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5675600000024

第24章 争取他人积极帮助的心理策略(3)

8.巧妙地引导对方的“逆反心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做“禁果效应”。所谓禁果效应,指一些事物因为是被禁止的,反而更加让人关注,使更多的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万神之神的宙斯把一个紧闭的盒子交给一个叫潘多拉的女孩保存,宙斯再三严令禁止她打开。可是,潘多拉见宙斯如此紧张,反而对原本不甚在意的盒子好奇了起来。越想越好奇,最后终于忍不住把盒子打开了。

结果,装在盒子里的罪恶和灾祸就跑了出来。从此,人间便有了罪恶和苦难。

宙斯的禁令勾起了潘多拉的好奇心,这才促使她打开了盒子。事实上,“禁果效应”与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和辛德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某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了两块禁止涂鸦的牌子。一块写着:“严禁胡乱涂写!”语气非常严厉,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另一块写着:“请不要胡乱涂写!”语气相对柔和,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

接下来,他们每隔两个小时换一次牌子,统计牌子被涂写的情况。

结果发现:相对于写着“请不要乱涂乱写!大学警察区委员”的牌子,写着“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安部长”那块明显被涂抹得更加严重。

由此可见,禁止得越严、越是权威,人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烈。我们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是世仇,两家的子女谈恋爱更是被严令禁止的,而这种禁止却成了他们爱情的强大助力。因此,“禁果效应”也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禁果效应”存在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一方面是好奇心理,也就是说,与能接触到的事物相比,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人们对所接受的信息的完整性有着一种潜意识上的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被隐藏,人们所接受的信息不完整,就会在心理上形成“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强烈召唤被遮蔽的信息来填补空白。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现代社会中,媒体常常利用公众的这种心理来进行影视广告、商品的宣传推广。最早对“禁果效应”加以积极应用的大概要算法国农学家帕尔曼切了。

帕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觉得非常不错,就想把它推广到法国。

1787年,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地里栽培土豆,并在白天用一支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晚上,等到人们都睡觉了,警卫才撤离。

这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人们便在晚上的时候偷着挖土豆,然后带回家去吃,结果发现非常好吃。

得益于“禁果效应”,土豆在法国以让人吃惊的速度迅速推广到全国。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价值是人的心理根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被禁止或者严令做什么、说什么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自我价值受到损害的感觉,然后,他就开始本能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这种对自我价值的保护表现在外在言行上,就是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

因此,人们之所以会有“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偏打鸡”的逆反行为,完全是出于一种对自我价值保护的本能。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也常常通过正确引导他人的“逆反心理”,来促使下属为自己效力。比如,领导对有能力但是工作不卖力的下属说:“这件事情很有难度,虽然你有能力有才华,但是到时候万一不成功,多丢面子啊。所以,你还是不要参与了……”这样,往往能使下属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激将法”。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适时地采用这种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9.为对方安排一个观众

心理学中有个非常著名的现象叫做社会促进现象,说的是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活动效率往往能够得到提高。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到处都是。比如,我们一个人在家看球赛会觉得没有气氛,但在酒吧里与很多人一起看球赛,就会感觉非常投入,情绪也十分热烈;当我们一个人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时,如果看到有人在我们身后不远处疾步而行,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当我们在买菜的时候,本来我们只打算买一两斤,但是如果这时有人过来要买很多,我们就有可能会多买一些……

那么,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他人在场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惰性,而且由于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获得他人认可的本能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我们往往会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最积极、最优秀的一面以获得认可。如果他人碰巧和自己做着同样的事情,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竞争感,为了不被比下去,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来提高自己的效率。

总的说来,当有旁观者或是同行者在身边时,就容易激发起个体的一种本能反应,促使个体提高活动标准和效率,促进活动的进行。因此,当你需要对方积极为你效力的时候,你不妨有意识地给对方安排一个观众。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促进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对于某些需要人静思或者思考强度很大的活动,他人在场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日本京碧寺的寺门匾额上,写着“第一议谛”四个大字。这几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灵韵非凡,总能够吸引游客驻足欣赏。而这四个大字是洪川大师在第85遍才写出的佳作。

据说,大约两百余年前,以精于书法出名的洪川大师来到京碧寺。寺里的和尚请他写这四个字。洪川大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接着,洪川大师开始写自己的作品,而旁边只留了一名和尚帮自己研磨。不幸的是,替他磨墨的和尚是个颇具眼力并且直言不讳的人。

在洪川大师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和尚立刻批评说:“这幅写得不好。”于是,洪川大师又写了一副,问道:“那这一幅呢?”和尚又摇头说:“更糟,还不如刚才那一幅。”

就这样,洪川反复地写,和尚一次又一次地摇头。寺里的方丈前来询问进展,见洪川大师不在状态,就委婉地提出了要给洪川大师增加润笔费。

洪川本来就是位一丝不苟的人,面对此种情况,什么也没说,又耐着性子写了第84幅“第一议谛”。遗憾的是,那位研磨的和尚仍然认为不够好。

最后,这位“苛刻”的和尚因去厕所而离开。看见他走了,洪川顿感轻松,深吸了一口气,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一挥而就写出来第85幅作品。那位和尚回来后看见书案上摆着的作品,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神品!”

