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应该读点心理学
5675100000015

第15章 社交心理学: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人(3)

由此可见,住得很近的人明显地容易建立友谊,成为朋友,彼此喜欢,彼此吸引。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确如此,感情既需要建立,更需要培育。而在培养感情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倾向于与自己熟悉的人接近和交往,因此,空间距离的相近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发生联系,邻居当然是空间距离最近的人了,彼此经常见面、打交道,如此一来,大家就会相互了解,进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对对方行为、思想的可预知性也日益增大,因此每次见到对方都会感到亲切、安全、愉快,感情自然会得以发展。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一些人缘好、人脉广的人总是信奉这样一个信条:“大事小事勤商量,有事没事常来往。”这显然是明智的,因为如果你想要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与他人建立和增进友情,就需要给自己创设一个熟悉的氛围,这个熟悉的氛围会更加有利于你主动增加与别人接触的机会。

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也不应忽视周围人对自身的影响。一个人的朋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同学、同事和邻居。又如我们常说的青梅竹马的恋人,或者我们常见的夫妻或情侣有相当一部分是同学、同事或邻居。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毕竟还是少数。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曾研究了费城的5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三分之一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社会感染”更易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比如,一个小偷在车厢里扒走了一个乘客的钱包,近邻的乘客知道后,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互相感染,群情激奋,最后一致行动起来,把那个小偷扭送到附近派出所处理。这就是“近邻”的好处。

因此,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能忽视身边的“邻里效应”对自己所带来的影响,要尽量做到强化良性的“邻里效应”,而防止恶性的“邻里效应”,也就是尽量要和好邻居为伍,而避开不好的邻居——即使无法避开,也要提防他们无形中对我们的影响。

积极地结交新朋友

人的心理有时很奇怪,害怕他人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又想被别人接受和理解。因此,人在下意识里,都喜欢和那些看似与自己亲近的人交往。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

一个人要想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与他人建立和增进友情,就要主动增加与别人的接触,创设熟悉的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在讲述“邻里效应”时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怎么了,鲍勃?”妈妈问,“你为什么那么不高兴?”

“没人跟我玩。”鲍勃说,“我真希望我们还是住在盐湖城没有搬来。我在那儿有朋友。”

“在这儿,你很快会交上朋友的。”妈妈说,“等着瞧吧!”

就在这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米勒太太打开门。

门口站着一位红发妇女。

“你好,”她说,“我是凯里太太,住在隔壁。”

“进来吧!”米勒太太说,“我和鲍勃都很高兴你来。”

“我来借两个鸡蛋,”凯里太太说,“我想烤个蛋糕。”

“没有问题,我可以借给你,”米勒太太说,“别着急,请坐一坐,我们喝点咖啡,说会儿话吧!”

傍晚的时候,又有人来敲门,米勒太太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满头红发的男孩。

“我叫汤姆·凯里。”他说,“我妈妈送你们这个蛋糕,还有两个鸡蛋。”

“哎呀!谢谢,汤姆。”米勒太太说,“进来吧!和鲍勃认识一下。”

汤姆和鲍勃年龄差不多,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就吃起了蛋糕,喝着牛奶。

“你能待在这儿跟我玩吗?”鲍勃问。

“可以,我能待一个小时。”

“那么,我们打球吧!”鲍勃说,“我很高兴你住在隔壁,现在有人跟我玩了。”

“妈妈说我们很快会成为好朋友的。”汤姆回答说。

“我很高兴你妈妈需要两个鸡蛋。”

“其实,她并不是真的需要鸡蛋,”汤姆说,“她只是想跟你妈妈交朋友!”

在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存有一个友善的想法:多结交一些朋友。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

有些人总抱有这样的消极想法:“如果你对我好,我肯定给予热情的回报;如果你不理会我的存在,我也不会主动靠近你。”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始动者。他们被“邻里效应”所束缚,很难与更多陌生的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人成为朋友。

1.住得很近的人明显地容易建立友谊,成为朋友;

2.不要让空间距离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

3.积极地与新认识的人交往,让他们都成为你的“邻居”。

同理心原则: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

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公式可言,只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设想他们所想要、所需求的东西,他们能做的事,及他们自己的生活。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可以在心里这么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办?”如此一来,你的所作所为都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理心理论

同理心,就是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注意形成彼此之间的共同感受。在人际交往中,拥有同理心是增进相互理解、促进相互接纳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再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互相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就变得愉快、和谐。生活中,当你用同理心去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绝对是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

