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俞敏洪人生哲学课
5595000000004

第4章 职场哲学:选择兴趣,还是选择生计

兴趣OR生计,何去何从

俞敏洪哲学语录: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片茫茫无际的沙漠,是走不到尽头的。同样是在沙漠中行走,有的人却能走出回忆、走出潇洒,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在沙漠中挖自己的井。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任何一片沙漠只要不停地往下挖,到达一定的深度后,都会涌出泉水。所以,人的生命是否精彩、是否充满回忆,就在于你到底能把这口井挖得多深。挖这口井的时候还应该有把它挖到全国前一百位的决心和信心。

俞敏洪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过:“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英语,确切地说,我恨英语。”那么,为什么他还要拼命地学习英语呢?原因很简单,英语帮助他摆脱了生命的困境,正是在农村学了英语,他才能考进北京大学;正是自己在北大刻苦地学习了英语,他才能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也正是这几年在北大教学的经验,他后来才能创办新东方;有了新东方才有了今天的俞敏洪。从学习英语开始,俞敏洪一点点地成长,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生命的路只会越走越宽,但你要抓住第一个工具,对于俞敏洪来说,第一个工具就是英语,虽然他不喜欢,却依然学习它,这就是原因。

人总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迫于种种限制,我们不能时常与它相处,那么喜欢的事情什么时候做呢?或许,我们能从俞敏洪身上找到答案。他喜欢历史、哲学、古文,所以他就抽出业余时间去做。比如,一天有24个小时,除去8个小时睡觉,8个小时工作,三顿饭1个小时,那么他就有六七个小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读古文以及研究历史、哲学。

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你所学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你喜不喜欢还重要吗?重要的是你要认定目前所做的事情未来会成为你生命的支撑,然后,把它像挖井一样深挖,直到最后你觉得自己是这个领域里的第一高手。

俞敏洪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身边有一个翻译叫作朱彤,与俞敏洪是好朋友。她的中英同译水平即使是俞敏洪也难望其项背,你说出的任何中文,她都能立马翻译成英文,而且几无纰漏。俞敏洪原以为她小时候是在美国接受中式教育或者在中国接受美式教育的。后来才了解到,她在12岁的时候,便下决心要把英语作为自己人生的工具,当时也不存在喜欢与不喜欢。小女孩就这样拿着录音机听英文讲中文,听中文讲英文。当从外交学院同声翻译系毕业的时候,她已经具备了一项本领:听着英文讲中文,听着中文讲英文。以至于俞敏洪等几个朋友与她一起吃饭时,只要她讲英文,俞敏洪就得讲中文;她讲中文,俞敏洪就得讲英文。因为她的名气,她很快就被调到中央领导人身边了。如今她已经不再做同声翻译,而是在一家国际大公司身居要职。

英文单词freelance,即自由职业者。与那些坐班的人不同,这种人没有固定的单位,哪里有活儿干就去哪里。例如,上面所说的同声翻译,俞敏洪的朋友里就有做同声翻译的。他们的收费标准最低每小时5000元,每天只要翻译2个小时就是1万元,大一点的会议两三万元。算一下,一年工作100天就成了百万富翁。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一年只工作一百多天,剩下的一百多天就到全世界去游玩,钱花完了再继续回来工作。

掌握一种生活的工具很重要,当你真正掌握一项本领,并且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本领时,你身外的财富就不再重要。因为你能轻松地赚取回来,自然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人说:“我就喜欢XX,就算饿死我也做。”这份执着与坚持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是大无畏的,是真正的精神胜利者。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只能做活在浪漫里、想象里的阿Q呢?当然不是。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件事做到了极致,都完全可以变成一件伟大的事。

