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观察中出现的反应
有时行为观察和记录过程中会引起被观察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有可能在治疗之前就会发生,从而影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结果比较,这种情况就称作反应。反应可能在观察者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发生,也可能在自我监视的情况下发生。例如,一个有分裂行为的孩子看到有人在教室中记录他的行为,就可能在观察人员在场时减少他的分裂行为。通常这种改变是暂时的,当孩子习惯了观察人员在场的环境后,他的行为还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减少反应的办法之一,就是等到被观察者习惯了观察者在场之后再进行观察。另一个办法是让观察者在观察对象不知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这种办法可以通过使用单向玻璃或参与观察(即请目标行为发生时通常都在行为发生场所的人,如教室中老师的助手充当观察者)的方式实现。
但是,避免被观察者的反应并不意味着,在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和记录前不经过被观察者或被观察者的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因此,实施观察和记录一定要在被观察者本人或被观察者的父母或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2.避免影响观察的不良因素
一般情况下,以下几种因素会影响到观察结果。
(1)目标行为定义模糊。由于目标行为的界定不清楚、不具体或不完善,即使观察者有明确的观察目标,也使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不能完全一致。
(2)观察情境受到干扰。有些目标行为尽管已有明确、具体的界定,但若在容易受到干扰的情境中观察,或是在观察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或是目标行为十分复杂不易观察确定,都会使观察结果产生误差。
(3)观察者本身条件不合格。观察者本身缺乏专业训练、动机薄弱、不能胜任,甚至未做观察之前,已具有偏见。这样,观察结果自然也容易产生误差。
总之,在这种为了实施行为改变而进行的观察中,既要有观察前的准备,又要有观察中详细记录,还要避免一些不良因素对观察的影响。
[1]参考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54.
第二节 行为记录
进行行为观察的目的是收集行为资料,因此,需要把观察的结果详细有效地记录下来。这说明,除了正确的观察以外,有效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在对行为改变对象通过观察进行资料收集时,记录不但应与观察同步进行,而且还应选择方便、易行、有效的记录方法。
一、选用合适的记录方法和记录工具
为了提高行为记录的精确性与效率,选用适当的记录方法非常关键,针对目标行为的不同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常用的记录方法有连续记录、时距记录、时间取样记录和成果记录。
(一)连续记录
连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