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最激烈的是费边。费边反对斯奇比奥出兵非洲,把战场转移到迦太基本土。费边认为汉尼拔是罗马的心头之患,仍非常强大,罗马只能用他的老成持重的拖延战术,用重兵把他限制在意大利南部。其实,费边的拖延战术在意大利盛行十几年,在罗马军队屡遭重创的情况下,在没有可与汉尼拔相匹敌的指挥官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明智的。但一直奉行这样的战术会给罗马造成重大伤害,也无法结束战争,特别是在优势已转到罗马方面时,仍实行费边战术,而不去主动进攻,进行决战,在斯奇比奥这样的年轻将领看来,不仅是愚蠢的、认不清形势的,而且是可耻的,犯了对汉尼拔的恐惧症。斯奇比奥是更具进取精神的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不仅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而且有和迦太基人作战的丰富经验。比起费边等老一辈来,各方面都更富创造性。费边极力反对斯奇比奥还不完全是由于他对形势的看法有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这位年轻人的妒忌。他内心害怕斯奇比奥会成功,会取得更辉煌的战果,会以斯奇比奥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这将使他多少年来实行的缓慢渐进行动有被人斥责为懒惰或怯懦的可能。
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他极力反对斯奇比奥的计划。他在元老院和罗马广场高声大喊:“斯奇比奥不仅自己躲避汉尼拔,还想把意大利剩下的兵力拉走。当没有打败的强敌还在门口时,却劝说青年们抛弃父母、妻子和本土。”他用这样冠冕堂皇的危言来恐吓罗马人民。费边家族是罗马古老而又有权势的家族,费边本人一度被认为是罗马的救星。费边的话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同时,可能由于罗马人对汉尼拔还心存恐惧,不敢把过多的军队调离意大利,元老院虽最终同意了斯奇比奥出兵非洲的计划,却只是允许他在自己的行省西西里招募出征的军队。这是个有悖常规的决定,行省的人过去只充当辅助士兵。而罗马军队也不应由统帅个人去征召。公元前204年春,斯奇比奥克服了种种阻力,终于率领自己召集的一支2.5万人的西西里军团和300名曾追随他在西班牙征战的忠诚老兵,分乘50艘大战船渡海,成功地在距迦太基大约37公里的北非登陆。在这里,由于得到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的加盟,斯奇比奥的兵力大大增强了。马西尼萨的优秀骑兵成了斯奇比奥军队的强有力的两翼。斯奇比奥在非洲作战非常顺利,两次大败迦太基军队,逼得迦太基政府不得不一面求和,一面急召汉尼拔回国。
就在捷报频传,罗马人都兴高采烈地赞扬斯奇比奥的功绩时,费边却大泼冷水,并毫无道理地建议派人去取代斯奇比奥。他煽动说:“把这样重要的大事委托在一个人的幸运上是危险的,因为他不太可能会是常胜的。”甚至在汉尼拔收兵上船撤离意大利、罗马举国欢庆时,费边仍在危言耸听,说什么“国家正面临最后和最坏的考验,值得害怕的是汉尼拔回师非洲,在迦太基的城下攻击罗马的儿孙,斯奇比奥就得对付一支身上还沾满了罗马将军、独裁官和执政官鲜血的军队。”罗马也的确有人被他的话吓着了,特别是那些有亲人在非洲作战的人,好像战争转移到非洲反而危险更大似的。费边的话和罗马一些人的反应,说明了汉尼拔对罗马人造成的心灵震撼有多大!他撤离了意大利仍使不少罗马人对他心存畏惧。
事实上,胜利已在向罗马招手了。汉尼拔快走到尽头了。他的确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他以少胜多,在敌人领土上打得敌人望风披靡;他孤军奋战,竟在意大利征战了15年,蹂躏了大半个意大利;他率领的是一支雇佣军,但15年中,并没有出现叛变行为。所有的罗马将领在他的军事才能的照耀下,都黯然失色。但是最终他还是不得不无功而返。战争的胜负和汉尼拔当初所计划的正好相反,不是在意大利而是在非洲决出。
汉尼拔回国后,劝说迦太基政府中断了和斯奇比奥的和谈。公元前202年,在距迦太基城120公里的扎马附近,汉尼拔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和斯奇比奥指挥的罗马军队进行了最后的决战。这次汉尼拔碰上了一个真正的对手,一个在指挥才能上毫不逊于他的军事天才,因而这次战役也成了军事史上有名的战役。战前,两位指挥官还举行了一次神秘的会晤,会晤内容无人知道。可以想象的是,斯奇比奥面对汉尼拔肯定不像费边所说的那样,感到这位双手沾满了罗马人鲜血的对手有多么可怕。斯奇比奥战胜对手的信心,肯定比对手大。汉尼拔的事业正在滑向最后的失败,辉煌时期已过去了,而斯奇比奥的事业却如日中天。双方的心情肯定不一样。会晤毫无结果。
战斗一开始,汉尼拔又一次使用他的从侧翼包围对方的战术,不过,这一次他没有成功。斯奇比奥也学会了这种战术,是学自汉尼拔的,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胜过了老师。斯奇比奥用汉尼拔的战术对付汉尼拔,由于斯奇比奥的骑兵强于汉尼拔的骑兵,两翼包抄遇到同样的两翼包围,汉尼拔败在了一位采用自己战术的伟大罗马统帅手下,他的战线被辗碎,全线崩溃,只有少数人逃了出来,汉尼拔也是其中的一个。
