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王旭与苗兰芝结婚,婚后大儿子如期而至。孩子出生后,王旭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农场,种果树。
第一次来到北京打工,是在2000年。一位亲戚介绍他到北京一家企业做锅炉工,工资每月500元。锅炉二层是KTV包房,趁老板不在时几个同事上去唱歌。不过好景不长,这家企业倒闭,至今仍然拖欠其半年工资。
失业期间,他开过大排档,但由于生意红火被店主收回。揣着妹妹给予的一百块钱,回家干起养殖业,不过没有成功、继续赔钱。
2003年妹妹给他找了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每个月工资一千块钱。当时老家的四口之家,而自己又在北京生活,难免显得杯水车薪。无奈之下,王旭白天上班晚上去几个繁华街道的地下通道唱歌。这便是王旭的开始。
刘刚这个来自黑龙江的小伙,是个标准的80后。早年当过兵退伍之后去的北京,2003年开始“北漂”至今8年的东北有志青年,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在他流浪唱歌的6年里,刘刚说他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带着媳妇和孩子来到北京,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三个人就生活于此。刘刚为了梦想,媳妇为了他,有时候爱情高于一切。
2004年王旭和刘刚在地下通道相遇,而后又经朋友介绍正式相识。在日后成立“农村大叔与当兵小伙”这对组合,后来网络成名后,来自东北的老乡根据两人的名字取名:“旭日阳刚”,而他的粉丝则取名钢镚。
2010年上海摇滚英雄演唱会在上海工人体育场举行,在群星闪耀之时,汪峰更是邀请举办单位找到了旭日阳刚,与原唱汪峰合曲《春天里》。再到后来登陆春晚,这对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组合因为梦想而变得非凡,从当初的无名小卒到今日的名满天下。
深度点评:
在解析旭日阳刚的成功经历时,两个人对音乐的坚持,让旁人看着理解为一种偏执或不靠谱。一位没有文化未学过一天专业演唱的44岁农村大叔,一位来自东北的退伍军人,没有任何的专业知识,只是对音乐纯粹的热爱。
王旭从小就怀揣着当歌星的梦想,而这一梦想在他44岁这年实现了。尚若是普通人,即使怀揣着如此高尚的理想,也终归会屈服于现实,回归平凡人的生活不在“白日做梦”。
但也正是源于对现实的不屈服,对梦想的不甘,让两个人走到今天变成了一种来自民间的新流行符号。真正的特色音乐是来自生活,在别人眼里穷无止尽的折腾中,累积自己的经验,不在轻浮慢慢沉淀。犹如一杯茶,青春时人们像漂浮在水上的茶叶,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头脑一热。待到慢慢沉淀下去后,审时度势冷静的分析自身后,依然选择坚持下去,茶叶只有沉淀下才可称之为精华。而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事业中,则可成为精英。
可能少年时的梦想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能实现下来的则很少。“人生,有梦想才珍贵”。这说明梦想是一个很棒的东西,他可以让你从平凡变得非凡,也可以让你平凡变得疯癫。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火山喷发代表着灾难也昭示着新生。以中国的台湾岛来说,就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陆地,而后变成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电脑如今已经变成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有的人用它查资料、看书、做生意、寻找商机。有人的只用他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消遣。梦想也是如此,有的人因为梦想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变得成功;但有的人却因为梦想而陷家庭于磨难之中,让整个家庭庭陷入恶性循环、一贫如洗。
心理科学:
心理学家更喜欢将梦想称之为目标,美国某所大学研究组以人们的常识性来讲一个事实。为此来测试关于目标对人的重要性,找来十个人,随即分为两组,每组五人,自带干粮。
A组和B组都被分配到两条独立的长廊上,那是一条一望无际的长廊,先到终点的一组可以获得万元大奖。两队开始整装待发,A组的成员以年轻人身材强壮者为主,B组的成员则相对体质一般的年轻人。两组分别走了12个小时,A组比B组多走了10千米。因为这次实验的规定为三天,所以第二天两组又出发了,A组比B组又多走5千米。不过学者通过录像发现,A组的成员陷入情绪化、吵架斗嘴、烦躁等负面情绪。而B组相对摩擦很小,且彼此相互鼓励,在行程中大家会讲笑话、唱歌来鼓舞彼此,坚持走着这段长征路。
在第三天时A组成员相互间的言语冲突导致斗殴,两名成员选择弃权,坐在地上等待测试结束的安慰奖金500美元。剩下的3名成员在不断的行进中,最终逐一选择放弃,走的最远的那名选手距离终点只有不足1千米。而反观B组成员,在欢呼中狂奔向那面红色的小旗,5名成员全部通过终点获得万元奖金。
缘何两队的差距如此之大呢?答案是:B组的长廊终点上面插着一面红色旗帜。也许此刻读者甚为不满,这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A组的体力充沛、年轻人腿脚好这是A组的优势;B组也同为年轻人,但体质偏弱,所以在B组的长廊里,放了一面很普通的红色旗帜。这就是人生,只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公平。
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在漆黑的山洞中看到一束微弱的光则会产生求生的希望,而反之没有这束光便会长眠于此。从这众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提示。那便是,目标是何等的重要。
以旭日阳刚的成功为例,两人的目标看似遥不可及,但他们自身的优势也十分明显。真正的热爱音乐,天生一副好嗓子、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
卓越人生:
古语讲:“一将成名万骨枯。”也就是说,在古代一人成名天下,却需要万千人民的战死沙场。但如今已不再是战争时代,而是用头脑博弈的时代。在和平年代里,我们更加探讨的是如何成为成功者,而不是仅仅失为陪衬。
每个人都有理想,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将这个残酷的比率提高,变成了今日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而且广络大众。
