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在修行中如何平衡身体的阴阳?
师:何谓阴?何谓阳?阴阳遍及宇宙虚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阴阳和合而成。天地之间,男为阳,女为阴。男同志左边为阳,右边为阴。女同志左边为阴,右边为阳。我们的身体为阳,心为阴。人体前为阴,后为阳。有形有相的为阳,无形无相的为阴。无形无相的力量主宰有形有相的力量。万事万物都是由阴主宰阳。佛在《楞严经》里讲,修行就是把我们身体的阴阳修和谐,修统一,让我们与大自然合二为一,也就是与万物同一体。
我们身体腰部以下为欲界;腰部以上,咽喉以下为色界;咽喉以上为无色界。过去的祖师曾经讲,把腰部以下空掉,就超越了欲界;中间空掉,就超越了色界;上面空掉,就超越了无色界。把身体分为三部分,针对的就是三界。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会发现其实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间只是一条通道。对世俗人来讲有三界可出,有佛可成。对圣人来讲,无三界可出,无佛可成。如果一个人没有超越生理的欲望,过度地压抑,就会变态;过分地克制,生理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三四十岁的身体就会如同六十岁的身体,像枯木一样。当修成这种状态,不要说成就了,就连生命都无法持久。
修行,首先要把生理的机能激活,又不落俗。但是一旦生理的机能激活了,在某个阶段欲望会非常强烈。如果这时候不适当地加以调整,心态不及时转变,很多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无法超越。古时候的人到了这个阶段是如何超越生理欲望的呢?他们往往是过午不食,夜不倒单,把意念放在头顶上,甚至把意念放在呼上,不放在吸上。当意念放在“吸”上,会增加生理的欲望;当意念随着“呼”,就把生理的欲望排除了。当男同志生理欲望强烈的的时候,就不要在地上打坐。古人是坐在高高的山顶上,或者楼顶房顶上。这时候身体的气很足,能量很强,地球的引力会把身体的能量往下吸,生理的欲望就会特别强烈。当坐在远离地面的高处,地心引力减小,气就不会沉入丹田,而是上升,生理欲望就会减弱。所以古印度有一派修行人天天在树杈上打坐,或者在屋顶上打坐,被后来的佛祖斥为外道。古人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把这种方法当作究竟的方法又是错误的。在不同阶段,身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治。
道教、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都谈到过“降白虎,斩赤龙”,这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你们细心留意,会发现在修行的这个团体里,有一小部分很刻苦用功的人,他们面黄肌瘦,身体非常虚弱,一看就知道生理的机能压死了,枯萎了,没有修活。一个生理机能修活的人,额头一定是开阔,发光,饱满的,脸上会透出一种油光,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润肤霜,身体的精气神是最好的润肤霜。为什么修行能让人返老还童呢?透过修行,即便你的生理年龄已经很大了,细胞仍然可以处于很年轻、很旺盛的代谢状态。
常人的细胞,尤其是运动员的细胞,代谢得比较快。修行人的细胞代谢得比较慢。这就是修行人细胞的生命期比不修行的人长的原因。原因有两个,一是修行人的身心很宁静、和谐、统一。比如修行人的细胞十天代谢一次,也就是十天死亡一次,不修行人的细胞七天就死亡一次。假设不修行的人一生之中细胞要代谢3600次,那么修行人的细胞可能只代谢2500次,乃至更少。细胞代谢得少,使用的时间长,人的寿命就长。还有一个原因跟饮食有关。肉食产生的能量为阴性,它往下沉,不容易往上升。而素食产生的能量为阳性,它往上升,不容易往下堕。往上升为神,往下堕为气。一个人身体的气足就有欲望,神足就脱俗就有智慧。当一个人的心完全停留在修道上,生理上的困扰是可以超越的。
古时候的修行人很少讲身体的反应和功夫,很少提出身体的问题。对他们而言,身体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百日之内就突破了,他们从不会把心放在身体的反应上。为什么我们现代人的身体那么难以突破呢?因为我们过于在意身体的反应,把心全部放在身体上。过去的修行人谈境界的时候,多数是谈心灵的境界。即便是谈心灵的璄界,禅堂的祖师也会拿香板打你,不允许你谈,怕你执着。一个人的心放在境界上,怎么可能继续往前走呢?所有的境界都不过是沿途风光,修行的道路上有无数的风光。古时候只要你没有明心见性,就不允许你停留在境界上。古人一再强调:身体不空掉,无法入道;世俗的功名利禄、七情六欲不空掉,无法修道;心不空掉,无法证道。
试问大家空掉了哪一层?都是知觉跟着感觉跑!身体一有感觉,知觉就跑过去了。谁能做到觉知高高在上,不管身体的感受呢?本来打坐就应该把心抛到身体之外。我们现在倒好,整个心都放在身体的反应上:这里痛,心就跑到这里;那里麻,心又跑到那里;肚子饿了,心就跑到肚子上去了;腰酸了,心又跑到腰上去了……心始终在身体上打转。以这种方式怎么可能修道呢?古人一坐就是几天,身体都坐忘了,甚至连心都忘了,进入一种无记状态,身心都忘掉了,正念也丢失了。我们现在放一百二十个心,绝对不会进入无记状态,身体空不掉,心也空不掉。在刚盘腿的前三十分钟,这时候心是没有了,但不是空掉,而是跑掉了。半小时后身体开始痛了,心又回来了,回到身体麻痛的点上去了。
为什么我们主张修行要盘腿打坐呢?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盘腿的时候,脚、小腿、大腿、盆骨和腰这些部位是一节一节地往上麻,往上痛。如果你能坚持不动,就一节一节地往上疏通,也就是从下往上一节一节地空掉。之所以能空掉,说明它通了。当下面通了,才能一节一节地往上通。当力量被逼上来,生理欲望就没有了。当生理的力量从下往上升的时候,它自然就变成了光体。能量往上走就是智慧,往下走就是欲望。所以祖师讲“顺则凡夫,逆则圣”。盘腿打坐就是要改变我们生理能量的流向,让它从下往上走。这方面我已讲过多次,在此不再赘述。
莲花生动功的“河住江翻”就是帮助解决男女生理欲望的问题,帮你打通任督二脉,让能量从下面走到背部,从背部升到头顶,然后再出去。为什么叫“河住江翻”?仔细体会一下它的意思:河里的水停住不流了,江里的水从下面翻到上面,翻了个个,逆流而上。当你完成“河住江翻水倒流”的时候,生理自然风平浪静了,这时候你的眼前才会大放光明。你的睡眠很少,下面的能量全部升上来,聚集在头部,头脑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不会昏沉。即便昏沉,也是短暂地犯困,休息半个小时,最多一个时辰,就有精神了。
