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徐庶早已经拿定主意,一心守墓,不再留恋仕途。第三天夜里,他在老母坟前搭起了一座草棚,以示永远守在这里,希望张飞见后能够死了心。谁知,他刚要进草棚入睡,那草棚却突然着起了火,顷刻之间化为灰烬。正惊异间,张飞哈哈大笑地跳了出来,抓住徐庶的手说:“徐先生,我的这一把火就当是给您的老母亲暖坟了吧,她老人家也该瞑目了,您就跟我走吧!”事到如今,徐庶只得对张飞说了真心话:“张将军啊,实话跟你说吧,我徐庶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漂泊无依,学业无成,幸亏刘皇叔赏识得以重用,但我却弃他而去,另投他人,是谓不忠;老母含辛茹苦一人将我养大,我不但没尽一天孝道,老母却因我而死,是谓不孝;再加上不辨真伪,不分善恶,弃明投暗,已经是自取恶名了。我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倘若再贪恋名利,重新投靠刘皇叔,不仅自己让天下人耻笑,更会玷污了刘皇叔的英明啊!请刘皇叔放心,我虽身在曹营,但我发誓,终生不为曹贼设一计谋,还望将军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张飞见徐庶确实心已死,只好一个人回去了。
天亮之后,曹操召见徐庶,问他说:“昨晚令堂坟上起火,不知缘何?”徐庶怕曹操疑心自己,急忙掩饰说:“夜里风凉,我心里实在不忍母亲在坟墓里受冻,所以连日里一直笼火暖坟,昨晚已是第三日了。”曹操听后信以为真,百般称赞徐庶孝顺,并号召百官向他学习。后来,老百姓不明就里,亲人死后三日,都要在坟边笼火暖坟,并作为民间习俗流传了下来。徐庶确实也遵守诺言,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最后郁郁而终。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天下事想要两全其美,往往是奢求,不能两全其美时,就非作出抉择不可。徐庶的母亲被抓后,徐庶如果不离开刘备投奔曹操,母亲就要被害,是为不孝;背叛刘备投奔曹操,是为不忠。在忠孝之间,徐庶毅然选择了孝。在他的心里,孝比忠要重要得多。以至于母亲自尽后,徐庶万念俱灰,无心仕途,再也不求名利。
其实,自古以来,“忠”和“孝”是一体的,忠即是孝,孝即是忠。中国人讲究“在家做孝子,出门为忠臣”,孔子认为,对待父母孝顺的人,把孝心转移到君主身上,就成了忠。孝不仅是美德,更是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当徐庶辞别刘备时,刘备明知会对自己不利,还是不敢阻拦,生怕自己背上不孝的罪名。曹操赞扬徐庶的孝心,号召臣民向他学习,也不仅仅是被徐庶的孝心感动,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样做可以使自己获得重孝的名声,以便于收买人心、招贤纳士,有利于自己的霸主事业。
八、徐孝克嫁妻养母
徐孝克(527~599),南北朝时期陈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从小就熟读《周易》,懂得其中幽深微妙的道理。长大后,遍读五经,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写文章也很有文采。史书上记载徐孝克“性至孝”。正史中记载的传奇人物有很多,但像徐孝克这样历经坎坷的悲喜人生,却不多见。
