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人,新宇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做法或许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关键因素吧!如果妈妈能降低身段,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进行交流,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反思
可能正是你的独断,扼杀了孩子天性中与父母亲近的因子,让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代沟。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够敞开心扉,将各自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者使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就不会有隔阂和代沟了。
怎么做?
1、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甚至还可以陪同孩子做游戏、看动画、聊天等,这些都是与孩子交往的上佳手段。
2、在做决定之前,最好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想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很有必要。
3、孩子是鼓励加表扬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孩子都有上进心,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多多鼓励,而不是做什么都泼冷水,那孩子将会用自己的进步回报你。
4、你和孩子沟通了吗?你了解孩子的想法吗?如果没有,你就不应该武断地阻止孩子,批评孩子。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药,沟通过了解到,你和孩子会成为既血浓于水又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
第六节 爸妈与孩子的互动:孩子,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小时候,你是不是曾经为了和小伙伴们跳房子而忘记回家吃饭?或者为了一个弹珠而和平时要好的小伙伴闹个不可开交?
不错,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如果想跟孩子有进一步交流,不妨学几手亲子游戏。研究表明,亲子游戏有助于孩子创造力发展,而且能培养孩子人际交往兴趣以及促进交往能力发展。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进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那么,就请你抽出宝贵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吧!
案例分析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只有丁丁闷闷不乐,还一副茶不思饭不想的样子。什么原因呢?原来,爸爸妈妈工作太忙,不能来参加六一儿童节的活动。
家长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孩子的要求,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些家长只想着给孩子最优越的物质条件,从来没想过孩子也有情感需求,也需要父母陪伴。好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精神上满足才会让孩子长成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父母平时因为工作忙,很少和丁丁在一起。他们总是说:“爸爸妈妈需要挣钱,挣了钱才能给丁丁买好吃的好玩的。”懂事的丁丁虽然心里落寞,却很少吵闹。但是这次不一样,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而且那一天幼儿园要举行“家庭总动员”式的运动会,就是想让孩子和家长融为一体,拉近彼此关系。
丁丁满怀希望地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了这件事,满以为爸爸妈妈会一口答应他,谁知道竟遭遇了双双拒绝。“乖儿子,爸爸妈妈最近真的太忙了,没办法抽开身去参加,你跟老师说我们下次补上,好不好?”一听这话,丁丁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为什么你们总是不跟我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去,你们不去的话,同学们会说我没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依然没有松口:“丁丁,爸爸妈妈每天忙得连觉都睡不好,真没有时间。”丁丁听到父母这样说,头也不回地跑了出去。
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玩,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情!可在家长们日益忙碌的今天,这件事却成了许多孩子的奢望。家长为了打拼,放弃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是非常愚蠢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赚钱的机会却有很多,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失去与孩子亲近的机会!
西西是个聪明的小丫头,特别喜欢看故事书,看完之后还喜欢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每次西西讲故事时,爸爸妈妈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还时不时问个关于故事的问题,像是没听懂。在西西的讲解下,他们又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这让西西非常自豪。
父母怎么可能会不理解这些故事呢?他们是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孩子形成互动,让孩子不光是在讲故事,而且能够透彻地理解故事。
一天夜里,西西又在给父母讲故事了,爸爸突然跟她说:“西西,你看你讲故事已经讲得这么好了,是不是可以自己编故事了啊!我们来玩个编故事的游戏怎么样?”西西听到还有编故事的游戏,兴奋得不得了:“好啊好啊,我最爱玩游戏了,什么编故事的游戏啊?”妈妈也在一边附和着:“是啊,你快说什么游戏,我们和西西一起玩。”爸爸故作神秘地说:“我给你们出三个词语,你们自己想故事,但必须把这三个词语用到故事里,否则就算游戏失败。”“好呀好呀,来吧来吧!”西西兴奋地站在了沙发上。妈妈说:“嗯,不错,不过你肯定输了,西西一定是赢家,对不对?”西西扬起小脸骄傲地说:“我可是故事大王,怎么可能难得倒我呢?”爸爸微笑着说:“那你听好了,我出的词是:家、宝宝、还有爱。”妈妈看了爸爸一眼,生怕西西讲不了,没想到西西的小脑瓜一歪,顺口就讲了出来:“从前有个小女孩叫西西,是家里面的宝宝,她的家是一个充满着爱的家,每个人都很爱对方。”故事很短,但爸爸妈妈却被孩子的故事感动得哭了。
多么聪明的父母和孩子啊!父母通过游戏的方法和孩子形成互动,同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从而使孩子和父母的心能够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
反思
我知道你承受着很多压力,工作很忙,加班很累,还有很多生活上的琐事要处理,但这统统不是你拒绝与孩子玩耍的理由。与孩子互动不仅可以增加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使你忘记一切烦心事,得到良好休息,而且这种互动可以激发你对孩子的爱,这样浓烈的爱也会让你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另外,亲子游戏还有益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儿童会把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怎么做?
