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
5683000000027

第27章 平衡你的交际——人脉通,事事通(1)

叶没有“脉”,就难以枝繁叶茂,难以遮风挡雨;山没有“脉”,就不能雄伟壮观,不能绵延千里;人没有“脉”,就无法乘风破浪,无法实现人生的辉煌。因此,你必须平衡好自己的人脉,这样才会让你走向成功的巅峰。

积极寻求自己的“贵人”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有所成的,尤其是在事业的初期,奋斗可能会很艰难,在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就该去主动寻找他人的帮助,不要一味埋头苦干。如果我们能在工作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贵人”,那么人生将会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更快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当一个人寻求到了自己的“贵人”,他也就找到了掌控交际的平衡点,而不至于使自己陷入人际交往的小圈子里,致使自己难以进步。而“贵人”其实是人际关系中关键的一点,找到了他也就相当于找到了一块助你成功的“魔法石”。

有一个韩国小伙子,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他2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去美国或去印度当外交官。如果去美国自然是风光无限,但是美国消费水平高,很难积攒下钱,他家里比较困难,于是他选择去印度,尽快挣钱贴补家用。虽然,他没能去成美国,但是,他相信在印度也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上任后由于自己的谈吐得体、思路清晰、办事缜密,他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因而引起了韩国驻印度总领事卢信永的注意。卢信永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并且对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他同时也发现了卢信永对自己的注意,虽然他觉得卢信永外表冷漠,但是内心非常热情,而且外交经验丰富,是值得自己学习和交往的对象,于是他经常去拜访卢信永,并向他请教一些外交经验。卢信永看到这个年轻人这么好学,也非常乐于向他传授,而他在今后的工作中当然也更加认真努力。

后来,卢信永回国后担任了韩国的国务总理,他一上任就想起了原来在印度领事馆共事过的那个年轻人,于是把他推荐到了总理府工作,他就从一个普通的外交官变成了总理礼宾秘书、理事官。这是一次破格的提拔,他就像坐了直升机一样,升迁到了一个他人不敢想象的位置上。他的仕途自此之后都一路高升,尽管遇到了些许坎坷,却都不是大问题,直到最后他登上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讲台,他就是——潘基文。

卢信永是潘基文的“贵人”,如果没有卢信永的推荐,他可能要奋斗很久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也可能一辈子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外交官。但是,潘基文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去结交了这个对自己能有所帮助的“贵人”,因此得到了他人不敢奢求的机会。这就说明,“贵人”是需要积极主动去寻求的,而不是等待着“贵人”来发现你。如果仅仅等待着“贵人”来找你,给你机会,到头来你的内心和交际都会因之失去平衡,致使自己在等待中彷徨失措,交际圈越来越小,并且难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才干。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埋头苦干的时候,看到你、赏识你、提拔你的人就是你的“贵人”。“贵人”可以给我们指点迷津,也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生活的困境。“贵人”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他。但要谨记的是积极寻求自己的“贵人”的时候,千万不要人为地划出界线,不要忽视你周围的人,你的“贵人”可能就是这样不起眼,但又可能与你擦肩而过。只有做个有心人,抓住机会展示出你的优势,才更有可能得到“贵人”的赏识与帮助。

同时,要重视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贵人”,他们身上潜藏着无数的机会。如果你善于和他人交流,并拥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你就能把握住这些机会,否则,你将与机会无缘,甚至致使交际和内心失衡,使得自己陷于狭隘的人际交往中而难以进步。因此不管是你人脉圈里的好友,还是你人脉圈以外的人,你都要积极地与之交流,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贵人”,而有了这些“贵人”,你就能更快地走向成功了。

心理平衡小课堂

每个人都能遇到自己的“贵人”,关键要看自己能不能主动把握住这些“贵人”,不让他们溜走。结交“贵人”绝对不是阿谀奉承,而应像去结交朋友那样,要拿出自己的真诚,只有这样,他才会愿意帮助你,同时也才能够平衡自己的内心和交际,使得自己有所成就。如果想获得成功,那么就该主动去结交那些已经成功的人,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的不一定只是帮助,也可以是经验和智慧。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的机会,但机会绝不会给那些不思进取的人,只有努力去争取,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同时,机会的多少和我们的交际能力以及我们的人脉圈大小是成正比的,交际圈越大,我们的机会才可能越多。

而欲建立和扩大人脉圈,必须结交朋友。但是结交朋友时也需要我们找准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在不断结识新朋友的情况下,不要冷落和忽视我们的老朋友。

因为只要是我们的朋友,对我们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不要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我们的人脉圈才能稳固和牢靠。

王志着装很简单,戴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谁也想不到三十多岁的他已经是身价过亿的企业老板了。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来城里打工的乡下穷小子。

到底是什么让他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便一跃成为了一家跨国企业的老板呢?