徐孝克的父亲死得早,当时徐孝克悲痛得几乎晕过去。安葬完父亲,徐孝克尽心尽力侍奉寡母。梁武帝太清元年(547),侯景叛乱,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适逢天下大旱,粮价飞涨,饥荒蔓延,饿殍遍地。树皮、野草、观音土,能吃的全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叛军攻破京城建康,梁武帝被困饿死。时任太学博士的徐孝克为官清廉,积蓄不多,即使把家里仅有粮食全拿来赡养母亲,眼看着也要断炊了。徐孝克的妻子姓臧,东莞人,是领军将军臧盾的女儿,生得年轻貌美,温婉贤淑,夫妻两人很是恩爱。徐孝克不忍看着母亲挨饿,妻子受苦,思躇良久,对妻子说:“现在饥荒严重,供养缺少,我们一家人早晚都得饿死。不如把你嫁给富人,彼此还有活下去的可能,你看怎么样?”臧氏虽然理解徐孝克的万般不得已,可是她宁愿在徐家饿死,也不愿另嫁他人。徐孝克主意已定,在暗中悄悄地给臧氏说定了一户人家。此人正是侯景的得力部将孔景行,家境极为富有。嫁妻那天,徐孝克一早就不见了踪影。孔景行带来很多仆人,纵使臧氏万般不从,仆人们前呼后拥将臧氏推出了家门。臧氏出门后,肝肠寸断,伤心欲绝,一步一回头。嫁妻得来的粮食、布帛等物品,徐孝克全部用来供养母亲。不几日,徐孝克剃发为僧当了和尚,改名法整。然而,臧氏改嫁后,仍然心系徐家,对徐孝克念念不忘,经常偷偷地送粮食、衣物到徐家。徐家的生活终于得以维系,并且熬过了难关。
两年后,侯景战败东逃,孔景行也已战死,叛乱结束,饥荒减轻。臧氏终于看到了与徐孝克破镜重圆的希望,她每日站在路边等候徐孝克,一连数日,终于盼来了重逢的一刻。臧氏对徐孝克说:“以前的事情,都是情势所逼,双方都不是有意负心。现在,我又有了脱身的机会,应该重新回到徐家侍奉母亲和你。”徐孝克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于是还俗,同臧氏破镜重圆。
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建立了陈政权。太建六年(574)徐孝克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位高权重,经常陪皇帝吃饭。每次陪皇帝吃饭时,都不见他动筷子,可是每当宴席散的时候,他面前的珍果佳肴都所剩无几。皇帝大为疑惑,派人秘密调查此事。原来徐孝克临走时把珍果佳肴都放到了自己的衣袖和腰带里,经过探访得知,他藏食物是为了带回家给母亲吃。皇帝得知真相后很是感动,嗟叹良久,于是下令,从今以后的宴会,徐孝克都要把面前的菜肴吃完,并派人另备一份,送去徐孝克的家里给他母亲吃。时人对这种帝仁臣孝的行为由衷地赞美。
徐孝克为官清廉,经常读经礼佛,生活清素,好施舍,所以家中不免生活拮据。陈后主推重他的品行,经常接济他,可他每次拿到钱都用来设斋写经,随得随尽,家中依然一贫如洗。祯明二年(588),徐孝克的母亲得了重病,病中十分想吃粳米粥,可是粳米昂贵,徐孝克不能常常买到。母亲亡故后,有人给他送来粳米,他睹物思人,对着粳米悲伤哭泣,终生不再吃粳米。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徐孝克在念佛时死去,死时端身正坐,室内有异常的香气,邻居都感到很惊异。史书上评价徐孝克:磨炼节操德行,供养双亲超越常理,具有跟曾参、闵子骞一样的美德啊!
后人评价徐孝克嫁妻孝母的行为,多数人认为是以其缺德助其美德,把自己的孝子之名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而对于臧氏的痴情,认为是受到“以孝治国”理论的蹂躏,是政治理论的可怜的牺牲品。古人最大的道德就是“孝”,在孝的名义下,一切都不足挂齿,做任何事情也是值得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强调男女平等、女性人格独立自主的法制年代里,这样的评价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是站在今人的立场去评价古人的行为,无疑是在苛求古人。徐孝克一介书生,别无所长,从小就受到传统的家庭教育,加之在当时“孝字最大”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当面对母亲和妻子的两难选择时,他只会而且只敢选择前者。但他并不是一个绝情的人,嫁妻也是为了“彼此俱济”,也是给妻子寻一条出路。妻子出嫁后,他也落发为僧,不再娶妻。可见徐孝克对臧氏的情深义重,否则臧氏也不会在出嫁后还对他念念不忘,并最终回到了他的身边。这实在是兵荒马乱年代上演的一出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剧啊!
