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5675600000030

第30章 与朋友相处的心理策略(2)

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由于附近的小孩们经常见到人家办理丧事的情形,于是就一起将办丧事当成游戏来玩。当然,孟子也会和他们一起玩。孟子的母亲见了,就忧心忡忡地想:“儿子身边竟然没有一个懂事明理的朋友,这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希望儿子能够受到城里人好的影响。谁知邻家的小孩是一个纨绔子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最糟糕的是孟子还和他成了朋友。为了避免儿子受到负面影响,孟母不顾自己年老多病、搬迁不易等因素,毅然将家搬到了学堂旁。就这样,在刻苦读书的朋友影响下,孟子也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名家。

古人把“慎交友”作为修养的重要方面。“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口,久而不闻其臭”。而“与恶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黑”。作家克雷洛夫也曾告诫过人们:“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好坏并没有那么容易识别。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会披上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换句话就是,选择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和品行卑劣的人交朋友,要多和品行高洁的人交往,以成功人士为师为友。

避免和恶人交往就是避灾免祸,就是避免自己消极地变坏。聪明人都会竭力与那些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的人划清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有几种情况是应该注意的:

(1)不与经常吃喝的人交往。整天吃喝玩乐的人绝对不是好的朋友人选。酒多则误事,肉多则生火。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只靠酒肉来维系,那么情谊短暂、脆弱不说,人的意志也会被酒肉消磨殆尽。

(2)不与名声不好的人交往。有人说,想知道一个人是怎样的人,看他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人家都会高看你一眼;成天与不务正业、品德低下的人为伍,别人就容易也把你看成是品德低劣的人,甚至鄙视和唾弃你。因此,不要接近令你黯然失色的人,而要和那些能够映衬你风采的人为伴。

(3)少与素质低的人交往。所谓素质低的人是指那些志趣庸俗无聊、心态消沉的人,那些苛刻挑剔的人,那些背信弃义的人,那些猥琐、虚伪或自私自利的人,以及那些总是自以为是、不可一世、作威作福的人。

要明白,枝头上的果实之所以甘甜可口、色香诱人,是因为它们从树干上吸收了充足的营养。同样,人也要从别人那里汲取营养,学习他人的长处,才可以完善自我、强大自我。所以,人要善于结交那些优秀的人,并且多和他们来往,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学习环境,让自己吸收更多的精神养料,为自己的前程奠定基础。

与心态稳定、能和人愉快相处、理想高远、热情而满怀生活希望的人交往,你会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变成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与那些具有伟大人格、意志坚强的人相处,会挖掘出你身上存在的许多潜能,使你和他们一样拥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总之,和卓越的人交往,可以使你在人格、精神、品行、学问和道德上都大获裨益。

5.给予对方理解,是对人际关系最好的维系

世界上没有完全契合的两个人。人的性格迥异,或内向,或外向;或沉稳,或开朗;或开拓进取,或畏缩不前;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任何两个人相处,都难免会有意见分歧,难免有对方的做法不合自己心意、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这也正是彼此间的情谊接受考验的时候。

在这样的磨合阶段,要想维系好彼此间的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对方充分的理解。然而,理解对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投射效应”,说的是人会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性等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事物或他人。这是一种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力,个体本身并不能意识到。

生活中的投射效应主要表现在:人们往往会凭借自身的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为什么那么难的原因所在。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在一起生活了40年的夫妇,只要哪顿饭有鱼,妻子就会把鱼头夹到丈夫的碗里。有一次,丈夫实在受不了了,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吃鱼的时候你都把鱼头给我。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想告诉你,我不爱吃鱼头。”妻子愣住了,原来丈夫并不爱吃鱼头。只因为自己爱吃鱼头,所以她也由已推人,以为丈夫也必定爱吃,因此,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把自己最爱吃的鱼头夹到丈夫的饭碗里。

显然,这位妻子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了丈夫身上,认为自己喜欢的丈夫必定也喜欢,自己讨厌的丈夫必定也讨厌,以致使“爱吃鱼头”的误会持续了几十年。

其实,每个人对生命的体验都会构成一个现象场,人们以它为参照“坐标系”去认识世界。由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同,所形成的现象场、坐标系自然也就不同。然而,我们却习惯以自己的坐标体系为标准,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一开始自己所选的参照物就是不对的。试问,这样我们怎么有可能正确客观地认识他人、理解他人?

对事情的认识也是一样的,由于彼此的坐标体系不同,因此各人的认识也就不同,也因此产生了意见分歧。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然而,由于坐标系不同,真正理解对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理解对方,就必须试着放下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我们和他人之间达成理解的唯一途径。

生活中,经常出现“他不理解我”、“我无法理解他”的局面,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认识对方,总是想随心所欲地和对方相处。人们必须明白,自己对对方的看法并不一定就是事实。也就是说,要想理解他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自己眼中的就是事实”的想法,然后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具体地说,可以在以下3方面做出努力:

(1)用询问代替揣测。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和对方关系很亲近,足够了解对方了。这类人总说“他不用开口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了”之类的话。的确,也许,他和对方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了,由于长年累月地相处,习惯了对方的行为模式,是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然而,他真地了解对方对每件事的心理感受吗?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把自身的内心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而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

因此,从此刻开始,停止自以为是的揣测,学着询问对方的感受,问问对方的真实想法。

(2)用沟通代替评价。在坐标体系中,人们将自己置于中心,把自己看作唯一主体,会不由自主地把其他人都放在自己的坐标体系上,去分析别人、评价别人,以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然而,在对方的坐标体系中,我们是没有评价资格的。这样,两个坐标系之间就难免有矛盾产生。要想避免这种矛盾,就必须用沟通代替评价,这样不仅能平衡自己的坐标系,而且能平衡彼此坐标系的关系。

