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800000004

第4章 悠悠千年话旌表(2)

《忠经·天地神明章》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把忠说成是天地间的至理至德,对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忠臣们奉君忘身,其“忠”的表现也有不同的种类,如恪守其职、不仕二姓、上书直谏、立下战功等。君主常对忠臣们予以旌赏,巩固君臣之伦,以安社稷。以下来看几个例子。

1.“汉搜求隐逸,旌表忠义”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外戚王莽趁机夺取政权。新莽政权短命而亡后,地方豪强、王莽政权的官吏们纷纷拥兵自重,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武装割据势力,如西南有割据巴蜀,先是自封蜀王、又自立为天子的公孙述等,成为东汉王朝完成统一的重大威胁。在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忠于汉室正统、不仕二姓的大臣,他们辞去官职,隐于乡闾,有的甚至因此获罪或不屈而死。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初建政权的稳定,拉拢民心,对一些忠汉不二者予以旌表,如王皓、王嘉、李业、朱遵四人。

蜀郡的王皓和王嘉在王莽篡位的时候曾一起弃官。公孙述称帝后,遣使征召王皓、王嘉做新朝廷的官吏。公孙述知道他们刚直,担心他们不去,因此先收捕了他们的夫人和孩子。公孙述派去的使者对王皓说:“赶快跟我上路去辅佐新帝吧,你的妻子和孩子就可以保全。”王皓不屑一顾地回答道:“犬马还认识主人,更何况是人呢?”王皓先自杀了。公孙述大怒,就诛杀了王皓的家属。王嘉听说后叹气说:“我晚了一步啊!”也对着使者伏剑而死。

李业在王莽代皇帝掌政的时候就托病辞官,关起门来不应州郡的聘命。他隐藏在山谷里,绝迹埋名,直到王莽政权灭亡。公孙述称帝后,常听人说李业贤能,就想征用他为自己效劳。李业坚决称病不去。这样过了几年,公孙述因为没有召到李业,恼羞成怒,于是派使者拿着毒药,捧着诏书去要挟李业:如果他应命,就给公侯的显位;不应命,就赐给毒药。使者多番劝解李业,李业回答说:“我不能做不善之事,这是大义所不容许的。君子哪能用高位重饵就引诱得了?”使者见李业心志坚强,又道:“你应当叫了你的妻室儿女商量一下。”李业说:“我早就下了决心,不用询问他们了。”于是饮毒而死。公孙述听说李业死了,大吃一惊,又觉背着杀害贤人之名可耻,竟又派使者前去吊唁,丧仪百匹。李业的儿子也不肯接受。

朱遵在公孙述割据称帝时,正担任犍为郡的官吏,号召郡内的人都不服从公孙述。公孙述大怒,派兵攻打朱遵。朱遵率领部队在六水门抵抗公孙述的进攻,发誓死战到底。战事格外惨烈,但由于寡不敌众,朱遵最后被公孙述的叛军杀害了。光武帝收复益州后,为了嘉奖他,追封他为复汉将军,并让郡、县为他设立祠堂。

2.段秀实殁身以卫社稷

段秀实是唐代名将,深沉果敢,朴实稳重。他曾任安西府别将、绥德府折冲都尉等。安史之乱后,授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等职,总揽西北军政,期间整顿军机,体恤百姓,令吐蕃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建中四年(783),泾原发生兵变,朱泚僭位称帝,占据长安。朱泚因为段秀实曾担任过泾原节度,又很得士兵信任,于是召段秀实谋议。段秀实表面听从,暗中劝说熟识的大将诛杀朱泚。段秀实戎装出席朱泚的议事会,用象牙笏板猛击朱泚的额头,大骂朱泚:“狂贼!我恨不能把你斩成万段,又岂会跟着你反叛!”朱泚血流污面,匍匐而逃。朱泚的卫士围住段秀实,将其乱刀砍死。宋代文天祥曾写过《正气歌》:“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说的就是此事。唐德宗知道段秀实的死讯后,惋惜自己没有重用他,使人尽其才,哭泣了很久。后来下诏说段秀实:“忠厚精至,义形于色,勇必有仁。”为段秀实的墓树碑立庙,“自贞元后累朝凡赦书节文褒奖忠烈,必以秀实为首”。

