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剑断戈尔迪之结这件事,也可能仅仅是亚历山大的宣传,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它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亚历山大不仅用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近代“哥伦布的鸡蛋”和此类似)显示他过人的智慧,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他要做亚洲的主人。他征服亚洲之行,现在成了神的旨意、神的安排。他因此可赢得更多的人民的拥戴,他的部下将士因此更加振奋,他的敌人则因此而气馁。
亚历山大斩断戈尔迪之结,表明他注意激发和提高将士的士气,同时,他也通过关心将士的休息和娱乐来保持高昂的士气。战斗的间歇,他常在军中组织竞技、文学和音乐比赛等活动。亚历山大本人的生活也是有紧有松的,只要有可能,他也要享受悠闲的日子,遇上这样的一天,他一起床便祭祀诸神,然后吃早饭,剩余的时间或狩猎或执法或读书或处理军务。如果正在行军而军情又不紧的话,他往往挽弓练射,或从车上攀上跃下,锻炼体力。夜间安营后,他要洗浴,他会召来厨师头和面包师,询问他们是否已做好开晚饭的全部准备工作。
亚历山大总是和朋友们共进晚餐,席间,他会花费很长时间边饮酒边同朋友们叙谈。常参加这种聚餐会的有他童年的好友阿里斯坦德、赫斐斯申、克雷图斯、哈巴鲁斯及帕米尼欧之子菲洛塔斯等。亚历山大偶尔也会喝得酩酊大醉,但一般而言,他是很有节制的,并不酗酒成性。酒酣耳熟时他会和部属、朋友轻松地叙谈童年的往事,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重温旧谊可使他和朋友、部属保持亲密的关系。
亚历山大的戈尔迪乌姆之行,不仅使军心大振,也使他的威名响遍小亚细亚内地。亚历山大要全力以赴去对付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了。
二、伊苏斯会战:双雄的巅峰对决
1.追寻大流士:决战前的准备
亚历山大率军进入亚洲后,虽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控制了小亚细亚的一半土地,并在这些地方扮演“同盟者”和“解放者”的角色,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只委派行政长官(有马其顿人,也有本地人,有新派的总督,也有让原波斯的地方长官继任的)和留驻一些军队,就建立起一个较安全的后方,但是,在他公元前333年7月离开戈尔迪乌姆东进时,形势仍是不容乐观和很不稳定的。
大流士三世的海军并没遭到什么打击,仍掌握着制海权。波斯海军在迈农(公元前333年夏阵亡)和他的继任者的率领下,攻夺安纳托利亚沿海地区频频得手,夺回了许多岛屿,并在希腊各城邦点燃摆脱亚历山大控制的希望之火,波斯海军甚至有和亚历山大的坚决反对者斯巴达的阿基斯三世联合起来对付亚历山大之势。
波斯陆军所受到的打击也并不是致命的,大流士三世仍控制着波斯广袤国土的9/10,手中仍有数十万大军和无数的财富。他过去对亚历山大太轻视了,现在正准备集中力量和亚历山大决战,要给亚历山大致命的一击,把他赶出亚洲。
亚历山大这时想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对付波斯海军,以保证后方和供应线的安全。但这需要大量金钱,大约要1000金塔伦特,亚历山大即位时,国库只有70金塔伦特,他要筹集800金塔伦特,才有钱重建海军。当时传说波斯的中心城市波斯波利斯和苏萨的大流士的宝库中藏有价值23.5万金塔伦特的钱币和金子。这是非常诱人的,夺取大流士的宝藏就成了亚历山大东进的重要目的。
亚历山大在戈尔迪乌姆向诸神献祭后的第二天,率军向安卡拉前进,经卡帕多基亚,直奔西里西亚。沿途各城镇纷纷归顺。西里西亚是托罗斯山脉的主要隘口,这里山路十分狭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波斯派有重兵把守。亚历山大令帕米尼欧率重装步兵跟在后面,自己则率领轻装兵飞速前进,敌人猝不及防,放弃阵地逃跑,他便以一昼夜62英里的速度迅速通过隘口,进抵塔尔苏斯。塔尔苏斯守将,急忙弃城而逃。
