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知道怎么和亲人聊天吗?”
B:“当然,跟你讲哦,无论是老婆、父母,还是孩子,我都能聊得他们心花怒放、笑容满面,然后对我百依百顺哦!”
A:“太好了,有救了,终于不用做老婆眼里的木头、父母眼里的闷葫芦、孩子眼里的石头老爸了。你一定要教教我哦!”
B:“……那个,我能问个问题么?”看着A期待的样子,继续说道:“冒昧的问一下,你和亲人的关系还好吧?”
A不解地回答:“除了嫌弃我不会聊天以外,其他都还好。”
B一脸感叹:“你真幸福啊!看来,你的家人真的很爱你。不然,家里一定会硝烟弥漫。”
A:“那么恐怖?”
B确定、肯定地点头。
A一边拉着B开始飞奔,一边喊着:“那赶快啊,赶快找个地方好好教我!”
跟家里的长辈“凑趣”,博得他们的喜欢
由于年龄、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价值观、人生观等的不同,年轻人和长辈在相处的时候总会多多少少有些拘谨,聊天的时候也不如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放松。我们经常听说诸如这样的事情:“李明和他妈妈在聊天的时候,突然吵起来了”“安然和她婆婆由于消费观不一样,婆婆嫌安然太能花钱,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佟子下班回家晚了点,被丈母娘骂得狗血淋头,现在他家的气氛相当紧张”……
有些年轻人经常抱怨家里的长辈“管得太多了”“事儿太多”“说话唠叨”等,还会感叹和长辈没话可说。难道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真的不能和谐相处吗?难道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真的没有共同语言吗?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年轻过,长辈们也不例外,谁也不是生来的老顽固。事实上,那些认为长辈难相处的人,可能和同龄人也相处不好。的确,和长辈聊天时的感受与和同龄人聊天时的感受不同,但是这并不代表年轻人和长辈之间就不能聊得愉快。年轻人和长辈聊天的时候,只要掌握“凑趣”的原则,想不愉快都难!
情景一:(地点:家里人物:女儿、妈妈)
“哎呀,去年买的衣服,今年穿着都瘦了。人老了,真是越来越不能看了。”
“哪里会啊!妈妈现在看起来顶多只有40岁,很年轻啦。况且您这个年龄,现在这个身材刚好,不胖不瘦的,看着富态。”
“真的吗?你不觉得我很胖嘛?你看看你多瘦啊。”
“当然是真的了。上次我们同事到咱们家做客,还说您看起来好年轻呢(这个同事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事实更可信),她还让我问问您保养的秘方呢!”
“我就是心疼这些衣服,都还挺新的。”
“妈妈,不如周末我们去逛街吧?正好我也想买新衣服了,我跟××上次逛街看到一件特别适合您的大衣,咱们去看看……”
情景二:(小艺去男朋友家吃饭,男朋友的妈妈正在厨房剥豆子)
“阿姨,我帮您剥豆子吧。”
“不用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做家务的,我知道,呵呵。”
“没有啊,我很喜欢做饭,一直都想学呢。我妈妈平时上班忙都没时间教我,阿姨要是不嫌我笨手笨脚,教教我吧?”
“难得你这么漂亮的小姑娘想学做饭呢,你看,这个豆子要先把这个线去掉……”
有的长辈爱抱怨,喜欢说“人老了,真是越来越不好看了”“哎呀,我又胖了,去年的衣服今年都穿不上了”等;有的长辈喜欢教育、指导小辈的感觉,喜欢说“这种豆子一定要这么剥”“这个菜一定要按照我说的这个步骤做才好吃”“牙膏一定要从底部挤”等;有的长辈爱忆苦思甜,喜欢说“我年轻的时候,家里特别特别困难,后来我结婚之后没黑天没白日地工作啊,才有了现在这样的生活”“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就是比现在的年轻人有毅力,能吃苦”“我们那个时候玩得可有意义了,比现在玩电脑游戏什么的强多了”……
其实这些话题,只要愿意,都可以很容易“凑趣”的。跟家里的长辈“凑趣”,很容易让聊天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也很容易博得他们的喜欢。如果跟家里的长辈没话说,一定是我们不愿意说。
当然了,跟长辈聊天确实不如和同龄人聊天那么轻松、那么畅所欲言。但是只要能够调整好心态,学会“乐在其中”,跟长辈“凑趣”,陪他们聊天,也很轻松、简单。
人们喜欢用“宾主尽欢”来形容那种主人很会招待客人,客人很开心的场面,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事实上,主人为了让宾客玩得开心,往往会费尽心力,甚至整场一刻也不曾停歇地周旋在各个客人之间,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劳累的状态怎么可能“欢”得起来呢?如果非要说主人也很“欢”,那就是主人看到客人很开心而感觉自己的辛劳没有白费,很有成就感。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主人和客人的“欢”不是一个概念。
正如主人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客人的欢乐为欢乐”,年轻人也完全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长辈的欢乐为欢乐”。只要保持这样的心态陪长辈聊天,就算是他们说的话题毫无乐趣,甚至已经重复了几十遍,我们也能够轻松应对。“凑趣”并不是什么难事,为了升职加薪,我们经常不得不凑老板的趣;为了讨心仪对象的欢心,我们就要凑心仪者的趣;为了拿到期望已久的订单,我们不得不凑重要客户的趣……而凑自己家爱护自己的长辈的趣,只要乖乖听着,适时表示认同就可以了,这要比喝酒什么的简单多了。
站在父母的立场,会与他们聊得更愉快
“妈妈,我觉得这种款式的衣服好漂亮,很适合你穿,有时尚感哦!”
