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中央官制中,包括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内史、指挥禁军的中尉、监督百官的御史、辅王的大傅等,掌握着南越国内政外交的重臣,还包括有郎、中大夫、将、左将、校尉、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乐府、泰官、居室、大厨、厨官、厨丞、掌御、少内等中下级文武百官。在地方官制中有假守、郡监、使者、县令、啬夫等。
除此之外,南越国还实行与中原王朝类似的户籍制度、纪年制度、文书制度、度量衡制度、后宫制度、预立太子制度,等等。
在户籍制度上,南越国在境内(包括交趾、九真二郡)实行较为严密的编户制,使政府能掌握村社人口及耕地状况。
在纪年上,南越国起初有自己的纪年方式,后来虽采用汉朝皇帝年号纪年,但在南越国内也未完全放弃本国纪年。
由于南越国的创立者和多数官员均来自中原,普遍使用汉字,而百越土著居民虽有语言,却未演化出成形文字,多停留在刻符记事的发展阶段,因而,南越国规定,以汉字为官方文字,秦汉隶书是使用较多的字体。南越国文书制度仿照汉朝,国书、信笺、记录、奏令等皆以汉字为准,还设有专门的负责起草诏令、看守档案的官吏。
南越国除了从中原迁移过来的数十万汉人使用古汉语外,本地的南越、西瓯、骆越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语。为了交流方便,南越国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并在国内推广古汉语。
南越国的度量衡制度采用秦始皇统一之后的度量衡制度。
按照汉朝后宫制度,唯有皇帝的母亲才被称为太后,诸侯王的母亲称为太夫人。南越国后来虽名义上臣服汉朝,但在国中行皇帝职权,南越王的母亲称太后,与汉朝一样,大概是赵佗、赵眛一度称帝的缘故。汉朝皇帝的正妻称皇后,诸侯王的正妻称王后,在这一点上,南越国仿照汉朝诸侯国之例,南越王的正妻称王后。太后和王后是南越国后宫的主宰。
与中原王朝一样,南越国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世袭制。当南越王的嫡长子不能继位时,则有嫡长孙继位。南越国第二位君王赵眛便是以赵佗嫡长孙的身份继承王位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与中原并无很大区别。嫡庶之别,长幼之分是很严格的,一旦处理失当就会引起大乱。南越国最后两位南越王赵兴和赵建德时期的纷纷扰扰便起因于继位问题。通常应当继承王位的王子应先被立为太子,以示储君之尊。
在军事上,南越国也采用与中原王朝相似的军事组织形式。
南越国的军队仍以秦平百越时的大军为核心,并广泛吸收来自中原的移民和南越土著加入。南越国的军事官职有将军、左将军和校尉等;军队的总人数在五十万左右,号称“带甲百万有余”;兵种包括步兵、舟兵、骑兵等。
在南越国墓葬出土的兵器中,主要分为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其中青铜兵器又占据绝大多数,这反映了当时南越国铁器的稀缺。当时,南越国的士卒主要配备的武器为青铜制的短剑、矛、镞、弓矢和一些较为原始的竹具、木具等;将官则多使用铁剑或铁矛。
南越国的政治体制虽然对秦汉政治体制有许多因循和仿效,但也有其特殊性,以适应百越之地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
秦汉在郡县之下还设置乡、亭等基层组织,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等,对基层的控制也很严密;但南越国对郡县之下的机构设置粗疏,对基层的控制也难以做到严密。
南越国与汉朝分封的其他诸侯国不同,受汉朝分封的诸侯国是“内国”,很大程度上受汉朝领导,自立性较弱;而南越国是先立国后臣属汉朝,是“属国”,只在名义上受汉朝领导,自立性很强。汉朝分封的诸侯国内主要官吏由朝廷派遣,行辅助和监视职责,诸侯国大事由朝廷处置;而南越国官吏皆由南越王任命,南越国事皆由南越王处置。
总体来说,南越国政权组织形式比秦汉松散,控制力较弱。为巩固政权,赵佗很注重改善与汉朝、闽越、西南夷等政权的关系。
古人云: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取百越,镇岭南,开疆土,励耕织,置守吏,通闽吴,抚西南夷,被毛泽东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算得上是这个伟大时代的风流人物吧。
四、赵佗归汉:陆贾首次使越
赵佗接受了刘邦封赐的印绶,表示愿意臣服汉朝。自此,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通关互市,两地百姓深得和平互市之利。