俞敏洪讲过他有一个大学同学是搞蒋介石研究的,当时一般人不会研究这个,非常冷门,但是这个同学从来没有中断过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1995年他都是一穷二白,在北大英语系公务英语教研室当老师,每个月拿着一两百块钱。1995年,俞敏洪邀请他到新东方教学,他以备课麻烦会耽误研究蒋介石的时间为由拒绝了。在大家以为这个人就要穷困潦倒一辈子时,美国召开一个中国现代史研讨会,他也在邀请名单上。研讨会上,他的发言感动了台下的一个老教授——同样研究蒋介石30年,在美国没有人能跟他聊蒋介石,没想到中国也有这么一个“傻瓜”。散会后,两个研究蒋介石的人抱头痛哭,最后老教授请他留在美国一起研究,并且每年会给他5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还可以把他家人接到美国。于是,从1995年开始,俞敏洪的这个同学就留在了美国圣约翰大学跟着老教授读博士,一直到1999年毕业,又留在大学里教书,并在纽约长岛买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当他再次见到俞敏洪的时候,他指着周围说:“看,这些都是蒋介石给我的。”在美国当教授待遇优厚,每年能拿几万美元。当俞敏洪认为他就要在教授这个位置上研究中国现代史终老时,上海东方卫视却邀请他去做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节目总策划,薪酬在一百万人民币左右。

这就是做学问的方法,从精到深,再从深到泛,研究蒋介石你就得研究毛泽东,研究毛泽东你就得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国现代史你就得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怎么来的,来自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来自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英国宪章运动,继而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最后又来自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一通百通,东西方文化都通了,你说他能不成为一代文化大师吗?研究蒋介石的领域需要的人很少,但是那位学者活下去了,还活得有声有色,至今已经出版了三本关于中国现代史和蒋介石的著作。

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但是现实总是很残酷,总是没有那么浪漫。如果你喜欢的事情不能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富足,甚至不能解决你的温饱,那么这件你喜欢的事情就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无法长久的,除非你有极大的毅力与信心能靠它来生活。所以,回到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就要学会不那么浪漫,虽然我们不喜欢,但是我们必须做好,或者说学会去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

不论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只要你能钻进去,踏踏实实地把它研究透了,搞精了,你就了不起,你就算是个成功的人。这需要的是无比强大的自信和坚持,稍有犹豫就会半途而废,以致一事无成。用俞敏洪的话说:“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境界的人,这就是天才。”

毕业是否等于失业?

俞敏洪哲学语录:

当孩子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父母说没关系,你慢慢找,在你找到工作以前,家里继续给你生活费,这样就导致一些孩子对找工作并不是很迫切。实际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消化是起大作用的。但是这个消化不是正常现象,因为大学生最后必然还要去找工作,只不过有一个缓冲期。当然这个缓冲期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有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

每次谈到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俞敏洪就感到特别沉重,特别希望自己的一些观点、一些做法,可以帮到那些或迷惘或迟疑或颓废的年轻人。众所周知,现在每年有数百万的考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又有数百万的毕业生走出大学。这意味着社会要提供许多就业岗位,可实际情况是岗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拿新东方来说,能够提供的岗位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每一年“毕业就等于失业”的人不计其数。

大学生找工作难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需要大中小企业适当放宽招聘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学生自己提升技能。俞敏洪在《我们》栏目中,详细讲解了大学生找工作的几个要点,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

1.如何向面试官展示自已

学生:俞老师,您好。我发现在就业这一块有一个问题,就是在面试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展示自己。

俞敏洪:首先,在面试之前对于一些面试技巧的培训还是有必要的。比如说面对老板,怎样做到有问必答,答得恰到好处,包括眼神、神态到底应该怎么展示,但最重要的是把你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曾经有一个大公司面试员工的时候故意在地上放了两张纸,所有的人进去面试的时候都不去捡那两张纸,夸夸其谈说自己有什么样的才能,结果最后走进去的那一个人,一句话没说,把两张纸捡起来,放在总经理的桌上,然后才开始等待回答总经理的问题。结果总经理什么问题都没问,说我录取的就是你。为什么?细节!愿意弯腰捡两张纸这个细节就摆明了他做事的踏实、认真和仔细,人们就能看出这个人身上的特质和品德。我最敬佩的人是他不说就把事情做好了给你看的人。

2.如何介绍自己的缺点

学生:我是来自人民大学的学生。现在社会都在提倡诚信。假如在面试的过程中,考官问我能不能谈一下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我到底应该诚实地告诉他,还是应该保留一些?

