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申包胥朝着秦国的方向出发了。以申包胥当时的情况是不可能找到任何交通工具的,因为他是偷着跑掉的。从今天湖北省荆州附近的楚国郢城到陕西省凤翔附近的秦国国都,这一路少说也有几百公里,靠着两条腿,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出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吴越春秋》中记载申包胥这一路奔袭的情景用了十二个字:“昼驰夜趋,足踵跖劈,裂裳裹膝。”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快速急行,脚走肿了,脚趾头都走裂了,膝盖承担不了这样大的负荷就把衣服撕下来裹在膝盖上。
申包胥靠着强大的复兴国家的热情和意志力挨到了秦国,冒充楚昭王特使的身份见到了当时秦国的国君——秦哀公。申包胥大义凛然,向秦哀公痛斥吴国的恶行,并为自己的国君楚昭王流落于草莽的情况痛哭流涕,可秦哀公却拒绝出兵。申包胥见软的不行,又开始威胁秦哀公,说像吴国这样的狼子野心,若是真正占领了楚国的全部国土,则会与秦国的疆土相邻,若是那样的话,秦国早晚成为吴国人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可秦哀公还是无动于衷,打发人把申包胥安置在宫廷外,好生休息。
申包胥的心碎了,如果秦国真的不发兵,那楚国就彻底完蛋了。想想自己连日奔秦受到的苦难,想想自己国家的大仇不得相报,这位忠君爱国之臣拒绝饮食,在秦廷大声哀嚎,如此连续七日。如果史料是真实的,从申包胥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力可以有多么的强大。当郢都被攻破,他就一直隐姓埋名躲在山上,不可能吃好睡好;连夜奔袭,就算申包胥大人腿脚再快,一日一夜奔袭一百公里,从郢都到秦都也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这其中又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来到秦廷,在不吃不喝不睡觉的前提下,哀嚎痛哭了七天七夜,这哀嚎痛哭可是个体力活,其耗费体力的程度不亚于快步疾行。申包胥大人拥有着如此强大的精神毅力,实在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七天,其实是申包胥在心理上与秦哀公博弈的七天。申包胥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秦哀公虽然嘴上拒绝,其实心里不能不考虑,但当时的情况过于复杂,秦哀公短时间内也无法对形势做出准确判断,不敢鲁莽行事。是否出兵帮助楚国人复国这件事,秦哀公至少要先想明白四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帮你复国,第二是帮你复国我有什么好处,第三是不帮你复国我有什么坏处,第四是如果出兵,能不能打赢吴国的军队。作为一国之君,秦哀公当然不能拍热脑门做错决定。
首先,当时的秦国与楚国相比还比较弱小,商鞅变法带领秦国走向强大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此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军队的数量也不是很多,只是长期与游牧民族对抗,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强。秦楚两国相邻,楚国吞并了它周边那么多的小国,秦国是凭借着天然的地理屏障才没有被楚国打起小算盘,从这个角度出发,楚国被灭不见得是一件坏事。第二,秦国人完全不了解吴国,春秋时期通讯很不发达,吴国地处蛮夷,与秦国相隔着十万八千里,秦国不可能了解吴国的实力以及吴国人的想法,秦国根本无法判断吴国灭了楚以后会不会来攻打自己。可申包胥了解,伍子胥是楚国人,而且还是申包胥的好朋友,伯嚭也是楚国人,所以申包胥对吴人将来可能灭秦的说法,秦哀公不得不信。这一点,成为了二人博弈当中,申包胥最大的筹码。对于第三个问题,尽管吴国军队迅速占领了楚国的都城,但从吴国人攻破楚都郢城以后的做法来看,吴国的军队也不见得是不可战胜的。吴国人占领郢都以后并没有继续扩大胜利果实,看起来好像没有全面占领楚国的野心。吴国的将士们一直在郢都烧杀抢掠,荒淫纵欲,此时的吴军应该也没有了破楚时候的士气。而且秦国如果发兵,目的也不是歼灭吴军,只要把他们赶走就可以了。这样看,秦哀公还是有把握获胜的。第四,秦国如果帮助楚国复国,能够和楚国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情,这样做对自己还是有利的。况且,秦国不用害怕吴国,只要楚国复国,吴与秦相隔着庞大的楚国,吴人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找秦国的麻烦。秦国还很有可能在战争中获利,小发一笔战争财。
