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广播电视。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量骤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传播形式、生产与消费方式,并在不同时期内成为主导传播媒介。如今,中国广播电视在信息传播中仍居主导地位,但是互联网等数字媒体迅猛发展,在信息传播、日常娱乐中日益为人们所倚重。那么中国广播电视在这种多媒体并进的传播格局中如何保持优势,如何与其他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进行竞争与合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广播电视与报刊在竞合中发展
作为诞生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在其发展过程中已数次遭遇来自其他媒体的生存威胁。20世纪20年代末,当无线电广播刚刚出现时,就有不少人对报刊的发展前途表示忧虑,甚至预言报刊终将被无线电取代以至消亡。1932年,美国的报纸发行人协会因担心广播电台将占有更多的广告和受众,建议各家通讯社在报纸刊发新闻之前,不得向电台网透露或售出相关新闻信息,并要求电台新闻只限于播报简单的新闻简讯,试图以此拉拢公众购买报纸,来维系报业的生存。随后,当集声音与图像于一体的电视诞生后,更是有人悲观地认为,电视是报纸的真正掘墓者。然而,现实的发展并非如此,历经了广播电视冲击的报刊媒介,不但没有被取代,而且还在稳步发展,并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一起,成为当今世界最为主流的几大媒体。由此可见,在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媒体形式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取代,而是在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发扬各自独有的媒体优势,来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多元需求。
一、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扩大了各类媒体的规模和覆盖率,更是催生了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发展。然而,在众多的媒介形态中,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强势媒体。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印刷媒介相比较,作为电子媒介的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传真性、信息容量和受众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一)时效性强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媒体采集新闻的设备日益现代化,微波转播系统和全球通讯卫星系统在采访和转播中的运用,使得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发生能够同步进行;另一方面,在节目编排上,广播电视相对比较灵活,可以随时调整内容,在重大政治新闻、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广播和电视都可以随时打乱正常的节目安排,及时播报。
从节目时间来看,各级广播电视媒体都设有“整点新闻”和“半点新闻”,为最新新闻的发布提供了一小时甚至半小时的更换周期。相比而言,报纸的更换周期最少也得12小时,杂志的周期则更长至半月或一月、一季不等。因此,在时间播出上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明显优势。此外,从中央到地方各家广播电视台纷纷开设新闻频道,新闻发布还可以实现从清晨到深夜连续、滚动的播出,而这更是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广播电视媒体的即时性和现场性的传播优势,使其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够随时随地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最新发生的事情转化成信息,通过自己的平台发布出去,在辐射广大受众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影响力。
(二)传真性强
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符号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其通过声音和图像的传播,能够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新闻现场的情景,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染。与报刊的文字表达方式相比,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更具真实感。
(三)信息容量大
具体表现为:第一,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多。新闻节目是电台、电视台的主干节目,播出时间长、档次多,节目安排灵活,突发性、重大的新闻可以随时插播。而且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占据了绝对优势,实际收听收看的受众也相应增加。第二,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信息符号多,能够综合利用各种语言与非语言传播符号。同一时间内,通过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仅仅依靠文字和图片的纸质媒体。第三,新闻囊括面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可以说传媒报道的一切领域,广播电视新闻都可以“涉足”。第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梗阻”的环节少。报章杂志的出版发行要经历印刷、运输、投递、批发零售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差池都会影响到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第五,广播电视传播符号的直观性强,较少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容易被受众的视听感官所接受。第六,广播电视的信息发布频率高。各类报纸中发行周期最短的是日报。而广播电视每日播出的次数多,少则几次,多则几十次,专业新闻频道的出台更加实现了24小时无间断性播报,缩短了受众了解新闻信息的时间差。
(四)受众面广
相比报纸杂志对受众文化程度的要求而言,广播电视的受众很少受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制约。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只要具有一定的听力、视力和语言能力,都可以收听收看,而且还可以边做其他事情边收听收看。因此,在受众层面上,广播电视的受众比报纸的读者的数量要多许多。
二、广播电视与报刊的合作
与报纸等纸质媒介相比,广播电视虽然具有不可企及的优势,但亦有其劣势。因此,广播电视一方面要扬己之长,同时也需要汲取报纸等其他媒体的营养补己之短。
(一)传播的快速性与声画的易逝性
在传播速度方面,广播电视是网络媒体出现之前传播速度最快的传播媒体。依赖于极快的导电速度和电波传播速度,广播电视媒体的信号发送与接收等整个信息传播过程,都是在极短的瞬息之间同步和直接完成的,信息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接收的过程。而纸质传播媒介则需要有编报、印报、发行、投递等过程。然而,以电磁波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广播电视媒体,其传播的信息既瞬间而至,又瞬间而逝。
