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15

第15章 黄金时代:贤能素丹的持续治世(5)

翌年夏,穆罕默德二世亲自率领20万奥斯曼大军前来讨伐斯特凡大公。斯特凡大公分出一部分兵力保卫家乡,自己也亲自率领1.2万名步兵前往迎战。在尼亚姆茨地区的白谷以东的战地村,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展开了激战,虽然众将士舍命而战,但终因寡不敌众面溃败。

1487年6月,斯特凡大公被迫承认了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但是,顽强的斯特凡大公并没有完全屈服。随着时局的变化,他很快又组织了一支1.6万名由山里牧羊人和贫雇农参加的军队,在匈牙利马提亚援军的配合下,继续抗击奥斯曼帝国军队的侵略扩张。后来,由于瘟疫流行,加之斯特凡大公军队的猛烈进攻,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损失较大,不久被迫撤离了摩尔多瓦地区。1504年7月2日,被人们誉为“祖国慈父”的斯特凡大公逝世。他一生经历了大小战斗36次,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为罗马尼亚的独立和自由献出了一切,在他身上体现出罗马尼亚人民在强敌面前的大无畏精神。

1481年的春天,穆罕默德二世在小亚细亚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发动一次新的对外征服战争。但在同年5月,当他的行动目标尚未由他自己或他的行军路线透露出来的时候,穆罕默德二世突然病死在军营中。穆罕默德二世这位伟大的征服者病死的消息迅速传到欧洲,教堂里的许多钟声响了起来。而奥斯曼帝国则在素丹王位继承人嗣位之前,一直保守着秘密。但是,此时此刻死去的是一位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在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

三、帝国之都——伊斯坦布尔

1.增加人口

1457年6月,穆罕默德二世从奥斯曼帝国的旧都埃迪尔内城,迁都到了君士坦丁堡,并将该城改称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在突厥语中是伊斯兰城市的意思。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初,伊斯坦布尔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土耳其共和国定都安卡拉之后,才彻底剥夺了千年以来伊斯坦布尔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崇高位置,使它逐渐演变成为世界上一座纯粹的经济、文化的国际商业大都市。

尽管穆罕默德二世在位30年中,几乎一直忙于对外征服战争,但他仍然能够抽出大量时间,关注对伊斯坦布尔的恢复与改造,并将其逐渐改造成为一座与伊斯兰特色相称的帝国都市。穆罕默德二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计地增加伊斯坦布尔的人口,为这座饱经战乱的城市输入新的生命,这对于该城的重建工作极其有益。1453年该城陷落的时候,城里的居民人口从大约30多万下降到了8万左右。许多建筑物因年久失修,长期无人居住,严重影响了帝国首都的繁荣。为了迅速改变这一状况,穆罕默德二世除了鼓励原来的居民不要迁出,继续定居在那里之外,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手艺人、商人和农民,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去改善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环境。

此外,穆罕默德二世还采取了拉拢和安抚非穆斯林宗教上层人士的政策,积极鼓励其他民族的基督教徒们也在新都伊斯坦布尔居住下来,并允许他们遵照自己的习惯方式和法律来生活。只要他们不去触犯奥斯曼帝国的法令,并服从帝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不与穆斯林臣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他们就是奥斯曼帝国最好的臣民。

应该说,穆罕默德二世采取的不断恢复和增加人口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1478年奥斯曼帝国官方统计的资料中表明,此时帝国新都伊斯坦布尔的人口,已经上升到大约20多万;到16世纪末期,该城市的人口达到了80万左右,已远远超过同时期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

穆罕默德二世不只是一位好战的赳赳武夫,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因而他非常注重奥斯曼帝国新都伊斯坦布尔的内涵建设。除了下令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大清真寺外,还下令修筑市政道路、农贸市场、各种旅店、医院、帮助贫民的救济院、公共澡堂以及漂亮的讲授伊斯兰教科学、法律和医学的大学,并把从巴尔干半岛、黑海沿岸以及爱琴海诸岛一些新征服地区有学识的学者们,不断网罗到帝国的新都来,其中他最为宠爱的是一位希腊哲学家。在他的统治下,伊斯坦布尔逐渐成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对于奥斯曼人来说,这象征着他们已顺利完成了由边远草原的游牧民族到世界帝国的历史变迁过程。

