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应该读点心理学
5675100000013

第13章 社交心理学: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人(1)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外表都反映了他的内心,你的服装,你的说话方式,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告诉别人你是否友善,是否愿意和人交谈。如何让自己喜欢别人,也让别人喜欢自己,如何成为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人,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社交理论,将会告诉你答案。

亲和效应:拉近与周围人的距离

相传,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任杭州知州时,身边任职的很多官员,大多得到他的推荐或者提拔,从而获得晋升的机会。只有一个叫苏鳞的人,因为他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做巡察,所以没有被范仲淹推荐。

一次,苏鳞因事到杭州见范仲淹,趁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杂物树枝的遮挡,总是先从水面见到月亮的倒影,而面向阳光的花木,也因为先受到春光的滋润而欣欣向荣,暗示范仲淹只提拔身边的人。

范仲淹看到诗后,立即写了封推荐信,使苏鳞的愿望得以实现。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近水楼台”的事情是很多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是如此。两个人为什么会从陌生到熟悉到亲密,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距离是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内容。在交际应酬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而这种相互接近,通常又会使交往对象之间萌生亲切感,并且更加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交往对象由接近而亲密、由亲密而进一步接近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所谓的“亲和效应”。心理学上通常用“自己人”来形容这种亲和关系。

让别人把你当成“自己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外表反映了其内心。服饰、言行、眼神等都在向别人传达着某种信息,让别人读出你是否友善,是否愿意与人交谈。没有人愿意接近一个孤傲的人,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被拒绝的场面。因此,人们往往乐于去接近那些他们看起来比较容易亲近的人。

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会更加乐于接近。人都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和善的朋友交流。这不仅让我们觉得没有危险,而且这种氛围更具感染力。

劳伦来自洛杉矶,是位经验丰富的女商人。她有着时髦的行头,讲究品位。因为想放慢生活节奏、得到更多的归属感,劳伦搬到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她喜欢这个城市和那里的居民,但是她感到自己在那里并不受欢迎。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是她的同事给她指出,她的衣着谈吐让当地人觉得她是在装腔作势,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于是,劳伦开始改变自己的穿着和说话方式,她穿着很随意的衣服,与当地人谈论当地的事情,试着让自己多参加当地人的社交活动,试着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容易接近。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与新邻居和新同事都变得更加容易交流了。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往往更喜欢把那些与自己志向相投、利益一致,或者同属于某一团体、组织的人,视为“自己人”。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所谓“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往往会更为明显,其相互之间的影响通常也会更大。因为是“自己人”,所以会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而这种相互接近,则通常又会使交往对象之间萌生亲切感,并且更加相互接近,相互体谅。

别把自己排除在“自己人”之外

人们在潜意识里会把那些看起来较易接近的人当做是自己人,认为可以与之进行轻松地交谈,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往往会更为明显,交往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也会更大。因此,要想使自己的热情能够得到对方的正面评价,就应该在交往或服务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制造共同点,从而使双方都处于“自己人”的情境中,让别人产生亲近感。

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民都觉得和蔼可亲,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可、支持和信任。

北京1993年申办奥运会提出的口号之一是“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而2003年变成了更简洁的“新北京,新奥运”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两相比较,发现北京已经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申奥,对待申奥。绿色、人文、科技,无一不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无一不让普通市民得到实惠。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北京提出这样的观念和追求,无疑具备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和力,让百姓感到亲切,也让世界感到亲切。

古人有语为曲高和寡,本来是说曲调太高雅,应和的人就少了。在人际交往中这就是一个大忌,你高高在上俯视众生,那么大家都会远远地看着你而不会真正地与你谈心。只有深入了人心,大家觉得你可亲了,你才成功了。

心理学家认为,人缘好的人,他们在有意或无意中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亲和效应”,其中关键点是:挖掘共同点,成为自己人。

当年连战来北京在北大的演讲,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台湾媒体报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想想,全中国人民听到这样的话是什么感受?他的话说到了每个人的心里面去,连战一下子成为大陆人民心中的“自己人”,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自然而然地被大陆人民所接受。

在心理定式作用下,“自己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认知必然在其深度、广度、动机、效果上,都会超过“非自己人”之间的交往与认知。建立这种“自己人”关系的首要一点,就是找出自己与周围人的共同之处,它可以是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关系,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

1.人们对“自己人”会有更多的信任感;

2.亲和力像磁铁一样吸引你周围的人。

情境同一性:创造与对方共鸣的情境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欣赏艺术作品,都有过这样的审美经验:当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到动情的时候,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泪下。当我们欣赏一幅艺术名画,比如说,描绘大自然的背景的油画,这个时候我们可能瞬间感到天地万物与我合一,感到自己与大自然的一种契合。这正是情绪共鸣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人际交往也需要有共鸣的情境。每个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都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心理,人人都希望得到一种认同,而不是走到哪儿都听到别人反驳他。所以你如果可以找到两个人的共同点——你和别人相似的地方,你就可以继续进行下面的话题。