扎马大败后,迦太基已无力再战了,公元前201年,被迫和罗马签订了一个条件十分苛刻的条约。条约规定:迦太基在50年内向罗马交付赔款10万塔伦(约1100万美元);除留下10艘三排桨划船外,交出全部战船;未经罗马同意,迦太基不得在任何地方进行战争。这一条实际上已剥夺了迦太基的独立地位,使它成了罗马的附属国。最后,还有一条,迦太基必须交出罗马的大敌汉尼拔。
扎马战败后,汉尼拔知道罗马不会放过他。公元前195年,他离开迦太基逃到亚洲。在这里,他继续与罗马为敌,鼓动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们联合起来对付罗马,失败后,不愿落入罗马人之手,自杀身亡。汉尼拔最终失败了,但他在军事上创造的种种奇迹,使他名垂史册,他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具才能的将领之一。
汉尼拔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了。这是一场决定由谁来控制西地中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战争,甚至有人认为,它是除了20世纪世界大战以外所有时代的最重要的战争。对于西方来说,这次战争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因为这场战争如果罗马失败,就不会有罗马帝国,甚至不会有今天的西方世界,世界将是另一个样子。在某种意义上说,迦太基是属于东方的,而不是西方的。罗马的胜利,是西方世界的胜利。
7.罗马:西地中海的新霸主
罗马之所以获胜,不是偶然的。和迦太基仅靠汉尼拔个人的才能不同,罗马是靠其统治制度的稳固性,靠罗马人的团结、忠诚、顺从和空前的忍耐力。即使在最严重的危机时刻,在战场连遭重创的困难关头,罗马和意大利的士气和纪律仍然毫不动摇。这也证明了罗马所实行的一套制度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而迦太基政府内部两派严重对立,迦太基的军队又是由雇佣兵组成,他们为钱而战,完全没有罗马人那种为国而战的精神。他们受雇主的剥削要比罗马人剥削意大利厉害得多,因而他们也不会有罗马人所显示的那种忠诚。他们忠诚于汉尼拔,完全是由于汉尼拔的个人魅力和不断率领他们打胜仗之故。这样的军队一打败仗就不可收拾。
罗马获胜的另一原因是罗马军队在人数上自始至终都多于敌人。战争期间,罗马降低了以前服兵役和当军团战士的财产限制而使可应征服役的人数大量增加,很多穷人靠政府支钱也能当兵。这些“无产者”(源自Proles,和近代无产阶级完全是两回事)应征服役的年龄是18岁到46岁,他们在军团服役的平均时间是7年。
罗马获胜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罗马人的军事技术和战术不断改进。开始时,罗马在这些方面都略逊于敌人。到战争后期,期奇比奥所运用的战术已不比汉尼拔差,在一些方面,斯奇比奥甚至改进了汉尼拔的战术。罗马军团作战所显示的整体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证明罗马军团的组织已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当然,这种结合和组织是和斯奇比奥这样杰出的统帅分不开的。罗马人所拥有的武器,投枪和重剑也是制造精良的和当时最好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结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伊特拉斯坎人、迦太基人、希腊人和罗马四强角逐西地中海的时代结束了,罗马称霸地中海的时代开始了。罗马这个台伯河河岸并不怎么为人注意的村庄,正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西地中海的唯一强国,西地中海的所有地区,现在几乎都归属罗马了。但这不过是罗马称霸事业的开始,是罗马称霸整个地中海、建立庞大帝国的开始。在这块许多古文明的发祥地,罗马人的时代正在来临。
在角逐西地中海的四个竞争者中,罗马本是最落后的一个,它逐渐文明起来,是学习伊特拉斯坎人、希腊人和迦太基人的结果;它也是最弱的一个,人力、物力都无法和它的竞争对手相提并论,但就是这最落后的、最弱的一个逐一战胜了比它先进、比它强大的伊特拉斯坎人、希腊人和迦太基人。历史上这样的事是很多的,后来者居上。中国历史上就不断出现落后的打败先进的,野蛮的打败文明的。不过,罗马获胜,或者说,罗马兴起,引人注目的并不在这里,并不在罗马以一个落后者、弱小者打败了先进者、强大者,而是在罗马突破了城邦的局限性,把意大利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使罗马成了一个既不同于希腊城邦又和东方各国相异的特殊国家。罗马的胜利不是哪一个人的胜利,它不是亚历山大大帝那样的胜利,而是罗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全新制度的胜利。罗马的胜利使以希腊、罗马为标志的不同于东方文明的西方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在世界历史上开始树立罗马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典型。罗马胜利的根本意义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