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善于给孩子减压的贴心父母
5595500000002

第2章 贴心父母决不让孩子的肩膀承受太多

对孩子来说,规范、科学的教育很重要。目前,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父母应该多学习,针对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每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不一样,教育方式应该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进行调整。父母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懂得如何教孩子。

父母过高的期望最易压垮孩子的肩膀

家长对孩子有所期望有所要求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重要的一点是,对孩子的要求标准要切合实际,要在孩子能接受和实现的能力范围之内。在此范围之内,标准可以适当提高,这样可以最大可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如果给孩子提出的要求标准过高而不切实际,那么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难以克服的困难,长此以往,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会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打击,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些小孩很聪明,但做事缺乏耐心;有些小孩做事有耐心,但应变能力却相对较差一些。这种情况下,你却要求这个孩子必须做到那个孩子那样,孩子必然难以做到。换而言之,还没学会走,就被别人要求去跑,试问这样你能做到吗?

李华生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里,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是某广告公司的副总,妈妈在市区的繁华地段有一家自己的服装专卖店,生意相当火爆,相对于其他普通的孩子,李华有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他想要什么,父母都会给他买,刚上初中的他就有了令同班同学羡慕的高档衣服、手机等,但是李华却没有一点快乐的样子,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从不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

后来,我们了解到,在家里,父母对李华的要求近乎苛刻。父母要求李华每次考试都必须在全班前五名,除了正常的学习外,李华每周末还要学习钢琴、绘画、国学、奧数等,几乎没有一点空余时间。此外,父母还总是向李华灌输要考上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的目标。这些种种的要求和期望压得李华透不过气来,他说:“我只想和其他同学一样,能够有自己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但是这些原本普通的事情对李华来说却遥不可及。“其实,爸爸心里一直有个伤疤,就是原本可以出国留学的机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成行,因此,爸爸一直以这个目标要求我。”李华说,“每次一想到父母对我的要求,我心里就发冷,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完成父母的愿望。”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施加压力也是教育子女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一再施压只会导致孩子们不堪重负,最后的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们的身心没有成年人想象中的那么坚强,期望过高只会让他们感到窒息。在重负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失去了活泼的天性和对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会对生活丧失信心。

“逼子成龙”悲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一些父母过于“关心”孩子了——怕孩子在学习上竞争不过别人,因此采用了“迂回战术”,希望从其他方面为孩子增加一些竞争的“筹码”。但是,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要求与能力,一味地逼迫孩子去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做,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总是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或者说有些急功近利,动辄拿自己的孩子和某某优秀孩子相比较,并且用那个优秀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的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比较,不具备什么积极的教子意义。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之所以导致孩子们心理出现问题,父母的期望过高是罪魁祸首之一,过于片面和严苛的教育最终导致了这种结果。重智轻德,重体轻心这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味地强调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是众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们的通病,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换句话说,对孩子们强加灌输知识,对技能训练强加培训,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做法和拔苗助长有什么区别呢?

在此给各位家长一点建议,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切忌操之过急。这就好比刚播下的种子是不会在短时间内结出果实的,发展总会有个过程。家长们怀着望子成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健康地教育孩子,孩子们才会茁壮成长。

转变观念,莫用高压政策待孩子

小景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孩子,后来她如愿以偿地考进了重点中学。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他们觉得女儿为自己争了光,对小景更是宠爱有加。“你在全班的成绩要保持前10名。”母亲这样嘱咐小景。然而,小景的成绩始终没有实现母亲的愿望,渐渐地,小景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时常感到焦躁不安。母亲的口吻还是那么坚决:“只有进前10名,你才有希望考入名牌大学。”

终于有一天,小景离家出走了。在桌上留着一张字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虽然我很感激你们,但我实在不配当你们的女儿。你们对我的爱和期望,让我感觉像是背负了一座大山,我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你们不允许我外出和同学玩,说这是在浪费时间,还怕我学坏。除了读书我的生命好像就不能再溶入其他的东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我几乎没有一个朋友。你们每天忙忙碌碌,即便是闲暇时陪我,对我说的话永远都是一个主题——好好读书,排名在往前提提。

我感到很孤独,不明白为什么你们整天叫我读好书,而我却总是令你们失望。我走了,忘了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儿吧!