这时,亚历山大病倒了。病倒的原因有的说是疲劳过度,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在河里洗澡着凉引起的。当时,亚历山大又累又热,汗流浃背,便纵身跳进穿过市区的基得努斯河畅游一番,结果得了病,发高烧、失眠、昏迷。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认为不能治了。随军的一位叫菲利普的老御医,主张吃猛药大泻,但没人敢作主,亚历山大清醒时,听了老御医的意见,同意这么办。正当菲利普准备用药时,有人把帕米尼欧送来的一张条子交给了亚历山大。条子上写着:“小心菲利普!我听说他被大流士收买了,要害死你,大流士答应赏以重金并把一个女儿许配给他。”亚历山大一只手拿着这张条子念着,另一只手接过盛药的杯子。念完就把条子递给菲利普,叫他念。就在菲利普念条子的时候,亚历山大把药喝下去了。这个场景搬上舞台也是非常感人的。只有像他这样的人物才能如此知人善任,才能如此用人不疑,才能在死亡的威胁面前,面不改色,勇敢无畏。他在随从面前显示,他是多么信任他的朋友。
亚历山大的病在菲利普的精心治疗下,很快就好了,康复了,但传出去的消息却是,亚历山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痊愈,这显然是个诱兵之计,是想把大流士引诱到西里西亚这块狭小的平原上来,因为这一地区对庞大的波斯军队极为不利。
但是,亚历山大也不能在塔尔苏斯长期按兵不动,作为征服者,他必须不断前进,必须无往而不胜,否则,军心就会发生动摇。不过,在亚历山大离开塔尔苏斯,寻找大流士主力决战时,发生了一件令人迷惑不解的奇事。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已率领数十万大军来到索契,准备在这里阻击和围歼亚历山大的军队。对于大流士来说,这里是理想的作战之地,在它的西面是南北走向的阿马努斯山,地势险要,难以逾越;而索契却在一块开阔的平原上,非常适合他的千军万马作战。从南到北,翻越阿马努斯山只有三条隘道:叙利亚关口、约拉之柱和阿曼尼亚关口。
这时,亚历山大的军队已到达距索契只有30英里的地方,但却对30英里外的大流士部队毫无所知,这是令人奇怪的,要知道,亚历山大有一个很有效的情报网组织,为他提供必要的情报和数据。
更令人奇怪的是,就在亚历山大为寻找大流士而越过阿马努斯山的当天夜里,大流士恰好也从北边的阿曼尼亚关口翻过了这座山脊。两军相距仅数公里,如此近的距离,16万人还有后勤装备,却互相都没有觉察到对方的存在,实在不可思议。
大流士是在索契等得不耐烦才离开的,他的一位部将、从马其顿逃亡到波斯的希腊雇佣兵指挥官阿明塔斯曾竭力劝他耐心等待,不要离开索契这个适合人多、装备多的波斯部队作战的地方。阿明塔斯认为,亚历山大发现大流士在哪里,他就会追到哪里。但是其他将领都极力反对,他们斥责阿明塔斯别有用心,说他企图暗中帮助亚历山大,有意贻误战机,建议大流士主动出击,说什么大流士的骑兵就可以把亚历山大全军置于死地。
狂妄的心态使大流士失去了判断力,他听从了大多数部下的意见,把辎重和金库转移到索契以南200英里的大马士革,率领大军越过阿曼尼亚关口,结果他到了亚历山大的背后。攻占伊苏斯后,才知道亚历山大已离开西里西亚向南进军了,为了泄愤,他把留在这里的马其顿伤兵全都残酷杀死了,然后又率军回身追击亚历山大,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只追到比拉鲁斯河就停下来了,并在这里安营。这也许是大流士不愿短期内经受两次翻越阿马努斯山之苦,大流士随军带着后宫女眷,还有许许多多的后宫奴仆、乐师、舞女和厨师。上行下效,许多将领也带着家属,他们好像并不是参加一次生死决战,而是参加一场围猎,他们太看不起马其顿人了,他们好像是要让家属来参观他们如何猎捕马其顿入侵者的。这样一支迷恋享乐和狂妄的队伍当然不愿翻山越岭去追赶入侵者,而宁愿坐等敌人上门送死。但这一决策其实是把波斯军队放到了被动挨打的险地,大流士扎营之地,处于山岭和大海包围中,地形狭窄,没有回旋余地。
亚历山大听说大流士到了他的后面,还不大相信,派了一些人乘坐一只三十桨快船到伊苏斯去侦察一下,侦察兵回来报告,波斯军队的确在那里安营扎寨。亚历山大听了,兴奋异常,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他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动员部下鼓起勇气,打好即将到来的大战。他认为,他们一定胜利,这不仅因为他们一直是胜利者,而且因为老天爷站在他们这一边。老天爷已把败局放进了大流士的脑袋里:他把自己的兵力扎营在一个狭窄不利的地形中,却把后面的开阔地留给了马其顿部队。他还进一步指出,波斯人虽多,但士气不振。他说:“最重要的是,这一仗将是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大搏斗。跟着大流士打仗的人是为钱卖命,而拿到的钱也少得可怜;我们的部队却都是为希腊而战的志愿军。至于我们的外籍部队,则又都是欧洲最勇猛善战的战士,他们的对手却是亚洲最软弱无能的乌合之众。而且,在战略上,你们有亚历山大和大流士决一雌雄。”
