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通使缔约——理宗绍定五年,元使王楫至宋,议共伐金。宋遣邹伸之报谢。俟成功后,以河南地归宋。(《元史类编·太宗纪》)
b金之灭亡——宋与蒙既定盟,即出兵相应。元塔齐尔率师围金主于蔡,宋遣孟琪帅兵万人,助元兵攻蔡。城陷,金哀宗自缢而死,末帝亦为乱兵所害,金亡。(《元史·太宗纪》,《金史·哀宗纪》)
C蒙古之南侵
a第一次
(1)和议破裂——理宗端平元年,宋乘金亡,议收复三京,会兵趋汴。元将速不台决黄河水灌宋军,赵葵等弃汴走。元使王楫诣宋责败盟,宋亦遣邹伸之报谢。二年,元皇子库春举兵伐宋,所向披靡。(《南宋书·理宗纪》,《元史类编·太宗纪》,《元史·太宗纪》)
(2)蒙古入侵——元宪宗即位,自将伐宋,号十万,分三道进兵。宪宗战死,而忽必烈一军渡淮围鄂州,中外大震。(《元史类编·宪宗纪》,《南宋书·理宗纪》,《元史·世祖纪》)
(3)宋蒙构和——理宗以贾似道御敌,似道畏缩不敢进,乃遣使请和,元帝不许。会其内部发生继立问题,忽必烈急欲北归,乃约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元军北还。(《宋史·贾似道传》,《元史类编·世祖纪》)
b第二次
(1)原因——贾似道私与蒙古议和,及元世祖即位,遣郝经持书申好息兵,且征岁币。似道惧事泄,乃密拘经,于是世祖乃下诏伐宋。(《南宋书·理宗纪》,《宋史·贾似道传》,《元史·世祖纪》)
(2)南宋之灭亡——元兵长驱直入,遂迫临安,恭帝出降(德祐二年,西历一二七六年)。二王播越于广闽,但终为元攻灭,宋亡。(注二)(《南宋书·帝纪》,《宋史·二王纪》)
【注解】
注一宰执四人:赵汝愚,留正,王蔺,周必大。侍郎以上十三人:朱熹,徐谊,彭龟年,陈傅良,薛叔似,章颖,郑湜,楼鑰,林大中,黄由,黄黼,何异,孙逢吉。余官三十一人:刘祖光,吕祖俭,叶适,杨方,项安世,李德,沈有开,曾三聘,游仲鸿,吴猎,李祥,杨简,赵汝谈,赵汝谠,陈岘,范仲黼,汪达,孙元卿,袁燮,陈武,田澹,黄度,詹体仁,蔡幼学,黄灏,周南,吴柔胜,王厚之,孟浩,赵巩,白炎震。武臣三人:皇甫斌,范仲壬,张致远。士人八:杨宏中,周端朝,张衜,林仲麟,蒋傅,徐范(以上六人为太学生),蔡元定,吕祖泰。凡五十九人。(《南宋书·宁宗纪》)
注二德祐二年,元将伯颜陷临安,执恭帝北去。端宗即位福州,元兵进逼,帝南入海,驻碙州(广东吴川县东南)帝昺立,徙居新会之厓山(广东赤溪县东)。祥兴二年,张宏范以舟师侵厓山,张世杰军溃,陆秀夫负帝投海中,世杰亦溺而死,宋亡。(《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南宋书·帝纪》,《宋史·二王纪》,《南宋书·端宗纪》)
第二节宋代之制度
A官制
a中央官
(1)北宋——宋初官制,承袭于唐。然以集权中央,又为防专擅之弊,故颇多改革。而实权之所寄,则以中书治政,枢密主兵,三司理财政。其他省台寺监等官,居其官而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神宗时,始多改革,皆使名实相副,颇与唐制相合。及徽宗时,复多所更改。(注一)(《宋史·职官志》)
(2)南宋——高宗时,加两仆射同平章事,改两省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相。且其时裁汰冗官,九寺五监中,亦多有罢者也。(注一)(同上)
b地方官——宋初之地方官制为两级制度,后变为三层阶级矣。其最下曰县,有令,中曰州,有知州事,曰府,有知府事,而最上设有监司之官。(同上)
B兵制
a禁兵——禁兵者,天子之禁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总于御前忠佐军领,司皇城骐骥院,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其在外者,非屯驻屯泊,则就军粮也。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曰增损旧制。而规模宏远矣。(《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
b厢兵——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内总于侍卫司。一军之额,有分隶数州者,或一州之管兼屯数州者。在京诸司之额五,隶宣徽院,以分给畜牧修缮之役。而诸州则各以其事属焉。建隆初,选州募兵之壮勇者,部送京师,以备禁卫,余留本城,虽无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宋史卷一八九·食货志三》)
c乡兵——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士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周广顺中,点泰州税户,充保毅军,宋因之。自建隆四年,分命使臣,往关西道,令调拨乡兵,赴庆州。咸平四年,令陕西税人户,家出一丁,号曰保毅,官给粮赐,使之分番戍守。其后遍行于各地矣。(注二)(《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
d蕃兵——蕃兵者,其法始于国初,具籍塞下,团结以为藩篱之兵。其后分队伍,给旗帜,缮营堡,备器械,一律依乡兵之制。(《宋史·兵志序》)
C刑法
a法律——宋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建隆中,诏判大理寺窦仪等,上《编敕》四卷,凡一百有六条,诏与《新定刑统》三十卷,并颁天下。参酌轻重为详,世称平允。(《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一》)其后虽有修改,要皆以此为本也。
b刑制——宋之刑制,虽亦沿唐旧,分笞杖徒流死五等,然当流者,往往加杖与配役,是一人而受三刑。(注三)又刺配法,既杖其背,又配其人,复黥其面,是亦一人而受三刑,此又其异也。(《宋史·刑法志一》,明邱濬《大学衍义补》)
D学校
a京师学
(1)国子学——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初无定员,后以二百人为额。(《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2)太学——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优异者为之。(同上)
(3)宗学——元丰六年,宗室令铄乞建宗学,诏从之。既而中辍。建中靖国元年,复置,其后废置无常。(《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
(4)武学——仁宗庆历三年,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八月罢之。至神宗熙宁五年,复置武学。(同上)
(5)律学——神宗熙宁六年,始即国子监设学。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而习断按,则试按一道,习律令,则试大义五道。各以所学,月一公试,三私试。(《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6)算学——徽宗崇宁三年,始建学,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其业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乃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本科外,人占一小经,愿占大经者听。(同上)
