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况音响的采录
实况音响是指自然时空中,新闻事件、新闻事物以及报道中人物活动所产生的声音。它来源于真人真事真物,不是人工模拟的音响效果。这种声音是客观存在的,经记者选择、采录后,即成为实况录音素材。它是音响报道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手段。
实况音响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按其在报道中的表现形式以及采录的时间地点来划分有两类:一是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这是在发生新闻事件的当时当地所出现的音响,它的特点是不以记者的活动为转移,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二是非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它完全是由于记者的采访报道才发生的,它们并非作为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出现,但它却并非人工制造的效果,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分清这两种不同实况音响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理论上的错误。如果笼统地把由于记者的采访报道而发生的音响也叫做新闻现场实况音响的话,就会引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即新闻现场情况如何,是可以由记者的活动决定的。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地指导实践。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必须一次采录成功,而非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可以重录。
按它在报道中所发挥的作用来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典型音响。就是在报道中能够直接体现主题,直接展示一种事物本质个性的音响,也可以称之为新闻主体音响。通常它是和新闻报道的主体事实共存,也往往是记者决定把哪个新闻题材搞成音响报道的依据。这种音响在报道中一出现就会强烈地吸引听众,它或展现一个典型的场面,或标志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个事物的典型特征,强化听众对报道的印象。二是背景音响。就是在报道中用来说明新闻人物或事物背景的音响。这些多为实况录音资料、非新闻现场音响。这种音响的出现多数是新闻事件周围的实况音响。一种是现场本来就有的音响,另一种是伴随新闻事件而产生的音响。
按声音的性质来划分有以下几种:一是人物谈话和人物活动的声音,如人的欢笑声、脚步声等。二是物体运动的声音,如钟声、汽笛声等。三是自然天界的声音,如风雨雷电、动物的鸣叫声等。
实况音响的类型较多,运用的方式和范围也不同,要想作出高质量的音响报道,一定要深入生活,亲临现场,下工夫去采录典型的音响。在采录音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声音要有独到的判断力。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声音形象,这些独特的声音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刻、特定的背景下,又有着特定的内容。有的可以揭示报道主题,有的可以现实现场气氛,有的可以传递事物感情等等。因此,记者必须反应灵敏,具备准确。迅速地鉴别、判断各种音响的能力,不仅要用眼睛观察,还要用耳朵聆听,注意声音独特的表现力和细微的变化,能抓住形象丰满、表现力突出的声音,具有对听觉形象的独到的判断力。
二是善于捕捉典型独特的音响。首先要弄清楚现场音响与表现主题之间的关系,找出新闻事物区别于同类事物的特点来,能从复杂的现场录到最有特点的实况音响。其次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满足于眼前的、表面的人们听惯了的音响。要具备艰苦细致的工作作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寻找辨认,从大量声音中听出有新意的音响来。
三是在采录音响时要有音响的美学观。不能把采录音响看成一个简单的技术工作,它与记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关系密切。音响可表真,使人如临其境;音响可表情,使人如察其心。流动的音响不仅可以表现时空,而且可以蕴含丰富的寓意,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在采录音响的过程中,不能“就音论音”,要具有专业意识和审美思维,将音响世界和审美特性紧密结合起来,带给听众美的享受。
(二)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
相对于广播节目主要侧重对声音素材的采集和制作,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则要更加复杂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就是按照各种节目形态的要求和具体节目的创作需要,采集制作图像、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等各种节目要素,进行组合加工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前期摄制和后期加工两个阶段。前期摄制是指充分策划、认真采访、精心撰写解说词和脚本,将表演内容拍摄成各种镜头素材;后期加工则把这些素材按照最后成品的要求进行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包括剪辑、配音、合成等,从而形成完整的作品。
1.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是电视制作环节十分重要的环节。基于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新闻类节目、社教类节目与服务类节目的制作,电视采访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在可以虚构的文娱类节目的制作中,电视采访也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电视采访可以获取基本的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
多年来,传统的文字记者采访手段非常简单,带上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就可以走出去采访。广播记者携带一个小型的录音机或录音笔就可以进行录音报道。电视记者离开现代电子化采集手段就无法将活动的图像素材“记录”、“再现”。电视转播、同步报道更要配备一套系统的采集传送设备。作为电视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电子采集技术手段,并熟知与之配套的各个技术环节。
由于电视的视听元素的表现方式,不仅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印象和气氛。电视采访要能够捕捉“感觉”并能够在现场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观众可以从画面中获得更多的从属信息。电视采访过程中尽量呈现自然的状态,设法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提问简洁、通俗、易于理解,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同时要注意采访的态度、举止乃至服饰,进入到电视传播领域的记者已经具有媒体形象的角色,观众通过记者的表现进而了解其主张、能力甚至思想,并以此来判断一家电视媒体的好坏。