亚历山大不仅是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能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抓住战机,也是个优秀的宣传鼓动家,能用富有煽动力的言辞激发部下的战斗激情、鼓舞斗志。他还追述大家的英雄业绩,赞扬并列举每个人的功绩,他说,这是最后一场大仗,打完后,就只剩下在全亚洲称霸了。他甚至还用色诺芬的万人远征大军打败亚洲人的历史事例来坚定大家打胜这一仗的信心。他讲完后,群情激奋,齐声高呼,要他立即率领他们前进。
两军统帅战前的表现已使胜利的天平倾向马其顿一方了。
2.以少胜多:狭路相逢勇者胜
亚历山大对部下作完动员,随即率领全军从原路返回,到比拉鲁斯河南岸扎营,与大流士隔河相望。两军对峙,大战在即。比拉鲁斯河距伊苏斯城仅八九英里,故这场即将开始的战役被称为伊苏斯会战。
波斯方面在军队的人数上要比马其顿多得多,但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有人说总数有60万之多,其中希腊雇佣兵3万,民兵6万。有人说总数是50万,其中骑兵10万。这显然夸大了波斯的力量。伊苏斯平原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的队伍,波斯帝国也不可能组建如此大的一支军队。还有人说波斯军队有骑兵和希腊雇佣兵各3万。这一说也是夸大了的。但不管如何,波斯军队比马其顿的多得多是无可怀疑的,否则就不会那么狂妄。亚历山大参加伊苏斯一役的兵力,只有步兵2万余人,骑兵5000人。
大流士三世也不完全是个无能之辈,不是个“纸老虎”,他即位之后,曾出兵镇压了小亚细亚各城邦的起义,并把埃及重新夺回到自己手中。他的部下对他也一直是忠诚的。现在他御驾亲征,威势吓人。
波斯国库充裕,军队装备精良,士兵配备了盔甲、护胫、长矛、刀剑和盾牌,连战马都有铠甲和披胸。大流士的将士是善战的,他们决心为他们的国王死战,应当说,这是一支令人畏惧的军队。
大流士列阵以待,他自居全军中央,这是波斯人的传统。希腊雇佣军约1.5万人被调到阵前,雇佣兵的两侧是由弓箭手掩护的民兵;右翼海岸附近是骑兵。第一线的后面是亚洲各部族的地方兵力。在沿河岸地带筑起了一道栅栏来加强防卫。
亚历山大仍把方阵放在中央,两翼是轻装步兵和骑兵,左翼由帕米尼欧和他的儿子菲洛塔斯指挥,受命要不顾一切守住海岸;右翼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他要集中兵力从他这一翼突破敌人的防线。
亚历山大布置调度好了后,先是逐一视察各个营地,用感人的话语鼓舞士兵的斗志,然后率领部队缓缓前进,到进入波斯弓箭手的射程之内时,亚历山大立即率领右翼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波斯军左翼,以雷霆万钧之攻势一举将其击溃,接着他转向波斯军的中央,与大流士的御林军展开激战。亚历山大在激战中表现神勇,既是指挥官,又身先士卒;而大流士则在他部下的护卫下,趾高气扬地站在他的战车上,他的敌人凶狠地攻击他,他的部下奋身保护他。亚历山大一见大流士,便向他冲去,要把他斩于马下。大流士的兄弟奥克撒拉斯立即聚拢所率骑兵横拦在大流士战车前面。奥克撒拉斯身高体大,身着盔甲,奋力死战,把冲上来的人一个个打翻在马下。
“但马其顿人簇拥着亚历山大高声呐喊、互相激励,突然出现在阵前。接着是一片令人目不忍睹的情景。只见大流士战车四周僵卧着一些最高级将领,他们死得光荣,全部脸贴着地,就是在格斗中倒下去的原样,伤口都在前身。在这些死者当中可以找到杰出的地方总督和著名的将军。这些死者周围积尸累累,都是些无名的步兵和骑兵之辈。马其顿人伤亡也很惨重,阵亡者死得十分悲壮。亚历山大本人右股中剑。这时,大流士战车上的几匹挽马被矛刺伤,痛得发起狂来,甩掉了颈上的轭,险些使大流士摔下车来。”(C.A.罗宾逊所著《亚历山大大帝》)大流士害怕落入敌手当俘虏,便驱车拼命逃命,完全弃他的部下于不顾,进入山谷后,弃车跳上一匹战马奔逃,盾牌、大斗篷,甚至弓箭都扔掉了。不可一世的大流士危急关头尽显懦夫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