赵佗建国南越、自立为王势必会引起汉朝廷的反应,但因汉朝初建,无意于刀兵相向,只试图以和平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游说赵佗归汉。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前170年),楚人,汉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自幼饱读诗书,尤其擅长推理辩论,口才极佳,有先秦纵横家遗风。陆贾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深谋远虑,常被派遣出使各路诸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纵横驰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刘邦联合诸侯剪灭群雄立下汗马功劳。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了陆贾劝说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以草野之人承继大统,自身文化素养低下,且素来轻视儒生,崇尚武力,不通诗书礼乐。陆贾时不时在皇帝面前激情演说,盛赞《诗》、《书》之妙。刘邦不厌其烦,痛骂道:“你老子在马上得天下,哪用得着《诗》、《书》之类?”陆贾耐心地劝说:“在马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况且商汤、周武王用武力夺取天下而后用仁义治理天下,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江山永固、社稷长久的不二法门啊。倘若秦国吞并天下之后施行仁义,与人休息,效法古之圣贤明君,陛下如何还能获得天下呢?”刘邦一听很有道理,面露愧色,对陆贾说:“请先生为我总结秦朝失去天下而我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国家成败盛衰的缘由吧。”于是,陆贾大略地记述国家存亡兴废的故事及原因,汇集成《新语》一书呈奏皇帝,左右莫不交口称赞。
刘邦晚年在给太子的诏书中说:“我遭逢乱世,正赶上暴秦焚诗书、禁学校,认为读书百害而无一益。可是自执掌天下以来,经陆贾大夫劝说而广泛阅读,才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来,回望过去的所作所为,汗颜之至呀。”可见,陆贾劝说刘邦重诗书、尊儒生是卓有成效的。
结合汉初社会环境,陆贾主张以黄老无为而治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他曾说:“上古之世,英明领袖虞舜治理天下时,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超然物外,并不把自己当成君王看待,也从不自作聪明随意干涉百姓的事务,但天下太平大治。明智的君王治理天下,平日悠然自得,似乎没有任何命令要发布,衙门里的官吏貌似摆设,各项法令制度形同虚设,市井间好像没有值得官府操心的人民,万事无忧,一切顺其自然。这才是天下大治的局面呀。”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被称为“陆贾主义”,成为汉初的国家哲学。
陆贾的无为而治思想比先秦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更加积极入世。虽都鼓吹无为而治,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阶级出身各异,追求和向往的前景也迥然有别。老庄抒发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恋旧的伤感,陆贾的呼声更多反映了久经战乱的汉初时期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汉初政治思想家企图重建被秦末农民战争破坏了的封建秩序的表现。
陆贾俨然成为汉朝治国方略的发言人。
此番商讨平越方略,君臣一致主张和平解决。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以浓重笔墨记载了陆贾使越的情景。
陆贾始到赵佗宫中,赵佗故意怠慢他,既不列队迎接,又不奉茶让座,想借此杀一杀这位“名嘴”的威风。陆贾径自进屋,只见赵佗身着葛衣,梳着锥形发髻,岔开两腿斜坐席上,口中自称“蛮夷大长老”。陆贾见状便问:“为何着越人装扮?”赵佗无意归汉,便故意傲慢地说:“久居越地,已经忘记中原习俗。”陆贾接起话茬说:“您本是中原人,祖先坟茔和父母兄弟均在老家真定县。现在您却违背天伦,毁弃冠带之制,妄图以地狭粮少兵寡民弱之越地与大汉抗衡,祸端很快就要上身了。况且暴秦败坏人心致使天下豪杰并起,唯独汉王率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楚怀王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十八路诸侯都得听其调遣,可以说是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了。然而,汉王崛起于巴蜀荒蛮之地,攻伐诸侯,横扫天下,诛除项羽。仅用五年时间,天下太平,海内思定,实在是天命所归而非仅仅靠人的力量就能做到。大汉皇帝听说您不出兵诛除暴逆,反而在南越自立为王,打算挥师南下来诛杀您,但是皇帝仁慈,不忍天下百姓陷入兵乱,因而就暂且搁置了攻伐南越的计划,委派我授予您南越王印玺,与南越剖符相约,互通使节。您最好在城郊迎接,向汉朝俯首称臣,上顺天恩,下遂民愿,如此您才能在南越这弹丸之地立足称雄呀。否则,汉朝将发掘您家祖坟,焚烧先人冢,夷灭您的宗族亲属,再派遣一员偏将率领威武大军兵临城下,诛杀大王,那是易如反掌呀。”