“我觉得不怎么好,颜色太老气了。”母亲却指着一件颜色很亮丽的衣服说:“那件还不错,颜色比这件好。”
女儿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看去,看到一件颜色艳俗的衣服,当即捂住了额头,无法接受地问:“妈,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这么艳俗的颜色了?”
母亲的嘴张了几下,但始终没有说出一句话来,她不知道该怎么说。
上面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在我们与父母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觉得与父母有代沟,父母觉得孩子不体贴,渐渐地,子女与父母越来越无话可说,距离越来越远,变得相亲不相近。尽管血缘关系是不可割断的,但是倘若总是无法进行和谐、愉快的聊天,也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说闲聊能够消除代沟吗?怎么不行?”以正确的闲聊态度与方式去闲聊的确能够消除代沟,让我们与父母更加亲密无间,而错误的闲聊态度与方式则会破坏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我们与父母聊天时要认识到彼此间差异的客观存在,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来看,才能与父母在闲聊中产生共鸣,更加亲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父母之间无话可聊,无话可说,渐行渐远,往往都是我们不懂得站在父母的角度来与父母聊天造成的。倘若在聊天时我们能够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来说话,那么我们将收获温暖的亲情,享受到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
比如上例中,女儿与母亲以衣服为话题进行聊天时,如果能够像下面这样聊,就会是另一番情景。
“妈妈,我觉得这种款式的衣服好漂亮,很适合你们中老年穿,穿起来会显年轻哦!”
“是么?颜色会不会太暗了?”母亲却颇有兴致地指着一件颜色很亮丽的衣服说:“那件还比较好,颜色更好些。”
女儿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看去,看到一件颜色艳俗的衣服,觉得很奇怪,便指着前面那件衣服笑问道:“妈,你喜欢的颜色变了哦,你以前比较喜欢那件衣服的颜色的。怎么突然喜欢这种颜色了?”
“呵呵,你不知道人年纪大了,就喜欢鲜艳一些的颜色吗?”母亲笑着回答。
“哪有?我妈一点儿也不老,前几天人家还说你和我是姐妹呢!”
无疑,这是一次愉快而温馨的闲聊,但温馨、愉快是建立在女儿站在母亲的立场来进行闲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女儿不是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就不会知道母亲更加关心年轻而不是时尚,就不会说“穿起来会显年轻哦”,从而勾起了母亲聊的兴致;如果不是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就不会敏锐地察觉到母亲喜好的变化,从而耐心询问,而会像开篇那样完全以自己的感受为主,直抒胸臆,让闲聊变得凝重。
总的来说,闲聊的或许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并且我们与父母也是至亲,但是我们如果在闲聊中总是以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为中心,势必会让本应温馨而快乐的闲聊变成不快乐的尴尬或静默。
因此,从此刻开始,闲聊时请多关注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吧!
谁说“太熟悉了,会没话说”
“怎么不说话?”
“看电视呢。”
“哦,那我先睡了。”
……
彼此间再也无话。
相信很多跑了几年爱情马拉松的恋人或是结婚数年的夫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自己身边最亲近的爱人经常无话可说,跟那些不熟悉的人反倒说起来滔滔不绝。难道真的是太熟悉了就会无话可说吗?可能有的人会说:“好像是这样呐,我跟女朋友刚认识那会儿,跟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整天有说不完的话。现在经常没什么话可说,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之间太熟悉了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
尽管有些老夫妻之间时常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时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太熟悉的人会没有话题或找不到话题可以谈。其实,老夫妻之间之所以会无话可聊,完全是心态不对造成的。觉得夫妻多年,即使不做交流,感情也不会差;认为彼此太过熟悉,无声胜有声;又或者长年一起生活所产生的心理疲劳、无力感让彼此已经懒得再聊什么。
其实,老夫妻之间往往更需要闲聊。因为闲聊是维系感情、避免感情随着时间溜走的有效方法。
“‘十一’假期快到了。”
“嗯,不过,我们公司想要我‘十一’期间出趟差。”
“哦,那你答应了?”
“嗯。三倍工资很有吸引力呢!刚好这次多赚的钱可以让我们在圣诞节的时候出去玩,你还可以多买好多东西哦。你都想买什么东西啊?”
“我就想给我的衣橱和鞋柜添点新东西,对了,还可以给你换一个新的单反相机,你不是一直想要啊。”
“说起单反来,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最近拍的一组照片被国家地理杂志采用了,这意味着你老公的摄影技术越来越炉火纯青了啊。”
“真的啊?太棒了!你好好努力,将来自己开个摄影展,那我多骄傲!”
……
显然,这是一段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老夫妻间的闲聊。从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开始时彼此并没有什么兴致,但他们仍然耐着性子与对方聊着自己未来几天的打算。渐渐地,他们克服了心理疲惫和惰性,因为知道对方的偏爱,而聊得渐入佳境,让彼此的感情又鲜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