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赵一德万里寻亲人
代表人物之二:赵一德
典型事迹:万里寻亲人
出处:《元史·孝友列传一》
原文:赵一德,龙兴新建人。至元十二年,国兵南伐,被俘至燕,为郑留守家奴。历事三世,号忠干。至大元年,一日,拜请于其主郑阿思兰及其母泽国太夫人曰:“一德自去父母,得全生依门下者,三十余年矣,故乡万里,未获归省,虽思慕刻骨,未尝敢言。今父母已老,脱有不幸,则永为天地间罪人矣。”因伏地涕泣,不能起。阿思兰母子皆感动,许之归,期一岁而返。
一德至家,父兄已没,惟母在,年八十余。一德卜地葬二柩毕,欲少留事母,惧得罪,如期还燕。阿思兰母子叹曰:“彼贱隶,乃能是,吾可不成其孝乎。”即裂券纵为良。
一德将辞归,会阿思兰以冤被诛,诏簿录其家。群奴各亡去,一德独奋曰:“主家有祸,吾忍同路人耶。”即留不去,与张锦童诣中书,诉枉状,得昭雪,还其所籍。太夫人劳一德曰:“当吏籍吾家时,亲戚不相顾,汝独冒险以白吾枉,疾风劲草,于汝见之。令吾家业既丧而复存者,皆汝力也,吾何以报汝?”因分美田庐遗之。一德谢曰:“一德虽鄙人,非有利于是也。重哀吾主无罪而受戮,故留以报主。今老母八十余,得归侍养,主之赐已厚矣,何以田庐为?”遂不受而去。皇庆元年,旌其门。
翻译:赵一德,是龙兴新建人。至元十二年(1275),蒙古军队南伐,赵一德被俘虏到燕地,成了郑留守的农奴。赵一德侍奉了三代主人,因为忠诚能干受到赞许。至大元年(1308)的一天,他向主人郑阿思兰及其母泽国太夫人说:“一德自从离开父母,能够在您家保全性命,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故乡有万里之遥,没能回去探亲,虽然刻骨思念,却没敢说过。如今父母已经老了,如果不幸去世,我就将永远成为天地间的罪人了。”赵一德说完后趴在地上哭泣,久久不能起来。阿思兰母子都被感动了,允许他回去,限一年回来。
赵一德到家后,父亲、兄弟已死,只有母亲还在,已经八十多岁了。赵一德选择坟地埋葬了两个灵柩之后,想多留些日子来侍奉母亲,但又怕得罪主人,于是如期返回燕地。阿思兰母子叹息道:“你一个下贱的奴隶,却能做到这样,我们能不成全你的孝心吗!”当即撕毁了契约释放他为良民。
赵一德将要辞行回家时,适逢阿思兰因为冤案被诛杀,皇帝下令没收阿思兰的家业和财产。家奴们都逃跑了,赵一德却奋起说道:“主人家有难,我怎么忍心像过路人一样呢!”赵一德留下不走,和张锦童一起去中书省,诉说冤情,最后得以昭雪,阿思兰被没收的家财得以归还。太夫人慰劳一德说:“当官吏没收我们家时,亲戚们都不管,唯独你冒险去辩白我们的冤情,疾风知劲草,这从你身上得到了证实。我的家业本已丧失而又得以保留下来,全是你的功劳,我怎样报答你呢?”于是分良田好房送给赵一德。赵一德谢绝道:“一德虽是粗鄙之人,但不是图利才这样如此做的。我深为我的主人无罪被杀而感到哀痛,这才留下来报答主人。如今老母八十多岁了,能让我回去侍奉,主人的恩赐已经非常厚重了,我要田地房屋做什么?”于是赵一德不接受就走了。皇庆元年(1312),朝廷表扬了赵一德的家门。
(三)丘绪找母历千辛
代表人物之三:丘绪
典型事迹:找母历千辛
出处:《明史·孝义列传二》
原文:丘绪,字继先,鄞县诸生也。生母黄,为嫡余所逐,适江东包氏。未几转适他所,遂不复相闻。绪年十五,父殁,事余至孝。余疾,谨奉汤药,不解衣带者数月。余重感其孝,病革,与诀曰:“我即死,汝无忘若母。”时母被逐已二十年矣。
一夕,梦人告曰:“若母在台州金鳌寺前。”觉而识之。次日,与一人憩于途,诘之,则包氏故养马厮也。叩以母所向,曰:“有周平者曾悉其事,今已戍京卫矣。”绪姊婿谒选在京,遗书嘱访平,久之未得。一日,有避雨于邸门者,其声类鄞人,叩之,即周平也,言黄已适台州李副使子。
