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又下诏征召文学儒士,70岁高龄的公孙弘又被选中,尽管他一再拒绝,但淄川国人态度坚决,古稀之年的公孙弘最终在汉武帝对800名应征者的策试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入朝面圣时,气质不凡的公孙弘深得天子喜爱,又被封为博士,待诏金马门。有了前车之鉴的公孙弘吸取教训,投主所好,巧言进谏,灵活变通,深得武帝欢心,仕途一帆风顺,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提拔为左内史,不久,又迁为御史大夫,两年后官至丞相,封为“平津侯”(今潍城区望留镇),成为中国历史上丞相封侯第一人。80岁时,公孙弘病死在宰相位置上,最终在屠宰场式的武帝王朝得以明哲保身善始善终。
公孙弘虽然贵为三公位高权重,但是少时家贫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饮食起居非常朴素,睡觉盖的被子不用绫罗绸缎而是用最普通的布做成,吃饭时桌子上只能有一种荤菜。他的节俭曾一度被大臣汲黯弹劾,认为他高调作秀,以博虚名。公孙弘以管仲和晏婴为例,沉着应变,化险为夷,汲黯的弹劾不但没有对其地位造成丝毫的动摇反而让汉武帝对他更加赏识,以致后来封侯拜相,由此可见公孙弘在官场的游刃有余。对于公孙弘的为官之道与功过是非,后人有褒有贬,评论不一。但是,有一点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公孙弘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说董仲舒是这一构想准备阶段的理论策划人,那公孙弘就是儒术独尊的积极倡导者和这一构想的实际践行者。正是在公孙弘的建议下,汉武帝下令五经博士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正式弟子和旁听学员,使古代的博士由秦时的政府顾问变成了汉时的儒学教员,标志着封建时代中央学校制度的开始和儒家国学地位的确立。后来儒家能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公孙弘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公孙弘严守礼教,谨遵孝道,对待后母视如亲母,孝顺恭谨,尽心竭力。后母死后,公孙弘自觉守制,居丧三年,其孝行闻名乡里,公孙弘也成为目前文献中能看到的汉代最早服丧三年的官吏。
出身布衣,大器晚成,两度入仕,封侯拜相,游走官场,全身而退,公孙弘传奇的一生备受后人推崇,尤其是他“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奋斗精神,已成为中华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彪炳后世。
(二)韦彪居丧哀毁成病
韦彪,字孟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出生年月现已无法考证,死于汉和帝永元元年。韦彪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父韦贤是西汉宣帝时的丞相,祖父韦赏曾以《诗》教授哀帝,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
韦彪为人谦逊,十分孝顺,父母去世,他伤心至极,以礼居丧,三年内从未踏出墓庐半步,以致身体遭受重创,到服丧期满时,整个人瘦成了皮包骨头,完全变了模样,治疗了好几年才慢慢恢复。
韦彪品行高雅,酷爱读书,见识广博,被后人喻为一代儒学宗师。建武末年,孝行卓著、博学多识的韦彪被举孝廉,拜为郎中,后来,因为身染疾病辞官回家,做起了教书匠。韦彪安贫乐道,以追求圣贤之道为己任,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因此,关中儒生们对其十分敬仰,推崇备至。永平六年,汉明帝听说了韦彪的故事,特地召见并任命他为谒者,还赏赐了车马和衣服。自此以后,韦彪连续三次升迁,做了魏郡(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太守。章帝即位后,韦彪再一次因病免职。不久,又被征召入朝,担任左中郎将和长乐宫卫尉。后来,韦彪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章帝不但没有同意,还封他做了奉车都尉,级别为中二千石,地位在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之上,受到的赏赐和恩宠一点也不亚于皇亲国戚。