经过了充分的分析,秦哀公认为,出兵帮助楚国是一件划算的事情,这是一笔投资小、回报高的生意。于是,在申包胥大人哭了七天七夜以后,这场博弈终于以申包胥完胜而告终。秦哀公决定发兵救楚,派出子蒲、子虎率领五百辆战车给申包胥救援楚国。秦哀公当然不会告诉申包胥自己的如意算盘,这只能是二人心知肚明却不可言传的事情,那么,秦哀公出兵就成了送楚国一个人情,既然送人情就要送得漂亮一些,临行前秦哀公还作了首诗送给申包胥,提高了自己此次送人情的境界,诗的名字叫做《无衣》,这样写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后来被孔夫子收入《诗经·秦风》,使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申包胥哭秦廷的故事,也流传于世间,后来还被多个戏曲剧种采用,成为经典剧目。
申包胥带着秦军士气昂扬地向着郢都出发了,而此时在郢都的吴军将士也确如秦哀公所料,早已被楚国的女人掏空了身子,欲望满足的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就这样,吴国人来得快,去得也快,占领郢都以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被秦楚联军逼着跑回了吴国老家。在回去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阖闾的弟弟夫概篡权了。在撤退的过程中,夫概是第一个跑的,在大部队刚刚踏上归途的时候,他就迅速回到了阖闾城。这个莽夫可能是在郢都受到了刺激,回来以后也要过过吴王瘾,尝尝当一把手的感觉。这应了因果循环的道理,阖闾上了楚昭王的“床”,随后又被夫概上了自己的“床”。可阖闾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毕竟伍子胥、伯嚭、孙武还是站在自己一方的,大部队回归后,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夫概。夫概这一次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对吴国的历史也无大的影响。
吴国短暂的辉煌宣告结束。当然吴国日后还会有更大的辉煌,那就是成为春秋霸主。但此时的吴国,需要冷静头脑,休养生息,重新组织部队,因为他们马上还要面临自己命运中更大的敌人——越国。
六、干将莫邪:传说中的铸剑大师
在阖闾时期,吴国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人使吴国的历史生动、辉煌。在这些人中,除了贵族、官僚队伍当中的伍子胥、孙武、伯嚭几人,还有一对拥有着更加生动、传奇故事的夫妇,丈夫叫干将,妻子叫莫邪。他们都是铸造宝剑的大匠人,他们的名气,来源于他们所铸造的两口宝剑。因此,干将莫邪的故事,既属于这二位铸剑大师,又属于两口宝剑。
中国历史传说中属于神兵利刃的宝剑很多,从黄帝使用的轩辕剑,到春秋时期的湛卢、鱼肠、泰阿、七星龙渊、巨阙、纯钧、承影、工布、干将、莫邪,汉高祖刘邦所佩的赤霄宝剑,再到三国时期曹操所佩的倚天、青,唐宋以后的青龙、青霜、邪九、灵宝等,数不胜数。这些名字,有的确见于历史典籍,有的则是流传于民间,每一把都有着精彩绝伦的故事,每一把都仿佛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和灵性。这些宝剑之所以出名,有的是因为佩戴它们的人出名,有的是因为其本身锋利无比,有的是因为其在著名的历史事件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我们要说的这两把宝剑干将与莫邪,则是因为铸造它们的过程太过匪夷所思,并且蕴含着春秋时期那两位伟大的铸剑大师对宝剑真谛的独特阐释。
首先,这两把宝剑确有其物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战国时期的文献《墨子》、《荀子·性恶》对此二剑的名字都有提及,汉朝典籍《战国策》、《吴越春秋》,也都提到了这两把宝剑。但在考古方面,自1965年以后,在今天江苏、浙江地区出土的大批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当中,却没有发现这两把宝剑的身影。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把宝剑以及他们的铸造者干将、莫邪夫妇的故事与传说版本很多,我们先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的记载说起。
干将是吴国人,和春秋时期第一铸剑名师欧冶子出自同一师门。阖闾因为从越国人手中得到了这师兄弟二人所铸的三把宝剑(其中一把就是专诸刺王僚时使用的鱼肠剑),而知道了干将其人,于是就命干将再替他铸造两把更加锋利的宝剑。
干将采得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开始铸剑,这些原材料具体指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已无法得知,但肯定是干将所能找到的天地间最佳的铸剑原料。可是问题也随之而生,以当时的铸剑技术,炉火的温度无法化开这些极耐高温的原材料。干将很苦恼,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成功。就这样,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干将的宝剑还是没有出炉。