绪得报,即之台,而李已殁,其嗣子漫不知前事。绪彷徨掩泣于道,有伤之者,导谒老媒妁王四,曰已再适仙居吴义官。吴,仙居巨族也。绪至,历瞷数十家,无所遇。已而抵一儒生吴秉朗家,语之故。生感其意,留止焉。有叔母闻所留者异乡人也,恚而咻之。生告以绪意。叔母者,黄故主母也,颇忆前事,然不详所往。呼旧苍头问之,云金鳌寺前,去岁经之,棺已殡寺旁矣。绪以其言与梦合,信之,行且泣,牛触之坠于沟,则舆夫马长之门也。骇而出,问所从来。绪以情告。长曰:“吾前舆一妇至缙云苍岭下,殆是也。”舆绪至其处。绪遍物色,无所遇,伥伥行委巷中。一媪立门外,探之,知为鄞人,告以所从来。妪亦转询丘氏耗,则绪母也。抱持而哭,闾里皆感动。寺旁棺者,盖其姒氏云。所适陈翁,贫而无子,且多负。绪还取金偿之,并迎翁以归,备极孝养。嘉靖十四年,知县赵民顺入觐,疏闻于朝,获旌表。
翻译:丘绪,字继先,是鄞县的秀才。生母黄氏,被嫡母余氏驱逐,嫁给江东的包氏。不久又转嫁他乡,就再没有音讯了。丘绪长到15岁,父亲去世,丘绪极其孝顺地奉养余氏。余氏生病,丘绪小心地端汤端药,几个月睡觉都不脱衣服。余氏深深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在病势危急的时刻,与丘绪诀别道:“我就要死了,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此时丘绪的生母已经被余氏赶走二十年了。
一天晚上,丘绪梦见有人告诉他:“你的母亲在台州金鳌寺前面。”丘绪醒来后谨记此话。第二天,与一人在路途中一同休息,一问,原来此人是包氏以前的养马仆役。丘绪向他询问母亲的去向,那人回答:“有个叫周平的曾经了解此事,周平现在已经去京师卫所当兵了。”丘绪的姐夫正好在京师吏部应选,丘绪就写信请姐夫代为寻找周平,过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天,有人在旅馆前避雨,口音很像鄞县人。丘绪问他,原来他就是周平。周平说黄氏已经嫁给台州李副使之子。
丘绪得到消息,就立即赶往台州。但李副使之子已经去世,他的嗣子对过去的事也毫不知情。丘绪感到彷徨,在道上掩面哭泣。有人看他可怜,就带他去见老媒人王四。王四说黄氏已再嫁给仙居人吴义官。吴家是仙居的大家族。丘绪到达仙居后,探访数十家,也没有找到母亲。后来丘绪到了一个儒生吴秉朗家,告诉吴秉朗缘由,吴秉朗感动于丘绪的孝心,留他住下。吴秉朗的叔母得知留宿者是外乡人,生气地骂吴秉朗。吴秉朗告诉了叔母丘绪的来意。叔母正是黄氏原来的主母,清楚地记得过去的事情,但不知道黄氏的去向。叔母喊来旧日的仆人询问,仆人说去年经过金鳌寺时,看到黄氏的棺材已经埋在寺旁了。丘绪想起这正与梦中的场景吻合,相信母亲已经去世了,边走边哭,被牛撞倒在沟里。这里正是轿夫马长的门前。马长受惊出来,问丘绪从哪里来,丘绪告诉了马长实情。马长说:“我前些时候曾抬一位妇女到缙云苍岭脚下,大概是你的母亲。”马长带着丘绪来到说的地方。丘绪四处寻找,没有所获,在小巷中行走不知怎么办。有一位老妇人站在门口,便问她,知道她是鄞县人,便告诉她自己从哪里来。老妇人也转而询问丘家的情况,原来老妇人正是丘绪的母亲。母子相抱哭泣,感动了邻里。所谓金鳌寺旁的棺材,可能是她的妯娌。丘绪母亲所嫁的陈氏老翁,家贫无子,还欠了许多债。丘绪回去取钱还债,把母亲连同陈老翁一起接回家,非常孝顺地侍奉。嘉靖十四年(1535),知县赵民顺入京觐见,将此事上报给朝廷。丘绪获得了旌表。
(四)点评
刘琦、赵一德、丘绪三人,因战乱等原因,被迫与亲人失散多年,历经波折终于找到了生母。“二十四孝”中也有一个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宋史·孝义列传》中就有朱寿昌的传记。朱寿昌因故与母亲失去联系五十多年,弃官去寻找母亲时与家人辞别说:“不见母,吾不反矣。”最后找到了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弟弟,把他们都迎了回来。朱寿昌以孝闻名天下,“自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争为诗美之”。说明这种寻亲行为在当时是受推崇和关注的,也使得后世有许多效法者。