徐孝克是“至孝”之人,更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为了母亲可以抛弃一切,包括挚爱的妻子和所谓的尊严,让世人动容。千百年来,人们赞扬孝子,提倡孝道,不是因为“孝”是圣人之言,是社会规范,而是因为“孝”是人间美德。孝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内心的一种情感,有孝心的人便是有情之人。有情之人不只是对父母有情,有情之人对万事万物都有感情:对君主的情就是忠,对妻子的情就是爱,对孩子的情就是慈,对弱者的情就是悲悯……简言之,有孝心之人便是仁爱之人。没有人会讨厌仁爱而喜欢刻薄,就像冬日里没有人会拒绝温暖的阳光,而选择凛冽的寒风一样。所以,人们赞美孝心,提倡孝心,希望有更多的阳光可以温暖世间的芸芸众生。
九、唐德宗天下寻母
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经常遇到孩子跋山涉水寻找母亲的催泪故事。为人母的经常说“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作为孩子又何尝不是把母亲当成自己的根呢?“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这首人尽皆知的儿歌唱出了天下所有孩子的心声,而那些丢失妈妈的孩子,没有一天不盼望着早日投进妈妈的怀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人性的必然,人性是相通的,不管他是平民还是帝王。帝王的寻母故事读来除了让人感动外,更多的是无奈和凄凉。
唐德宗李适(742~805),母亲沈氏,江浙人,平民出身。李适14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大唐帝国陷入了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中,唐朝由盛转衰,李适和整个皇室成员饱尝战乱和家国之痛。第二年,安禄山带兵进入长安,唐玄宗出逃四川,没有带走的妃嫔和诸王子的妃嫔们都被叛军抓走,囚禁在洛阳宫中。不久,史思明也发动了叛乱,并很快攻占了洛阳,抓走了沈氏,从此杳无音讯,下落不明。李适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四处寻找母亲沈氏。
洛阳行宫里的一个女官,名叫李真一。她偶然听说坊间有一个妇人,独自一人生活,平日里喜欢与邻里聊天,经常讲一些宫里的奇闻逸事。虽然一个人生活,却从不缺吃穿,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拿出一件精美的首饰出来卖,她卖的首饰做工精细,不像是平常人家的东西。从这妇人的年龄和相貌来看,李真一觉得她确实跟沈氏差不多。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证据:李适幼年时,沈氏用刀切果脯给他吃时,不小心伤到了左手的食指,就此留下伤疤。而此妇人的左手食指也有伤疤。因此,李真一更加确定此妇人就是沈太后,于是马上汇报给了朝廷。唐德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喜交加。可惜,沈氏家族老一代的都已去世,没有人认识沈太后长什么样了,唐德宗只好派宦官、宫女前去辨认。这些宦官、宫女也没有仔细观察,便一口咬定这妇人就是沈太后,并不由分说地把她带回了长安的上阳宫。
谁知,此妇人并非什么沈太后,而是当年大太监高力士的养女高氏。而左手上的伤疤,是在削瓜时伤到的!高氏一再申述自己不是沈太后,可是宦官和宫女们立功心切,千方百计地劝说她、诱惑她,她终于动了心,承认自己是沈太后。
消息传来,德宗欣喜若狂,朝臣纷纷入朝庆贺,长安城里一片欢腾。德宗命人立即草拟仪式典章,不日就要举行奉迎庆典。然而,高氏的弟弟高承悦却高兴不起来。住在长安的高承悦得知妹妹高氏冒充沈太后的事情后,心急如焚,他害怕事情一旦败露,自己难免也要受到牵连,便急忙向朝廷说明情况。德宗听说后,半信半疑,只好让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到上阳宫辨认。
樊景超来到上阳宫,只见高氏以太后的身份住在宫殿里,服侍宫女、太监无数,四周侍卫防范森严,一看见他便横眉竖目地驱赶他。樊景超拿出诏书,走进殿内一看,坐在正殿上的不正是自己的姑姑高氏嘛!他急忙扑到高氏面前,责怪地说:“姑姑,你这不是找死吗!”高氏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不想啊,是他们硬逼着我承认的啊!”樊景超哭笑不得:“姑姑糊涂!皇上盼母多年未得,一片赤子孝心,你怎么忍心欺骗他?这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呀!”高氏一听吓坏了:“是我太糊涂!侄儿救我!”
樊景超连忙找来一辆车,将高氏送回了洛阳,然后他才去禀报德宗。德宗得知太后是假的,长叹一声,连连摇头,沉默良久。朝臣们建议惩办高氏和太监的欺君之罪,可是德宗想的是,如果这次治了他们的罪,以后倘若有人真的遇见了母亲,也会有所顾忌,不敢报告了怎么办。于是,他摆摆手说:“算了,他们骗我一百次也不要紧,只要有一次是真的,我不就能见到母亲了吗?”听了德宗的话,朝臣们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说:“皇上孝心感天动地,一定能找到太后的!”从那以后,全国各地不断有人声称找到沈太后,经证实,全是假冒的。天不遂人愿,公元805年,六十三岁的德宗病逝,他至死也没能再见母亲一面。
堂堂天子,富有天下,穷其一生却仍未能得偿所愿,享受到人间最普通却又最珍贵的人伦之乐,令人叹息。古今中外,“寻母”的故事从未断绝。二十四孝之一的朱寿昌,即以“弃官寻母”的事迹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