出“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二学段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第三学段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里面包括了读书、积累、质疑、交流等多种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既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能动自主的学习新知识,对于学生是一生受用的事情。

5.强调阅读积累,扩大阅读面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阅读与积累的过程,“厚积而薄发”,只有不断扩大阅读面,“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第一学段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教学只有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阅读教学应渗透三大理念:以读为本;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和感受;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一)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突出了“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把读书当成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强调“读”的质量和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读出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以读为本,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领悟文本的内涵,生成言语智慧,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潜心读书,琢磨语言文字,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解《妈妈的账单》一课时,以“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探究,感受账单背后妈妈深沉的爱。自主研读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列账单的目的”不一样,有的说“做的事情”不一样,有的说“做事花的时间”不一样,有的说“彼得和妈妈的品质”不一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账单字面的“显信息”,读懂了账单的“隐信息”:妈妈对孩子的关怀是全心全意、不求回报的。

以读为本,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2]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引导,鼓励学生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感受、理解和评价。

以读为本,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学生之间的交流集思广益,会互相启发,能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前提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学生间对话的便利条件,使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换意见,分享彼此的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