不仅有寻生母的,还有寻继母的。元代曾德的母亲早亡,父亲又娶左氏。战乱时左氏失踪,曾德“遍往南土求之”,寻了五年才找到,将继母接回家中,对继母非常孝顺。曾德能千里寻找继母,确实不易,后来曾德被朝廷旌表。元代的羊仁向亲戚朋友借款,出去寻找因战乱失散的家中老小,“得母于颍州蒙古军塔海家,兄于睢州蒙古军岳纳家,弟于邯郸连大家”,并为家人赎身,“大小二十余口,复聚居为良”。大德十二年(1307),羊仁家被朝廷旌表。史书中也有寻父的记载。如《明史·孝义列传》里的赵重华。赵重华为找到父亲,“谒郡守请路引,榜其背曰‘万里寻亲’。别书父年貌、邑里数千纸,所历都会州县遍张之”。赵重华将父亲的年龄相貌等写画在纸上,在所到之处粘贴,颇有点如今“寻人启事”的味道。《明史·孝义列传》首提“万里寻亲”,足见这已经成为常见的故事。“万里寻亲”的主题也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如《周羽教子寻亲记》等。古代交通不便,这种不远万里的寻亲,动辄数十年之久,常常经历百般艰辛。而在当今社会,借助于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力量,许多人更快捷地找到了亲人。
四、归葬家乡类
(一)史五常千里扶棺归
代表人物之一:史五常
典型事迹:千里扶棺归
出处:《明史·孝义列传二》
原文:史五常,内黄人。父萱,官广东佥事。卒,葬南海和光寺侧。五常方七岁,母携以归。比长,奉母至孝,常恨父不得归葬。母语之曰:“尔父杉木榇内,置大钱十,尔谨志之。”母殁,庐墓致毁,既终丧,往迎父榇。时相去已五十年,寺没于水久矣。五常泣祷,有老人以杖指示寺址。发地,果得父榇,内置钱如母言,乃扶归,与母合葬,复庐墓侧。正统六年旌表。
翻译:史五常是内黄人。父亲史萱曾任广东佥事,死后葬在了当地的南海和光寺旁边。史五常7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返回故里。史五常长大后,侍奉母亲特别孝顺,经常遗憾没能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乡安葬。母亲告诉史五常:“你父亲的杉木棺材里,放着十枚大钱,你一定要记住。”母亲去世后,史五常在墓旁守丧非常悲痛。等到守丧期满之后,史五常前往广东迎父亲的棺木。时隔五十载,和光寺早已经被水淹没。史五常哭泣着祷告,有一个老人用手杖指点了和光寺的原址。史五常挖开地面,果然找到父亲的棺材,里面放着的十枚钱也与母亲说得一样。史五常护送父亲的棺木返乡,与母亲合葬,再次住在墓旁守丧。史五常在正统六年(1441)受到了旌表。
(二)赵万全负骨终还乡
代表人物之二:赵万全
典型事迹:负骨终还乡
出处:《清史稿·孝义列传二》
原文:赵万全,浙江会稽人。父应麟,明季客授北游,万全始二岁。既长,问母:“父安在?”母告以故。年十九,出求父。应麟初客京师,遇乱转徙死马邑。万全遍访江、淮间,亦至京师,心疑应麟死,见道有遗骸,刺血渗之,不得入,则号于路。又自京师西,亦至马邑。马邑人张文义,尝招应麟主书者,死为之殡。一日遇万全,问得其事,导至殡所,恸绝良久,乃裹应麟骨负以归。既卒,吏为之祠,琢石表异孝。
翻译:赵万全是浙江会稽人。父亲赵应麟在明朝末年到北方去讲授,赵万全那时才2岁。赵万全长大后,问母亲:“父亲还在吗?”母亲告诉了他实情。赵万全19岁时,出去寻找父亲。赵应麟初时在京师讲授,遇乱辗转死在了马邑。赵万全访遍了长江、淮河,也到了京师,怀疑父亲已经死去,看到道上有遗骸,刺出自己的血滴在上面,但没有渗入,于是在路边号哭。赵万全又来到京师西部,也到了马邑。马邑人张文义,曾经招赵应麟为主书,赵应麟死后将其安葬。张文义有一天遇到了赵万全,知道了赵万全寻父的事情,把他带到了赵应麟的安葬之处,赵万全多次因悲伤过度而昏厥。他把父亲的骨头裹好背在身上,返回了家乡。赵万全死后,官吏为他建立了祠堂,刻石表彰了他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