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宗哭竹生笋:三国时期吴国的孟宗,年少丧父。一次,老母亲病重,非常想吃竹笋煮的汤。但寒冬腊月,哪儿有竹笋。无计可施的孟宗,想到病重的老母,便独自跑到竹林中,抱着枯竹痛哭。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顷刻间,地上竟长出了数个嫩笋。孟宗将这些嫩笋采回家,给母亲熬汤,母亲喝后,果然痊愈了。
在没有冰箱,没有冷库,没有任何长久保鲜的技术,古代人想在寒冬腊月吃到嫩笋,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而当病榻上的母亲提出这一痴人说梦般的要求时,孝子孟宗竟能将它实现。不是孟宗神通广大,而是因为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
吴猛恣蚊饱血:晋朝吴猛,自幼以孝著称,8岁时,便已非常孝敬父母。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天,就难免会收到蚊虫的叮咬。为了让父亲免受蚊虫之苦,吴猛便每天晚上赤裸着上身睡在父亲床边,任蚊虫叮咬。即使被咬得满身是包,也不去驱赶,唯恐被驱走的蚊虫回去叮咬父亲。
即使是在家贫买不起蚊帐的情况下,驱蚊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吴猛恣蚊饱血的做法并不科学,甚至效果很差。但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这或许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的替父驱蚊的办法。也许儿子这个幼稚的想法对于父亲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效果,但儿子的一番孝心足以让父亲忽略掉所有蚊虫叮咬的痛苦。
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的庾黔娄,是孱陵县的县令。但他刚刚上任满10天,便开始心惊流汗。他预感到是家中出事了,便立即辞官回家。回到家,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如何,最好的办法是尝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粪便苦涩,病情便无大碍。”为了了解父亲的凶吉,黔娄毫不犹豫地去尝了父亲的粪便,他发现父亲的粪便有甜味,便非常担心。每天晚上他都对着北斗星跪拜,祈求代替父亲去死。
俗话说,病在儿身,疼在娘心。而对于孝子庾黔娄来说却是病在父身,疼在儿心、忧在儿心。孝的神奇力量让他可以感知到千里之外的亲人有难,孝的神奇力量也可以让他亲尝父便,还可以让他甘愿以死相代。如果不是至孝之人,又怎能做到以上之事。
黄庭坚涤亲溺器: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曾担任太史一职。虽然身份尊贵,但他孝敬母亲却非常虔诚,每天都要亲自为母亲洗刷马桶,没有一天不尽到做儿子的职责。
为人洗涤溺器在古人的生活中被视为是最为低贱的活计。在豪门大院中,往往由最低级的仆人承担这项工作。在外名声显赫,风光无限的黄庭坚,在家却为母亲亲自洗刷马桶,不但没有降低身价,却被传为佳话,只因这洗刷马桶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片难得的孝心。
与对父母单纯上的物质供养相比,侍亲是一项更为烦琐的工作。而《二十四孝》中的侍亲典范们却把这项琐碎的工作作出了惊天地、泣鬼神、流芳百世的成就。后人读来,不禁为他们不计年龄、不计身份,一心只为孝亲的精神所折服。纵使后人已难以超越他们,但以他们为榜样,细心周到地照料父母的日常生活起居,却应是每个儿女都应该做到的。
(三)事死如生——葬亲、思亲类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关于孔子的弟子问孝的故事。关于孝,孔子将其归结为两个字“无违”,而这种“无违”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中国古代人的价值观中,养儿为的就是养老送终,广义上讲送终也就是能在其死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且这种死后的“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比生前的“事之以礼”更为重要的事情。因此无论是儒家经典也好,民间故事也好,重视父母死后的安葬、祭祀都是孝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十四孝》作为宣扬孝道的重要工具,不仅将葬亲、祭亲的典范们收录其中,还包含了父母死后,思亲心切的孝子代表们。
