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管官(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300000031

第31章 明朝——丁忧制度大改革(5)

在家乡休假的三年中,张居正年少时就埋在心里的建功立业、救国救民的小火苗并没有彻底熄灭。他仍然时刻关心国事,并且广泛接触下层老百姓,本就家境贫寒的张居正在乡野间深刻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饥寒和痛苦,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再度踏上仕途。这一次,他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暗暗发誓,宁可赴死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老师徐阶深谋远虑的运作下,张居正成为裕王朱载垕的陪读老师,这个职位看似不高,但是前景无限。一旦裕王登基,作为裕王的老师,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幸运的是徐阶的一番良苦用心终没有白费,没等太多时间,机会就来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朱厚熜不负众望,规规矩矩地在乾清宫龙驭殡天了,他的三儿子裕王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一个属于张居正的辉煌时代慢慢走来了。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穆宗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式进入了明朝的最高决策层,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这一年,张居正43岁,经历多年官场磨砺,已经相当有城府的他,终于迎来了一个男人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

此时的张居正并没有忘记自己13岁时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他终于在腥风血雨的官场厮杀中有机会“直上尽头竿”了。入阁之后的张居正并没有得意忘形,这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外有强敌环伺,危机四伏;内部流民四散,民不聊生。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张居正丝毫没有半点轻松。然而,除了外患和内忧,当下最让他头疼的还是永不止息的内阁斗争。原本穆宗即位后,张居正与首辅大臣,也就是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恩师徐阶师徒同心,其利断金。他们联手,共同纠正了一些世宗时遗留下来的弊政,使原本暮气沉沉的明朝政坛渐有复苏之象。可惜,好景不长,隆庆二年(1568)七月,年迈多病的徐阶告老还乡,之前被他排挤出内阁的老对手高拱又趁机控制了朝中大权。在高拱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的情况下,张居正只能见机行事,明哲保身。不过,老天爷并没有让张居正等太久,很快,“直上尽头竿”的机会就降临到他眼前了。

隆庆六年(1572)四月二十五日,病榻上的明穆宗任命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第二天,仅当了6年皇帝的穆宗在乾清宫驾崩。五月二十五日上午,举行新帝登基大典,年仅10岁的明神宗继位,这就是明朝十六帝当中在位时间最长,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长达20多年不上朝的荒唐皇帝——万历。

按照穆宗临终前的布置,高拱是顾命大臣中排在第一位的,即首席辅臣。可是,小皇帝登基之后很快就在母亲李太后的授意下连续走马换将,彻底改变了穆宗生前的人事安排。先是在举行登基大典的当天下午,小皇帝绕过内阁直接下发了一道圣旨,将原来掌管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孟冲换成了素来与高拱不和的冯保。接到圣旨的高拱怒不可遏,当即将它扔到了地上,并大声斥责:“什么圣旨,10岁孩子懂得什么,还不是你们这帮太监鼓捣出来的,迟早要把你们都赶走!”传旨太监吓得慌忙逃走。一场政治斗争不可避免地上演了,并且很快就有了结果,多少有点出人意料,让人猝不及防。十天后,高拱接到了小皇帝的第二道圣旨,勒令其退休,迅速离开北京,一刻也不许停留,空出来的内阁首辅之位由张居正代替。一位纵横官场几十年,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的老政治家,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多少有些让人感慨。不管怎样,挡在张居正前面的所有障碍终于被清除了,“直上尽头竿”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神宗皇帝和李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张居正与冯保联袂登场,正式拉开了万历新政的历史大幕。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早就意识到,要想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必须要动大手术,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小修小补已经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了。接下来的几年里,张居正围绕整顿吏治、巩固国防、改革赋税、改善民生等几个方面,相继推出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举措。在新政的牵引下,明朝的国家机器得以前所未有的高效运转,使得暮霭中的帝国呈现出最后一抹辉煌。

然而,正当改革渐入佳境,信心满满的张居正准备全面打响攻坚战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万历五年(1577)九月十三日,张居正19年没见面的父亲张文明去世了,二十五日噩耗传到北京。按照规定,张居正当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立刻回家奔丧,并为父守制三年。但是,当时的改革正处关键时期,朝中又找不出可以替代张居正的有力人选,再加上15岁的万历皇帝对身为老师又是首辅的张居正百般依赖,国家大事和御前教育都离不了他。一旦张居正离开,朝政就可能停止运转,之前好不容易取得的改革成果也很可能毁于一旦。在连续三次申请解官都被拒绝的情况下,张居正从改革大局出发,答应了明神宗和两位太后的挽留,亏孝全忠,以在职居丧的方式为父守孝。

为了减轻内心的愧疚感,张居正强烈要求居丧期间的俸禄分文不取,并脱下锦衣换上布袍,以牛角带代替了腰间的玉带,素服出入文渊阁,边办公边居丧,尽忠行孝两不误。张居正如此舍家为国,用心良苦,按理说他应该作为文武百官的楷模,被万人敬仰。但是,现实和想象从来都是有差距的,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张居正此举不但没有赢得同僚们的掌声,反而招来骂声一片。成为众矢之的的张居正,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并最终在明末政坛掀起一股轩然大波。