小景

后来,警方及时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小景。“我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实属无奈。父母又都是教师,兄弟姐妹们都各有建树,我的侄子、外甥都考上了名牌大学。我作为大学教授,教出来的学生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我不能让别人说我教不好自己的女儿……”小景的母亲道出了心中的困惑。

孩子们也属于弱势的一方,一旦孩子们脱离了家长的监护,将会面临很多危险。选择离家出走会给孩子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们也会因此陷入到久久的痛苦中,同时可能危及社会。那么,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家庭的高压政策。案例中的小景离家出走,是她的母亲想通过给她加压让她考出好成绩,以满足自己与同事、亲友攀比的心理。她不顾孩子的兴趣,一味地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使孩子失去了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与父母交流,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这不是优越的物质条件所能替代的。生活在重压下的孩子,不仅存在孤独感,而且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她错误地选择离家出走,以逃避令自己感到万分压抑的家庭环境。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以后成为有用的人才,定下了—条又一条规矩。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凡事都要有度,规矩太多了,有时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太多的规矩就像一根根绳索,孩子被捆得结结实实的,以至于喘不过气来。表面上,孩子在规矩的约束下安全了,其实却很可能让孩子走向更加危险的境地。

父母给孩子定下太多的规矩或者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不仅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且这样的高压政策会使孩子对父母的做法非常反感,以致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形成对立。

另外,父母的“高压”还会让孩子严重缺乏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极有可能想方设法抵制父母,逃离父母的管制,对家庭失去亲切感,甚至一想起父母就觉得压抑,不愿意回家。

其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粗暴、简单,这也是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

14岁的女孩蓝蓝和父亲发生矛盾后离家出走。

这一天,在家里吃完饭后,父亲让蓝蓝去洗碗,但是蓝蓝拒绝了,并用语言顶撞了父亲。女儿在父亲的盛怒下被打了一巴掌,并被体罚下跪四个小时,最后做出书面检讨。如果蓝蓝不写检讨书,父亲就去学校找老师。蓝蓝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下了检讨书,谁知第二天她就离家出走了。

孩子们有时难免会出现错误的言行,父母们常常为此对孩子大发雷霆,这样做是不对的。父母们认为这是严格教育的表现。其实,大声呵斥孩子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通过研究表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外界环境极易对他们的情绪造成影响。孩子们会因为家长的大声呵斥,感到精神紧张,然后过度到反感,最后就不听家长的话了。

大发雷霆只能短时间内制止孩子的错误表现,孩子们并没有因此对父母心服口服,只会让他们产生越来越多的叛逆情绪。孩子们认为这种教育手段包含着对人不尊重的因素,因此他们会感到自尊心受挫,最后导致他们的思维不能正常发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心理学副教授陈本兰这样说:“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以及指导的思想是需要商榷的。”孩子不听话就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容易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家长原本在孩子心中的慈爱形象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凶狠的形象。

现在的孩子虽然很受宠,但他们的内心常有一定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容易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于是孩子只能接受家长对他们的好而无法接受家长对他们的“不好”,一旦受到家长的批评和责备就会受不了,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家里,结果就离家出走。

最后,多数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对孩子进行教育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也不和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心态和人格了解得并不多,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一发生争吵,就容易逼孩子走上“极端”,比如离家出走。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任性、孤独、不合群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家长和孩子相比,他们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完全不相同,然而很多家长依然采用原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从小到大都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这是不科学的。

社会各界对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产生了高度重视。教育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老师,更应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多加关注。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家长们则应该做到,不对孩子们进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父母必须撤销“高压政策”,不要以导师身份自居,而要以慈爱的父母的角色和孩子倾心交谈,将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制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给孩子。一旦孩子把父母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孩子的紧张情绪就会慢慢消失,厌学情绪也会跟着慢慢消失。孩子成长的路怎么走,父母可以进行引导,但不能代替孩子作决定。父母切记,最重要的是和孩子拉近心灵的距离,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真正回到身边来。

亮亮从小就跟着妈妈生活。因为成长在单亲家庭,妈妈很疼爱他,但是妈妈对亮亮也很严格。妈妈经常跟他说:“你不同于别的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看妈妈打工挣钱多苦啊!你如果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妈妈吗?”

