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连续有雹的天数,全国一般都在2天以上,西藏黑河1954年9月11日~21日竟曾连续11天均有降雹,这在其他地区是不可能的。
降雹的地区性很强,降雹的范围也可以相差很大。雹带一般宽几公里,长几十公里,最长有上百公里的。1959年4月28日,冰雹从贵州威宁移向云南宣威、曲靖等地,降雹带宽约15公里,长近200公里。
从气象站记载和调查资料看,多数降雹是小冰雹。大冰雹的直径一般为0.5厘米~2.0厘米,有的直径2.0厘米~4.0厘米,罕见的大冰雹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陕西商县气象站附近,1961年5月8日出现过直径为8.3厘米的大冰雹(疑有黏合),这是参加全国统计的六百多气象台站中的最大值。
每次降雹的持续时间各地差异很大。根据对全国哈尔滨、北京、长春、太原、西宁、贵阳、昆明、武汉和福州等12个气象台站的统计,降雹持续时间,5分钟以下的占总次数的58%,6分钟~10分钟的占23%,11分钟~20分钟的占10%,21分钟~30分钟和超过半小时的均仅占5%。可见降雹时间一般很短,但也有长达4小时~5小时的。例如湖北宜昌1959年2月16日冰雹曾延续5小时22分钟之久(19时12分~24时34分)。不过,因为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当冰雹间断出现,每次间隔时间不超过15分钟时,其持续时间可以连续计算。所以这次冰雹一般仍可能是间断出现的。
四、中国的霜日、初终霜冻期和无霜期
我国虽是个中低纬度国家,但由于中西伯利亚冷空气频频南下,因而春秋季中霜冻灾害几乎遍布整个神州大陆。秋季的初霜使棉花遭殃,霜后花颜色发黄,纤维变脆,质量大大下降;使红薯烂藤烂薯,再也不能继续生长。春季的终霜危害更大。例如,1953年4月10日~12日我国北方气温陡降到零下1℃~3℃,部分地区零下3℃~5℃,出现大范围霜冻,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全国就减产50多亿斤。这在前面已经提到。
一地霜日的多少,也与夏季低温有关,例如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有些地区全年皆冬,经夏亦霜雪不绝,全年霜日多达200天~250天以上。
我国霜日超过百天的最多霜地区包括西藏东部、青海西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和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以及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等。大约淮河汉水以南和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东南地区年平均霜日都在50天以下。25°N以南和四川盆地霜日更少,约10天以下,福州以南的两广沿海地区更在1天以下,实际上这些地区里已不是年年都有霜了。我国还有一些历史上从不见霜的地区,例如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广西涠洲岛、海南岛南部、台湾南部以及南海诸岛,等等。
此外,四川盆地中霜日之少也是很突出的,特别是盆地南沿,每年平均只有2天~3天。例如已属贵州的赤水仅1.8天,四川泸州2.5天,宜宾3.3天,霜日不仅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少25天~30天之多(例如湖南平江31.4天,浙江衢县31.3天),而且竟比两广中部回归线附近地区还少(例如广州2.8天,南宁4.3天)。为什么四川盆地如此少霜呢?原因在于盆地周围的高峻山脉阻滞了北方冷空气进入,使盆地内十分温暖。所以常有这样的情况:中国东部地区霜区已向南扩展到两广中部以至南海之滨,而盆地南部甚至整个盆地却还安然无霜呢(见图7)!