俞敏洪:问我的话,我会告诉他,我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优柔寡断,它是我比较重要的一个特征,别人的意见比较容易左右我的想法。但是,这个缺点本身也有好处,就是比较有容忍度,很多事情不会当下就发作,不容易伤害别人,这样的话,我就把缺点当咸优点说出来。因为一个人的缺点有时也会是一个人的优点,关键在于如何让自己的缺点反败为胜,变咸自己工作中的优点。在应聘的时候,你的优点如何比别人更加突出,比你的缺点重要得多。

3.要多掌握一些经验

学生:我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发现很多公司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您是怎样看待我们大学本科毕业生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这件事情的?

俞敏洪:面对还在上大学的大学生,我有一个建议:寒暑假的时候尤其在暑假的时候,不要光出去玩儿,一定要去找工作,而且找相对来说比较有名的公司,找工作可以不要钱,但是一定要记住,要认真地工作,最后才能拿到那个公司的一份对你认可的证明。如果说大公司,哪怕普通员工也要两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那么你就要把范围缩小到相对来说不那么知名的公司,先去做着,这样的话,你至少有了工作的机会和经验的积累。

4.研究生找工作更难?

学生:在某些地区,研究生毕业去找工作,用研究生的学历反而公司不敢要他,而用他们本科毕业时的专业和学历却找到了工作。您觉得我们现在就业市场是真的不需要这么多高端人才,还是我们研究生在心态或者说在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有改进的地方?

俞敏洪:这个是双向问题,在别的国家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说美国,博士毕业的人就不一定比本科生好找工作。从社会定价来说,对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工资,原则上必须比本科生高,但是由于中国大量的研究生是完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所以从工作经验的角度来说,研究生其实不比本科生占有优势。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有些单位怕研究生读书太多了以后,理论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用理论去套,修正自己的能力变弱。但是一般来说,大家都还是愿意用研究生的。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并不意味着读研究生没用了。

学生:我们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肯定对职业的期望值更高,但是很可能我们第一份工作跟我们心里期望的落差很大,对于这种情况,您有什么建议?

俞敏洪:像我这儿,每年都要面试几百个本科生,大部分人坦率地说都是眼高手低。现在中国的研究生有很多,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的话,那么就要在找工作时保持一颗踏实的心。另外,研究生应该懂得如何展示比本科生更有优势的地方,虽说起步或许有点低,但是上升速度会非常快。依据我的经验,研究生毕业的人上升速度是本科生的四倍左右,本科生用四年达到的薪资待遇,研究生用一至两年就可以达到,能力方面也要强一些。所以,研究生找工作时一是不要急,二是心态要放平。

实践出真知。生活中处处需要经验,有时候生活质量直接取决于经验的多少。对于工作,有时候经验胜过学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需要总结各种各样的经验,为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做铺垫。

一个行业中顶尖的人才都是经过市场锤炼的。如果你还年轻,那么对你来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善于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每年约有611万人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他们的就业情况也随之成为了社会焦点。根据调查表明,81%的高校毕业生对找到理想的工作持悲观态度。

根据《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有81%的被调查者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先找个容身之所积累经验,然后再选择跳槽,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新的就业观念。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采访时发现,不少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有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大多数求职大学生最缺少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打破“经验”瓶颈。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来之能用、用之能胜”可以理解,因为这才是企业的用人之道,能为企业的效益带来最大化。

小李的首份工作简直是优中之选,学新闻专业的他成功跻身某知名媒体。可是,工作不到两个月,随之而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失落感。

通过小李的描述,他在这份工作中仿佛又变成了一个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是他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打印机、传真机的使用……这些小事看似都和他的业务无关,小李活生生地被逼成了一个“小工”。小李自嘲地说:“是真把我当成‘蘑菇’了。”