每当听到妈妈这么说,亮亮总是懂事地点点头。他要求自己每次考试都要拿双百。可是到了四五年级,知识越来越深了!再想拿百就很难了。

这种情况让亮亮心理负担很重,他每天都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心情。

一天,妈妈偶然间看到了他的日记。他在那篇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好无用啊,妈妈那么辛苦地供我上学,我的学习竟然还是这么差!有时候我觉得我也挺努力的了,可为什么考不了满分呢?或许是上天捉弄我吧!我真没用,我怎么能对得起妈妈的爱呢?好难过……”

看到这里,妈妈明白亮亮每天郁郁寡欢的原因了。妈妈感到很后悔,没想到平常对儿子说的话竟然给孩子造成了这么重的心理负担。

当天晚上,妈妈对亮亮说:“儿子,妈妈知道你一直是个懂事的孩予,但是妈妈心中有个疑惑,你是不是觉得每次考满分就是对妈妈的最大报答?”

听到这里,亮亮点点头表示肯定。

“其实不是的!妈妈希望你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其实你已经很优秀了,妈妈相信你能把握好自己。妈妈供你上学,是妈妈的义务,妈妈生了你就得养你啊!你没有什么对不起妈妈的。”

经过一番开导,亮亮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心地笑了。妈妈还和亮亮约定,以后各自有什么想法就及时说出来,不要一个人闷在心里。

看到孩子笑了,妈妈也感到心中有一丝安慰。她明白,今后绝不能让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

对孩子要求太高是造成孩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这样做不但不能将愿望实现,还会对孩子的积极性造成挫伤。

父母强迫孩子做事,只是凸显了辈份的权利,但家长却忽视了孩子会因此产生逆反情绪。父母以为这样做就能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吗,错了,父母们还需认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们不能施加高压,在言语上不能对孩子挖苦打击,家长应用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孩子,孩子们也会因为鼓励慢慢改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用激励方式教育孩子会收到好的效果。孩子们思想独立,这其实是件好事,凡事都要依靠父母、思想没有独立性的孩子才是最让人担忧的!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使孩子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规矩的约束。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讲究艺术。要单独批评教育,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单独指出他错在哪里,绝对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斥责孩子,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批评孩子时,注意态度和措辞的恰当,不要因为过激的语言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同时,翻旧账也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对于出现的问题,简明扼要地讲清楚就可以了。

另外,批评孩子时,父母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以免给孩子以双重的心理打击。孩子们需要鼓励和欣赏。适当地鼓励和称赞,会让孩子们信心倍增,这样的教育方式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对孩子来说,规范、科学的教育很重要。目前,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父母应该多学习,针对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每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不一样,教育方式应该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进行调整。父母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懂得如何教孩子。

孩子的负担源于父母过度的唠叨

父母的唠叨,是父母一种无意识地关爱孩子的本能,尤其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普遍的情况下,父母更是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寄托了父母所有的梦想。于是,父母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叨叨不休”,而孩子就是承受这些唠叨的“孙悟空”,似乎总是逃不脱“唐僧”的手心。

我是个女孩,正在读初三。我现在很烦,在学校里本来作业就很多了,到了家里耳根子也不能清净一会儿,爸爸妈妈一个劲地唠叨我,问我习题做了多少了、复习进度怎么样了、有没有把握考重点高中等,说我该抓紧时间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玩了之类的话。

我都快烦死了,其实我哪玩了啊,我拼命还来不及呢!可他们总以为我学习不努力,我稍微解释几句,他们就说我长大了,翅膀硬了,不服管了之类的话刺痛我。我又生气又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都哪跟哪啊。我真拿我的父母没办法,他们还是老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说某某阿姨的女儿又听话学习又好,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一无是处了。