奇怪的是,在高寒而干旱的西藏西部、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以及内蒙古、甘肃西部等西北地区,年平均霜日也很少,只有25天~50天,这主要是因为空气过于干燥的缘故。我曾研究过,07时百叶箱相对湿度低于36%时,即使气温远在零下,白霜也不会出现。可见白霜不能用来作为作物冻害的合适指标。是中央气象台用地面最低温度≤0℃(这时可能有白霜也可能没有白霜出现,但作物已受冻害)作霜冻指标,划出来的我国平均无霜冻期(日数)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无霜冻期最短的地方,就是全年有霜冻的青藏高原、祁连山区和天山西部山区等,全年无霜冻期为零。无霜冻期短于100天的范围除了以上全年有霜冻区外还包括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例如根河只有65天,是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中无霜冻期最短的地方。北疆准噶尔盆地无霜冻期一般有150天左右,南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约在150天~200天之间。
东部地区中大约沈阳、河北承德、陕西榆林一直到滇西北一线的东南广大地区,无霜冻期也在150天以上;济南、郑州、西安等35°N左右以南地区无霜期可以超过200天;25°N~26°N以南地区超过了300天,大约24°N左右以南,无霜冻期长350天以上,因此这里已并非每年都有霜冻发生。广东湛江、广西龙州以及云南河口、元江、允景洪等地及以南地区,无霜冻期就是365天了。四川盆地由于冬暖,无霜冻期也在300天~350天之间,比东部同纬地区长约70天之多。
五、中国的沙尘暴
我国西北多沙漠,地面多有疏松沙土,强风起处,常常把大量沙粒和尘土吹到空中,使能见距离降低到1公里以下,天空呈土黄色,有时甚至红黄色。风沙常使行人难于睁眼,沙子打在脸上灼灼作痛,身上灰沙不说,即使关了窗户的窗台上也常蒙上一层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叫做沙尘暴。
沙尘暴是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因为大风加上浓密的沙尘,其危害非同一般。它除了一般大风破坏,大面积迅速刮蚀农田肥土,吹失、吹死种子和幼苗等之外,在风速减小时还大面积沙埋农田、牧场和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和坎儿井。幸存作物的叶片蒙尘之后,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大减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人吸入沙尘后会引发咳嗽和哮喘等严重呼吸道疾病。强沙尘暴时交通事故大量增加,飞机、火车、汽车常被迫停运。1973年1月,约旦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飞机因受北非哈马丹风(沙尘暴)袭击,坠毁于尼日利亚的卡诺机场,机上17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1995年5月5日午后,我国一场跨西北四省区的特强沙尘暴,共造成85人死亡,25人失踪的重大灾害,经济损失5.4亿元。
我国沙尘暴日数分布形势是东南少而西北多。沙尘暴日数最多的地方当然在沙漠地区,新疆的柯坪每年平均沙尘暴38.5天,是我国沙尘暴日数最多的台站。其次是民丰38.3天,三面与沙漠为邻的甘肃民勤县,年沙尘暴日数37.2天,南疆皮山县年平均沙尘暴34.5天。此外,内蒙古西部老东庙年沙尘暴日数虽只有34.0天,名列第五,但最多一年曾有84天,倒也数全国第一。此外还有新疆和田年沙尘暴日数也达到33.6天。这些气象台站都是处在沙漠边缘,或者在沙漠绿洲之中。
一般说来,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年沙尘暴日数都在20天~30天以上。东北、华北一般在1天~10天之间,仅局部地区可以超过10天。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在10天~20天之间。东部地区35°N左右以南沙尘暴日数就已很少,一般每年平均不超过1天,30°N左右以南的江南水乡一般已闻不到这种“沙漠气息”。北方植被较好的湿润山区例如天山西段高山区和大兴安岭北部,一般也少有沙尘暴发生。
高山上沙尘暴比山麓少,这是可以想象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区一般植被覆盖较好,地面沙尘亦极少起扬。例如海拔2897米的五台山每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仅0.3天,而附近保定高达7.4天;乌鲁木齐20世纪60年代每年沙尘暴4.7天,而海拔2160米的小渠子60年代中一共才只有1天沙尘暴。
沙尘暴天气一般以春季和春夏之交最多,因为正值旱季。夏雨较多的东部地区一般以4月为最多,例如北京、太原、呼和浩特、西安、兰州等均如此;西北干旱地区最多月延后到5月~6月,例如新疆柯坪、皮山最多沙尘暴都出现在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