寻找与别人的共同点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是很多的,不要怕和一个陌生人找不到相同的话题,只要你认真地去询问就可以找到。也许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你们是同样的人或者有着相似的经历,或者你与对方也许对某种东西或者某种观点有着类似的看法等。于是,当别人说的话正符合你的意见时,你一句很简单的“对啊!我同意”或者说“太好了”,就可以拉近你们的距离,找到你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你可以学会观察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再者你也可以根据第三者的介绍了解谈话人的爱好,或者是在你们的谈话过程中,学会揣摩,提出你的问题,探索你们俩之间的共同点。

一个度假的大学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年轻人,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经主人介绍认识后,两人谈了起来,慢慢地两人都发现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看法有共同点,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发指的社会现象,谈到这些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从民主与法制的作用,谈到对党和国家的期望。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短,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事后双方都认为这次交谈对两个人都有益处。

一般说来,小孩子喜欢别人夸奖他的玩具和他的“小作品”;恋爱中的男女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恋人的评价,也乐于和别人谈论他们喜欢的人;对于刚刚做了妈妈的女人,你夸赞孩子健康、可爱,她肯定会特别喜欢你;如果某个人的儿子学业有成,或者事业如日中天,只要你稍微提及,这位父亲肯定会将他儿子当做传奇人物来讲述……

寻找双方共同的话题

当你想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时候,聊共同的话题,就会增加你们俩对事物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你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对方会觉得和你谈得来,有可谈之处。

寻找共同点的方法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这些方法都是简单有效的。

如果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陌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社交圈,实际上都是以自己为圆点,以年龄、爱好、经历、知识层次等共同点为半径构成的无数同心圆。共同点越多,圆与圆之间重叠的面积越大,共同的语言也越多,也越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因此,在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留意共同点,并不断把共同点扩大化,对方谈起来才会兴致勃勃,谈话才会深入持久。

1.共同的话题是与人交往的基础;

2.与人的共同点可以使你们顺畅地谈下去;

3.学会寻找与陌生人共同的兴趣点的方法。

相似相惜律:投其所好,寻找共同点

进行长时间的谈话是需要心情的,如果你的谈话无法激起对方的兴趣,或者你说的话让对让感觉不舒服,则对方就会认为你这个人不好,当然也就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谈话,与其这样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你,可能就将失去一个很好的机会。

寻找能把双方联系在一起的话题

第一次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可能会谈及很隐私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不熟悉,还没有关系好到这个程度。而且刚接触的人,都不知道对方有什么忌讳的话题,因此,大家首先谈论的肯定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问题。

你可以从一些不会有什么意义但是可以让大家互相之间开始交谈的话题开始,比如,最常见的就是谈论天气,周围的环境,简单地询问一下对方的情况这些话题,让他和你联系起来,在你们之间找到你们共同的语言,方便下一步的交流。通过这样的谈话你更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喜好,也让别人更加了解自己。

说话一般是从礼貌性的打招呼开始的。若认为打招呼只是形式而不去重视它,就无法开启主要的话题。因此,和别人初次见面,还是应该礼貌性地与对方交谈,再逐步深入主题,沟通才会更顺畅。如在赤壁之战中,鲁肃与诸葛亮打招呼,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鲁肃的第一句话就和诸葛亮拉近了关系,为以后双方能友好地合作下去打下了基础。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我们和生活中的其他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更深入的话题当然就是谈论到大家感兴趣的事情了,这个时候,你已经通过一些闲聊的话题,找到了对方的兴趣所在,只要双方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谈话就可以顺利地继续下去了。

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你善于和人沟通、与人交往,那么你就会知道说些什么话可以让别人感觉快乐,比如,对别人喜好的事物进行适时地夸奖,或者是向别人请教别人擅长的领域,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心情愉悦,从而对你产生好感,使你们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

有一位教师想找校长办事,在与办公室主任的聊天中,他了解到校长对《红楼梦》特别感兴趣,曾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还获过奖。

他空手来到校长家,敲开门后,校长将他让到客厅,就去倒茶。趁这工夫,他打量了一下客厅,发现墙上有一副对联是《红楼梦》中的。校长过来后他就问:“这副对联好像是《红楼梦》中的吧?”

校长见他能看出是《红楼梦》中的对联,反问:“你喜欢《红楼梦》吗?”

“哎呀!太喜欢了。”他说,“毛主席对许世友说《红楼梦》不看十遍没有发言权,我已不知看了多少遍。大学时代,无聊时我就看《红楼梦》,感觉是一种享受。但越看越感觉其深奥,很多地方理解不透。”

校长插嘴问:“你感觉什么地方最难懂呢?”

“诗!我有一位朋友说《红楼梦》中任意一首诗只要从中挑一句出来,给他看,他就知道是书中哪个人物写的,我试过好几次他都判断对了,但我却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这时校长就开始给他解释诗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由于看过校长写的文章,他就专找校长比较得意的地方去问他,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过了几个小时,校长一抬头,发现已经十点多钟了,突然醒悟过来,问道:“哎,你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吧?”

由于有前面几个小时的谈话,他已充分赢得了校长的好感,所以,他的事情也办得出奇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