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利器——近卫军团
作为一个对外进行武装征服的封建军事帝国,军队的组织和招募是头等大事。在奥斯曼统治时期,对外出征的惯例,是那些志愿参加作战和侵袭的突厥游牧民,以及信仰武士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地点集合。奥尔汗即位初期,全部用突厥人组成了一支步兵部队,按十人、百人和千人编队,然而这种办法在战争实践中证明行不通,于是奥尔汗对军队进行了彻底改编,建立了一支所向披靡,屡建奇功,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常备军。奥尔汗组建的常备军有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通过招募组建的正规新军,奥尔汗把获得的战利品的五分之一收归国库,作为新军的薪饷。奥尔汗组建的新军也称为加尼沙里军团(即童子军团),欧洲人称之为近卫军团。新军大约组建于1330年,人数大约为5000左右。新军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配备了当时最新式的大炮等火器,是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核心。他们按十人、百人、千人的单位组织起来,每个单位建制都设有一个负责的军官,新军的最高统帅称阿加(将军),由奥斯曼帝国素丹最信任的人担当。新军最初由战俘和奴隶中的青少年挑选组成,以后随着对外扩张的需要,逐渐变成了征集巴尔干地区10到15岁身体健壮的基督教少年充任。他们被带到埃迪尔内接受各种艰苦的训练,然后被分配到军营里去。伊斯兰教法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只有穆斯林才能携带武器。为了组建一支由前基督教徒所构成的军队,奥尔汗于是就强迫那些被俘的基督教青年和被挑选的基督教少年改信伊斯兰教。这样,那些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基督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奥斯曼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受到了奥斯曼人的军事训练并精通各种作战技能。他们体格强健,纪律严明,绝对效忠于素丹,并富有忘我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最初新军的军饷很低,他们只有靠英勇作战,多打胜仗,从战利品中得到丰厚的报酬。此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不断扩张,使得他们在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他们的待遇变得越来越优厚,享有各种特权,可以靠他们的勇敢和战功提升为军事和行政长官,不过他们要终生服役,过集体生活,不得结婚。为了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奥斯曼帝国对新军全体官兵施以特殊严格的军事训练,数年持续不断,其中包括精选的科目和一般的科目,如军事理论、军事知识、军事技能,以及阅读、写作、举止风度、身体素质,等等。另外,还经常向他们不断灌输绝对忠于素丹,为宗教圣战勇于牺牲的精神。奥尔汗依靠这支能攻善战,使敌人心惊胆战的军队,不仅夺取了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所有的领土,而且还把对外征服的矛头指向东南欧。
当时,东南欧的塞尔维亚王国正在崛起,而拜占廷帝国已经沦为巴尔干地区的二流国家。表现在不仅领土大为缩小,而且政治上也四分五裂,内讧迭起,连年混战,民不聊生。1321年,拜占廷帝国的皇帝安德洛尼克二世因听小人的谗言取消了他的孙子安德洛尼克三世的王位继承权,于是祖孙二人之间兵戎相见,打得不亦乐乎。这场王位继承权的战争一直持续了5年,消耗掉了拜占廷帝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终以安德洛尼克三世取得王位继承权而宣告结束。1341年,安德洛尼克三世被拜占廷帝国的一位贵族刺杀身亡,年幼的儿子约翰五世刚一继位,贵族坎塔丘济那就拥兵在色雷斯自立为皇帝。于是,拜占廷帝国内部战祸又起,双方厮杀不休,并各自向外乞援。1344年,坎塔丘济那把女儿狄奥多拉嫁给了奥尔汗,双方结成军事同盟,以求得奥斯曼人的援助,抗击拜占廷帝国约翰五世的军事进攻,奥斯曼人所得到的好处是取得了对巴尔干地区的掠夺特权。1345年,奥尔汗亲自统帅6000铁骑渡过达达尼尔海峡,插足拜占廷帝国的内部事务,并在攻占拜占廷帝国的军事重镇阿德里亚堡时,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此后,奥斯曼人每年总要渡海到色雷斯和黑海沿岸进行劫掠,以积聚大量掠夺来的财富。1349年,奥尔汗再次应岳父坎塔丘济那的请求,派遣两万骑兵渡海助其抗击塞尔维亚人的入侵。