他们是我的亲生父母,他们为什么这么贬低自己的孩子啊?难道这是他们的乐趣吗?我都快烦死了,他们一再唠叨,我连死的心都有了。

这位孩子的苦恼,其实挺具有普遍意义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讨厌过父母的唠叨。在《常回家看看》中不是有一句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吗,可见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唠叨的。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明白,父母的唠叨是父母对己的关心,他们不放心孩子,担忧自己的孩子。只是,即使孩子们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还是觉得父母的唠叨很烦、很讨厌,甚至开始研究应付的对策。

从心理学上讲,成人感的增强和独立意识的发展是青春期心理的两大特征,春期的孩子必然在各个方面显示其独立人格,力争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其中最讨厌的就是父母的唠叨。2010年,天津市某妇幼机构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认为自己的母亲“太唠叨”,这已然成为了母亲们的通病。而在某网站评选的孩子最反感父母的五种教育方式中,父母的唠叨高居榜首,可见,孩子对父母的唠叨是极度讨厌和排斥的。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的反感父母的唠叨呢?

首先,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的唠叨是一种变相的加压。唠叨,通俗的讲,就是说起来没完没了,一句话重复说好多遍。孩子的潜意识会认为父母的唠叨其实是父母对他们的批评,而且是没完没了地说。任何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不是批评的话,如果有人没完没了的指责你,你心里能不烦吗?

相对于父母来讲,孩子是处于弱势的,父母利用孩子的弱势和家长的权威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都在增强,他们迫切地希望摆脱父母地控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即使父母的唠叨是好意,孩子也会认为这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有的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扯在一起比较,没完没了地唠叨。父母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向别的孩子学习,可孩子往往误以为父母在贬低他。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认同,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他人认同,只有自己被认同,他才有前进的动力。实际上,孩子的自我认同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认同来实现的。如果孩子的自我认同不能实现,家长没有想方设法让孩子这一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一再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打压,利用他的弱点来挫伤他,孩子的积极性会被严重挫伤,并认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说,不如别的孩子。

另外,父母在唠叨时喜欢把话题拉的很远,翻孩子的旧账,把孩子八百年前的错误拿出来教训孩子。比如对孩子的辩解说成孩子不服管教、不孝顺,把孩子的无声抗议说成是没心没肺、不思进取等,这些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

父母适度的唠叨是可取的,也是孩子能接受的,但是,如果父母的唠叨过于频繁,就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并沮丧地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差劲的,有一大堆的缺点,这会让他们的自我认同受到严重的打击。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的去控制自己过度的唠叨呢?

一、父母要明白自己内在的感受需求

孩子自出生成长至现在,父母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虽然辛苦,但能够成为另外一个生命全然的依靠,也是父母成就与满足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他们对父母的需求也在逐渐的降低,许多父母内心开始失落起来,觉得孩子不再听自己的话了,于是,“唠叨”就成了稳固这种需求的方式了。如果父母能够自我察觉,对孩子表现出的关爱也就随之自然了,就好比:“明天要降温了,多穿点衣服,别冻着!”但尊重孩子独立的判断与行动,也就是让孩子决定自己要穿什么、穿多少。给予孩子必要的关爱,但是让孩子决定怎么做,如此一来,不仅维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还提升了孩子的自主性。

二、逐步调整和改善自己的习惯

父母都是“认识习惯的动物”,他们多年来累积的照顾习惯意识不可能很快调整过来,当父母突然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的时候,他们即使想改变也没有办法马上做到。其实,父母可以与孩子坦白的沟通,告诉孩子可以给他们独立自主的空间,但有时自己还是难免会忘记,甚至请孩子提醒自己。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体会到父母的感受,同时也能体会父母的浓浓的亲情和关爱。

