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5675600000016

第16章 让他人喜欢自己的心理策略(2)

(3)此外,人的生理情况也能影响情绪。因此,为了拥有一份好心情,我们应该遵循以下这些特定的生理规律:

①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了才能拥有乐观的心态,才能抵御坏心情来袭。

②合理饮食。只有通过合理的饮食,才能保证大脑所需的营养充足,才能使大脑“不闹情绪”。

③经常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会自动产生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激素,让人快乐起来。当我们利用这些方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后,我们就能够用自己的好情绪去感染人、去与人交往了。

此外,要切记的是,如果两个人的情绪都不好,千万不要试着去交流沟通。因为,坏情绪是绝对沟通不出好结果的。不妨先留出时间让彼此冷静一下,等到彼此都调节好情绪以后再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4.相比完美的神,人们更喜欢稍有不足的人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准备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

第一段录像中被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不仅俊朗不凡,而且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他自信、从容、谈吐不俗,表现近乎完美。

第二段录像中的被访谈者也拥有同样好的条件,不过在被访谈的过程中显得有些紧张,碰倒了咖啡,弄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第三段录像中的被访谈对象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普通的人,没有引以为傲的成就和外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虽然没出什么错,但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人也非常普通,没有什么亮点,而且在受访过程中,他也因为紧张而打翻了咖啡。

教授将这四段录像分别播放给测试对象观看,然后要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受访者是谁。

结果,最不受欢迎的是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最被人喜爱的人并不是第一段录像中那位几乎完美的受访者,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这个实验反映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的“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是指全无缺点、近乎完美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而那些整体表现完美,却又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

人们虽然向往完美,但是在潜意识中对完美又有一种排斥。一方面,完美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过大,让人觉得很不真实;另一方面,人的潜意识或多或少都认为:承认完美是一种自我贬低,而自我贬低与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需求是相违背的。所以,人在心理上对“完美”有一种又向往又排斥的矛盾。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的专家、全国著名心理学家赵梅曾去青岛出席一个心理学讲座。当时,她细致得体的穿着、优雅高贵的举止、知性化的语言再加上渊博的学识,以及在心理学界的卓越成就,使得在场的每个人几乎都认为她几乎是个完美的女人,也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大家都钦佩她,但是却没有接受她,而是把她当做一个外来的“神”。

由于赵老师的形象太过完美,众人都远远地坐在台下,甚至都不敢跟她近距离接触,仿佛与她接近就会让自己无地自容一般。尽管她在做讲座的过程中也主动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然而,大家都没有什么回应。

不过情况在赵老师“出丑”的那一刻改变了。她的高跟鞋意外地被讲台前的台阶绊倒,她失去了平衡,差点儿跌坐在地上,这时,她的脸一下就红了。这一刻虽然她自己觉得有些尴尬、难为情,但是,大家却觉得和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接下来也开始积极地和她互动起来。

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无伤大雅的“出丑”,赵老师始终都表现得那么完美的话,学员们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接受她吗?

由此可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固然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可,但是过度追求完美,则未必能够在社交中取胜。

5.不做透明人,但要适当地自我暴露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与自我暴露的程度有直接关系。所谓自我暴露,指的是在对方面前展露自己私人性的一面。

人际关系越好,双方对彼此的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越高,自我暴露也越多。可以说,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探测器”。别人对你自我暴露得越多,说明他接纳你的程度越深。一般而言,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由浅到深分为4个等级:①饮食习惯、偏好等情趣爱好方面的个人信息;②个人态度方面的信息,比如对他人的看法,对时事的评价等;③自我概念以及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方面的信息,比如自己的真实情绪、与亲友的关系等;④个人隐私,比如性经验、离经叛道的想法,或不愿为人所知的往事等。

当然,每个人在他人面前的自我暴露程度都是有限的,即使非常亲密的关系,也不太可能完全暴露自己。但是,在适当范围内的自我暴露的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加双方的喜欢度。

一位知名影星因其在新片中的表现欠佳而受到了评论界的指责,他的心情因此而十分忧郁,而不得不去求助于心理专家。

“我很担心以后都没有办法再抬起头来,这种可怕的日子,我要怎么熬啊?”

针对他的情况,心理专家建议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主动暴露在公众面前,他照办了。他举行了3次记者招待会,在记者招待会上,他暴露了心中的忐忑,说自己为发挥失误感到很惶恐。这样,他不仅卸掉了自己思想上的包袱,而且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和赞许,再一次成了大家都喜欢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逐渐自我暴露的过程中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你对一个人越是认可、接受、信任,你在他面前暴露自己就越多;同时你也希望对方越来越多地暴露他自己。简单地说,自我暴露的层次与彼此间的信任度、交往程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自我暴露都是恰如其分的;任何不合时宜、不恰当的自我暴露只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该怎样把自我信息恰如其分地传递给他人呢?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些心理技巧是需要掌握的:

(1)真实。你向对方传递的个人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如果有所欺瞒,势必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注意自我暴露的相互性。也就是说,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自我暴露”必然是双方程度水平相同的“自我暴露”。如果你相对暴露得过多,则会给对方以压力和威胁,从而使对方对你避而远之;如果你相对暴露得过少,又会显得缺少交往的诚意。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自我暴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太过突兀。一次性地在对方面前暴露过多的自我,会给对方留下“不稳重”的印象,让对方对你产生不信任感,进而疏远你;用温和的方式循序渐进则可以避免这些消极影响。

