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800000002

第2章 前言

“生不能封万户侯,但愿死得一旌表。”旌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对旌表如此痴迷?在中国古代,旌表是国家赐予臣僚百姓的一种崇高荣誉和奖赏。那些受到旌表的人,既能让家族感到很有“面子”,又能得到经济上的实惠。谁家请下了皇帝的旌表圣旨,谁家树了牌坊、立了匾额,那可是能轰动远近,本家族的人顿感身价百倍,更是受到众人敬仰。因而官民普遍以能获得皇帝的旌表为光宗耀祖、流芳千古的大事。

那么在中国古代有哪些人可以受到旌表呢?中国古代受到旌表的人群有许多,如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累世同居、隐逸、长寿老人、乐善好施、多产男丁等。其中涉及到孝行的有:关心父母衣食,尽心侍奉;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护救双亲;不辞辛苦、四处寻找失散多年的父母;背负双亲骨骸,不远万里归葬家乡;在父母死后,搭建茅屋守在父母坟旁,极尽哀思;牢记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暗中积蓄力量,为父母复仇雪耻……

《论语·学而》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最重视孝道,把它推崇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认为孝悌可以使人们安心服从统治者,防止犯上作乱。通过对孝的旌表鼓舞人们行孝,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这恐怕是历代统治者的真实目的。

历代施行的旌表制度,也的确在推行孝道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树起匾额、牌坊、祠堂、碑阙等方式对孝子进行旌表,相当于在民众面前树立起了一个个直观的形象,使民众更能“有所观感”。而且匾额、牌坊、祠堂、碑阙等能穿越时空限制,以孝道载体的形式昭示后世,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此外,在旌表过程中,还时常伴随着物质方面的褒奖。这样,用精神表彰荣孝子心理,以物质赏赐丰孝子生活,是宣扬孝道双管齐下的好途径。

历代对旌孝的流程很重视,从举荐、上报,到核实、审批等有一套相关的规定。那些被举荐的孝子们要经过各级政府的层层考察,才能最终得到旌表。按颁行旌表的行政机构,旌表大体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往往以皇帝颁下诏书的形式予以旌表,地方级别的旌表由县、州、郡等各级行政机构对孝子进行旌表。为追求旌表的殊荣,在旌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有人开始弄虚作假以求名利。政府也想出对策惩治这些现象,对申请旌表的过程作出了较严格的规定,比如要追究举荐者的责任,对假冒者和不以实报或旌表不力的官员予以惩处,以此来维护旌表制度的权威。

旌表制度做为一种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制度,折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孝经·开宗明义章》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如果每个子女在“小家”中对一家之长顺服、孝敬,也就能对国家这样一个“大家”中的一国之君顺从、效忠。家族道德的“孝”与政治道德的“忠”密切结合起来,“移孝作忠”、“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治天下”、“孝为政本”、“以孝事君则忠”等说的都是这种观念。

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旌表制度的源流与流变、旌表的方式与流程、旌表的事例与作用的论述,以使读者能够对古代孝与旌表制度有一个更为详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