三、适当地认同孩子,鼓励孩子

如果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老是做不好,老是得到父母的批评和唠叨,孩子就会讨厌去做这件事。初三、高三面临中、高考时,在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了学习,生活变得枯燥无味,暗淡狭窄。在这时,孩子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他才有动力和信心去学习,如果得不到,他就会很痛苦,就会逃避学习。

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要多认同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明白,无论他学习怎么样,他都是父母心中独一无二的孩子,都是一个可爱的、完美的孩子。让孩子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让他认为自己是有用的,有能力的。这样,孩子就充满希望、动力和信心,就会努力的去学习。反之,他就可能破罐破摔了。

四、学习有效的管理方式

一定要注意在教育未成年孩子的方式方法,以下几点可以让父母的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妥当:

不要“隔空喊话”,重要的话一定要当面说清楚,让孩子知道这些话的重要性。

善用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个人想法来陈述规范,并以间断的话语代替冗长的说明。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规范的重要性,那么无疑以“自然合理的行为后果”并坚定地执行后果的方式是最好的方法。

适当“放养”,该放手就放手,孩子会走得更远。

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认管理和认知能力

父母的唠叨是他们不信任孩子的一种观念外在表现,他们总是在怀疑“孩子到底能不能做好呢?”父母之所以不信任孩子,就是因为孩子做事时没有体现出孩子的责任感、计划性和主动性,就是说孩子并没有形成自我管理和认知能力。

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认知能力,与孩子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就是说,父母不唠叨孩子,孩子也会自觉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从小父母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就会使孩子失去锻炼自我管理和认知的机会,而形成凡是依赖父母的习惯。这样,孩子永远都不会主动,等孩子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足够的独立性,这时,父母的不信任和唠叨自然会让孩子烦。

六、避开伤害性的唠叨

一般来讲,孩子们都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于是,一开始,他们对父母的唠叨多半会选择忍耐,不会产生逆反和抵抗心理。但如果父母“穷追不舍”,一味的唠叨必然会引起孩子防卫性的反击。因此,避开那些命令式的语言,避免千篇一律的语调,避免伤害孩子心灵的话,就事论事,孩子才能听得进去。记住,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唠叨成为孩子叛逆的助推器。

同时,孩子也要学会正视父母的唠叨,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的唠叨在理,孩子就要接受;不在理,孩子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脾气,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沟通,让父母明白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即使再重复也得不到效果。孩子要学会用轻松的心态面对,还可以向父母表示自己的决心:“请不要重复了,我会努力把它做好的”,让父母的唠叨变成自己成长、前进的动力。

唠叨少一点,沟通多一点,对父母,对孩子,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家庭的矛盾才是孩子不堪的重担

家,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是一个孩子温暖的港湾。当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就能和母亲一起感受到家的温暖。根据研究表明胎儿的心跳加快有时是因为母亲情绪激动造成的,曾有一位被生活逼到走投无路的孕妇准备轻生,是腹中那个还未出生的小生命用强烈的胎动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孩子没出生就能感受到周遭的氛围。

家庭的气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会让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井然有序、天真烂漫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爸爸经常搂着孩子给他讲故事,为孩子辅导作业,带着孩子跑步、锻炼身体,妈妈给孩子做美味可口的早餐,带孩子逛公园,一家人温馨而甜蜜。在家庭的熏陶下和父母的精心教育下,孩子变得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个孩子是多么的幸福。但是,如果孩子处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之中,父母经常吵嘴打架,甚至闹离婚,无心照料孩子,甚至视孩子为撒气的工具,或当作再婚的包袱而加以虐待,从而精神受挫,活泼的天性渐渐消失,慢慢地孩子变成了一个孤僻的人,做事缺乏热情,试想,身处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会有好的身心发展吗?

