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5666100000065

第65章 佛法要靠实证,而不是猜测想象

我听到你们都在打哈欠,是不是都要睡觉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求道的心不强烈,正念没有提起来。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很强烈地放在心上的时候,不仅不会打瞌睡,甚至连觉都睡不着。古人形容修道的心是“如丧考妣”,如同死了父母一般悲伤、心痛。就是说一个人修道的心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成道、了脱生死才有希望。

现在的修行人通常是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我一定要怎么样”。尽管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成就之人,也不可能完全顺其自然。因为在红尘中做事,很多时候是无法脱离现实环境的。你就是想改变周围的环境,也由不得你,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环境的。

既然如此,又该怎么办呢?要么去适应环境,要么被环境淘汰。就连老子在面对人生和处事的时候,也主张“无为、无不为”。“无不为”正是为了“无为”与“有为”互用。就像我们在用功办道的时候,如果昏沉了,就要提起正念,打起精神,把散乱心收回来,使妄念减少。当很专一的时候,又引起身心疲劳、头昏脑胀,这时候又要学会适当地放松。在很多情况下,用功不是单凭我们想象就可以达成的。当我们对一件事不够了解,或者没有掌握的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就好比你没有登上过东华山的五指峰,你怎么想象得出五指峰的峰顶是什么情况呢?你怎么想都不对。当你亲自登上峰顶后,你怎么讲,怎么描绘又都对。佛法是靠实证的,而不是靠猜测,也不是仅凭虔信就够。虔信固然是入道的一把最好的钥匙,但是你仅凭虔信,不去实践,不去走路,根本无法达到源头。

对一件事物真正明白以后的信,才叫虔信。在没有明白之前的信,都是迷信。譬如大家每天都看电视节目,为什么电视机能收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和许多其他频道的节目呢?大家都回答不上来,但是大家都确信电视机可以收到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迷信。因为大家对电视机的原理不了解,只是相信它有这种接收功能。只有掌握了电视机原理的人,他的信才是虔信,也即正信。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又从西方落下,每天如此,周而复始。正是因为每天都面对这样的现象,见多了,对这种现象我们已经非常了解、明白,不仅见到,认识到,而且感受到了,所以在我们内心就不存在是虔信、迷信,还是正信。

一个成就的人——得道的人,已经超越了迷信、正信和虔信,他内心的境界就如同我们每天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已经非常习惯了。我们每天都被太阳照耀,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掌握了太阳升落的规律。每天面对太阳的升落,看见就如同没看见一样。说没有看见,实际上已经看见了,只是我们没有住在“见”与“不见”上。

一个悟道的人,他每天与道同一体,也没有感受到是同一体。同理,一个会用功的人,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在用功。因为他每天都处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在用功,那说明你有不用功的时候。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能进去,那你就有出来的时候。

修道、做人、做事,都是让我们全然地去体验。当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就要全心全意去体验它。只有当你全身心投入地去体验时,才能与这个事物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与它沟通。当你当与一个事物全然地沟通时,实际上就与它同一体了。当两个人在一起谈话、一起做事的时候,当下那一刹那,彼此就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对方了,此时二者就同一体了。

我们理解了佛说的法,就与佛同一体了;我们不理解佛说的法,再怎么信他,还是两者,而不是一体。诵经、拜佛、持戒,都是为了理解佛意,为了与佛同一体。就像达摩祖师当初来到中国,待了十几年后又回到印度,临走时他说,学法的人多如牛毛,真正能理解他的法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不理解他说的法,就如同在毁谤他,也可以说就如同在毁谤佛。当初释迦佛也说过类似的话。

现在学佛的人普遍都爱诵《金刚经》,可是真正能理解《金刚经》意思的人又有多少呢?我曾经说过,真正能理解《金刚经》意思的人,就不会再诵《金刚经》了,他会按《金刚经》上所说的去做,而不是经常去诵这部经。诵《弥陀经》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佛、做人、做事都是一样的道理,不在于说,而在于行。明白是理,做到是功夫。

不知大家是否观察过,如果对我们说过的话,我们能做到万分之一,我们一定是大成就者。也就是说,我们说“一万”,但连“一”都做不到!想一万件事,难去做一件事。这一件事我们就是做了,还未必能成功。说时容易,做时难啊!