某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就“蘑菇理论”认为,安排这些职场新人去做跑腿打杂的工作,让他受到批评和指责,更利于新人的成熟和业务熟悉。

一个刚进入事业单位的朋友发现,工作远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好,“感觉像是被束缚了一样,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想做的,但又不得不做”。“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她抱怨道。为此,她有了考研的念头,“不管怎么样,还是回到校园最好”。

“每一个职场新人可能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吧”,小李并不赞同继续做学生的想法,他说,“研究生毕业,你还是要面对择业的问题,就算打铁你还得摸到地方在哪儿才能开打呢”。

对于职场新人而言,赚钱不是首要的目的,积累工作经验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大多数人工作3~5年,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明年该怎么做,是跳槽还是留下来,这是很正常的。但跳槽,你要慎思而行:是什么吸引你跳槽?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薪水是一个跳槽的理由。但让你选择跳槽的原因,绝不是薪水高低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个足够吸引你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能够展现你抱负的平台。

很多年轻人,总是幻想着能够从事理想中的职业。然而,很多好工作不是光靠你的理想就能得来的。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才是你踏入社会这所大学的真正起点。即使你的第一份工作和你理想中的相去甚远,那么也请你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从这份工作中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厚积而薄发。能成大事的人,即便是从事一些不起眼的工作,也始终目标明确、信心坚定、思维活跃,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新的机会,很快就会超人于前。

那些不成熟的心理都应该在入职后摒弃,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年轻人总容易走极端。不要苦闷,因为你眼下经历的一切,以后都不会有了,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时间。

无论兴趣还是生计,做什么都得专注

俞敏洪哲学语录:

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我觉得制订了计划也不一定管用。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即从新东方诞生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新东方永远不会做教育之外的东西。如果说得好听点叫专注,如果说得直白点就是别的东西我不懂,所以也不愿意去碰。

有人梦想,能像蜘蛛侠、蝙蝠侠、超人那样惩奸扬善,而后受人敬仰,这是一个英雄梦;有人梦想,成为演员、歌手、主持人,能享受万众瞩目的荣耀,这是一个明星梦;有人梦想,结一间茅草屋,于无人烟的山涧中闻风听雨,这是一个隐士梦;有人梦想,变成世界富豪,“数钱数到手抽筋”,走在大街上想买什么买什么,这是一个财富梦……对于俞敏洪来说,心中有一个教育梦,那是一辈子的梦。

2008年11月12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新东方教育集团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员工代表、高管、股东、学员等共两百多人会聚一堂,一同纪念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俞敏洪在致辞中说:“新东方经过15年奋斗走到了今天,我从来没有想到新东方能走到今天。”他讲到,新东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归根结底是抓住了两件事:第一,做正确的事情;第二,做正确的人。俞敏洪重述了自己的事业原则:“新东方从来没有把赚钱当作最终目标,新东方的目标是让人的生命变得更伟大,让人变得更幸福,所以我相信新东方的未来会走得更远。而我这辈子可能再也离不开新东方了,我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新东方。”

2008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有辉煌的北京奥运会,有神舟七号飞天和太空行走,这些让我们激动;也有百年不遇的地震、雪灾,让我们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当然也有令人丧气的三鹿奶粉事件。俞敏洪和新东方感触到的压力更大,有外部的同行压力,也有内部员工的担心和质疑。然而,俞敏洪给新东方的定义仍然是教育,不论将来在技术和产品上如何突破,新东方始终围绕教育产业布局,这是俞敏洪一辈子的梦,这才过了15年而已。

曾经有人建议俞敏洪去投资房地产,事实上,他具有这样的财力和能力。新东方一度持有的现金规模甚至比一些大型房地产公司还要多得多,跟房地产行业相比,俞敏洪的教育领域的确利润很低,面对绝佳的投资机会,他仍然保有不变的心。对此,俞敏洪说过:“我10年前就给自己定位要做好教育。既然有了这个定位,跟教育不相关的我就不做,我也做过房地产,但都是与教育相关的。如果我做房地产也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或许不大可能有新东方的上市。”

俞敏洪强调,他和新东方的资源、精力都是有限的,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事上,把它做深、做透、做长久已经不容易了,遑论去做与中心点无关的事?