现代很多有志青年在拼搏奋斗,在用青春、汗水来努力的工作每一天。可以说干的比牛多,但薪金却比草还要稀薄。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有理想,答案不出所料应该答是。但如果问对方你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时,是否是对自己量身订造切身实际时,他便会目光闪烁,举棋不定。
理想就像一件穿在自己身上的衣服,要针对自己的尺寸、身高、腰围、身材而量身定做。也许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衣服都得体,没有人会喜欢穿的松松垮垮,邋里邋遢。但在精神的世界上,很多人的“理想服饰”却是参差不齐,滑稽不已。有的人胳膊长却穿袖子短的衣服,有的人二尺九的裤腰却穿三尺三的裤腰,有的人明明腿短却将裤腰提到了肚子上。而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将“理想服饰”穿的得体,所以成功总是在少数人的手里。
大家可能都知道巴菲特是股神,第一次去纽约交易所证劵公司是在8岁,但可能他并未提及到这是他父亲带他去的,而他的父亲则是国会议员。
假设说在当股神是巴菲特年轻时的理想,那么首先他设身处地的考虑了一下自身,自己的思维是否敏锐,是否对股市有独特的看法,自己的嗅觉是否灵敏,是否可以在每天的财经杂志、社会百态中嗅到铜臭味。而后他要考虑家庭条件、家庭因素、是否能支持自己的事业发展,可否能借力而行。
“智者,当借力而行。”纵观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我们都可以看到借力而行的谋略。只不过有的人是借的家人,有的是借的贵人,有的是借的机遇以及时代。
理想是伟大的,但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自身认知分析是最为关键的根本,即使家人帮助不了,也可在日后遇到贵人相助,当然前提是自身的努力。假使没有贵人相助,没有机会的情况下,自身达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创造机会,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炒作”。
高效的人生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理想是什么,走的每一步是否都在前进,接近自己的目标。而反之则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什么便接受什么,将其视为自己的理想。有很多人渴望当明星是因为看到了明星的光鲜,但她自身并没有表演天赋、也并非真正的热爱艺术,只是很单一的渴望明星般的光鲜。
经验总结:
人生有两大悲哀,第一种是荒废上天赋予你的天赋,而自身不知。这是一种社会悲哀,更是自身的悲哀。第二种是没有某方面的天赋却为此奋斗一生,也就是学者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前者本应是社会的精英,最终却一生默默无闻。后者则是为理想奋斗了一生,最终却变成了理想的炮灰。也许直到老矣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的才华,根本不是才华。
看不清自己就去“找自己”
理论精读:
我们时常会迷茫于此,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对未来充满恐慌。因为我们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对未来深深的恐惧,生怕明天的自己惨不忍睹。有时候自己似乎什么都想得到,但在接触之后又失去了兴趣;有时候自己似乎什么都不想要,在看到浮华背后的灯红酒绿,利益熏陶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后,有一种厌世感,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可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爱人、我们的朋友还都生活在这里,还都在奋斗着、挣扎着。难道因为讨厌就放弃与别人竞争吗?也许你有自己的想法,但无法改变的是你在逃避,而这是一种懦夫的行为,至少在别人眼里。
其实这个社会很残酷,到处充斥着竞争、弱肉强食,你不能惧怕、恐惧、逃避,而是要像个战士一样去战斗。
这就是人生,首先你得活着。有人会说自己的心早已经死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还在跳动着。其实人心未死,只是你失去了信心以及信仰。
经典案例:
上世纪50年代,他出生于台湾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瓦斯店小老板,母亲是一所中学的教师。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他宁愿去帮父亲送瓦斯,也不愿到学堂念书。
他的学习成绩实在糟糕得要命。没有同学去理会他,老师们一提起他就连连摇头,说这孩子很难有出息。在这样的声音中,他一直持续到升高中。结果可想而知,他落榜了。作为老师的母亲感到无地自容,但为了孩子的前程,还是托了关系把他送到了一个补习班。
补习班的老师欣然接受了。第一天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到这里来的孩子都能考入重点高中。其实这里的老师并不是信口开河,到了第二年,那个班级只有两个学生名落孙山,其他全部榜上有名。那两个学生中,一个是先天智障,另一个就是他。
出榜那天,他骑着单车,在一个小土坡旁盘桓很久,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悄悄溜到家的时候,妈妈在厨房做饭,看到他,并没有他想象的大发雷霆,而是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一句话也没有说。那一刻,他的心忽然间感到从没有过的痛苦,仿佛在一瞬间分崩离析。他知道,父母已经不再关注他,对他彻底绝望了。
不,我不是没用的人!他忽然间听到心底发出了一声令他全身战栗的呼喊。我要上学,我要上学!他开始跟着姐姐四处报考私立高中、教会学校。当一次次挫败之后,他悄悄地跟姐姐说了自己的决定,那就是去报考音乐学院。是啊,他太喜欢音乐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有音乐天赋的,可在当时却被人们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是邪门歪道。如今,所有的路都向他无情地亮出红灯的时候,他才鼓起勇气说出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