陆贾不愧是“汉初第一辩士”,这番恩威并用、绵里藏针的话句句刺入赵佗的内心。赵佗腾地站起,俯首拜谢陆贾,说:“我在蛮夷之地生活久了,失了中原礼数,万望见谅!”陆贾端坐如故,默不作声。赵佗继续说:“我与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明?”陆贾回答:“您貌似更贤明一些吧。”赵佗继续问:“那我与汉朝皇帝相比,谁更贤明?”陆贾起身回答:“皇帝本野草布衣,为了反抗秦朝苛暴之政才起兵于丰沛,推翻暴秦,诛杀项羽,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害,承继三皇五帝之宏伟大业,重建统一国家。中原人数以万计,方圆万里,居住在膏腴之地,万物殷富,政令一统,这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盛况啊。而您不过拥有数十万子民,且多为蛮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物产微薄,不过就相当于汉朝的一个郡罢了,南越如何能与强汉相比呢?您又如何能与汉朝天子相提并论呢?”赵佗似有不服,大笑道:“我没在中原,所以在此称王。倘若我在中原发展,哪里会把汉朝放在眼中呢?”
北向称臣?他着实心有不甘,想我豪杰之士怎肯屈居他人之下!面对中原王朝陈兵列阵,他又无计可施。为了国祚绵长,黎民安居,他妥协了。
赵佗非常敬重陆贾,便留他在南越国生活数月之久,期间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某日,赵佗亲临陆贾馆舍,说:“在越地这么久了,没有遇到值得推心置腹的,直到您的到来,我才有幸听到您这些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于是,赵佗赠送给陆贾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还有不少其他礼品,都是价值连城。陆贾欣然接受,并代表大汉皇帝册封赵佗为大汉朝的南越王,诏令其按照约定向大汉俯首称臣。赵佗接受了刘邦封赐的印绶,表示愿意臣服汉朝。自此,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通关互市,两地百姓深得和平互市之利。
五、赵佗称帝:陆贾再度使越
后人用“半壁江山一纸书”来形容汉文帝和赵佗君臣之间用书信往来的形式维护国家统一,确保汉朝半壁江山和平安定。他们的传奇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传颂万世的佳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前195年,主张对南越国采取和平战略的高祖刘邦驾崩。惠帝刘盈和其后被立的少帝刘恭年少暗弱,虽登临大位却难以统驭百官、君临天下,军政实权由其母亲吕太后掌控。吕后一向主张对越采取强硬措施,汉越交恶已成不可避免之势。
果然好景不长,吕后临朝,汉越交恶,赵佗要孤注一掷,自立为帝,找回丢失的尊严。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了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国的前因后果。
约公元前183年,吕后批准了有关部门要求禁止在汉越边境贸易的奏请,尤其禁绝南越国从汉朝购买铁器。铁器在南越国属于稀缺物品,对南越国发展至关重要,禁绝铁器贸易对南越国将造成巨大创伤。在秦平南越前,岭南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多是石器、木器,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偶有青铜器,农业生产与广泛使用铁器的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南越国铁矿资源匮乏,冶铁规模和技术都十分有限,铁器和冶铁原料主要依靠从中原引进或者利用废旧铁器进行锻造加工。汉越通关互市本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南越国从中原获得铁器、青铜器和牲畜等重要生产资料,还积极引进中原先进耕作技术和手工工艺,南越国没有自己铸造货币,主要流通秦汉时期的“半两钱”。汉朝则从南越国获得玳瑁、犀牛角、珊瑚、白璧、珠玑、鸟兽、荔枝等珍稀土特产和象牙、银盒、香料等经南越国来自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的舶来品。
封关闭市是汉朝对南越国实行的经济制裁,试图孤立南越国,隔绝它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赵佗显然对此十分不满,便派出了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三位南越国重臣前往汉朝交涉,请求吕后改变政令,但皆被扣留不能返回南越国。不仅如此,吕后还派人诛杀了赵佗老家真定县的亲属,残酷迫害其宗族,还铲平了其“先人冢”。赵佗自然是愤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