从此,奥斯曼人的势力逐渐由小亚细亚延伸到欧洲的东南部。1354年,巴尔干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地震,毁坏了达达尼尔海峡欧洲海岸线上的格利博卢的城墙。驻扎在附近的奥斯曼军队冲进了格利博卢城,声称伟大的真主已把该城赐给了他们,所以不再返回小亚细亚,并将大量的奥斯曼人迁徙到了该城,因为当地的大部分居民,已因大地震所引起的在巴尔干地区到处蔓延的鼠疫而丧失了性命。统治拜占廷帝国的坎塔丘济那因怕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发展壮大,直接威胁拜占廷帝国在欧洲的统治,所以,曾经想借用塞尔柱人的力量,迫使奥斯曼人从巴尔干地区退回小亚细亚,但最终因军事上的失败而未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奥斯曼人则乘胜占领了达达尼尔海峡欧洲沿岸的整个加里波里半岛。此后,坎塔丘济那与奥尔汗的翁婿关系也随即宣告终止。这样,加里波里半岛就成了奥斯曼人进军欧洲的桥头堡,整个欧洲向奥斯曼人敞开了它的大门。
常年的征战和繁忙的公务,严重地损害了奥尔汗的健康,使他身患多种疾病。1359年奥尔汗不幸病逝,穆拉德一世即位。穆拉德一世是奥尔汗和尼鲁弗尔的小儿子,拜占廷帝国的皇帝坎塔丘济那的外孙。穆拉德一世像他的父亲一样,具有一种生龙活虎的性格,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驾驭局势的天分。他踏着父亲的足迹,率领着奥斯曼人,发起一个又一个战役,猛烈地向北方和西方进攻,直指巴尔干地区。此时拜占廷帝国的皇位争夺者,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皇帝,希腊独立的王公们,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诸城邦,基督教的教皇们及十字军,经常为了争权夺利闹得巴尔干地区混乱不堪,永无宁日,致使穆拉德一世在出征侵占巴尔干地区时,并不用担忧他们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他,而在穆拉德一世的营帐中,却时常有许多基督教同盟者。
3.“奠基者”穆拉德一世
在奥斯曼人凶猛地攻击下,拜占廷帝国境内的一些重要的城池相继陷落。此时奥斯曼人对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征服,已经是作为国家有组织的军事行动,而非早期“信仰武士”的任意出击。奥斯曼人通过武力首先兼并了保加利亚,随后进袭阿尔巴尼亚,并一直打到亚德里亚海岸。长期以来,作为拜占廷帝国中央核心之地的巴尔干地区,现已完全被奥斯曼人所控制,彻底切断了拜占廷帝国与巴尔干地区其余部分的联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几乎已是一座四面楚歌的孤城。1363年,拜占廷帝国的皇帝被迫向奥斯曼人乞和,承认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地区的主权,且被贬为奥斯曼人的一个藩属国,按时向奥斯曼人缴纳赋税。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奥斯曼人,源源不断地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定居在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在1365至1366年间,穆拉德一世把奥斯曼人的首都,从亚洲的布鲁萨迁至欧洲的埃德尔纳。奥斯曼人的这一重大行动,开始了把他们的政治重心由亚洲向欧洲转移的过程。
此时,穆拉德一世在亚洲也同样积极地进行对外扩张。他率军攻取了小亚细亚的军事重镇安卡拉,并且同时利用威望、实力、金钱和外交等手段,把他在小亚细亚的领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特别是他指使他的儿子巴耶塞特同屈塔希亚突厥公国酋长的女儿结婚,从而把整个屈塔希亚突厥公国作为嫁妆带了过来,并且迫使哈米德突厥公国的酋长把他领土的大部分出售给了奥斯曼人,并答应把其余部分等其死后无偿地留给奥斯曼人。穆拉德一世也率军讨伐过卡腊曼和特克等突厥公国,但成就不大,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穆拉德一世手下的加齐们不愿意同他们认为是“信仰武士”的人作战。所以在征讨小亚细亚的这些突厥公国的战斗中,穆拉德一世主要依靠的那些最忠诚的支持者,是他的斯拉夫盟军和信仰基督教的外国雇佣军。
