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虽然在位只有短短9年,但他在当时中原诸侯间的声威可与在位长达43年的齐桓公媲美。他在位期间,只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率领诸侯帮助周襄王复位,这赢得了尊王的政治话语权,直接抓住了春秋时期争霸的核心;另一件就是城濮之战的胜利,打败了南方大国楚国这个北上中原争霸的竞争对手。再加上他长达20年的流亡生活,既历练了他的政治智慧,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扩展了他在各诸侯国间的影响力。我们说他是当时政治家的传奇,一点都不为过。当然,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即太过势力,睚眦必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离世后不过半年,他的手下就伏击了从郑国返回的秦师,这可是晋国当年争霸的得力助手。真可谓无永久的敌人,亦无永久的朋友。
楚成王的晚年可谓厄运连连,这时的他可能真的老了,听信佞臣这一政治家最大的忌讳,在他身上接连上演,最后竟招来杀身之祸。
公元前627年(楚成王四十五年),新的令尹子上上任。在确立楚王继承人上,令尹子上是不同意太子商臣接任王位的。因为他觉得,这个太子生性残忍,如豺狼般凶恶,不是理想的治国之才。由此,令尹子上与太子有了很深的积怨。在晋国攻打蔡国时,令尹子上率军前往救援,两军对峙,都不愿先渡河,最后各自撤退。太子商臣于是向其父楚成王进谗言说,这是令尹子上收受了晋国大夫的贿赂而故意撤退的。这时楚成王已老眼昏花,听信了太子的谗言,于是派人送给令尹子上一把宝剑,意思很明白,就是让子上自裁,留一个全尸,也算是君臣一场。子上含恨自杀。后来,与子上一同作战的将士告诉楚成王真相,楚成王痛哭流涕,大骂自己的孽子商臣,对他厌恶至极。
楚成王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这个孽子确实是一个豺狼,根本不把他这位老子放在眼里。于是,楚成王打算立他的另外一个儿子职为太子,废黜商臣。这也算是楚成王临终前的醒悟,可为时已晚。全朝上下布满了商臣的眼线,他迅速得到了这一信息,但还不敢十分肯定。为了准确掌握太子废立情况,他向他的老师潘崇请教如何才能把事弄清楚。潘崇说:“你的姑姑江芈(楚成王的妹妹,后嫁给江国国君,故称江芈)与你父亲关系非常好,她应该知道。你设宴款待她,但不敬重她,甚至有些刁难,这样她会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就会把真相说出来。”于是,商臣就按老师说的请姑母前来赴宴。江芈一听自己的侄子要请自己吃饭,又可借此机会去看看自己的哥哥,很是高兴。当江芈兴高采烈地来到宴会厅,竟然只有一个侍从站在那里。等了半天,商臣才晃晃悠悠地来到大厅。在吃饭时,商臣对姑母很不友好,甚至有些不敬的言论。江芈越想越生气,早就想教训教训这个不孝侄子,于是破口大骂:“你这个不是东西的家伙,难怪君王要废黜你而另立王子职为太子,你要是真当了楚王,楚国可得遭殃了。”说完,气呼呼地离开了。商臣哈哈大笑,他要的就是这句话。但接下来怎么办,这个根本不懂政治的人还是把目光飘向自己的老师。潘崇心里明白,于是他说:“太子你愿意服侍你的弟弟王子职吗?”商臣回答:“当然不愿意。”潘崇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商臣说:“我干吗要逃离我的国家,我还想称王称霸呢。”潘崇说:“好,太子既然有这么大的志向,那我们就得干一件大事。”于是,商臣与这位奸佞之师开始谋划一场惊天动地的宫廷之变。
就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楚成王早早睡下,他真的累了,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和军旅生活,让这只雄鹰无力疯狂了。夜很静,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忽听外面有匆匆的脚步声,而且越来越密集,楚成王感觉不妙,但还没等他起来,已有人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了。灯点亮了,他抬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孽子商臣。最后,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南方霸主,就是在自己亲生儿子的威逼下,无可奈何地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死前,他还想再吃一个熊掌,但就是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也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当楚成王自杀时,藏在宫殿后面的江芈突然冲出来,趴在哥哥身上大哭,并高喊:“哥,是我害了你,要不是我把你的谋划告诉这个孽障,你就不会这样死去,干脆我也不活了。”