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生气:心平气和的幸福生活智慧
5682600000020

第20章 做一个不生气的幸福之人(2)

在自然界中,生命的个体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不依赖于别的生物而独立存在。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还是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每个人,从有生命开始,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于大自然的福佑,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他人的帮助,感恩于食之香甜,衣之温暖,甚至感恩于苦难逆境的磨炼。

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心态是平和的,心情也总是愉快的,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学会感恩,让感恩之情来滋润我们的生命,这样,我们就能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就是感谢生活,感谢并珍惜自己所拥有和经历的一切!

感恩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感恩的心可以消融不安、浮躁与愤怒。感恩让你以知足的心态去珍惜身边的人、事、物,让自己在平淡麻木的日子里,品味生命的甘美与激情!人有不忘感恩的心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都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一位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女孩子,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可是来自偏僻山村的她,因为家境贫困却无法入学,是家乡的父老乡亲拿出自己从牙缝里省下的钱给她凑足了学费,因此她承载着全村所有人的希望。入学后,她发誓要努力学习,以回报家乡父老。然而,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入学后不久,女孩儿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了,她不得不准备退学。

就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社会各界给她送去了温暖和关爱,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也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看到身边充满关爱的钱和礼物,女孩儿被震撼了。

女孩儿把一些捐赠的东西放在一个小箱子里,每天都会打开看看,每次看到这些东西,她心中都会生出一种感激和勇气,她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怕了,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后来,她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学会感恩,遭遇困境时,感谢不幸让自己学会了坚强;发现与别人有差距时,感谢差距让你认清了自己;对父母感恩,因为他们赋予你生命,让你健康成长;对师长感恩,因为他们给予你教诲,让你学会思考;对朋友感恩,因为他们的陪伴,让你不再孤单……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不会因差距而恼羞成怒,不会记得父母、师长的责骂以及与朋友之间的矛盾。我们看见的、记得的都是美好,心中怎会有愤怒,生活岂会不幸福?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种种失败和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这时,一味地愤怒、埋怨会让我们更加痛苦、消沉、委靡不振;而对生活满怀感恩,就能够让我在跌倒后再爬起来,重新走向光明的前方。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磨难,也才能够顺利地通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陷阱,直至到达幸福的彼岸。

生活给予我们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坚强,我们也就有了另一种阅历。生活对于热爱它的人,从来不吝啬。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我们总能找到人生的美好,体味到生活的甜美。

感恩是连接幸福的纽带

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曾经说过,感恩能够带给人更多幸福。而他自己从1999年开始,每天都会记录下值得自己感恩的人或事,并且从未间断过。他说,每日的感恩让他更加幸福。

感恩能够让人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让人离幸福更近,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不要以为这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首先,感恩能够引起人们一系列积极的心理连锁反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感恩往往是因为人从某处获得了某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恩的过程不仅能够强化这种心理体验,而且会让他人给予我们更加积极、友好的态度,进而给我们带来更加愉悦的心理体验,形成一个拥有愉悦心理体验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感恩的人往往心怀积极的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力量,能让人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而这种生活环境又会强化人的感恩之心,让这种积极的信念和动力增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心理往往都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如果你乐观,那么你多半也自信,而感恩往往与许多良好的情绪为伴。曾经有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4组受试者分别从事了这样一些活动:第一组受试者被要求每天记录下5件值得自己感恩的事情;第二组受试者被要求每天记录下5件不好的事情;第三组受试者被要求每天记录下5件自己比他人好的事情;而第四组受试者什么也不做。随后心理学家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与其他组受试者相比,第一组受试者更加乐观、自信、健康,更容易成功,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其幸福感也更高;而第二组受试者的幸福感最为缺失。

由此可见,感恩能够为人们带来像乐观、自信这样的积极心理,有利于人们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进而为获取成功、收获幸福创造条件。

感恩是一种平常却又精深的心理学智慧。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种种失败和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和委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呢?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对生活心怀感恩,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就可能一无所有。

活在当下,找到身边的幸福

在很大程度上,衡量我们心态平和的标准在于我们是否能生活在此时此刻。

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人都生活在过去或者未来。所以,他们时常不可自抑地愤怒。他们时常胡思乱想:想曾经的失败,因自己没用而懊恼,气命运对自己不公;想曾经的美好,因幸福短暂而气闷;想明天,为未来而担忧,气自己无法掌控生活,因“为什么我的生活充满忧虑”而不忿……就这样,内心满满的都是愤怒,生活充满了煎熬。

相反,生活在当下的人,专注于当下的事务,品味当下的种种,珍惜当下的拥有。在他们的内心,愤怒毫无立脚之处。他们用专注、珍惜、品味营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其实,不论昨天发生了什么,也不管明天可能发生或不会发生什么,现在永远都是我们真正的所在之处。当我们真正做到了“活在当下”,心境自然平和,人生自然会幸福。

活在当下才会平和、幸福

毫无疑问,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擅长于一种古怪的艺术,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对过去或者未来一连串事情的担心忧虑之上,而这种忧虑却滋生了内心的愤怒——并且常常占据着我们当前的每时每刻。

我们时常想起过去——磨难或者快乐。想起曾经的磨难时,曾经那难过的体验似乎又回来了,心中的不忿又复活了——“天啊,为什么我要遭遇这些?”“他是个狼心狗肺的人,竟然这样对我!”;想起快乐时,固然会重新回味一段愉悦时光,但往往会因“快乐已逝”而气闷伤感,会有“既然给了我快乐,为什么又要收回”的不忿;又或者,即使此刻仍然快乐,也会因“明天,我还能够继续快乐吗”而忧虑。总是内心波澜起伏、患得患失,因快乐不再或不能永享快乐而气闷。试问,这样怎么会幸福呢?