3.寇准获赐“旌忠”二字

著名的北宋政治家寇准死后,皇帝亲自为寇准的墓碑题写“旌忠”二字。在民间,寇准被说成山西人,称之为“寇老西儿”。其实历史名相寇准是陕西人。寇准年少时才智超群,19岁就考中了进士,其政治才能深受宋太宗赏识。寇准为人刚直,多次直谏。有一次,寇准在殿中奏陈政事,因与太宗言语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就要回宫,寇准拉着太宗的衣服,请太宗重新坐下,议完朝政再退朝。太宗因此对寇准很是欣赏,说道:“朕得到寇准,就好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征一样。”魏征在中国历史上就以直谏敢言著称。寇准在太宗面前论及立太子,曾提到三个“不可”——帝位不可与妇人谋议、不可与宦官谋议、不可与近臣谋议,要选择能符合天下意愿的,这可为历代的借鉴。在契丹南下犯宋时,寇准力主宋真宗(宋太宗之子)亲征,反对南迁,尽力阻止众人畏战的议论。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在寇准的指挥下,军心渐渐稳定,后来射杀了辽军的先锋挞览,订立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寇准建立了突出的功勋。而后,他因参与宫廷权力争斗,被人排挤,一贬再贬,最终病死。在寇准死后十一年,朝廷恢复了他太子太傅的荣衔,赠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给谥号“忠愍”。“忠”说的是寇准忠心为国,不用多说;“愍”字,有同情的意味在里面。历史上还有其他谥号为“忠愍”的大臣。这些大臣多为那些国之危难时挺身而出扶持国运,因奸臣排挤而遭遇贬谪至死乃至被迫害冤杀的,如弹劾严嵩而死的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宋仁宗(宋真宗之子)在皇祐四年(1052)诏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神道碑,宋仁宗在碑文之首用篆文题写了“旌忠”二字。

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移孝作忠”、“移孝为忠”的说法。语出《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是孝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孝放大后就成了忠,对亲孝,必能对君忠。这说的是由“孝”而“忠”,孝为本。值得一提的是,在《忠经》中有《保孝行》一章,说的是由“忠”而“孝”,忠为本。“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马融实际上就是因为有《孝经》而无《忠经》,故作此书来补阙。“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忠道不可废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孝道不能松懈。在中国传统社会,向来认为忠、孝同条共贯,忠孝一体,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旌表“忠”,实际也与旌表“孝”有密切的关系。

(二)孝悌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传统的中国社会不仅以农立国,而且以孝立国。“放诸四海而皆准”,这个成语最初说的就是孝。《礼记·祭义》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孝”在中国古代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论用在何时何地都是正确的。《孝经》也说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国君以孝来治理国家,臣民用孝立身理家。

历代帝王几乎都宣称以孝治天下,他们宣扬和倡导《孝经》,还亲自实践孝行,起到表率作用。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或陵号中,“孝”字就有不少,比如在两汉的皇帝中,除汉高祖等极少数的皇帝外,都以“孝”为谥。皇帝崇孝,由此可见一斑。在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中,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的故事就在其中。皇帝在天下推行孝道,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家族的和睦达到国家的安定。

朝代内容西汉西汉时,自文帝开始置《孝经》博士。昭帝始元五年,诏令举贤良文学,治《孝经》。宣帝地节三年,立《孝经》为小学课本。平帝元始五年,征召天下,为讲授《孝经》等诸经者供给轺传车辆,遣送京师。自惠帝以后,皇帝的谥号中都加一个“孝”字。东汉光武帝下令宫廷卫士必须学习《孝经》。明帝要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章句。六朝晋武帝泰始七年、惠帝元康元年,均有皇太子讲《孝经》的礼仪活动。东晋元帝作《孝经传》。穆帝、孝武帝均多次亲讲《孝经》,还召集群臣讨论《孝经》经义。晋恭帝8岁时,在幽厄之中,仍授之以《孝经》。宋武帝、文帝亦曾亲讲《孝经》。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在国学中置郑注《孝经》。梁武帝天监时,亲撰《孝经义疏》,令师傅为年仅3岁的昭明太子讲授。陈文帝、宣帝、后主时,都曾诏令东宫讲《孝经》。北魏时,孝文帝令人将《孝经》译成本民族语言,以教国人。宣武帝于正始三年亲讲《孝经》。孝明帝在宫中主持听讲《孝经》。北齐宣帝天保九年,太子监国集诸儒讲《孝经》。北周太祖因杨尚希讲《孝经》而将其擢升为国子博士。