政治上,韦彪主张以德治国,宽厚为本,减除苛政,与民休养,他的主张深得喜好儒术的汉章帝的赏识。建初七年(82),章帝出宫巡视西部,命韦彪以代理太常之名伴驾随行,一路上,韦彪多次入召,向汉章帝介绍关中旧事和礼仪风俗。韦彪借机建议趁着西行旧都之际,追封高祖、宣帝时的功臣后裔,让后世子孙铭记先祖的光辉业绩和不朽功勋,汉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行至长安(即今西安市西北汉城),皇帝下令当地的地方官员尽全力寻找萧何、霍光的后代。霍家当年惨遭灭门已没有后人,只找到了萧何的远代子孙萧熊,封为酂侯。同时,章帝还厚赏韦彪,赐给他很多钱和美食,安排他回到平陵县给先祖上坟。回到京城后,汉章帝封韦彪为大鸿胪,位列九卿。
韦彪为官,尽职尽责,他多次上书,给皇帝出谋划策。针对很多地方官荐举人才不问品行只看出身这一现象,他上书进谏,强调人才选拔是国家的重要任务,而人才的衡量标准就是孝顺,因为只有对父母孝顺的人才可能对朝廷效忠,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人才选拔是否得力,地方郡守至关重要,只有郡守贤明才能保证选出真正的人才为国所用。韦彪提出的许多治国良策都被皇上积极采纳了。
元和二年(85)春,章帝到东部视察,韦彪以代理司徒之职随驾同行。回朝后,韦彪因病申请退休,皇上亲自派太医前往慰问,并赐给他食物。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无法再处理朝政。章和二年夏,皇帝收回韦彪的大鸿胪官印,并赐钱二十万,以示慰劳。永元元年(89),韦彪病逝,和帝下诏,赞扬韦彪为官多年,兢兢业业,赏钱二十万,布一百匹,谷三千斛以示表彰。
韦彪一生清廉,乐善好施,为官所得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同族中人,以致死后没留下多余财产,只有生前所著《韦卿子》12篇传世。
(三)邓骘兄弟为母离官守制
邓骘,字昭伯,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邓骘是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孙子。父亲邓训是邓禹的第六子,官居护羌校尉,为汉朝的边疆稳固立下不朽功勋。邓训有五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是邓骘、邓京、邓悝、邓弘、邓阊,除此之外,邓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女儿邓绥。邓绥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女杰和熹邓皇后。邓家原是南阳的豪族,邓禹年少时在长安游学,期间结识了比他大八岁的刘秀,两人志同道合,结为知己。后来,善于运筹帷幄的邓禹协助刘秀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东汉统一大业,邓禹被封高密侯,弟弟邓宽也因为哥哥的功劳被封明亲侯。汉明帝时,邓禹被尊为太傅,成为朝廷级别最高的官员,备受荣宠,邓禹死后,子孙相继入朝为官。
邓骘年轻时被举荐在大将军窦宪府中任职,妹妹邓绥入宫受宠,被和帝封为贵人后,邓骘兄弟几人都被任命为郎中。后来邓绥登上皇后宝座,邓骘连续三次升迁,官至虎贲中郎将,邓京、邓悝、邓弘、邓阊兄弟四人都是黄门侍郎,后来邓京死于官任上。和帝在世时,皇后邓绥十分恭谨,每次皇帝想给她的娘家人加官晋爵,邓绥总是再三谦让,所以,直到和帝去世,邓骘也不过是个虎贲中郎将的小官。公元105年,和帝因病死去,邓绥和哥哥邓骘立刚出生一百天的少子刘隆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殇帝,年仅25岁的邓绥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成为东汉王朝的实际主宰者。殇帝继位后,邓骘被封为车骑将军,与三公(司马、司徒、司空)享有同样的待遇,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为侍中。延平元年(106),继位不到一年的殇帝因风寒不幸夭折,邓太后与邓骘兄弟商量,立清河王之子、年仅13岁的刘祜为帝,是为安帝。此后不久,邓悝升为城门校尉,邓弘为虎贲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