(3)多倾听、少出主意。当对方一说到“问题”时,我们就赶忙在第一时间提建议、出主意,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虽然这是出于关心,但是很多时候却让对方更加郁闷,因为对方需要的或许并不是我们的建议和主意,而只是希望通过诉说来宣泄情绪。这时,倾听绝对是最明智的做法,出主意只会严重妨碍理解的达成。

总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尺子来要求对方,要学会放下自我偏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用对方的坐标系来看世界,这样自然就能达成理解了。

6.适度保持距离

有一群刺猬,在冬天想用大家的体温来御寒,因而紧紧靠在一起,但彼此又觉得刺得疼痛,于是立刻离开。然而温暖的需要再次使它们靠近,却又吃了同样的苦头。它们在这两难中终于发现了彼此之间的适宜间隔,依此距离,它们能够过得最平安。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就像“过冬的刺猬”一样,需要彼此交往、彼此靠近,但也需要一个个人空间。这个个人空间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容侵犯的。心理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刺猬效应”。

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美国学者研究认为,46~61cm是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女人或男人可以安然地待在私人空间内;76~122cm之内的空间最适合讨论;和非亲密朋友交谈,较佳空间距离是213~366cm,这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小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盛气凌人,大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没礼貌;与同事或领导讨论公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213cm,大于这个距离,对方会误认为你态度不认真,小于这个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有逼迫之意;当你与爱人约会的时候,和他(她)之间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46cm,否则他(她)会觉得受到了你的冷淡,可能引起误会。

当然,最佳距离的多少还与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关。如果与一位美国人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cm,否则他会觉得你不友好;如果与一名阿拉伯人交谈,就要小于60cm,否则他也会觉得你不友好,可能会出现他不断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则不断后退的有趣场面。

一般情况下,人们越亲密、越友好,他们就站得越近;陌生人有可能站得较远一些。但如果一个人想和对方交朋友,他也会在谈话时离对方近一些。如果他讨厌对方,那他很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向后挪一挪。虽然很少有人会注意个人空间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站得远近来判断两个人关系的亲密程度。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会靠得很近,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喜欢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人都是相互需要的,同时也相互利用着,保持距离才能产生安全感。距离是一种人际学问,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事,慢慢靠近是必然的,产生感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很好地掌握这种感情。

大学毕业那年,丁小洁为了证明自己,只身去了一个离学校很远的城市。初来乍到的她不认识任何人,走到哪里都觉得陌生,没有人可以谈心,没有人跟她一起分担离家的苦。满怀的热情遭遇了冬天的寒冷,整个人像被冰封了。

华美是办公室里第一个冲她微笑的人。她们从每天只简单打一个招呼,到对某些公共事物发表极其相近的个人看法,然后,话题逐步涉及办公室内外的其他种种,华美让她感觉到与人交往的温暖。

她们的共同话语越来越多,共同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工作日一起上班,周末的时候一起逛街,那段时间里,两个人几乎是形影不离,形同姐妹。

但很快,她们就发现对方有许多自己不能容忍的性格特点。开始的时候,彼此还在相互包容着、忍耐着,最后终于爆发了。相互说着刺痛对方的话,因为相知得深,所以相互伤害也深,直到有一天,她们从这种相互牵制的关系中决然而又不舍地退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生活空间,如座位、床位、办公桌……不喜欢被别人侵占,有时即使最好的朋友,我们也会在潜意识里感觉别扭。因此,无论彼此怎样亲密,都应保留一定距离,为对方也为自己留出一点呼吸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彼此关系的长久维系。

7.别陷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窘境

很多人都有过被别人的“无心之言”刺伤的经历,在别人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在我们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让我们不痛快。这种旁人一句“无心之言”却弄得我们如此“不得意”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瀑布效应”,即发出信息的人心理比较平静,但收到信息的人却被弄得心理失衡,进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就如同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浪花飞溅。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平原君赵胜的邻居是个瘸子。一天,平原君的小妾在阁楼上,见到邻居一瘸一拐地在井台上打水,觉得他的姿态很滑稽可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

邻居当下心生不忿,心想:我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虽然腿瘸了,但岂是你一个低贱的妾室能够取笑的,要是不讨回公道,我就妄作了几十年的人了。

于是,他找到赵胜,将事情告诉了赵胜,并要求他杀了这个小妾,还自己公道。赵胜觉得又不是什么大事,因此有几分犹豫。邻居见状,立即说道:“世人都说,平原君礼贤下士而鄙贱女色,所以,天下英雄都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我虽然有残疾,但好歹也算一个士子。今天你为了一个小妾而不肯替我主持公道,如此爱色贱士,天下人会怎么说你?以后还有谁肯为你效命?”

听完这番话,赵胜顿感事情严重。他立刻回到家中,毅然杀了那个行事没有分寸的小妾,并亲自登门向邻居道歉。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在钦佩赵胜尊重人才的同时,不妨也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犯那个小妾那样的错误。

生活中,因为说话没有分寸,一句自己认为无所谓的话,却得罪了别人、破坏了彼此的关系,甚至为自己树敌、丢了性命的事情屡见不鲜。

三国时,雄霸一方的刘备是个“少须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认为是“脂粉味”重,缺少男子汉气概。刘备刚到西蜀时,曾被刘璋手下胡须茂盛的张裕取笑嘴上没毛,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发作,但心里十分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