电视节目要用连续画面的线性思维方式来呈现,也就是蒙太奇思维。因而在前期的采录过程中要强化屏幕意识。屏幕意识是节目制作者具有的符合电视表现特点的感觉、认知、思维体现的总和。电视镜头要学会用“画面说话”,用“画面叙事”。采访过程中,记者要迅速判断哪些东西要用画面表现,哪些东西要用文字补充说明。画面包含现场环境、背景画面、人物活动及静止图像、图表等,声音包括解说、旁白、音乐、自然同期声、人物采访同期声等,文字包含片头字幕、标题、内容提示、人物身份、时间地点说明、重要引语、评述、翻译等。记者在采访阶段就要对这些表现元素通盘考虑,否则在后期编辑阶段就会无从下手。
2.电视写作
图像是电视的标志和优势,但是电视写作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写作是电视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电视节目并不是简单地对生活镜子似的反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电视写作广义而言就是对整个节目的构思和流程的设计,既包括前期的节目策划,也包括节目中具体的文案。电视写作的根基从纯文字写作中来,但与之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应把握电视的表现特征,从电视语言的整体结构出发,充分考虑节目的流程、主题、风格、定位等诸多要素,同时要涉及与其他手段如音乐、灯光等的协调配合,精心设计布局。
电视写作典型表现为解说词的撰写。解说词不能只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除了强化画面已有的信息之外,解说词应该根据创作需要,挖掘画面内的含义。它应该为画面服务,应是画面因素的补充、延伸、深化与概括。解说词应当与画面组合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相互呼应和配合。
电视写作要有明确的“电视化”特征,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电视的表现特征。与印刷媒体和广播相比,电视与观众之间最能展开直接的交流,其声画并茂的传播特点,最能营造强烈的现场感,能表现丰富的气氛。因此,电视写作应当把握这种交流性,多用谈话语体,避免用语的生硬造作。
另外,不同节目形态的写作有不同的要求。叙述性节目与抒情性节目的写法不一样,文娱类节目的串联词与新闻的解说词写法又不一样。串联词写作要把握好节奏,渲染气氛,衬托主题,调动观众的视听情绪,传达情感,注意起承转合。新闻类节目不仅在文字上要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要求一定的时效性。
3.电视摄像
电视图像是电视节目最显著的构成要素,而电视图像的主体是通过电视摄像机的工作而获得的电视画面。电视摄像是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前期工作的目的是将编剧的构思,美工的设计和演员的表演拍成图像,记录到存储介质上。图像又是后期工作的源头,剪辑、配音、合成要以它为基础。
电视图像是一种连续运动的图像。它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由于其具有时间因素,摄像师就可以利用空间在时间中的延续与变化,直接表现运动,因而电视摄像师不仅可以利用静态造型的全部技巧特别是用光技巧,而且可以利用运动造型技巧,如推、拉、摇、移、升、降等表现运动形象。电视图像上的各个造型元素不仅要发生空间关系,而且要与上下画面、上下镜头发生时间关系。一个画面不是封闭的,它必须与上下画面相联系才具有完整意义。电视图像由于受时间限制,一个画面、一个镜头在极短时间内就会从屏幕消失,因此在摄像时要求画面中心内容和主题形象必须突出和醒目,画面结构必须简洁和明确,以便观众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看清形象、看懂内容。电视摄像时不仅要掌握各种空间造型的手段和技巧,还要掌握各种运动造型的手段和技巧,同时必须懂得分镜头拍摄规律。
4.电视编导
编导是电视节目的计划、选题、编改、制作、审定、编排、播发等工作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电视编导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和业务性。电视编导涉及电视的节目方针、宗旨、各类节目的设置、报道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播出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因此,编导工作常常被比作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心脏”和“大脑”。
电视导播是电视播出的引导者,这是与导演联系紧密的概念,可分为日常性播出导播和临时性现场播出导播两大类。在电视节目,尤其是现场直播时,需要图像切换导演,这就属于导播性质。为保证按计划、有秩序、高质量的播出,导播是电视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任务是组织并指导日常节目播出,及时做好节目调度工作。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制作和播出同步进行的特点,导播工作更为重要。电视导播应负责编写分镜头台本,调动摄像机位置,调整景别或做特技设想,指导音响工作人员调节音响效果,播放音乐,选择图像进行切换,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技巧,如叠化、淡入、淡出,等等。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合成
合成是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节目最终是以完整的可感知和接受的具体的形态呈现给受众,合成的任务就是将广播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环节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最终体现策划的目的、编导的意图以及节目的主题表达的成品。通过合成才能完成整个节目的制作。复制合成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着节目的质量。
电视节目的合成方式基本上可以分成二类:一类是编辑合成方式,另一类是演播室一次合成方式。所谓编辑合成方式,就是将各种素材,包括演播室收录的素材,均作为信号源,通过编辑合成,再加上相应的电视音响、电视音乐及配音、配乐等制成成品。演播室一次合成则是将各种素材、资料、图表、卡片、字符、模型、道具等,加上演员的表演、解说员的旁白、音乐等信号,一次性地在演播室收录合成制成节目带。
电视编辑方式有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等。线性编辑是指传统的磁带录像编辑。由于是利用磁带作为记录介质,音频、视频信号是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在磁带上,素材的重放必须按照节目内容的先后顺序(线性)进行,不能跳过其中的某一段。随着电脑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线性编辑逐渐被非线性编辑方式所取代。非线性编辑主要是以硬盘为记录载体,在编辑过程中可以对节目素材进行随机存取,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或重放编辑,可随意完成A/B卷或多通道特技、动画制作、字幕叠加、配音、配乐等功能。因此非线性编辑就是利用计算机、视音处理卡、视音频编辑软件所构成的系统对电视节目进行后期编辑和处理的过程。非线性编辑系统提供节目制作人员的不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它还为制作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能将编导人员的创意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是技术性、集体性的生产。时代的发展为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和生产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空间,我们应该自觉坚持专业意识,为人民服务的受众意识,民族复兴时期的文化责任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精品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