讨伐张居正的阵营里有两类人,一类与张居正并无仇怨,甚至有些是张居正昔日的学生和政治盟友,在张居正夺情之前,他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立场一致,没什么分歧。他们阻止张居正夺情,一来是出于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读书人饱受四书五经的浸润,重礼法,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万民表率,自应该带头丁忧守制,父死不奔丧的悖礼之举他们断然无法接受;二来是出于对张居正的维护,张居正出身寒微,学识过人,锐意改革,力挽狂澜,历来为广大寒门学子所仰慕。他们心目中的张居正简直就是一个圣人,出于对偶像完美形象的维护,他们绝不允许张居正身上出现任何的道德瑕疵和人格污点。所以,这些人明知有杀身之祸,也要冒着生命危险阻止张居正夺情。与第一类情形不同,另外一些讨伐张居正的人就没有这么光明磊落了,甚至可以说是用心险恶。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成绩卓著,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是,他力惩贪污,铁腕治吏,改革赋税,势必会损害到一部分官员和地主的既得利益,他们对张居正恨之入骨。但是,碍于张居正的权势,一直没能成功的阻挠改革,现在,好不容易机会来了,他们岂能轻易放过?面对来势汹汹的反对声浪,年幼的万历皇帝表现出他果敢强硬的一面,对所有反对张居正夺情的人一律严惩。十二月二十二日,四个带头上书的官员,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被锦衣卫拖到午门前“廷杖”。吴中行、赵用贤被打六十大板,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艾穆和沈思孝则因为言词孟浪,被罚八十大板,发配边远苦寒之地充军,遇赦不宥。万历皇帝杀一儆百,并严厉告诫百官,谁再阻止张居正夺情,就是欺负朕年幼,对朕不忠,企图赶走朕的辅臣,使朕躬孤立无援,以便图谋不轨。此令一出,百官噤若寒蝉,没人再敢提夺情之事。一场政治风暴就这样被万历皇帝高压平息了,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是,风平浪静的背后,其实暗流涌动,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一次,小皇帝完全站在了张居正这一边,对整件事情的处理体现出这对君臣之间、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可是,谁又能保证此情常在呢?人心易变,更何况是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皇上呢?自古帝王多薄情,鸟尽良弓藏,兔死狗被烹,君王的薄情不只对女人,对大臣尤其是有功之臣更是如此。功劳越大结局越惨,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区区一个张居正,又怎么能绕开历史的魔咒呢?

夺情之后的张居正,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行他的改革。但是,经此风波,张居正的个人形象大受影响。万历皇帝对大臣不分青红皂白的一番严惩,面对前来求情的官员,张居正又表现得过于冷酷无情,让那些原本支持他的士人大夫大失所望。张居正的人气剧烈下滑,威望大不如前,一些原本站在他这一边的大臣要么告老还乡,找借口辞职,要么改变立场,站到了敌人那一边。虽然他一直视“爱憎毁誉等于浮名”,他人也就罢了,但是昔日一手栽培起来的爱徒和老乡故旧居然也站出来公然指责自己,张居正还是忍不住万分失落。深受打击的张居正由此开始改变,一改往日谦和形象,逐渐成了一架独断专行、暴力独裁的权力机器。而他的一系列改变不仅为以后的改革留下隐患,也为日后自己惨遭清算,几乎灭门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终年夜以继日,为国事操劳的张居正积劳成疾,因病去世。这个为挽救大明王朝殚精竭虑一辈子的人,带着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被埋进了江陵的墓地,在外漂泊多年以后,这个让江陵为之骄傲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故乡。

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天,对手的反扑就开始了。不久以后,万历皇帝下令抄家,张居正生前皇帝亲自赏赐给他的各种诏书和荣誉一概被夺回,张家人流放的流放,饿死的饿死,连躺在棺材里的张居正也差点被开棺鞭尸。后来,万历皇帝迫于舆论压力才就此收手。可怜一代名臣,终究也逃不过历史那只看不见的手,帝王的薄情和善变被明神宗朱翊钧演绎得出神入化。

人亡政息,伴随着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冷酷无情的秋后算账,已经进行了十年的新政也就此止步。出于对张居正的怨恨,之前他制定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被废止,十年努力换来的改革成果最终化为灰烬,荡然无存。

张居正执政的十年,称得上是明朝“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的十年,只可惜,那是明朝暮霭中的最后一抹辉煌,是奄奄一息的大明帝国最后一刻的回光返照,如烟花般绚烂,如流星般短暂。张居正的改革是大明王朝穷全身之力所做的最后一次挣扎。之后,帝王罢朝,辅臣平庸,王朝颓废之势已不可阻挡,直至最终灭亡,也没能出现一个像张居正这样力挽狂澜的能人志士。就像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的那样:“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尘烟散去,水落石出,几百年前的是是非非,后人自有评说,不管夺情风波是不是引起大明朝颠覆的那对蝴蝶翅膀,张居正的人生因此而改变却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