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维尔公国王公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自知不是莫斯科公国的对手,便急忙向其女婿立陶宛大公奥尔格尔德求援。1368年,奥尔格尔德和其弟率立陶宛大军偕同米哈伊尔的军队前来攻打莫斯科。季米特里见大军压境,力量悬殊,便躲进新建的坚固的石头内城,紧闭城门,拒不出战。立陶宛军队攻城不克,在城外烧杀掳掠三日后退去。1370年8月,季米特里对特维尔宣战,米哈伊尔亡命立陶宛,季米特里的军队蹂躏了特维尔公国,完全破坏了米哈伊尔的世袭领地米库林公国。是年年底,米哈伊尔又带着立陶宛军队打到莫斯科。季米特里再次躲进石头城,同时,罗斯几个公国的王公率军前来增援。奥尔格尔德见形势对他不利,便自行退兵。
这时,米哈伊尔又企图利用金帐汗国与季米特里抗争。1371年,他来到金帐汗国,设法从马麦汗处取得了受封为大公的敕令,由马麦汗的使臣萨雷霍查陪同他到弗拉基米尔赴任,但弗拉基米尔人把他拒之门外,不让他进入弗拉基米尔地区。季米特里闻讯后,立即把马麦汗的使臣萨雷霍查请去,赠以厚礼,把他拉到自己一边,然后又带着大量珍贵礼物来到金帐汗国,分送马麦汗和其后妃、近臣,夺回了受封大公的敕令。当时米哈伊尔由于欠金帐汗1万卢布无力偿还,把儿子伊凡·米哈伊洛维奇留在金帐汗国做人质。季米特里便替伊凡偿还了这笔债,把伊凡作为人质留在了自己身边。
经过7年的斗争,到1375年米哈伊尔终于被迫屈服,承认自己为莫斯科大公之“弟”,允诺放弃与立陶宛结盟,同莫斯科公国一起攻打罗斯的敌人。莫斯科公国最强大的竞争者至此被制服了。
八、顿河之王:勇与旧主开战
此时莫斯科公国已成为罗斯诸国中最强大的公国,成为罗斯诸国的核心,罗斯各公国纷纷归附,聚集在其周围,听从莫斯科大公的号令。金帐汗国则内讧不已,国势日衰,从1360年至1380年的20年中就更换了14个汗。季米特里心中渐渐滋生了摆脱金帐汗国统治的思想,并开始与之对抗。
看到罗斯人企图谋反,金帐汗国当然不会应允。1378年夏,马麦汗派大将别基奇率军前来讨伐。季米特里大公早有准备,亲率罗斯大军迎敌。两军在梁赞公国的沃扎河相遇。季米特里兵分三路,由普隆斯克王公丹尼尔和自己的两员爱将齐莫菲依·维里雅米诺夫及安德列·奥里格尔多维奇分别率军从左、右两翼出击,自己则居中,向蒙古军发起猛烈进攻。蒙古军被打得大败,丢下蒙古包、大车和军事装备狼狈逃窜,别基奇也中箭身亡。马克思评价说:“顿河王季米特里在(梁赞地区的)沃扎河上完全打败了蒙古人。这是罗斯人战胜蒙古人的第一次正规的战斗。”
马麦汗暴怒了,他对着手下的王公贵族、文臣武将大声咆哮:“处死那些固执而任性的奴隶!把他们的城市、所有的基督教堂化为灰烬!我们要靠罗斯的金子发财致富!”
1380年夏,马麦汗调集20万大军向罗斯扑来。罗斯的另一宿敌立陶宛闻讯立即与之结盟,双方商定9月1日会师,共同进击莫斯科。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一时间形势颇为紧张。
但季米特里并未被吓倒,决心抵抗来犯之敌。宣诏官跑遍罗斯的城镇乡村,高声宣读季米特里大公关于同金帐汗国作战的诏书。各公国的王公领着自己的亲兵前来参战,各地的普通老百姓也扛着斧头、猎矛、木棍等“武器”前来参战。季米特里很快就征集到15万大军。
季米特里首先派出“探子”进行侦察。当探知马麦汗正在等待与立陶宛军会合时,便决定立即向蒙古军出击,以免两军会合对罗斯军造成更大威胁。
季米特里检阅了自己的军队,然后调兵遣将,向顿河进发。
马麦汗虽然表面上气势汹汹,其实色厉内荏,深知自己国势衰弱,如果硬拼不一定是日渐强盛的罗斯国的对手,便遣使说只要罗斯国继续向金帐汗国纳贡,便可议和。季米特里断然拒绝。
9月初,罗斯军抵达顿河。在这里,季米特里举行了军事会议,就是否渡河作战进行了讨论。一部分人认为,背水作战乃兵家大忌,如果渡河作战,一旦战败,便无退路,鞑靼军人多势众,应当给自己留下退路。另一部分人认为,背水作战断绝了向后退却的希望,只能奋力杀敌寻找生路,可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米特里坚决支持后一种意见,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来这里是为了解救罗斯国土免遭奴役破坏,屈辱地活着莫如光荣地死去。他下令立即渡河作战,如果不能获胜,就为祖国献出生命。
9月7日晚,黑夜沉沉,大雾弥漫,罗斯军队在夜色和大雾的掩护下渡过顿河,进入库利科沃原野。库利科沃原野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丛林密布,中间有一片沼泽,地形复杂。季米特里认为,在这里决战,鞑靼人无法采用其惯用的以大批骑兵从两侧迂回包抄的战术,却有利于自己采取伏击战,以己之长,击彼之短,可以稳操胜券,于是进行了周密部署。
