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郯子不顾自身安危,进山为双亲取鹿乳的孝行传遍了全国。其实,郯子不仅孝敬父母,品行高尚,他还常常读书,向有学问的人虚心请教,因此学问也很渊博。很多人纷纷慕名而来,或为见一见郯子,或为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村子里的人越聚越多,有村落扩大为城镇,最后竟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诸侯国,大家都推举郯子做国君,还将国家命名为“郯国”。
郯子不仅有孝行而且知识渊博,孔子就曾经来向郯子请教学问,“孔子师郯子”的故事至今流传。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
《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七年的秋天,郯子来到鲁国朝见昭公。在宴会上,鲁昭公问群臣少皞氏为什么用鸟名来命名官爵。众人都不知,郯子说:“少皞氏是我的高祖,我知道为什么。”接着,郯子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不仅讲述了他的祖先少皞氏以鸟命官的缘由,还详细地介绍了那时的官制,也介绍了黄帝、炎帝、共工、太皞等古帝王命名官员的情况。他说,黄帝用云记事,所以用云作为官名;炎帝用火记事,所以用火作为官名;共工用水记事,所以用水作为官名;太皞用龙记事,所以用龙作为官名。少皞即位的时候,正好有凤凰飞来,所以就用鸟记事,各部门长官都用鸟来命名。凤鸟氏就是掌管历法的官;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伯劳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祝鸠氏就是今天的司徒;雎鸠氏就是司马;鸤鸠氏就是司空;爽鸠氏就是司寇;鹘鸠氏就是司事。这“五鸠”是管理百姓的官。此外还有“五雉”,是五种管理手工业的官;又有“九扈”,是九种管理农业的官。郯子最后又说,自从颛顼开始,已经无法维持上述传统,所有的官名都采自民事,不再用云、火、水、龙、鸟这一类的名称了。郯子所讲,语惊四座。孔子时年27岁,听到郯子所讲,极为钦佩,要向他当面请教。
郯子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他的孝行被人称颂,最后获得了良好的名声和尊贵的地位,而他的孝行也必将影响到国家的治理,自然而然成为一种良性循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孝可以拿来治理国家吗?当然可以。因为孝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人都是父母生养的,每一个人的天性中都有无法泯灭的良知,而孝行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是唤起人们良知的最大动力。只要一个人的孝心还在,他的良知就不会泯灭。良知没有泯灭,教化就容易实行,恶行就可以改正,国家也就容易治理了。以至诚的孝道来治理国家,收到的效果绝对要比冷酷的刑罚好得多,也更持久。
郯子孝行出众又知识渊博,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郯子祠堂来怀念他,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很多人前来游览瞻仰,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在郯子庙大殿前石柱上的楹联写着:“居郯子故墉纵千载犹沾帝德,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沐春风”。
四、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是郑武公的长子,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也是郑国历史上最有才干的君主。论国土面积,郑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在郑庄公的治理下,郑国国力强盛,先后打败过周天子、虢国、卫国、蔡国、陈国的五国联军和宋国、陈国、蔡国、卫国、鲁国的五国联军,确立了郑国“小霸”的地位。郑庄公不仅是位贤君,还是个孝子。《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了郑庄公母子由相互仇恨到和好如初的感人故事。