教育事业不仅是俞敏洪的梦想,更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新东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教育集团,市场上教育培训机构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可以与新东方相提并论。新东方的企业价值、品牌形象、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方向都与他的梦想融为一体,在新东方做事,俞敏洪从不会觉得无聊、劳累。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俞敏洪上学的时候,教科书只是薄薄的几本,其他书籍更是匮乏得很,他只好把这几本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研究,甚至还用报纸把书皮包起来,最后书页都翻烂了,书皮和整本书还是新的。因为他只能背诵教科书里的文章,所以像《小英雄雨来》《谁是最可爱的人》,乃至《阿Q正传》都背得滚瓜烂熟,直到今天回想起来,还能背诵几句。联想到古人,他们的教科书无非是儒家经典,从小背着四书五经,虽然狭隘刻板,但凡是背诵过的人都能一辈子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苏轼、王安石这样的大文豪。

今天,学子们需要学习的不只有语文,还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面是比古人广了许多,但是从熟能生巧和终生受用方面去看,已经远远不及古人了。因为大部分学子们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考完试就把学的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只是取得一块敲门砖罢了。

大学生涯里,俞敏洪把读书当作百米冲刺一样,读了一本又一本。同学间比较的不是书读得有多深,而是看谁看的书更多,甚至最后只要说出书名、作者就像取得胜利了一样。有时候,俞敏洪会后悔当初读书读得太浅,没有真正深读、精读。林肯的床头一辈子只放《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书。在泛读的同时,应该结合精读,甚至背诵,真正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

现今社会,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是机会多,弊的方面是人们不再专心。三心二意、见风使舵的结果是迷失方向、迷失人心。有个家长来咨询俞敏洪,他的孩子上大学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前后已经换两个专业了,对此,俞敏洪的建议是在一个专业里待下去,先把它学好、学精,再去讨论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如果一直纠结着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可能大学4年一晃眼就过去了;人的一生时光这么纠结着,一辈子也就过去了。在俞敏洪那个时代,上大学的专业都是国家分配,不学也得学,结果,每个人都尝试着去喜欢自己所学的,后来,不也出现了许多专业领域的人才吗?正像丘吉尔所说:“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

故而,做任何一件事想要做出成果来,除了付出巨大的努力外,还需要足够的专注度,不能说今天做这个、明天忙那个,一旦你的行动出现了摇摆,付出的诸多努力都会大打折扣。我们都知道小小的金刚石能划破坚硬的玻璃,正是因为它的力量都集中在一点上;兵法中也强调集中兵力于一点突破,比分散兵力突围更有效;这些都是专注度的意义。

大多数企业家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都可能会因为成功产生一种多元化情结:既然在这个行业我是成功者,在另一个行业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从根本上说,多元化趋向是企业成长规律和人性弱点结合的产物。企业像人一样,自有生老病死,也要经历幼稚到成熟的阶段,随着时间的累积,规模和利润、抗风险能力并不同步扩张,而是在一定限度内达到极限。

企业规模变大,总利润增加,随之而来的人员和资源成本压力也在上升,抗风险、决策、管理的能力都相应降低。这时候,不可避免需要用拆分的方式解决大的问题。比如垄断太大的或者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空间不大的,需要分拆业务,避免死气沉沉。投资和贷款都要分散,合理利用杠杆,避免鸡蛋打碎在一个篮子里。权力太过集中,需要分权和扁平化,给管理带来活力。

可是大多数时候,企业家们可能只是看到拆分本身的好处,总是对损失更加敏感,把风险的可能和可能的风险混为一谈。分拆业务,直接变成了新上项目。投资分散化变成了乱铺摊子,管理分权变成了管理松懈。这通常都是因为显然新增的东西会带来收入的正能量,减少则是损失。