1、你完全可以成为孩子的玩伴,只要你愿意和孩子一起去游戏,与孩子在游戏中建立的感情会让孩子更愿意与你亲近,也方便你与孩子的交流。
2、不要一直工作,要学会放松下来,享受生活,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再多的物质享受也替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所以,你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能够亲身感受父母的温暖。
3、你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游戏吗?你了解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和童话吗?父母与孩子互动的前提就是有共同语言,想要深入了解孩子,就必须进入孩子的世界。
4、孩子,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多向孩子发出这样的邀请。和孩子在玩耍中进行互动,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与父母建立亲密的联系。不要因为忙碌而拒绝孩子的邀请,否则,他幼小的心灵会受到打击。
第七节 看80后蚁族、蜗居、房奴们如何带孩子
随着80后富二代的突出,穷二代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2009年,一部电视连续剧《蜗居》红透大江南北,关于普通80后的生存话题也被人们提上议程。我们要生活,就要住房,而房价的攀升让很多刚出社会的80后无法实现基本的住房要求。面对这一问题,有的人选择做蚁族,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爬出蚁穴;有的人则安心的蜗居,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的人则用未来的金钱买现在的房子,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房奴。
随着而立之年的临近,越来越多的80后步入婚姻的殿堂,当起了爸爸妈妈。那些在社会底层的80后们,又是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呢?那些蚁族、蜗居、房奴们又是如何带孩子的呢?
案例分析
从蜗居到房奴,郭海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电视剧《蜗居》里面,主角海萍为了让孩子成为城市的一员,享受最好的教育和条件,硬是留在了大城市。身无分文的她和丈夫两个人打拼,租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可谓艰辛。孩子出生以后,小小的蜗居根本住不下那么多人,只能任由妈妈把孩子抱回老家带,这样一来,就掐断了孩子与母亲的亲近。放假时海萍回家看望女儿,女儿对她很冷漠,不让她亲也不让她抱,在女儿犯了错,海萍要女儿自己选择惩罚方式时,小女孩竟然说:“妈妈抱抱”。女儿选择的惩罚方式,让海萍伤心之余也想到,不应该和女儿分开,不应该让妈妈把女儿带回老家抚养。
作为蚁族或是蜗居,相信你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吧!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生存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更为艰辛。但为了自己的城市梦,你依然坚守在这里。只是,在有了孩子之后,你要更多地去为孩子着想。成为蜗居或是蚁族,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承受的,他应该幸福生活,无拘无束,而不是被房子束缚。于是,你想到把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在城市奋斗,让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但这样也有弊端,海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去换金钱,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啊!孩子在幼年时不能享受父母的爱,对他的人生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海萍回城市以后,立马想着买房子,要把女儿接过来住,宁愿当房奴也不愿再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其实海萍的想法是对的,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孩子都要和父母在一起,同欢乐共患难的一家人,才是真的一家人。
思琪和老公都是普通的80后,大学毕业以后,他们放弃回老家的打算,一起留在了大城市。开始时,两人分别和同学合租房子,直到结婚才租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子过二人世界。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依然生活在那个小房子里,思琪专门辞了工作在家照顾小孩,老公一个人在外面打拼。
虽然生活辛苦,但是他们对待孩子却格外舍得,奶粉要进口的,纸尿裤要名牌的,衣服也是非名牌不要,他们的理念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思琪和老公这样带孩子是不对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讲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而不是在物质上的享受。先不说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就算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父母也不应该用物质享受来代替对孩子的教育。
蜗居了三年,孩子如今都满地跑了,思琪家里的存款本上还是分文未进,老公没日没夜地干还是个月光族,思琪也开始着急起来。再过一两年孩子就要上学了,到时候可怎么办啊!但这时候,思琪也没有想过去工作,她觉得孩子需要她的照顾,自己一步也不能离开。
家里的经济不宽裕,就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改善,哪能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呢!其实思琪完全可以出去上班,白天把孩子放到托儿所,夜晚再接回来。
作为蚁族、蜗居、房奴,本来你的经济条件就不好,你更应该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不必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夫妻双方要共同努力,争取早日脱贫致富,走出蚁穴,搬离蜗居,脱掉房奴的帽子,成为房子真正的主人。
反思
孩子的成长真的需要很多关心和爱,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和成长环境,所以,80后的蚁族、蜗居、房奴们,在要孩子之前,你一定要审时度势,做好一系列准备,不要让孩子从出生起就没有着落。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你不光要拥有满腔热情,更要有实现理想的能力。虽然暂时你是落魄的,但是,你要有走出阴霾的勇气。因为作为父母,你有义务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怎么做?
1、在缺少养孩子的条件之前,尽量不要孩子。不要让孩子从出生就受到不公平待遇,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不能让孩子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生活在焦虑之中。
2、在有了孩子之后,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养育孩子,而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接受平平淡淡的生活。
3、最好不要把孩子扔给他的爷爷奶奶。孩子需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些教育只有父母能给,其他人给不了。
4、不要因为自己生活在社会底层就丧失信心,要有往上爬的勇气。不断提高和深化自己,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来提高收入,全力以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