奥斯曼人在欧洲的对外扩张,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遭到了巴尔干地区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371年,在塞尔维亚国王的领导下,由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联军,共同抗击奥斯曼人对巴尔干地区的征略。在开始的时候,联军凭借着高昂的士气,接连取得了几次战斗的胜利,兵锋几乎迫近奥斯曼人的首都埃迪尔内。然而,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肆无忌惮地冒进。1371年7月26日,在马里扎河畔的战役中,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的联军,中了奥斯曼人的埋伏。在奥斯曼人凌厉的攻势下,虽然联军也闻讯起兵相迎,并且也经过一番拼死的厮杀,但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而奥斯曼人则乘胜追击,侵占了塞尔维亚南部的大片领土。巴尔干联军在马里扎河战役中遭受到的惨败,使得巴尔干地区各国君主深感处境危险,对奥斯曼人有一种彻骨的恐惧。为了迅速改变巴尔干地区各国所处的极为不利的境地,他们云集各方显要数百人,经过共同磋商,一致推举塞尔维亚的拉扎尔公爵为统帅,再次组成新的联军,以阻遏奥斯曼人咄咄逼人的进攻。
1389年6月,拉扎尔公爵统率两万联军与穆拉德一世率领的3万奥斯曼人,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原野展开了一场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大会战。奥斯曼人的大军分三路杀来,中路军由70岁高龄的穆拉德一世亲自率领,左右两翼的部队分别由他的儿子巴耶塞特和杰姆希德担任指挥。双方酣战,累日不断,互有伤亡。6月15日,塞尔维亚的一位爱国者,贵族米洛什·奥比里奇诈降奥斯曼人,趁穆拉德一世封赐他时,行刺了穆拉德一世。数日后,被刺中要害的穆拉德一世,因伤势过重而亡。但是双方之间的战斗并没有因此而受阻,穆拉德一世的儿子,外号“雷霆”的巴耶塞特一世接替了奥斯曼大军的指挥权。
拉扎尔公爵指挥的联军一度打得十分英勇,全军将士舍命而战。受到重创的奥斯曼军队,已经出现了军心动摇,弃城溃逃的迹象。但是,在巴耶塞特一世的严厉督战下,奥斯曼军队拼死相争,英勇作战,最终扭转了战局,反败为胜,转危为安。在激烈的战斗中,拉扎尔公爵阵亡,许多将领战死,大批士兵被俘,失败的场面惨不忍睹。随着联军一败涂地,巴尔干地区同盟的解体,威风凛凛的巴耶塞特一世乘胜长驱直入,使得一蹶不振的塞尔维亚被迫称臣纳贡,除赔偿战争损失费外,还要为奥斯曼人的军队提供义务兵员5000人,听凭巴耶塞特一世的随意调遣。
此时的奥斯曼人,已由一个小亚细亚边疆信仰武士们组成的突厥小公国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帝国。但这一时期的奥斯曼帝国,还是一个极为松散的帝国,它仅由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两部分组成,是由信仰武士们征服和封建附庸等方式拼凑起来的,其脆弱性在穆拉德一世被塞尔维亚贵族米洛什·奥比里刺杀身亡以后的事态发展中暴露了出来。当穆拉德一世的死讯一传开,小亚细亚一些臣服的突厥公国和巴尔干地区的一些附庸们,便纷纷谋求摆脱奥斯曼人的统治。
穆拉德一世的继承人,外号“雷霆”的巴耶塞特一世乘机发难,以这种行为实属不忠为理由,把奥斯曼人对外征服的形式,推进到了第二个历史发展阶段,那就是恩威并施,迅速地平息了各种叛乱,并取消了那些叛乱者以前的附庸地位,对其领土实行直接控制。为了达到此目的,精明强干,英武盖世的巴耶塞特一世,亲自统帅奥斯曼大军,在欧亚大陆之间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地来回穿梭,并通过一系列摧枯拉朽的军事战役,以实现他清剿那些反叛奥斯曼人的突厥公国和巴尔干地区统治者的计划和目标。巴耶塞特一世所发动的一系列犀利无比、所向披靡的军事行动,集中于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那就是顺利地完成他的先辈们还没有完成的征服壮举,创建一个牢固庞大的,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奥斯曼帝国。
三、“雷霆”巴耶塞特一世
1.整理巴尔干
巴耶塞特一世,是穆拉德一世的大儿子。他颈长鼻高,体格魁梧,满脸的胡须。他性格开朗、豁达、喜施,秉性刚强,属于那种精明强干,足智多谋,不苟言辞,我行我素的君主。1389年6月,在塞尔维亚科索沃战场上,当他的父亲遇刺身亡,奥斯曼军队人心惶惶之际,镇定自若的巴耶塞特一世,担当起了千钧重任。他统率奥斯曼军队,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舍命而战,奋勇杀敌,最终战胜了塞尔维亚人,反败为胜,扭转了战局,为他死去的父亲报了仇。由于他在战斗中,亲自披挂战袍,挥刀冲锋陷阵,因此家喻户晓,威名远扬,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他的朋友和敌人送他一个“雷霆”的绰号,使他成为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