通常,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产生一种关心和了解的心理趋向,当自己与他人在认识上出现了分歧时,能够真诚地尊重对方,并容忍这种差异;当自己与他人在行为上出现摩擦时,能善意地理解对方,并分担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负担。因此,这便会使人感受到这种力量在支撑着他,使他们感觉到无论说什么都会得到宽容和尊重,从而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在人际交往中,谁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谁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谁也就有可能成为大赢家。

要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并不那么容易。真的要好好地用心去实践才行,特别要注意的是:同理心的过程是“将你心换我心”,把自己当“当事人”,而不单单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将你心换我心

要想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夫妻情侣之间的分歧、上司和下属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无法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回应。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同理心”,人们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认为别人应该怎样,或者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界定别人“应该”有的想法和处理方式。

上海女孩小墨,嫁给了湖南男子小丁,两人感情尚可,但总是因“吃菜问题”闹矛盾。小墨做菜要放糖,因为上海人爱吃甜食;小丁做菜喜欢放辣椒,因为湖南人嗜辣如命。吵来吵去,婚姻出现裂痕,最终导致离异。第二年,另一个白马王子被小墨相中。婚后小墨又犯难了:这第二任丈夫,祖籍四川,也是个吃辣大王。第一次失败婚姻记忆犹新,经过深思熟虑,小墨终于想出一招妙计。婚后第一餐饭,她就抢着买菜烧菜,每样菜里都放了辣椒,四川丈夫吃得津津有味。可是,当他看到小墨被辣得满头大汗时,吃惊地问道:“你既然不爱吃辣椒,菜里为什么还要放这么多辣椒呢?”小墨听罢,心中甜丝丝的,笑道:“因为你爱吃辣椒啊!”丈夫非常感动。第二天,丈夫抢着买菜做菜,他在每样菜里都加了糖。小墨一吃,挺对胃口的,就问丈夫:“你不爱吃甜的,为什么每样菜都放糖呢?”丈夫诡秘地一笑:“我是向你学习,处处替对方着想啊!”小墨听后,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她暗想,要是当年和小丁在一起生活时也能像如今这样“换位思考”,也不至于和小丁分道扬镳。

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以宽广的态度接纳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物,才能彼此尊重和体谅。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

无论碰到善行还是遭遇困境,把别人当成自己,或把自己当成别人。将心比心,进行一番换位思考后,你的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在真诚的宽容下善待别人,善待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应学会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多给别人理解与关心,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心理驿站

1.将你心换我心,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沟通;

2.换位思考让你的心情在困境中能够豁然开朗。

恐惧心理:远离社交恐惧的羁绊

曾几何时,社交恐惧开始威胁着现代人的生活,让人们因此而缺少自信,更让他们因此而缺少魅力,于是当每一次可能成功的机会来敲门,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让它溜走,你后悔、懊恼、内疚。可是,当下一个机会不期而遇地来到你面前,你却又开始犹豫、胆怯、心慌,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徘徊犹豫中丧失。

小心患上社交恐惧症

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社交是展示风采的重要方面,或者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谈,在公众场合发表观点,或是要出席谈判、酒会、晚宴等各种社交场所。有些人在这些场合,如鱼得水。而有些人却总是惧怕到这些场合露面,好不容易去了却因表现失态而使场面尴尬,导致不满、懊悔的情绪产生,这个现象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社交恐惧症。

29岁的曾子煊在公司做企业策划,就能力而言,做这项工作是绰绰有余的,她经常有很好的ideas,足够让她的策划书别具一格。但是,在公司高层领导的面前,却拙于表达,甚至有时候根本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经常是策划会议前和同事们讨论得相当热烈,好创意不断涌现。但一旦需要汇报领导时,曾子煊就会把所有的好创意丢得一干二净,甚至说话语无伦次,弄得自己尴尬,领导也无奈。

李小欣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她生活在一个相对传统的家庭里,在她的父母看来,女孩就应该有女孩的样子,安静、贤淑、乖巧,所以从不鼓励她与同龄的孩子交往。而在之后的学生生涯中,她又遇到几位态度比较粗暴的老师,于是,她开始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排斥,认为所有的人都对她有不利的企图。课堂上,她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课下,她从不参与同学们的讨论,更为严重的是,当同学们有意无意地朝她的方向看过来时,她就浑身不自在,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把人们带进了新的社交领域,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真实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而社交中的交流技巧则是越来越不为她们所掌握。

中国传统教育中把内敛、含蓄,不过分张扬当做美德的教育方式,对于一些传统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往往很少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想法,再加上性格上的弱点,使他们患上社交恐惧症。轻者会影响自己的社交效果,重者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强迫观念较为严重,患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患者害怕与人交往,对社交感到恐惧以至于患者最后会拒绝与任何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