隋唐唐太宗对皇太子讲《孝经》大加赞赏。高宗仪凤三年,诏令以《道德经》与《孝经》为上经。玄宗二度亲注《孝经》,并诏令天下,家家收藏。天宝四年,玄宗又亲以八分书写《孝经》刻石立于太学。宋代宋太宗御书《孝经》颁赐李至。真宗咸平二年,诏令邢昺撰《孝经义疏》。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又亲撰《孝经》诗,命群臣赋和。南宋高宗除御书《孝经》赐给幸臣外,又颁御书《孝经》于天下州学。绍兴十四年,又诏令各州以御书《孝经》刊石,赐现任官及系籍学生。金、元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诏令用唐玄宗御注《孝经》,授予各级学校。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仿效汉代御林军通《孝经》故事,以女真文《孝经》千部交检点司,分赐给护卫亲军。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凡读书必先读《孝经》。元武宗时,命中书右丞以蒙古文翻译《孝经》,并下令自王公达于庶人,皆当由是而行。

明、清明太祖强调《孝经》是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清顺治帝曾亲注《孝经》。康熙四十六年,翻书出刊刻“满汉合璧”《孝经》。雍正五年,刊行《钦定翻译孝经》。雍正十二年定考试儒童以《孝经》出题。乾隆时,宫廷画家金廷标绘《孝经图》,乾隆亲作题记。咸丰时诏令各省学校,科举考试要加试《孝经》。来源:骆承烈:《古代孝道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1页。

中国还出现过一部《女孝经》。《女孝经》最早见于《宋史·艺文志》,是“侯莫陈邈妻郑氏撰”。郑氏有可能是山东高门氏族郑氏之女,《进〈女孝经〉表》称《女孝经》是因为郑氏的侄女被册封为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之妃而作。郑氏《进〈女孝经〉表》云:

妾闻天地之性,贵刚柔焉;夫妇之道,重礼义焉。仁义礼智信者,是谓五常。五常之敬,其来远矣。总而为主,实在孝乎!夫孝者,感鬼神,动天地,精神至贯,无所不达。盖以夫妇之道,人伦之始,考其得失,非细务也。《易》著乾坤,则阴阳之制有别;《礼》标羔雁,则伉俪之事实陈。妾每览先圣垂言,观前贤行事,未尝不抚躬三复,叹息久之,欲缅想余芳,遗踪可躅。妾侄女特蒙天恩,策为永王妃,以少长闺闱,未闲《诗》《礼》,至于经诰,触事面墙,夙夜忧惶,战惧交集,今戒以为妇之道,申以执巾之礼,并述经史正义,无复载于浮词,总一十八章,各为篇目,名曰《女孝经》。上自皇后,下及庶人,不行孝而成名者,未之闻也。妾不敢自专,因以曹大家为主,虽不足藏诸岩石,亦可以稍补闺庭。辄不揆量,敢兹闻达。轻触屏扆,伏待罪戾。妾郑氏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谨言。

郑氏认为孝可以感动鬼神、天地,无所不达。《女孝经》的体裁也是模仿《孝经》,以孝为纲要和道德准则,论述女子礼教。《女孝经》共分十八章,采用曹大姑班昭(班昭是东汉的史学家,班固、班超之妹,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老师,由于丈夫姓曹,被称为曹大家,“家”同“姑”,音gū)与诸女问答的形式,以孝为纲,来解释妇道。

对孝子孝女进行旌表,是帝王和地方官常用的鼓励孝行的方式。皇帝有时以下诏的形式以对孝子、节妇等通加旌表,如北魏宣武帝对孝子、顺孙、廉夫、节妇旌表门闾,还赐给粮食和布帛。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还免除了他们的徭役;天宝年间,那些被旌表的孝义之士被赐升了两等勋位。地方官吏旌表孝子,在当地树立行孝的典范,感化乡里。如曹魏时期的郑袤刚就任济阴太守,就旌表孝悌。“孝悌”,孝是敬顺父母,悌指友爱兄弟姊妹,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重视孝悌,把它推崇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认为孝悌可以使人们服从统治者,防止人们犯上作乱。《论语·学而》有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以下是几个孝子孝女得到旌表的例子,他们有的在父母去世后也随之而去,还有的对父母、公婆的病患感同身受、悉心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