干将的妻子莫邪很聪明,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于是她便向丈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如此的神兵利器,想要铸造成功,需要天地人三才相合。原材料既然是大地蕴含的至精之物,那么所需要的天时与人和也自然会更加苛刻。”干将听了以后若有所思,他想起自己的老师为了能够铸造出真正的神兵利器,不惜与妻子双双跳入炉火当中,增强炉火当中的阴阳二气以运化原料,今天的自己可能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就在干将想要效仿老师,投身于炉中的时候,聪明的妻子又想出了一个既能保全性命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她拿出剪刀,剪掉自己的指甲与头发,投入炉火当中,又派三百个童男童女重新在炉中加炭,拉动风箱。刹那间,炉火大盛,炉中的金石开始交融,炼造了宝剑两把,一阴一阳。这两把宝剑出世,果然不同凡响,吹发断金,锋利无比。干将、莫邪夫妇共同铸造了此二剑,又恰巧是一阴一阳,于是就用他们的名字为宝剑命名,阳剑叫做干将,阴剑叫做莫邪。
对于干将这位视宝剑如生命,并且随时准备为铸剑事业而献身的铸剑大师来说,获得了这样的两把宝剑自然是爱不释手。于是,他把阳剑干将藏了起来,只把阴剑莫邪献给了吴王阖闾。阖闾也很喜欢,想要将它作为贵重的礼物献给鲁国来的使者季孙。季孙看到这把宝剑的剑刃上有一个小米粒大小的缺口,并没有接受,且留下谶言:“如果此剑完好,吴国霸业可成,一旦此剑产生缺口,吴国将会灭亡。”
这样的桥段看起来不像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更像是传说,可是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接下来的故事更加匪夷所思。吴王阖闾得到莫邪宝剑之后,又悬赏百金铸造最为锋利的“金钩”。钩和剑一样,也是当时吴国流行的一种兵器。吴国能够铸造钩的人很多,这其中有一个人贪图重赏,也想学习干将的老师,以身体炼钩。可又没有人家那么高的境界,居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投入到炉火当中。金钩炼成,献给阖闾。阖闾问他凭什么认为这两把金钩最锋利,这个人就把牺牲了两个儿子的事情告诉了阖闾。阖闾不相信,把钩扔进众人献来的许多钩中,问他怎么能够分辨出哪个是自己炼出来的。这个钩师便冲着钩堆大喊两个儿子的名字,双钩仿佛受到了感应,飞到了这位钩师的胸前。阖闾看到如此骇人的场面马上就相信了,赶紧命人把丰厚的赏金奉上。从此,这两把钩也和莫邪宝剑一样,与阖闾形影不离。
虽然这两段故事看起来更像是传说,可《吴越春秋》的作者,东汉时期的赵晔毕竟是一位有操守的学者,在描写这段故事的时候即便是有夸大的成分,也不可能完全是捕风捉影。虽然为了铸造宝剑利器把人的身体直接投入炉火当中,在今天我们的思想意识里实在难以接受,但像莫邪那样剪掉自己的指甲、头发投入炉中我们还是可以接受的。当时的人们虽然没有今天自然科学的概念,但通过长时间冶炼的经验,还是应该可以理解到,火焰颜色不同,温度不同,所能炼化的材料就不同。投身炉火,或是将人体的某些附件或者材料投入炉火,无疑是为了增加火焰的温度,而必须要增强火焰温度则说明,所冶炼的原材料并非当时常用的原材料。从干将、莫邪两把宝剑铸造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当时吴国最尖端的冶炼技术应该不局限于青铜器,干将所采来的原材料很可能是比青铜硬度更佳的铁。如此说来,干将、莫邪以及阖闾后来得到的金钩,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神兵利刃,很可能是在原材料上有了突破,他们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铁器。这也侧面说明了吴国当时冶炼技术之高超,并且很可能是领先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那么,吴国军队超强的战斗力也很可能和他们的先进兵器相关。即使大规模生产的兵器还是青铜器,但冶炼方法的领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兵器的强度与韧性。
关于干将莫邪的传说还有很多版本,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并不是我们所讲的《吴越春秋》这个版本,而是糅合了干将老师的故事的版本:为了融合天地之气,夫妻双双投身炉火当中,而随着“人之气”的介入,天地二气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原本顽固不化的矿石,终于化身为两口锋利的宝剑。好像故事这样讲,听起来才够凄美,才更加能打动人心。两口宝剑成了两位铸剑大师生命的延伸,雌雄双剑也凸显了他们的爱情。为了纪念这对夫妇,今天苏州还有干将路、莫邪路,在浙江德清,甚至还有一座以他们夫妇二人的名字命名的山——莫干山,也是著名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