因此,除非借助现代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否则由广播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是无法留存的。而报刊等纸质媒体不仅可以对信息进行永久保存,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面对一些复杂信息,受众一时难于理解时,还可以仔细读反复阅读,甚至可以停下来进行推敲、思考和回味,有必要的话还能将报纸留存以供日后翻读。鉴于此,广播电视应该主动寻求与报刊媒体的合作,以实现不同媒介的异体同步传播。如在节目内容策划之初,即与报刊媒体合作成立策划小组,共同参与选题的策划、制作以及后期传播的整个过程,并从宏观上对报道的时间安排及内容侧重作出部署。
(二)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所谓传播的广泛性,从技术角度讲,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技术的运用,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地扩展和延伸,其传播信号可以在瞬间覆盖地球村的各个角落,真正实现全球性覆盖。
从内容角度讲,与报刊的受众群相比,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不需要认识相对数量的文字,也不需要具有深层的抽象思维。利用这一优势,广播电视安排的节目是海量的,除新闻外,还有戏剧、综艺、音乐、舞蹈、体育等,这些节目涵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位、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地区、不同接收条件的受众的需求。然而,由于广播电视是一种线性传播,因此往往被看成是一种“线传播”。在通常情况下,不少人是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边从事其他活动,据调查,有68.7%的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在从事其他活动,只有10%的观众认真看电视节目;广播听众随意性收听更加明显,88.6%的听众都是随意性收听广播节目,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几乎百分之百把广播当做背景音乐。参见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远远不如读报时专注。
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较为复杂深刻的信息时,往往并不具有报纸那样的优势。针对这一劣势,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纷纷向报纸学习,创办符合自身定位和风格的深度报道栏目,通过深度追踪事件原因,完整阐述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来揭示事件本质、系统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深度报道类广播电视节目(新闻调查节目、新闻述评节目)在借鉴报刊新闻报道的角度、方式的基础上,运用广播电视媒体独有的传播符号,满足不同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和期待,成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上的一个亮点。
(三)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社会功能,其节目数量之大、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博,除了网络媒体之外,其他大众传播媒介都不能与之相比,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其日发信息量要比一家报社大得多。而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的专业化发展,其节目形态也日趋向纵深拓展。当前,中国的广播媒体已分设了新闻、经济、体育、交通、文艺、音乐、长书、故事等一系列专业频率;电视媒体也开办了电影、电视剧、经济、综艺、体育、教育、少儿、新闻、农业、科教、生活、女性、生活、旅游、汽车等各具特色的系列专业频道,节目内容包罗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广播电视媒体虽然可以传播无所不包的信息,但却受着线性传播的制约,其节目只有按照事先编排的时间依次顺序播放,受众在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种节目,选择一个频率、频道,并按照传者安排的播出时序逐条收听收看,不像报刊读者可以随意选择阅读的顺序,既可以从头版头条读起,亦可以从末版末条读起,可以精读,亦可略读,可以挑着读,亦可逐条读。而听众或观众只能被动地等待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来接收节目信息,很难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广播电视媒体因缺乏受众的即时反馈而难以对节目作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此外,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往往都更为侧重信息的可看性和趣味性,较之于纸质媒体而言,缺乏足够的理性和深度。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当受众面对大量的来自广播电视媒体堆积式的报道而无所适从时,读报类栏目也就应运而生了。广播电视媒体通过摘取、整理报刊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并以广播电视媒介特有的传播符号来进行解读、分析和点评,将报刊媒介的理性和深度与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动和形象紧密融合,有效地强化了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深度。广播电视媒体以跨媒体运作为基础,恰当地利用纸质媒介的新闻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创造出可以共享的竞争能力和优势。
(四)声画的生动性与信息的传真性
较之于报刊的文字表达形式,广播电视媒体以声音和画面为表达手段,传达情感,愉悦耳目,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无论是主持人的声音、记者的声音还是新闻人物的同期声,都在抑扬顿挫间饱含了对传播内容的爱憎之情、褒贬之意。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比文字更容易贴近受众,激起感情共鸣。此外,广播电视媒体为受众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画面,有效地增强了受众之于信息认知的确定性,特别是电视画面的现场摄制,更是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由此可知,广播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是作用于人类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受众在接收到画面或声音刺激后,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唤起对事物的形象感知,进而把握住形象的画面语言和抽象的文字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