潘崇等人一不做二不休,令兵士像对待楚王一样,让江芈随同哥哥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楚成王在位46年,这期间,他与中原地区的三个霸主交过手。他先是成功地应对了齐桓公这个东方霸主,举行了召陵之盟。接着打败了自以为是、得意忘形的宋襄公,取得了泓水之战的胜利。对于晋文公这个北方霸主,虽然城濮一战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却揭开了晋、楚百年争霸的序幕,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争霸经验。
纵观楚成王的一生,值得楚人自豪与骄傲。他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强大的竞争对手,冷静自若,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楚国的实力和声威,让楚国在入主中原、进军中原文明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楚成王在楚国历史上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人物和统治者。
商臣逼死父亲后,自立为王,即楚穆王。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首先,封自己的老师潘崇为太师,负责指挥宫中警卫队,并赐予大量财物。
商臣为何能这么轻而易举地包围王宫,逼死父亲呢?这还得说一说若敖氏家族在楚国的地位和发展。楚成王是若敖氏拥立的,性情温和的令尹子文,对成王毕恭毕敬、忠心耿耿,君臣相处非常融洽。而到了令尹子玉,虽然仍对成王效忠,但似乎已有了隔阂,甚至在不经成王允许下,敢于擅自发号施令。这让成王心里感觉不舒服,也与若敖氏的矛盾加深了。城濮失败,令尹子玉引咎自杀,从此,若敖氏对成王更为不满。而商臣早在城濮之战时,就曾派人支援过令尹子玉。若敖氏对其的印象要好于成王。因此,在商臣起事时,若敖氏袖手旁观,成王成了孤家寡人。
楚穆王在位12年,曾吞灭一些小国,北方的陈、宋、郑等一度归附于楚国。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儿子侣继位,是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商臣极度的贪婪和残忍在楚国历史上留下了灰色的一笔。芈姓的贵族面临一场严峻的生死考验。经商臣这么一闹,楚国的霸气大减。楚穆王和他的老师也都明白,面对国内的诸多大姓贵族,稳定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对于楚穆王来讲,他向往的只是安安稳稳过日子,这一点历史给予了他,让他得以善终。还有一点值得他骄傲的,是他为楚国留下了一个称霸的儿子,这或许是他没有想到的。
楚国历史上不乏篡位者,既有子弑父,也有弟弑兄。可以说,王位来得很不光彩,在我们当代人看来,令人发指,也让人厌恶。但正是这些篡位者中的国君,为楚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楚武王,后世对其评价很高,如果没有楚武王、楚成王等人的称雄,就不会成就楚庄王的霸主地位。
自楚武王以来,楚国之所以能不断进逼中原,有称霸中原的趋势,其中一点就是楚国具有独特的自然财富。当年晋公子重耳回答楚成王的提问时,提到楚国的财物可谓应有尽有,这其实并非夸大其词。事实上,楚国的铜、锡在当时来讲,是最为丰富的。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超过了任何一国。考古所发现的铜矿遗址,表明春秋时期楚国的采铜、炼铜工艺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还有一点,就是楚国对待外来事物,只要能为我所用,就积极吸收,体现一种开放的文化精神。在湖北襄樊市山湾的春秋楚墓中,有邓公乘鼎出土;在河南淅川县下寺的春秋楚墓中,有巴式剑、蔡侯簋和吕王钟等出土。这些不同国属、不同族别的器物出现在楚墓里,可见楚人对待他国文化是不抱偏见的。不单是简单的采纳与效仿,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早在武王、文王之时,北方青铜器就不再是楚国最为青睐的东西了,他们一边继续吸纳北边来的青铜实物,一边根据自己的审美和生活品味进行创新。比如鼎这一北方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物,凡圆形者必圆底,只有个别方形者为平底,且不束腰,而楚人的升鼎虽为圆形,却是平底而束腰,立耳外撇,器周有六只或四只攀附的异兽,形制特异。
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这是楚国青铜器的发展道路,亦是楚文化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