(4)不可强求。自我暴露是建立在“自愿”、“情之所至”的基础之上的。每个人都会有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的信息,如果你因为与对方关系亲密就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任意侵犯对方所不愿意暴露的领域,就会激发对方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对方降低对你的接纳程度。

(5)要分场合,看对象。自我暴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在恋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恋爱史、在职场上暴露自己的私生活等,都是不恰当的。要学会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暴露该暴露的,保留该保留的。

无论如何,人际交往中,真正的亲密关系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的,它在时间中慢慢累积、加固。

6.人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践踏他人的面子

心理学家指出,一旦“自我”受到威胁,个体就会忸怩不安;一旦“自我”受到伤害,个体就会感到痛苦,就会奋起反击。而“自尊”正是“自我”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来说,人们都喜欢赞扬自己的人,而讨厌批评自己、让自己没面子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获得他人的好感,就要顾全他人的自尊,保全他人的面子。一方面,要提醒自己不要去践踏别人的尊严,另一方面,要学会维护他人的自尊。

(1)一般来说,他人的弱点、缺点、污点等忌讳之物,都是“雷区”——碰不得,至少有以下3点是我们应该避开的。

①丑陋之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俊逸的。然而,生活没有慷慨地让所有的人如愿,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他们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与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比如,秃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对他们的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我们应该充分理解。

②失意之处:人生在世,有起有落。即使今天看起来多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人,都可能经历人生的挫折,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工作不顺……诸如此类的失败本就已经让人痛苦不堪,好不容易忘记了、超越了,又有人有意无意提起,怎会不让人火大呢?即使是现在的得意之人,也怕往日的失意传播出去有失颜面。因此,他人的失意处是禁地。

③痛悔之事: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谁又愿意把它公之于世、让每个人都知道呢?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品质的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就更加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顿生无地自容之感,有如芒刺在背般地痛苦。

有少数人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他们以触别人的痛处、犯别人的忌讳为乐事,这是很不道德的表现,而他们也必将自食自己所种的社交苦果。

(2)对“雷区”我们要避讳。它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语言艺术,是对他人的尊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那么,人们该怎样避讳呢?

①慎言相避。说话前要了解对方的情况,绕开对方的痛处,比如,不在久婚不育者面前大谈儿女经。平时,慎言相避对人们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在得意、自我吹嘘时,就很容易忘形,而一旦忘形就很可能会无意中犯忌。因此,将之培养成为习惯,让它成为一种本能,这样即使再忘形也不会犯了。

②婉词相代。有时,对于对方的忌讳是避无可避的,这时,也要学会以婉词相代,太直白会让人难堪,而婉转则可以给人留几分面子,让对方感激以待。例如,一个朋友被“炒”了,正在找工作,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而你刚好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给他介绍。你可以这样说:“当老板也不容易啊,总要为了人才而四处奔波,看这里又有一个……”这样,对方能够不失面子地接受你的帮助,自然会对你感激不尽。相反,如果你说:“你不是被炒了吗?这有份工作挺适合你的,去试试吧!”这样,对方很有可能会为了维持面子而拒绝,甚至与你反目。

③巧言相岔。如果话已经从口里说出来了,才惊觉自己碰到了别人的痛处,那么还能够做些什么来缓解气氛、挽救过错呢?这时,切忌慌乱之中作说明,因为说明越多,侵入别人的禁区就越深,而且有的事情本来就是越描越黑的。因此,转移话题、巧言相岔,给对方空间,才能让彼此及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例如,聊天的时候,你随口说:“他也真够倒霉的,就因为长得矮,连个女朋友都找不到。”说到这里,你猛然发觉自己失言,因为听你说话的人正是一个矮子,而且也因此而苦恼。此时,你接着说:“不过,有资料表明,矮个通常都比高个聪明,他是一群人中事业最出色的一个。”这样就很妥帖地将话题转移到了事业上来。

避讳,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技巧。

(3)对于面子问题,我们除了消极地避讳以外,还可以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做面子”给对方。比如,以下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①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②对方有喜庆,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③对方有难言之苦,不动声色、悄悄地主动替他解决。

④适当地吹捧他,协助他建立在人群中的地位。

当我们把“面子”上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时,我们离“社交达人”的称号也就不远了。

7.请求他人帮忙会赢得对方的好感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然而,他也曾碰到过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他碰到了一个喜欢和他做对的人。

当时,年轻的富兰克林还只是费城一家小印刷厂的老板,在州议会的复选中,他幸运地被推举为宾夕法尼亚议会下院的书记员。就在正式选举前的紧要关头,一位新当选的议员却公开发表了一篇反对富兰克林作下院书记员的演说。演说篇幅很长,措辞尖锐,简直可以说是把富兰克林贬得一文不值。

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富兰克林既生气又有点儿手足无措。要知道,对方是一位很有名望、有修养、有才识的绅士,在当地十分有影响力,而富兰克林又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去讨好他。几经思考,富兰克林找到了一种比卑躬屈膝更恰当、更有效的方法。

富兰克林听说他收藏了几部十分名贵而罕见的书,于是,他就写信恳求对方把这些珍贵的书籍借给自己拜读。那位议员接到信,马上就把书送了过来。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准时送还了那些书籍,并且附了一封感谢信,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