董永卖身葬父:汉代有个叫董永的,家里非常贫困。父亲死了,他只能卖身为奴借钱安葬父亲。一次,他在去债主家上工的路上,遇见了一个女子,女子主动要求做他的妻子。两个人一起来到债主家,债主要求他们偿还300匹细绢,才可以赎身。没想到,这个女子一个月便织完了。还清债务,夫妻二人在返家途中经过他们初次相会的槐荫树下时,女子便告别了董永。相传这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董永为了给父亲安葬,不惜卖身为奴。董永是幸运的,他的这份孝心可以感动天上的仙女,在仙女的帮助下重获自由身。其实,在古代社会中卖身葬父是很多孝子孝女无奈的选择。但卖身葬父的孝子孝女们却不可能拥有董永这份幸运,他们更多的结局是终身为奴为婢。
丁兰刻木事亲:汉代的丁兰,自幼父母早亡,没有机会奉养父母。因为太过于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丁兰便用木头刻成了父母的雕像,像对待活着的父母一样孝敬他们。时间久了,他的妻子便对木像不那么恭敬了,她趁着丁兰外出,悄悄拿针刺破了木像的手指,没想到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留出。丁兰回到家中,看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后,便把妻子休掉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思亲心切的丁兰像侍奉在世父母一样侍奉木像,竟让木像有了人的灵性。这是荒谬不可信的,但它却告诉世人:祭亲要心诚,要做到“事死如事生”。
仲由百负米:仲由,字子路,为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在仲由年轻时,家里十分贫困,但他却十分孝顺。为了能让父母吃好,他从百里之外背来白米,而自己却常常以野菜充饥。两位老人去世后,仲由便到南方去游学,受到了楚王的重用,做了大官。每次出行都有大批的车马随从跟着,家中的粮食更是堆满粮仓,每次宴饮也都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但每当他享受这一切时,却常常暗自伤神,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是富贵了,但父母已逝。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想去给父母背米,也没有机会了。”仲由的孝行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说:“仲由事亲,可谓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呢!”
仲由能为双亲百里负米已经是孝心可嘉,但他能在自己升官发财之后,依然不忘父母。在自己享受锦衣玉食时,因怀念父母而黯然神伤。仲由的这种思亲之孝,对于那些少时贫困,一朝发达之后便把父母抛在脑后之人来说,是最值得好好学习的。
王裒闻雷涕墓:魏晋时期的王裒十分孝顺。他的母亲在世时,非常害怕打雷。王母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次遇雷雨天气,王裒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哭泣着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王母虽然已经入土为安,但她却没有从王裒的心中逝去。王裒不忘母亲生前旧习,在母亲坟冢边陪母亲度过雷雨,足见他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也足可以让人想象他对母亲生前的孝敬。
父母亡故,并不是子女孝行的终点,而只是转变了一种尽孝的方式。无论是仲由还是董永还是丁兰还是王裒,他们的孝心并没有因为亲人的逝去而改变。他们只是将之前朝夕奉养的生孝转化为了“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死孝。
(四)不计前嫌教人容亲
父母对子女具有生养恩,因此子女孝父母是天经地义。而大多数的子女也可以自觉地承担起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果是面对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继母,尤其是那些尖酸、刻薄、蛮横的继父继母们,很多人便不再欣然接受这份责任。与继父、继母形同陌路的人有之,与继父、继母势如水火的亦有之。而《二十四孝》中的这些孝子们却能容常人之不能容,忍常人之不能忍,对于后母的刁难、虐待不但能忍能容,而且还以德报怨,恪守孝道。