只有极少数企业家,比如那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专注的人,可能避免这种危险。如俞敏洪、巴菲特等都属于长期盯住某一行业的成功者。他们很少考虑多元化,除去避免精力和资源分散,很大程度上也等于给自己减少了损失的可能。其实,能够减少冒险的损失,也就等于提高了收入和成功的概率。

可以说专注某一领域的企业家,更习惯在同一行业的上下游,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布局,用最周全的准备来应对不确定性。当然,就教育培训的产业化而言,有些人可能认为,其实这个领域是有着多元化的成功案例的。其实不然,迄今为止,所有多元化的教育公司,还没有一家原先是以教育起家的。这是教育培训本身的特质决定的。

一个人有了梦想,就要朝着梦想前进,与梦想无关的路径不要迈入,不管那里有多么诱人的景、物、人。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在我们探索世界、涉猎群书、追寻梦想的同时,让自己专注一点,一心一意读懂一册书,一心一意爱上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一心一意编织一席梦。

认清自己,明白奋斗的方向在哪里

俞敏洪哲学语录:

当别人努力学习的时候,你不努力学习;别人努力工作的时候,你不努力工作,那你就是名副其实地在毁掉自己。你要做的是当别人努力学习的时候,你要更加努力学习,当别人不努力学习的时候,你一个人也要努力学习。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想起当初学滑雪的经历,俞敏洪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当时,他以为自己已经过了40岁,再去学习滑雪会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女儿想学滑雪,可没有人去陪她学,俞敏洪只得硬着头皮和女儿一起学。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大人强,身体也灵活,所以学起来比较快。俞敏洪担心女儿出什么意外,女儿在前面滑,自己就在后面赶,为了保护女儿他已然忘记害怕。在追赶女儿的过程中,俞敏洪的滑雪技术不知不觉长进着,最后俨然成了半个滑雪行家。今天再去想这件事,俞敏洪觉得如果不是当初追赶女儿,而是自己一点一点慢慢去学,一定会又怕摔跤又怕扭腰,可能到现在还学不会滑雪。

俞敏洪是在追赶中学会滑雪,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追赶中进步呢?

运动员为什么要拼命地往终点跑?因为大家在追赶,你追赶别人,别人追赶你——假如运动员一个人在赛道上跑,他就可能是慢悠悠的。这就是竞争。学生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地读书?因为大家在追赶,你追赶别人,别人追赶你——假如明天国家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无条件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你还会那么努力地读书、学习吗?这就是竞争。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的生命已经离不开追赶,即使是自然界,追赶也是无处不在。植物、动物都在进行你死我活的角逐,为一个猎物追赶,为一片阳光雨露追赶。生命起源于追赶,假如停止了追赶,生命也就不再进化。很难想象猎豹不去追赶羚羊,羚羊也不再奔跑;其结果要么是羚羊被猎豹啃噬,要么是猎豹待在原地饿死。

竞争就代表着追赶,而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追赶我们的人,是他们“逼迫”着我们进步,正是他们才让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穿越了一个个我们不曾设想过的地平线。

俞敏洪在一次员工大会上讲过这样一个事例:

在长春一汽的解放牌汽车生产线上有一个普通的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只是拧拧螺丝钉而已。后来,一汽引进德国生产线,开始生产大众汽车,车间也随之进入电子化,预示着原本的那些老员工即将面临解聘、下岗或者转岗。这个工人不是忙着忧心忡忡,而是开始钻研德国生产线。在当时,一旦生产线出现问题,公司就要把德国专家请过来,每次花销就要20万美元。只有初中水平的他不断研究、不断学习,自己想办法把德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就这样日日夜夜泡在生产线上,他终于变成了电子化生产线的专家。到最后,他的维修能力已经到了只要用耳朵去听就知道问题出现在哪儿的地步。一年以后,德国大众公司疑惑怎么中国公司不再聘请其员工去维修设备,原来,这个工人已经承担了大众生产线上几乎所有的维修工作。几十年以来,他当过全国劳动模范,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当然,这个人现在还在一汽大众公司,虽然他只是个初中生,拿的薪水却跟一汽老总一样多,正是因为他每年能为公司节省几百万美元。