(7)书学——书学创于神宗时,凡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同上)
(8)画学——画学创于神宗时。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而有士流杂流之分,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同上)
(9)医学——医学初隶太常,神宗时,始置提举,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学生三百人。设三科以教之,曰方脉科,针科,疡科。(同上)
b地方学
(1)四大书院
1.白鹿洞书院——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人,乞赐九经肄业,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通考·学校考》)
2.石鼓书院——太宗赐石鼓书院敕额。书院唐元和间衡州李宽所建,国初赐额。(同上)
3.应天府书院——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应天府民曹诚,即楚邱戚同文旧居,造含百五十间,聚书数千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府奏其事,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同上)
4.岳麓书院——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赐潭州岳麓书院额,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宇,以待四方学者。(同上)
(2)州县学——州县官设之学,至仁宗时始大兴。而神宗尤垂意儒学,自京师至郡县,皆有学,定试程。哲宗并推行三舍法,规模始可观矣。(《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E选举志
a常科
(1)文科
1.科目
(甲)进士科——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
(乙)九经科——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同上)
(丙)五经科——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同上)
(丁)三礼科——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同上)
(戊)三传科——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同上)
(己)开元礼科——凡开元礼对三百条。(同上)
(庚)三史科——凡三史对三百条。(同上)
(辛)学究科——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同上)
(壬)明法科——凡明法对律令四十律,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各间经引,试六通为合格,仍抽卷问律,本科则否。(同上)
2.年限——科举年限,初无定制,间一年或二年,乃贡举。英宗即位,议者以间岁贡士,法不便,乃诏礼部,三岁一贡举。(《宋史·选举志一》)
3.考试
(甲)发解——士经州考中格,而上送之礼部,谓之发解。(《宋史·选举志一》)
(乙)省试——宋以前无省试、殿试之分,太祖开宝八年,始有省试、殿试之分,省元、状元之别云。(《通考·选举考》)
(丙)殿试——殿试之法,始于太祖。凡举子中礼帏试,复试于内殿,始为及第。此又唐以后科举制度一种变革也。(《通考·选举考》)
4.场规
(甲)禁挟书——宋初场规尚宽,后为防弊乃严。景德二年,礼部贡院,言举人除书案外,不得挟书策。(《燕翼贻谋录》)
(乙)弥封——景德四年,凡试卷去其卷首乡贯行状,别以字号第之,而行弥封之制,场规较前更严。(《宋史·选举志一》)
(丙)誊录——仁宗时有糊名考试之律,虽号自公,然未绝其弊。其后李夷宾上言,请加誊录,因著为令,而后识字画之弊绝。(《能改斋漫录》)
5.待遇——殿试后即委官,不再由吏部考试。(《通考·选举考》)
(2)武科
1.设置——唐设武举,以选将帅。五代以来,皆以军卒为将,此制久废。仁宗时,以西边用兵,将帅乏人,复置武举。未几,边事浸息,遂废此科。至英宗时,复置不废。(《燕翼贻谋录》)
2.试艺——凡武举之试,先阅其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宋史·选举志》)
b特科——特科即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杰才,天子每亲策之。然宋之得才,多由进士,而以是科应诏者少。惟召试馆职,及后来博学宏词,而得忠鲠文学之士,或起之山林,或取之朝著,召之州县,多至大用焉。(《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
c童子科——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无常格。(注四)(同上)
【注解】
注一宋代中央官制表(略)
注二是时河北河东有神锐忠勇强壮。河北有忠顺强人。陕西有保毅砦户强人,强人弓手。河东陕西有勇义。麟州有义兵。川陕有土丁壮丁。荆湖南北有拏手土丁。广南东西,有枪手土丁,邕州有溪洞壮丁土丁。广东西有壮丁。(《宋史·兵志四》)
注三太祖受禅,始定折杖之制。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臀杖七下。(《宋史·刑法志一》)
注四真宗景德二年,抚州晏殊,大名府姜盖,始以童子召试诗赋,赐殊进士出身,盖同学究出身,寻复召殊试赋论。帝嘉其敏赡,授秘书正字,后或罢或复,自仁宗即位至大观末,赐出身者,仅二十人。(《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
备考
(1)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2)宋之特设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凡六,以待京朝官之被举及起应选者。又置书判拔萃科,以待选人之应书者。又高蹈邱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以待布衣之被举者。(《宋史·选举志二》)
第三节宋代之文化
A学术思想
a理学
(1)起源——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也。然考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同隐华山,而以授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尧夫;修以《无极图》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宋元学案卷十二·按语》)
(2)派别
1.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