虞舜孝感动天:虞舜既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因号有虞氏,所以又称虞舜。他的父亲瞽叟是个蛮横不讲理的人,继母愚蠢而顽固,异母弟弟象更是傲慢骄横。他们多次想将虞舜置于死地,但虞舜仍然以礼相待,对父母孝敬,对弟弟友爱。上天被他的孝心感动,他在历山上种田,有野象帮助他耕地,有神鸟帮助他除草。当时的皇帝尧听说了这件事,便赐给了他9个仆从,并把2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又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他。
虞舜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的贤君,在经受了父亲、继母、弟弟的刁难、陷害,甚至是谋杀之后,依然能对他们做到至孝至悌。他的这份孝心不仅感动了鸟兽,也成为他登上帝王宝座的法宝。宽容的心胸让虞舜功成名就。
闵子骞芦衣顺母:闵子骞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冬天后母给自己亲生儿子的衣服里填上棉絮,却给子骞的衣服里填上芦花。一次,父亲让闵子骞驾车。因为太过寒冷,闵子骞不小心把驾车的绳索掉在了地上。父亲查明真相后,欲休掉后母。闵子骞却劝阻道:“母亲在,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冻,母亲离开了那三个孩子都要受冻。”后母听后,十分后悔,从此以后善待子骞。
继母以芦花填闵子骞棉衣,让他在寒冬腊月饱受严寒之苦,他非但没有主动向父亲告状,反而在父亲查明真相要休掉继母时,为其求情,这是尽孝;继母以棉花填亲生子的棉衣,闵子骞不仅不忌妒反而处处考虑弟弟的安危,这是行悌。一颗孝悌之心让他包容了继母之前的恶劣行为,也让一个家庭避免了四分五裂。
王祥卧冰求鲤:王祥,字休征,魏晋时期琅琊人。他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继母对王祥没有丝毫的疼爱,反而经常在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以至于父亲也不喜欢王祥了。但王祥却非常孝敬继母。寒冬腊月,继母想吃活鱼,王祥便解开衣服趴到冰上,冻冰在王祥温暖下突然开裂,两条大鲤鱼跳了出来,王祥赶紧拿着鲤鱼回家给继母吃。
寒冬腊月能解衣卧冰为母亲取鱼,这已经是至诚至孝的表现。而王祥为的不是生母而是继母,且是对自己不慈的继母。能有这样的胸襟、这样孝心的人普天之下恐怕是屈指可数了。
母慈与子孝是家庭和睦的必要条件。而在再婚家庭中,这种条件往往难以具备。当母不慈、子不孝时,纵使是父亲使尽浑身解数也难达家庭和睦的效果。而《二十四孝》中的虞舜、闵子骞、王祥面对不慈的继母却表现出常人所没有的宽容与大度,仍旧孝顺她们。这便告诉天下儿女们,母可以不慈但子不能不孝。即使是父母有错在先,做子女的也要宽容对待。
(五)其他类
杨香扼虎救父:晋朝的杨香,14岁时曾跟随父亲到田间收割稻子。父亲不幸被一只猛虎咬住了。当时的杨香手无寸铁,只知道一心救父亲,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一下跳到老虎面前,用尽所有力气卡住老虎的喉咙,老虎喘不过气来,只得放开杨父逃跑了。父子二人最终免于一死。
一个14岁的女孩面对一只咬住了父亲的猛虎,没有惧怕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跳上前去掐住了猛虎的脖子。以一个14岁女孩的力量制服一只猛虎是没有可信度的,但在这里却显得合情合理。是孝赋予了她那份不可思议的勇敢,也赋予了她一份不可思议的力量。
朱寿昌弃官寻母:朱寿昌为宋代人。在他7岁那年,他的生母刘氏因受到嫡母忌妒而改嫁。母子二人一别就是50年。经多方打听,他知道母亲在秦地境内。于是他毅然辞掉官职,告别了家人,到秦地寻找母亲。并发誓,找不到母亲,绝不回来,终于在陕州找到了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及第,可以登堂入室,获得高爵厚禄。多少人在科举的路上耗尽了所有的青春却依然一无所获。但朱寿昌却能甘心抛开这一切,只为寻得母亲归。功夫不负孝心人,分别五十载的母子两人最终相聚。
曾母啮指心痛:曾参即孔子的弟子曾子,字子舆,对母亲十分孝顺。一次,曾参在山中打柴,家里来了客人。因家中没有可招待客人的东西,而母亲手足无措,用牙咬了自己的手指。在山中的曾参忽然觉得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便立即背上柴赶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家中有客人忽然到访,我想通过咬指告诉你。”
母亲的咬指之痛,曾子可以感同身受,这便是人们说的母子连心。这种母子连心恐怕不止是血缘关系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儿子对母亲事事上心、事事关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