我们任凭过去的麻烦和未来的担忧主宰我们现在的生活,以致最终使得我们整日焦虑不安,委靡不振,灰心丧气,甚至沮丧绝望。而在另一方面,我们推迟我们的满足感,应当优先考虑的事情和我们的幸福,我们对“有朝一日”会比今天更美好确信不疑。遗憾的是,这种安慰自己要期待未来的精神动力,只会周而复始地重复,以致“有朝一日”永远不会真正到来。

约翰·列农曾经说过:“生活正是发生在我们忙于制订其他计划的时候。”当我们乐此不疲地制订“那些计划”时,我们的孩子已悄然长大,我们挚爱的人正在慢慢远离甚至死去,我们的身体开始变形,我们的梦想也开始慢慢消失。总而言之,我们正在错过生活。

许多人的生活好像是在为将来某个约会而准备的服装秀彩排。然而实际上绝非如此,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明天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时间就是现在,它也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的时间。当我们全神贯注于现在时,我们会将恐惧抛至脑后。恐惧是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之事的忧虑——我们会缺钱,我们的孩子会陷入麻烦,我们会变老,甚至死去,诸如此类。接着,我们的内心便会出现各种愤怒的呐喊,比如“天啊,这是什么社会,我的生活竟然朝不保夕”、“我太没用了,怎么能如此无能”等。

其实,战胜这些不幸福、战胜愤怒与焦虑最好的策略,就是学会将注意力转回到现在。活在当下,我们便能多一分平和与幸福,少一些焦虑与愤怒。

活在当下的方法

人就是这样,因为太过熟悉、适应而忽视了当下,却总是在想过去、想未来,在胡思乱想中内心焦虑、浮躁、气闷,蹉跎了自己的幸福。渴望幸福的我们,需要让自己活在当下。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心理学家埃伦·兰格说的那样:“每个人都知道活在当下很重要,但问题是如何去做。当人们不在当下时,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此时不在当下。”

阻碍我们活在当下的因素是人类所固有的两种心理本能——分心与适应,要想克服它们的确不易。不过,心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我们不妨参考一下。

首先,少些考虑自己,多些非自我意识。

有时候,人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往往容易引发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演讲前,会因衣服突然掉了一颗扣子而非常生气,那是因为太在意自己表现得如何,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自我意识越是强烈,心中的愤怒就越强烈。

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少考虑一下自己,多一些非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多关注外界,如我们被台上精彩的演讲所吸引并沉浸其中,那么就不会在意衣服掉了一颗扣子,内心会被另外一种充实感、趣味感所填满,因而变得非常愉悦。

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其著作《正念》中指出,非自我意识能够模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线,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人很可能把自己当做人类的一部分,甚至更广阔的宇宙的一部分。显然,这种如佛家所说的“与万物合一”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宁静、平和的,非常让人享受。

第二,品味当下,尽量少陷入对未来或过去的思绪中。

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这样的:“这咖啡没有我上周喝的好喝!”“明年我要住比这更好的房子!”。我们总是陷入对未来或对过去的思绪中,却忘了体验当下,以致幸福感缺失、心生不满。只有既不过于在意未来,也别太纠缠于过去,用心品味当下,我们才会更幸福。

所谓品味,心理学家将之定义为欣赏或纵情享受你在当下所做的任何事。也就是说,当你在喝一杯咖啡时,别去想它没有你曾经喝过的可口,也别制订目标——明天我要喝更加可口的咖啡,只需要品味当下——咖啡厅里音乐悠扬,夕阳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咖啡杯晕着夕阳的华彩,咖啡勺与杯子轻轻碰触,发出“叮……”的一声轻响,你将牛奶加入咖啡中,白色就在棕黑色的咖啡中一点一点散开……这一切真是美极了,身处其中的你便感到宁静而且幸福。

心理学家们指出,每天花几分钟时间积极品味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如吃一顿饭、喝一杯茶、走向公交车站等,你将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幸福和其他的积极情绪。

第三,关注自己的呼吸,培养关注当下的心理习惯。

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当下的感觉上,能够帮助人们平和心境,抵御愤怒等不良情绪。而心理学家们进一步指出,对于唤醒活在当下的心理能量来说,没有比关注自己的呼吸更好、更简单的方法了。呼吸是与我们时刻相伴的东西,因此,关注呼吸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将自己的精神集中于当下。虽然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来完成,并且能够维持的时间往往也不长,但是时常这样做有利于让潜意识形成关注当下的心理习惯。

第四,进入心流:全神贯注地做事,忘记身边的一切。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最完整的,能够帮助我们觉醒到当下的方法,被称为“心流”。心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于一件事情,而忘记周围其他一切的状态。当人们进入到心流状态时,其注意力保持得非常集中。这时,我们完全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即使好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也不会注意到。处于心流中的我们,内心会被一种充实感占据,没有多余的心力去担忧、焦虑。而全神贯注带来的成功会带给我们成就感,强化我们内心的幸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