郑庄公有一个兄弟。他是母亲武姜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寤生。由于庄公出生时脚先落地,使得母亲难产,差点丧命。因此庄公出生后,母亲便十分厌恶他,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疼爱。按照长子继承制,庄公被立为储君,母亲因此多次劝说郑武公废掉庄公,改立叔段,但遭到郑武公的拒绝。郑武公死后,郑庄公即位,武姜对庄公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地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她替叔段请求一块叫京的重要封地,京地城墙很高,易守难攻,又物产丰富,人口众多,郑庄公担心叔段在那里培养势力,于是犹豫不决。武姜看出了郑庄公的顾虑,于是说:“你父亲去世后,我和你弟弟就只有依靠你了。你却听信谣言怀疑你弟弟,他可是你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怎么会做害你的事情呢。”郑庄公无法拒绝母亲的哀求,把京地封给了叔段。果不其然,叔段到京后,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加固城池,打造兵器,准备谋反。母亲和叔段的所作所为早已有人向庄公汇报了,但庄公不动声色地等待着。
等到郑庄公外出狩猎的时候,武姜写信给叔段,让他趁庄公外出,即刻发兵郑都,自己在城里面做内应,夺取郑国政权。他们的密信被庄公截获了,庄公提前做好埋伏,一举歼灭了叔段的军队,叔段走投无路,拔剑自刎。武姜被庄公赶出了都城,来到了颍地,庄公对武姜十分怨恨,发誓与母亲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庄公是个孝子,长期见不到母亲,心里又很难过。他常常想,弟弟已死,母亲身边没有亲人,该是怎样的伤心啊!可是他又是一国之君,金口玉言,发过的誓怎么能随便改变呢?庄公内心很是矛盾。此时,远在颍地的武姜也是万分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
颍地的长官颍考叔见骨肉分离,不得相见,便求见庄公,想要劝谏他。庄公设宴招待颍考叔,并赐羊肉给他吃,只见颍考叔把羊腿上的好肉包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一旁。庄公不解,便问他原因。颍考叔说:“我的家里贫穷,母亲常年吃不上肉,主公赐给我这么好的肉,我不忍心自己一个人吃,想带回家给母亲吃。”庄公听到这番话,联想到自己,伤心地说:“你们都有母亲来孝养,只有我不能孝养自己的母亲。”颍考叔连忙问为什么,庄公便将自己矛盾的心情告诉了他。颍考叔说:“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让大王失言于天下人,又能让大王母子相见。”庄公急忙问是什么好办法。颍考叔说:“人们所说的黄泉,不过就是地下的泉水,只要能挖一条地道深达地下水,在那里修建宫室,把您的母亲接到里面,你们不是就可以在黄泉相见了吗?”庄公喜出望外,将此事交给颍考叔去办,颍考叔很快将事情办好,又把武姜接到地下的宫室里,然后请庄公去拜见母亲。
庄公来到地下宫室,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孩儿不孝,这么长时间没有侍奉母亲,还请母亲恕罪。”武姜既羞愧又感动,她扶起庄公,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武姜偏爱小儿子,疏远大儿子,甚至帮着小儿子夺取大儿子的君主之位,她的行为不是一个好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庄公遭到母亲与弟弟的背叛,内心愤恨,发誓再也不与母亲相见,但内心却饱受思念母亲的痛苦,在尊严和孝道之间他进退两难。若无颍考叔从中设计调和,母子俩难以和好如初,郑庄公恐怕难逃不孝的罪名。
无独有偶,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也差一点背负上不孝的千古罪名。嬴政的母亲赵姬与嫪毐私通,并生下了两个儿子,打算害死嬴政后,让这两个孩子当亲王。事情泄露后,嫪毐先发制人,窃走玉玺,并发兵攻打嬴政的寝宫,嬴政果断发兵平叛。捉住嫪毐后将其车裂并诛灭其家族,将自己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也杀掉,而对于自己的母亲,嬴政不能处分,只好将她贬入咸阳宫,软禁了起来。
可是,幽禁母亲毕竟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许多大臣纷纷对嬴政提出指责,遭到了嬴政的严厉处罚。嬴政下令:“日后有谁胆敢再给太后求情,一律处死。”一时间没人再敢进谏。齐国有一位叫茅焦的人,打算冒死劝谏嬴政。茅焦见到嬴政后说:“大王,你车裂你的假父,是为不仁;杀死两个弟弟,是为不友;软禁母亲,是为不孝;杀害谏言的忠臣,是夏桀、商纣的所作所为。如此品行,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呢?天下人听说后,就不会再心向秦国了。我不是为了指责大王才来这里,我实在是为秦国担忧,为大王担忧啊!”嬴政听了茅焦的这番话,茅塞顿开,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收买人心、统一天下大业的不利,于是他亲自走下大殿,扶起茅焦,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太后接回皇宫,并厚葬了那些被他杀害的大臣。
嬴政闻过即改接回母亲也许并非出于孝心,但诚如茅焦所言,嬴政的孝行给他的统治带来了积极效应,在秦国内部可以起到安定政局的作用,在外则为他收买人心、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君主不可以不孝。因为君主的一言一行,内则关乎民心向背,外则关乎国家安危。所以,即使父母做得如何不对,自己是不是情愿,做君主的儿子总要在天下人面前表现出孝子的姿态,主动原谅父母,并还要在天下倡导孝行。