为什么一般人一天睡那么多个小时还睡不醒,而且睡得那么死呢?因为欲望太重了,头脑的神变成气,气变成精,往下走了,也就是上面的能量降下去了。你什么时候把下面的能量修到中间,把中间的能量修到上面,头脑的能量足了,就不会昏沉,不需要睡觉了。所谓的睡觉,只是让身体休息,头脑仍然保持灵明、清醒的状态。这时候仍然可以看到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呢?因为头脑的神不足,被浊气和欲望覆盖了。为什么一个人修到一定程度,会特别聪慧,看问题的角度和起点会那么高呢?他用的是神,不是气。为什么佛教强调:临终时从头顶出去是与佛相应,从肚子出去是与饿鬼相应,从肚脐眼出去是与畜生相应,从脚下出去是与地狱相应呢?
修行要关闭六根。六根一关闭,身体先天的门自然打开。我们先天的门是什么时候关闭呢?当我们的六根开始起用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美其名曰长大成熟了,眼睛会观察事物了,头脑会思考问题了,嘴巴会说话了,身体会做事了,六根都起用了,这时先天的门就彻底封闭了。六根用得越多,后天的门用得越多,先天的门就封得越死。所以我们要修练,要打坐,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闭关,把自己的五根切断。当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的时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断了,只有意根没法切断,这时候它会超常地活跃,因为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转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么可能不活跃呢?什么时候你再学会把意根转向七根——第七识,七识也会非常活跃,活跃之后,会传递给八识,才能把这个仓库的门打开。
少吃肉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每餐吃七分饱,你脸上的污浊之气就会逐渐减少。我们每餐都吃得太饱,食物的刺激性又强,身体转化不了,就沉淀淤结,时间久了,气脉就堵塞。浊气排不出去,清气升不上来,头脑就昏沉,睡觉就睡得很死,脸上就没有光泽,眼根、耳根就不灵敏。
我们只知道吃饱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有力气,有精神,但忽略了一个问题,有时候饥饿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身体就是一块电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电,一块电池天天充电,年年充电,电源从来没有切断过,久而久之,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减短,电池就会报废。为什么古人养生,每个月有三天不吃饭,喝白开水清洗自己的肠胃呢?就像万行,每年有半个月不吃饭,这半个月他就不充电了,让身体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让这块电池空一空,然后再继续充电。
大家只知道吃饭是为了滋养身体,不知道不吃饭也是为了滋养身体;只知道补药可以让身体建康,不知道泄药也会让身体健康。适当地泻一泻,让肚子空一空,身体会通畅。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吃得越饱越没精神,越昏沉,越想睡觉;而吃六七分饱反而有精神,头脑更清醒?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头脑沉甸甸的?如果感觉始终是这样,想开智慧,开悟,那是妄想!什么时候你的身体空掉了,无论是在打坐、睡觉,还是走路,感觉到身体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头脑不存在了,开智慧、开悟成佛才有希望。
问:您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佛的根本在于起用。而一般人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的?
师: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生,又怎么知道如何死?不会生,又如何会死?活着的时候,人的关都没有过,又怎么可能过佛的关?人都没有圆满,又怎么可能成佛?人的生活都没有体验过,又如何体验佛的生活?属于人的事都不会做,又怎么会做佛事?修行自己都不能受用,又如何能普度众生,让众生因你而受用?世间的各种技艺、学问,都是为了让人受用的,你学了就应该受用。只有你受用了,才能让他人受用。你自己都没有受用,想让别人受用,那都是妄谈!受用,一是指为人受用,二是指处事受用。你的学历再高,禅定再深,不会为人处事,没有把“用”修出来,你也是无用,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把“用”修出来的学问和禅定,都是邪知邪见,都不究竟。这样的修行和学习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修学的价值就在于起用。
问:起用有没有层次的高下之分呢?
师:取决于你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就应该起不同的用。为什么现在讲“与时俱进”呢?当你和小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小学生受用;和大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学生受用;和农民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农民受用;和知识分子、高干在一起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受用。当你和佛在一起的时候的,就能和佛沟通;和凡夫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和凡夫沟通。既然你是一个修行人,就应该能上也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