再说在罗斯军渡河之时,马麦汗的鞑靼军队就驻扎在离库利科沃原野仅7—8俄里的地方。为了阻止罗斯军渡河,或乘其渡河后立足未稳将其歼灭,鞑靼军迅速扑了过来。9月8日中午12时许,鞑靼军和罗斯军在库利科沃原野相遇。此时罗斯军正严阵以待。按照惯例,双方首先各出一名壮士单打独斗。只见罗斯军中一位名叫佩列斯韦特的勇士策马而出,高声挑战。鞑靼军中一位叫铁木儿·木儿扎的勇士策马而出,大声应战。两位勇士挥舞着刀枪,纵马疾驶,你来我往,互相迎战。二人使出浑身解数,打了几十个回合,最后双双死于马下。随后,双方的大规模厮杀开始了。鞑靼军像数不清的乌鸦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扑了过来。由德鲁茨克公国军队担任的罗斯军的先锋团拼死抵抗,但由于力量悬殊,几乎全部被歼。紧接着鞑靼军猛攻由莫斯科公国军队守卫的罗斯军大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库利科沃原野并不算开阔,在这里几十万大军互相厮杀,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史书记载,这场肉搏“拥挤到如此程度,以致许多人喘不过气来,被杀死的人倒不下来。不少战士被马蹄踏死”。这一记载虽有夸大其词之嫌,但战争之惨烈是显而易见的。鞑靼军毕竟骁勇善战,杀得罗斯军连连后退,一直杀到中军帐前,季米特里大公的旗也被砍倒撕碎。罗斯军大营眼看就要被攻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布良斯克几个公国的援军赶了过来,投入战斗,这才打退了鞑靼军的进攻。
鞑靼军见正面进攻不能得逞,便转而进攻罗斯军左翼。左翼很快被突破,鞑靼军深入到罗斯军大团队的后方。鞑靼军以为胜利在望,一时欢声震天。但鞑靼人高兴得太早了,只听季米特里一声令下,在树林里埋伏多时的罗斯军一跃而起,有如神兵天降,冲了出来。鞑靼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只得转身逃跑。罗斯军乘机转入反攻,鞑靼军一溃千里,一直在一个山头上观战的马麦汗也一溜烟逃走了,罗斯军一直追了30俄里才止住了脚。
这场战斗双方损失惨重。战斗结束后清理战场,躺在战场上的罗斯士兵达6万多,鞑靼人战死的更多。战争以罗斯军的胜利而告终。季米特里不仅是这场会战的组织者、指挥者,而且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身上多处负伤。战争结束后,季米特里正躺在一棵砍倒的树下昏迷不醒,身上的甲胄也被砍碎。季米特里的指挥才能与英勇无畏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誉,他的美名传遍了整个罗斯,从此人们尊称他为“顿斯科伊”,即顿河王。莫斯科公国在罗斯诸国中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这就为其日后统一罗斯奠定了基础。
九、罗斯之主:全新的开始
1389年,顿河王季米特里辞世,在遗诏中把“自家的世袭领地大公国”赐给长子瓦西里·季米特里耶维奇,并说:“上帝要改换金帐汗国,吾子不应向其纳贡。”这再次表明莫斯科公国要摆脱金帐汗国控制的决心。
瓦西里·季米特里耶维奇在位36年。他继承父业,继续兼并其他公国,使莫斯科公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1425年,瓦西里病故,传位其子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是为瓦西里二世。瓦西里二世即位时年仅10岁,其叔父——加利奇王公尤里·季米特里耶维奇不服统治,欲即大公位。从此,莫斯科公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内讧。这场内讧,叔侄相争,兄弟相残,上演了又一出争权夺利的人间悲剧。在这场内讧中,瓦西里二世被其堂兄弟季米特里·舍米亚卡剜去了双眼,从此成为失明大公。直到1446年,失明大公瓦西里二世进军莫斯科,赶走自称莫斯科大公的季米特里·舍米亚卡,才结束了内乱。
瓦西里二世复位后,继续其祖上兼并邻国、统一罗斯的事业。到其统治末年,莫斯科大公国在政治上已控制着大多数公国,其版图也已达东北罗斯的一半。
1462年,瓦西里二世辞世,其子伊凡继位,这就是著名的伊凡三世。伊凡三世在位长达43年,据史书记载,他处事谨慎,“连一口樱桃都要分两次吃”,但历史证明,他有雄图大略,正是在他在位期间,罗斯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基本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伊凡三世即位后,首先兼并了雅罗斯拉夫尔公国(1463年),将雅罗斯拉夫尔公国的王公贵族沦为莫斯科大公的侍从。11年后,他又吞并了罗斯托夫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