作为普通人,当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时,也需要双方的相互克制,相互理解,子女多多体谅父母的辛苦,父母也要体谅子女的不易,要多做沟通,互相让步。尤其是做子女的,一定要放下所谓的尊严,主动向父母认错,若是父母有错,也要积极与父母沟通,争取达成谅解。切不可做一些不当的行为,激化矛盾,恶化骨肉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五、刘邦以孝治天下
相传,汉高祖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取得天下后,衣锦还乡,回到了老家沛县,想要祭拜逝去多年的父母。当他来到墓地寻找父母的坟墓时,没想到经过连年的战乱,墓地里长满了杂草,墓碑也是东倒西歪,残败不堪,碑上的文字早已被雨水冲刷得难以辨认。
从日出到太阳下山,虽然部下已经帮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可还是没有找到刘邦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来,撕成许多的小碎片,紧紧捏在手里,然后向上天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我将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吹不动,那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一挥手将无数的小碎纸片抛向风里,小纸片在空中随风飘散,有的被风吹向高空,有的挂在了树上,只有一片纸落在一座坟墓上之后,无论风如何吹都纹丝不动。刘邦赶紧跑过去看,他擦干净墓碑上的泥土,仔细辨认碑上模糊的字迹,果然看到父母的名字就刻在上面。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让人重新整修父母的坟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到父母的坟上祭拜。民间的百姓也学刘邦一样,每年清明节都来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在上面,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从此,在坟墓上压纸片的做法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北方的田野间,还可以看到人们在祖先坟上用土块压纸钱的风俗。
这个传说故事显然是后人为了表现刘邦的孝心而杜撰出来的,因为在刘邦建立西汉当上皇帝后,父亲还健在。而且西汉初期,纸还没有被发明,即使被发明了也是十分昂贵的奢侈品,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使用才普遍起来。这个无据可查的传说不足为信,但是刘邦总结秦朝暴政亡天下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推行孝道治理天下,并且自己率先树立了典型,这在史书上却是有记载的。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把父亲太公接进了皇宫住,衣食住行规格很高,但是太公却常常闷闷不乐。刘邦于是询问父亲身边服侍的仆人,仆人说:“太公在沛县丰邑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一帮子屠夫小贩、秤酒卖饼的人一起斗鸡、踢球,如今这些人都不在这里,因此太公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就在故秦骊邑仿丰邑建筑,专门兴建新丰邑,并把父亲往日的朋友都接过来住在那里,每日陪父亲玩乐,父亲这才高兴了起来。
刘邦每隔五天就去拜见自己的父亲,行礼还和普通人家的父子一样。太公的管家劝告太公说:“您不应该让当皇帝的来拜见做臣子的啊!”于是,以后刘邦再来拜见时,太公就提前抱着扫帚,把家门口的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见到刘邦的马车,就倒退着迎接刘邦进门。刘邦见父亲这样做,十分惊恐,赶忙下车扶起太公,追问原因。太公说:“皇帝是天下人的主人,只有臣子拜见主人的道理,哪有主人拜见臣子的道理啊?怎么能让我一个人坏了天下人的规矩!”刘邦知道原因后,便诏告天下说:“人与人最亲近的关系莫过于父子关系。所以,父亲取得皇位死后传给儿子;儿子取得天下后,把荣誉都归于父亲。我平定天下,打败逆贼,都是我父亲教育的结果。”于是,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太上皇”的本意是权力最大、地位最高、处在最上位置的皇帝,这样刘太公的地位就比刘邦还要大,刘邦去拜见刘太公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刘太公成为在世时被封为太上皇的第一人。公元前197年,太上皇在栎阳宫病逝,刘邦赦免了栎阳所有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