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5666100000055

第55章 修行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

你们静坐的时候,周围的滴水声是不是听得很清楚?是你们的头脑在听,还是你们的心灵在听?如果你们说是头脑在听,可是你们打坐的时候,头脑并没有工作,不应该听到才对。如果说是心灵在听,心灵在用功修道,又是谁在听呢?如果你们的思想落在滴水声上,那么你们是否在修道呢?

究竟在修道的时候,周围的水声是否听得见?一边听水声,一边修道,两者是否相违背?如果相违背,那么修道应该回避流水声才对;如果不违背,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也都不应该回避。

你们打坐的时候,心是住在道上,还是住在滴水声上?住在水声上不是道。住在道上,道又不需要住。如果你说:“无所住。”那么此时的你在做什么?除了打妄想,还能做什么?你所谓的无所住,实际上是处在大散乱中。理明,事不会。“风平,浪犹侵”是何意?

当初佛陀在雪山苦修六年,骨瘦如柴,仍然没有悟道。后来喝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坐在菩提树下发了愿(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发了誓,赌了咒):如果我不开悟,就死在这个蒲团上,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起来。这时候,他进入了真正的冥想。第七天,天刚拂晓的时候,睹明星而悟道。悟道后,又入大定四十九天,获得五眼六通。

实际上真正的冥想并不是密宗才有,也不是瑜伽术里才有,佛陀修炼的时候就用了“冥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观想”。实际上冥想也不是在释迦佛时代才出现。最古老的宗教是印度的瑜伽,据他们教派流传的说法,已有一万年的历史,而考古学家说是五千年。无论哪种说法正确,总之它比佛教的历史长。当时瑜伽教派就已经有了冥想这个法门。

佛陀出家之前,以太子身份召集全国各个教派的大师,搜集了各个教派的经典著作。当学完这些经典,修完他们的法之后,他觉得他们的法都不圆满(他并未说他们是外道,只是说他们不圆满)。于是他抛弃了过去所学的经典和所修的法门,自己独自清修、冥想,最后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修行之路。

但是,当时婆罗门是不接受佛教的。因为佛教讲的一些道理,婆罗门教早就讲过。尽管佛陀讲的的确比先师们讲的更圆满,但毕竟是建立在他们的基础上。正如古人所说:“从无到有难,从有到精易。”

就像现在的汽车,是根据古人的马车改进的。如果没有古人的马车作借鉴,很难想象会有现在的轿车。又如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再找一个人修改。尽管修改的人找出了很多不足,修改之后,文章更优美、更精炼了。但是,如果要修改文章的人自己写一篇文章,就远没有修改文章那么容易了。

修行的法门也是如此。这就是修行要代代相传的原因。没有传承,靠自己独自去领悟,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以前讲过“独觉佛”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独觉,只是针对这一段的生命而言。之所以成为独觉佛,是因为前世修行的记忆延续到今世来受用。如果没有前世留下的种子,今世也不会发芽。

尤其是上乘大法,必须自己修到一定程度,才能接受明师的点拨。这与画龙点睛的道理一样。你要老师为你点睛,你先得把龙画出来。我不知道你们内在的龙画到了哪个程度?是否画好了?还是不知道如何画?有的人本来画得挺好,看了某个大师的书,听了某个明师的开示后,手中的笔反而错乱了步骤,不知道怎么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不管你用的是哪一种法,总之能用的是心,所用的才是法,法是为了对治这颗心的。如果心不散乱,也不需要法。

前几天有人给我写了张条子,要我回答几个问题,今天我就来回答这几个问题。内蒙古的小伙子是不是走了?(众答:走了。)

第一个问题:自性的根本是什么?要弄清自性的根本,首先要清楚“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佛性。佛性是什么?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六尘。六尘就是本来面目。说得通俗一点,天上飞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土上长的,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天天都在找自己的本来面目,还往哪里找呢?眼前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既然这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我们又与它们沟通不了呢?因为无始以来形成的坚固的我执,把我们与它们隔断开了。如果我们能从“我执”这层厚厚的壳里冲出来,自然能与本来面目融为一体,也就能感受到自己那不生不灭的力量了。

人为什么那么迟钝?也是因为钻进厚厚的我执里出不来,与周围环境隔离了。如果你能从我执里走出来,就会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你自然会变得非常敏感。为什么修到一定程度会有他心通呢?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力量不是往里走,而是从里面走出来,与外面的力量融为一体。

现在大家并没有真正走进去,更没有走出来,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如果真的走进去了,就是处在三摩地中。如果再从里面走出来,就是处在无相定中。就像我们的脚,一只在门坎内,一只在门坎外。如果你真的走进去了,在屋子里停留一个时期,最终一定会走出来。走进去意味着定,走出来意味着慧。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处在散乱中。所以人也不是人,佛也不是佛,红尘的福没有享受到,佛门里的清福更没有感受到。

通常大家连第一个阶段都无法走完,更不用说走第二个阶段了。当你走完第一个阶段再走出来,就会把屋子里无始以来所收集的宝藏,带到外面与大家分享。这时候你带出来的宝藏才是你内在真正的心经,而不是悉达多的经。现在许多法师讲法,讲的都是佛经,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心经。

祖师大德们开悟以后,不看佛经,也不讲佛经,但他们的开示自然符合佛经的教义。佛陀当初也是走进这间屋子,又从这间屋子走出去,把屋子里的宝藏带出来,分享给大家。而现在许多修行人根本没有走进去,只是站在门口。是佛把里面的东西带出来,讲给我们听。我们听多了,看多了,凭着记忆又讲给别人听。正因为听多了,看多了,反而把自己内在的心经丢掉了。

当你走进这间屋子,就是走进了自性,也就见到了自己的佛性。当你从屋子里走出来,才发觉外面就是里面,里面就是外面,原本没有内外。或者说外面就是里面的显现,外面虽不是里面,但也不离里面。但这只是对过来人而言。对凡夫而言,之所以有内外,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我执”把内外隔开了。

本来不修行的时候,我执还小一点;越修,我执越大;功夫用得越多,我执这堵墙越厚,越无法冲破。因为不修行的人、修行差的人,还知道谦虚。当一个人谦虚的时候,他的身心是打开的,这时候身心内外就相通,融为一体了。而当一个人用我执做事的时候,我执这堵坚固的厚墙自然就把你与外界切断了。我执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入道。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我执,那么现在周围滴水的声音,你应该听得清清楚楚。你们肯定会说:“周围的滴水声,我听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你的力量是向外的。如果你的力量是向内寻找,六根自然关闭,不应该听到外面的滴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