另外,积极鼓励与开展对外贸易,也是奥斯曼帝国恢复伊斯坦布尔经济措施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攻占伊始,穆罕默德二世就恢复了君士坦丁堡时期给予西欧商人提供贸易优惠的做法,同时也积极鼓励西欧每个城市同新都伊斯坦布尔开展各种双边贸易。允许他们可以在伊斯坦布尔的港口自由地进行贸易,并受本国法律和领事的保护,而不受奥斯曼帝国行政官员和伊斯兰法官的管辖,使他们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并免于向帝国政府纳税。作为帝国社会的一部分,那些主要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西欧商人都有自己的团体,他们按照奥斯曼帝国政府与西欧国家签订的一系列正式条约的规定而生活。这些条约总的精神是,承认西欧各国商人在奥斯曼帝国享有某些权利和义务,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法律生活。但这些条约并非经过双方平等协商制定,表现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政府对欧洲国家轻慢鄙视的态度。

2.陵墓建筑艺术

奥斯曼人在攻下君士坦丁堡时并没有毁坏其城内基督教堂的原型,仅在原有代表性的壁画上涂了一层石灰,因而使其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拜占廷精美的建筑亦成为新都伊斯坦布尔的丰厚遗产。在此基础上,奥斯曼各个时期的素丹又延续着建造清真寺与王宫陵墓的嗜好,所以,清真寺与陵墓的建筑艺术成为伊斯坦布尔显明的城市标志。在伊斯坦布尔所有的陵墓中,比较著名的陵墓首推素丹塞利姆一世陵墓。素丹塞利姆一世于1512年废除了其父巴耶塞特二世,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的王位。虽然他仅执政八年,但他总是骑在马背上,从一个战场奔往到另外一个战场。他曾经自豪地说道:“谁能用金钱填满我们的国库,谁就配把他的大印盖在国库的大门上。否则,我的大印总在门上。”冷酷的素丹塞利姆一世下令在可以俯瞰黄金角港湾的一座山上,修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建筑群。1520年他死后,其子苏莱曼大帝下令,于1512年由奥斯曼帝国著名的建筑大师阿斯米·阿利,以苏莱曼大帝父亲的名字在此修建一个宏伟壮观的陵墓。并在陵墓入口处的一块瓷砖上写道,该陵墓由素丹苏莱曼大帝于1512年下令修建。这座八边形的陵墓覆盖着一个主圆顶,前面还有一个四个大理石柱子支撑着的柱廊,门窗上均有雕刻装饰。

在素丹塞利姆一世的灵柩上,镶嵌着许多母珠,上面还盖着在埃及战役中,被他宗教导师的马溅上泥点的战袍。陵墓主门两侧还装饰着两块相同的上过釉的瓷砖图案。这些图案内画满了黄色、白色、绿松石色的花朵。阿拉伯花纹被装饰在深蓝底色的壁龛上,图案还用象牙勾边,陵墓主门的顶部有两行深蓝底色的题词。穿过素丹塞利姆一世的陵墓,就是皇太子的八边形陵墓。陵墓内用16世纪伊兹内克瓷砖雕刻装饰。素丹塞利姆一世的5个女儿以及其子素丹苏莱曼大帝儿子们的灵柩,都躺在陵墓周边地方。当然,素丹塞利姆一世妻子哈夫萨皇后的陵墓,也在此地,不过因管理不善,现已成了遗迹。此外,在素丹塞利姆一世的陵墓建筑群内,还有素丹阿布米西德的陵墓,他在世的时候,修建了奥斯曼帝国著名的道马哈斯宫殿。顺着陵墓的这条路再向下走一点,就是素丹塞利姆一世的女儿沙哈公主的陵墓,她是帝国大维齐路特飞帕夏的妻子。伟大的素丹苏莱曼大帝则埋葬于其清真寺壁龛前的陵墓中,也属于素丹塞利姆一世这座陵墓建筑群内。

3.供水建筑

另外,水源是一个城市发展与繁荣的重要保障。为了修建与完善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公共设施,使其成为宜居的大都市,帝国修建了一个庞大的城市供水建筑系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引水渠道。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引水渠道的设计,不仅为整个伊斯坦布尔满足了用水的需求,也为这个城市的整体建筑布局创造了一些独特之处。在拜占廷帝国时代,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城市用水主要是从哈克哈水库通过引水渠道,把大量的水引入蓄水池并贮存起来,然后通过一个叫作“水称”的高大水塔,对君士坦丁堡引水渠道的水压进行调节后,从分水站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的喷泉当中。