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小南是一名头脑聪敏、灵活,好奇心强的小学生。然而不幸的是,他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有一个酗酒如命、嗜赌如亲的父亲,并且他父亲的脾气极为暴躁。母亲不能容忍父亲的行为,为此经常与丈夫吵架,家庭关系十分紧张,曾一度要闹离婚。经济上的拮据,父母的吵架,再加上父母经常在吵完架后把自己当做出气筒,种种的不幸让小南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默默地流泪。

在班级里,他感到十分的孤独,没有朋友,也不敢和别人交朋友,即使别人偶有关心,也被他看作是嘲笑;长期的压抑使他情绪焦躁,无心学习,他从来不回答问题,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同时,他还非常敏感自卑,无论何时都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后来,他发展到逃课、逃学、不愿意出门。至此,其父母仍相互埋怨、扯皮。他曾说:“我很想读好书,我也向往高中、大学的生活,可我家不像家,常常被父亲打。反正,我是没有希望了。”

对于孩子来讲,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步入社会之前,他们所能接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生在家庭和睦的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这也应当是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的。但并非所有家庭都是和睦的,往往孩子的紧张状态就是因为那些家庭不睦所致,进而造成了孩子情绪上的焦躁。在一次全国青少年活动夏令营中,一个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叛逆的小女孩说:“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我是不幸的,我的父母经常在我的面前发生口角、打架,甚至闹离婚,他们丝毫没有顾及我的感受。我只是一个孩子,我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但我的父母却不能给我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他们毁灭了我心中父母应该有的形象。”经常吵架甚至拳脚相向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反面的榜样,孩子学会了像父母那样为人处世,以暴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一个经常打架的男孩说:“我爸爸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打我,这让我也学会了怎样打人。”还有的子女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认为他们没有给自己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继而会采取极端和过激的方式处理问题。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对其班级里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可见,孩子对家长的吵架,对家庭的不和睦是何其的恐惧和讨厌。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一生都身处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是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这种影响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左右着孩子的成长轨迹,一个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的家庭,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习惯。相反,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行为举止不良,孩子们怎么能健康的成长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当着孩子面出现意见不一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家庭教育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不管子女多大,他们总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爱,总想在父母面前撒撒娇,而这种亲子关系是自小就应当形成的。若父母给予不了子女细微的关心和呵护,孩子们心灵也会因此而严重受挫。所以说,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

赵莎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父母是典型的“吵架夫妻”,几乎每天都要吵架,这让赵莎手足无措。每次父母吵完架后,总会拿她出气或拿她当做筹码要挟对方。有一次,父母吵完架后,母亲一怒之下把赵莎带回了母亲的老家,这不仅耽误了赵莎的学习,更让赵莎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她认为父母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工具,没有真正的关心她。她无心学习,学习一落千丈。就这样,赵莎整天忧心忡忡,看起来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变得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总是一个人孤单的来往。

家庭是一个整体,在孩子还不能真正独立的时候,父母是家庭的主体,承担着负担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成员不睦,尤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统一的时候,会造成孩子对家的厌烦情绪。有些孩子还会因此产生叛逆心理,性格上变得极其敏感。有的则感到自卑,认为家庭放弃了自己,自己也就自甘堕落。他们将对家庭的敌意指向社会,造成人格的反社会化。孩子并不能完全地自立于社会,他们需要认同和接纳的感觉。父母因为家庭矛盾,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只好通过其它途径寻找温暖,而在这个途径中,孩子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孩子不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的获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家庭和睦,孩子的身心才不会被蒙上阴影。根据调查发现,高智商和活泼开朗的孩子一般都成长于和睦的家庭中。对于逐渐长大,心智逐渐成熟但却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他们对社会能有更深刻的看法和认识,家长们的以身作则能影响孩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除此以外,家长们还需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倾心的交流环境,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及时了解孩子们真正的心理需求。因此,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这与家庭氛围和谐与否息息相关。希望年轻的父母们能够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孩子的一生始于家庭,最先担负孩子教育责任的是父母,以及由父母构成主体的家庭。和谐安宁的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幸福的孩子总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却各有各的不幸,因为他的家庭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身为人亲,应该明白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甚至这种伤害的阴影会一生纠缠在孩子。所以,当你们在争吵时,请想一想,你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个需要担负的家庭,请把孩子当作你们夫妻之间的沟通纽带,有什么事情心平气和地交流想法。请给孩子一个幸福和和谐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