为什么过去的佛教徒都很尊重禅师?因为禅师是靠实践亲证过来的,不同于一个只研究佛学的学者。整个三藏十二部都是那些开悟的佛菩萨,通过实修实证走过来以后所讲述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经过记录整理,就成了现在的经、律、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佛学”。

如果你不去实实在在地修证,光去研究那些成就者的心得体会(佛学),你永远也研究不透。你没有去实践,只是在理论上研究,怎么研究得通呢?就如同我们学佛的人都不喝酒,无法想象喝醉酒以后是什么状态一样。只有等你自己喝醉了,有了切身体会,内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若把它描绘出来,离你真实的感受已有一段距离。别人听你讲,他的感受与你的感受又有一段距离。因为你感受到的境界,本身就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出来,加上听的人不是过来人,没有亲证的经历,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你描述的感受。

佛法是在“心”上用功夫。在对治这颗“心”的时候,在修炼它的时候,你想完全通过静功来调整心态,使心态与道相应,那是很困难的。静功所能锻炼的仅是最根本、最基础的部分,大部分还是要通过动功来获得圆满。何为“动功”?出去待人接物、做事就叫动功。“静功”呢?就是把门关起来,与人隔绝,把腿盘起来,独自清修。佛法到最后是为了体现“用”,如果你的功夫生不起功用,或者你认为已经生起功用了,却经不起人与事的磨练和考验,那么你功夫还不究竟。

学佛的人要多看祖师大德们修行历程的记录,看看他们是怎么修行,怎么走过来的。何谓圣人?何谓伟人?实际上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吃尽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受尽了常人所不能受的磨难,遇苦不避苦的人。而现在的众生恰恰相反,都是遇苦避苦;想比古人成就高,却不愿意吃古人吃过的苦,不愿意像古人那样付出。

我曾经讲过一个道理:古时候的修行人,吃、穿、住、用等客观条件都很差,成就的却很多。而现在的修行人都不必为吃、穿、住、用发愁,按理说,应该能安心办道,成就道业了。可是,成就的反而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人没有古人的精神,哪方面都无法与古人相比,因此也就无法像古人那样成就。实际上人一生中的得与失,与他的付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佛为什么把布施摆在第一位?布施就是付出,就是奉献。

你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修行有没有计划?是否设计过自己修行的道路?大家都可以谈一谈自己对修行的认识和修行的打算,要大胆地讲,随便谈。

问:师父,修行是否应该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师:尝试只是针对某一类人而言。有一种类型的人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选择。为什么?就如同我们教人做事一样,有的人你怎么教他,他尝试之后失败了,都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种人就是尝试再多也不会进步。因为他的心态扭曲了,只要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都与他无关。以这种心态修行,永远都不会进步。

一个有慧眼的老师对待这种类型的人,就是给他一个方法,不允许他尝试其他方法。过去有些高僧大德在教导某些弟子时,就指定一个方法让他修,禁止他尝试第二种方法。因为他知道这个方法对这样的弟子再适合不过。

每个人无始以来所形成的业力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追求的方向不同,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好多人原本是想博学广闻的,结果弄到最后走入了歪门邪道,连自己想要什么,想走哪条路都搞不清了,甚至对佛法失去了信心,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问:师父,古时候的一些祖师大德都学了好多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也学了好多法门?他们不都成就了吗?

师:对!他们是另一种类型的人。你看现在的出家人和居士,好多都学了许多法,弄到最后都失去了信心,甚至连佛法都不信了。但也有少数通过学很多法,拜很多师,坚定了信心,反而有了成就。就拿佛祖来说,他把当时印度所有教派的法都学完、修完了,觉得他们的法都不圆满,于是把过去所学的教义、法门都放弃了,自己独自一人按自己所领悟的方式去修,最后反而成就了。当然,这和他之前的修炼是分不开的。尽管他过去修炼的方法不究竟,但毕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实际上只有学了多种法门,才知道修行过程中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的对治方法。佛并没有说“一门深入”,而是让我们多闻、多学。尤其是一个出家师父,更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问:请问师父我们应该如何修行?修什么法门为好?

师:一个人会用功,给他任何一个方法,他都会用功,都能用进去。不会用功,即便释迦牟尼坐在我们身边,把他的心法传给我们,我们也用不上!但是在最基础的阶段,大家可以用一些最朴实、最适合自己、最容易做到的方法。

譬如古人在教导信众的时候,首先是让他们生起虔信,然后生起恭敬心、谦卑心,这些本身就是方法。并不是只有打坐、观想、持咒才是方法。实际上当一个人有了定力,能入定了,在此之前早就把最基础的功夫——谦卑心、恭敬心、奉献精神等修完了。

什么叫法门?能对治自己习气毛病的就叫法门。如果你学了一个法门,对治不了自己的习气毛病,这对你而言就不叫法门。就像中药店里有好几百味药,而真正能治你的病的,可能就那么三五味。剩余的药对你而言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用!

出家人的通病是喜欢清净,不愿意做事,怕麻烦。殊不知成佛度众生是最麻烦的事!只要是与生死有关的事,就应该大胆地去做,反之就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