为什么洪川大师前面的84幅字都写得不够好,到和尚离开了,没有旁人在场了,反而能够写出“神品”呢?这就是社会促退的作用。

所谓社会促退是指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反而使个体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那么,什么时候社会促进现象会起作用,什么情况下社会促退现象又会发生呢?

1933年,心理学家皮森通过反复试验发现:当有旁观者在场时,个体在从事比较复杂的活动时,效率会降低,比如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

随后,心理学家达施尔进一步提出,当有人在场时,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这样的活动,个体的出错率也会明显提高。

经过心理学家们的反复探究,他们发现:对于那些简单的、熟悉的活动来说,往往是社会促进现象在起作用,因为这时,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是个体不熟悉、或者需要个体做一定思考的活动,他人在场虽然会增强动机,但同时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使个体陷入紧张和焦虑之中,从而使活动效率减低。

也就是说,当对方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熟悉的活动的时候,你不妨为对方安排一些观众,以提高对方为你效力的积极性。当你需要对方为你做的是需要经过思考、或者是对方不熟悉的事情的时候则要留给对方一个安静的空间,你只需要适时地关注对方的进度就可以了。

10.诚挚地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

有一位父亲正在和朋友讨论生意上的问题,这时,他9岁大的小女儿笑眯眯地走过来,手里拿着自己专门为父亲烘烤的甜饼。因为小女儿打扰了父亲和朋友之间的谈话,所以父亲有点不高兴,便随手拿了一块甜饼,低声斥责了小女儿,然后马上又投入到与朋友的谈论。小女儿伤心极了,拿着剩下的饼沮丧地走了出去。

几个星期以后,父亲显然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爱烤甜饼的小女儿烘甜饼了,他问女儿怎么不烤甜饼了。女儿一下子哭了起来,很伤心地说:“我再也不烘甜饼了。”

从那以后,小女儿真地再也没有烘过甜饼,也绝口不提有关烘饼的事情。而父亲一直为那件事遗憾着。

的确,积极为他人效力以后却得不到对方的肯定和感谢,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轻率地对待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给予对方诚挚的感谢,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害对方,否定了对方的自我价值,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却是人最本能的需求之一。因此,当他人为你效力以后,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应该诚挚地感谢他人,否则就会伤害他人。一旦对方因此而受到伤害,就不会再为你效力。在对方给予你帮助之后,回以诚挚的感谢,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当然,诚挚的感谢并不是指你一定要给予对方相当的物质回报,而是指让对方感受到:他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对你来说是有用的,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1)一般来说,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达自己诚挚的感谢:

①及时用言语向对方表示感激。你可以说:“如果不是你,恐怕我……”“真的要感谢你……我才能……”等。

②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球场上队员们常常热烈地拥抱,这是一种相互鼓励,也是一种祝贺,更是一种对默契合作的感激;还有谈判结束后的握手,是一种感激对方友好合作的方式;爱人间情意绵绵的亲吻,不也正是“谢谢你爱我”的一种表现吗?

③间接表达。有的人生性腼腆,不善于用言语或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可以采取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比如,送一些信件、卡片、小礼物、鲜花等。

④实际行动。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感激对方给予的帮助,就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帮助;感恩于对方的关怀和爱心,就同样以关怀和爱心作为回报。这样,在投送和往来之间,人情脉络就建立起来了。

(2)此外,当你感谢他人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①表示感谢要及时而主动,这样才显得有诚意。不要等到偶然碰到对方,才忽然想起应该感谢对方,于是就顺便感谢一下;也不要等到再次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找上门去感谢对方。这些行为都会给对方带来伤害。及时、主动地向对方致以谢意,是一种十分尊重对方的表示,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彼此的感情。

②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对上面提到的4种表达谢意的主要方法,到底采取哪一种方式最为恰当,要根据为你效力者的身份、职业、性格、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来选择。选错方式的话,不但不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帮助,而且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对方是因为看重自己与你的情谊才帮助你,可是,你事后却送给对方一笔钱当做谢礼,这势必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显然,这种情况下,你以情感的方式感谢对方才是最恰当的。当然,如果对方为你效力本就是以获得物质利益为出发点,你就应该选择用相应的物质酬劳来感谢对方了。总之,采用什么方式感谢对方,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

③要掌握好感谢的度,力求做到合理与恰当。与做其他事一样,感谢他人同样要掌握分寸,过和不及都是不妥的。过分感谢他人,会让他人受之有愧,进而心理失衡,或者会让他人怀疑你的用心;感谢不足,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他的价值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从而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

要做到合理适度地感谢他人,需要从两方面来考量:对方付出的多少;对方的帮助给你带来的益处的多少。比如,对方虽然给予的帮助并不是很多,但是却给你带来了很大的收益,这时如果你仅仅从对方付出了多少来进行考量,就极有可能引发对方的不满。

④感谢他人是一种感情行为,不能像买东西一样做一次性“银货两讫”的处理。也就是说,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应该尽可能和他们保持长久的联系,让彼此间的情分能够在时间中加深。

感谢对方是人际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也是你再次获得他人效力的保证。因此,当他人为你效力以后,千万不要忘了诚挚地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