然而,在奥斯曼帝国建新都时,城市中的一些旧蓄水池因长年失修而被废弃,引水渠道则经过修复后一直都在使用。在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素丹巴耶塞特二世和冷酷的塞利姆一世统治时期,哈克哈水库是整个城市的唯一供水网络。为了迅速改变城市公共设施极为落后的状况,在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他下令让奥斯曼帝国著名的建筑大师锡南,修复了现存的所有引水渠道,并从克克斯米水库引入一条新的引水渠道。这是一个双层引水渠道桥,高35米,长257米,有4个拱。锡南还修建了著名的阿娃斯科引水渠道,这个引水渠道207米长,有120个拱。后者是锡南在拜占廷帝国时期的引水渠道基础上修建而成的。他还修建了771米长的乌尊克米尔引水渠道,它有97个圆尖形的桥拱和古兹斯引水渠道,不过在1563年这个地区因遇到了百年洪水的袭击,该引水渠道被损毁。

此后,修建于奥斯曼帝国素丹马赫默德一世和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一世统治时期的大坝和水库,则一直支持着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供水网络,将水从巴哈斯克水库引入到伊斯坦布尔城市中的蓄水池,然后输送到卡拉塔商业区。素丹穆罕默德二世为了更有效地分配用水,为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供水系统增修了一条运河,并命令他的得力大臣在塔克斯姆水库又修建了一座分水站,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供水系统。另外,素丹穆罕默德二世又下令,把位于凯莫玻卡兹和塞德瑞之间的哈米地亚山谷流出的水,也引入到整个城市供水系统当中。特别是来自于贝尔格莱德森林中的水流,一直被贮存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水库当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伊斯坦布尔的用水问题。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将水从山谷输送到城镇的做法,一直被认为是奥斯曼帝国时代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工程。因此,聚集在贝尔格莱德森林大坝的引水渠道,通过多年的修建,在1654年首次把水输送到了艾格瑞卡皮分水站,然后再通过蓄水池把水输送到了伊斯坦布尔全城。水就这样流到了全城的建筑群、清真寺、浴室,以及遍布全城的400个公共喷泉。

长久以来,帝国首都的城市供水系统,都是由一个叫作“水之旅”的民间组织机构进行着有效的管理与指挥的。后来,才由伊斯坦布尔的市政府接手管理并革新。为了节约用水,市政府关闭了一些城市供水系统,结果使得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喷泉不再喷水了,而只能作为历史遗迹存在,供后人们参观。其中的绝大部分是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的遗迹,它们的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反映了奥斯曼帝国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

4.喷泉建筑

伊斯坦布尔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建筑艺术,那就是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喷泉。这些喷泉是一种建于法国菲利普时代的巴洛克式建筑。在奥斯曼帝国的强盛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市政府修建了许多喷泉,并赋予其重要内涵,在18至19世纪,奥斯曼帝国在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中,修建了许多用于日常休闲观赏的喷泉和具有宗教性质的慈善喷泉,这些喷泉基本上是以其功能和位置而命名的。例如,在奥斯曼帝国军队行军途中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修建的喷泉,称之为分离或祈祷喷泉,那些为奥斯曼帝国素丹侍卫们中途停留的地方所修建的喷泉,则叫作恩赐喷泉。

还有许多喷泉是以其所建位置而命名的。例如,分布在伊斯坦布尔城市中央或城边的喷泉,有的叫作“墙”。一般来说,叫作墙的喷泉,大部分修建在建筑物外表面上。当然有的喷泉根据它所处的位置叫作“角落”,而有的则叫作“广场”。到20世纪初土耳其共和国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城中还有许多不同形态的喷泉。例如,在伊斯坦布尔的城中街道和建筑角落里发现的喷泉,如果是修成了单面的,那就属于帝国早期的建筑样式,而修成双面或是三面的,则属于帝国晚期的建筑样式。一般来说,表面有雕刻图案的开放式喷泉,首次出现在18世纪末期,是一种装饰公共广场最为常用的标志性建筑。

广场喷泉被认为是在丰富多彩的伊斯坦布尔城市喷泉形态中,最好的建筑艺术范例。如在帝国著名的托普卡帕宫殿大门前的广场喷泉,是在1728年由素丹艾哈迈德三世下令让帝国著名建筑大师艾米阿格修建的,它是纪念性广场喷泉中最佳的代表作品,也是法国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广场的每一边都有一个穹隆式喷泉,每个角上都有个慈善喷泉,表面上都用瓷砖和雕刻装饰,其顶部有一行出自于当时奥斯曼帝国著名诗人赛义德·凡宾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