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胜出,你就要拥有在这个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争夺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过程,有些资源是先天的,比如你的长相身高、出身家世,而更多的资源是通过后天努力就能获取的。不管你拥有的资源是什么样的,只要你在某个领域做得比别人好,你就有了竞争优势。而这个领域不一定是学术领域,不一定是科学领域,不一定要得诺贝尔奖。我们做事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别人离不开你,假如你的离开对周围的人,对所有的机构和企业都无足轻重的话,说明你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将自信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他这样写道:自信+勤奋+机遇=成功。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要从容面对,勇敢挑战。只要自己正视失误,相信自己的价值,就一定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最终采摘到成功的鲜花。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了什么困境,要时刻记住自己不会失去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只要坚持,就能从痛苦中走出来,拥抱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巨大的价值和潜力,但是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在我们的内心中,我们的价值有多大,就会发挥出多大的价值来。在生活中,我们从来不会发现一个自认为毫无价值的人能够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是无价之宝,我们要用钻石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在遇到困境、挫折的时候,一直处于痛苦和沮丧之中,才不至于使自己一直在贫困线上不停地挣扎。

生活中,我们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于,因我们一时的判断失误或者外界的环境导致我们失败、被击垮的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时候,我们可能会灰心丧气,可能会顿时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但是实际上,无论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从来都没有失去自身的价值。只要勇于肯定自己,以坚定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困难险阻,你的内心便会再次充满梦想,便能再次创造巨大的辉煌。

美国联合保险公司董事长克里蒙·史东说:“要祛除失败的痛苦,就一定要学会肯定自己并感谢磨难。”倘若我们失败之后并不是怨天尤人,折磨别人和自己,而是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掌控命运,绝对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再度发挥价值。

联合保险公司董事长克里蒙·史东自幼丧父,因为早早地体会到母亲持家的辛苦,他从小便懂得以外出打零工来补贴家用。

有一次,当他走进一家餐馆准备向客人开口卖报纸时,却被餐馆的老板赶了出来。但是,史东却根本没有在意老板的态度,而是一心想着怎么能够再次卖报。于是,他趁着餐馆老板不注意的时候,有一次悄悄溜了进去。结果他前脚刚踏进去,立刻被老板发现了。餐馆老板一气之下就在他身上狠狠地踹了一脚。

对此,史东爬起来二话不说,只是揉了揉屁股,便开始又拿起手中的报纸叫卖起来。客人看他勇气十足,便纷纷劝老板给他行个方便。于是,史东那天虽然被打骂和嘲笑了,并且挨了一脚,但是报纸却是全部都卖出去了,并且卖了不少钱。

史东从小便有极强的进取心,遇到困难从不唉声叹气,也从不叫屈。他不会轻易的说放弃,一旦确立的目标后便会勇往直前的努力。在他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投入保险行业,刚开始时遇到的困难与自己当年卖报的情况一样。但是,他经常安慰自己说:“我是最棒的,反正做了又没什么损失。”然后就会立马去行动。

于是,他便鼓起了莫大的勇气,一次次地走进城市的一间又一间的办公室中。终于,他卖出了一份又一份的保险。在他22岁那年,他便成立了一家自己的保险经纪公司。在他开业的当天,他便在大街上卖出了第一份个人保险。接着,他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甚至创下过平均4分钟交一份保险合同的记录。

克里蒙·史东的成功来自他勇于在磨难和挫折面前的自我肯定。在这个实力决定竞争的时代,在抱怨别人不够重视自己之前,一定要先审视一下自己究竟有多少能力,有没有及时肯定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在跌倒之后再站起来的决心和勇气。不管境遇如何变迁,只有不肯轻易否定自己的人才不会败下阵来,才会受到别人的重视,才能被鲜花和掌声萦绕。

总之,漫漫人生路,只有肯定自己才能使生命更显完美。所以,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时,一定要肯定自己的价值,然后才能发出钻石的光芒。当逾越这道难关以后,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那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那是一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超然,生命从此无拘无束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