王志自己说道:“能走到今天,我靠的都是朋友的帮助。当我刚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怎么也不敢想自己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然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朋友。”

王志说自己的朋友有两三千位,而自己每年都会安排时间来见这些朋友。一年能见三四次面的朋友能有一千多位,经常见面的则有三四百位,这样计算起来,他平均每天要见十几位朋友。虽然这需要拿出不少时间,但在王志看来,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

他不仅重视自己的人脉关系,还通过认识新朋友,不断地扩充着自己的人脉网络。并且,为了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他出门都会随身带着名片。他说:“如果哪天出门没带名片,我就会像丢了魂儿似的,坐立不安。总而言之,只有把名片带在身上才会安心。”

王志就是这样靠着自己的努力不断积累着人脉。他的事业之所以有很大的成绩,就是因为他善于运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虽然朋友不是拿来利用的,但人脉资源却是可以利用的,而且人脉资源是成就一个人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不仅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朋友,还要时刻努力去多结交新朋友。只有这样积极地去编织自己的人脉网络,才会为自己的成功之路增添更多助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自己的老朋友,这样才能平衡自己的人际关系。

当年刘备还在读私塾的时候经常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后来因为学期已满,大家就各奔东西了,那个年代联系也不方便,于是很多同学都找不到了。

但是,刘备对于还能联系到的同学都非常关注,只要能联系上,他就会时常送去自己的问候,因而,他的私塾中的朋友一直和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当中有一个叫石全的人,是刘备读书时最好的朋友。石全读完书后,因为有老母亲要奉养,因而一直待在家中,日子过得很清贫,但是刘备没有因他家贫就不再继续结交他,而是依然和他保持着朋友关系,还经常请他到自己的家中吃饭。

他们二人经常讨论当时的天下形势,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想法,于是二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目标,带领着一支队伍加入到了当时的大混战中。初时,刘备的军事实力还很弱,因此不得不依附于他人。在一次交战中,刘备的队伍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逃离虎口。后来,刘备逃到石全的家中,石全便把他藏了起来,使他幸免于敌兵的追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的老朋友是不能抛弃的。在旧时,如果刘备因石全家贫而不去与之结交的话,那么他后来就很难逃脱虎口,日后也就不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我们常常都在结交新朋友,但在交了新朋友的同时,不要忘记老朋友。虽然有新朋友的加入是好的,但是,曾经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更不能忘记。因为老朋友对我们的贡献总是多于新朋友,并且与老朋友的关系只要时常维护就好,而要想与新朋友建立起比较牢固的关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说,忽略老朋友,而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新朋友上并非明智之举。最好的做法是,在结识新朋友的同时,也不忘记老朋友,这样友情之火才能不灭,你的交际和内心才会因之平衡,你的人脉资源才会越来越丰富。

心理平衡小课堂

要想维护好自己的人脉圈,我们不得不保持新朋友和老朋友的平衡,不能偏向于任何一方。只有两方面达到平衡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在人脉资源方面的优势,才能使自己关键的时刻立于不败之地。

与人交往莫以己度人

投射作用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性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这是一种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力,个体本身并不能意识到。

生活中投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人们往往会凭借自身的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

不少人都听过这个故事:

一对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夫妇,只要哪顿饭有鱼,妻子都会把鱼头夹到丈夫的碗里。有一次,丈夫实在受不了了,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吃鱼的时候你都把鱼头给我。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想告诉你,我不爱吃鱼头。”妻子愣住了,原来丈夫并不爱吃鱼头,只因为自己爱吃鱼头,所以她也由己推人,以为丈夫也必定爱吃,因此,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把自己最爱吃的鱼头夹到丈夫的饭碗里。

显然是这位妻子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了丈夫身上,认为自己喜欢的丈夫必定也喜欢,自己讨厌的丈夫必定也讨厌,以致使关于“爱吃鱼头”的误会持续了几十年。

投射作用的另外一种表现是诿过于人。不少人得不到自己追求的某一种东西时,心理会有一些不安或不平,为了冲淡这种感觉,他们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这时,就会贬低对方,认为并非自己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因为那些事物并“不值得”自己太卖力,以此安慰自己失落的内心。

武则天做了皇帝后,曾任命杨再思担任宰相。一天杨再思在坐着轿子入朝的路上,碰见一辆载重牛车在吃力地行进。因为刚刚下过雨,道路泥泞难行,筋疲力尽的牛再也拉不动车了。赶车人便用鞭子打牛,嘴里还不停地骂:“那些宰相们,调和不了阴阳,让路这么难走,让我们吃尽苦头。”杨再思听后,下轿走到赶车人跟前说:“是你的牛力气不够大,不应怪宰相。”

车子之所以被搁浅,是因为自己的牛没有力气,赶车人却并不去责备牛,反而抱怨当朝宰相不能调和阴阳,这就是投射作用中的诿过效应。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卫术,通过它,人们会原谅和宽恕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使愧疚的内心得到解脱。但是如果总是以己度人,或者总是把自身的过错归咎于他人,那就势必会妨碍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外界了,也就会影响我们发展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投射效应,根据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他的心理特征。

众所周知,苏联著名领导人斯大林是一个幽默而机智的人,围绕着他,也发生了很多幽默而让人有所思的事。

一次,朱可夫在走出斯大林办公室时,怒气冲冲地说:“小胡子魔鬼!”这句话被正在接待室的贝利亚听到了,于是,贝利亚赶忙跑去斯大林的办公室,把这话对斯大林说了一遍。斯大林没有说什么,只是命人把朱可夫叫了回来。斯大林问道:“朱可夫同志,你刚刚走出我办公室时说了一句‘小胡子魔鬼’,请问你是在说谁呢?”朱可夫说:“当然是希特勒了!不然,还能说谁呢,斯大林同志?”斯大林听后点了点头,又紧接着问贝利亚:“那么贝利亚同志,请问你又是在说谁呢?”

斯大林最后一问,不仅显示了其幽默,更显示了其睿智。因为他知道正是由于贝利亚自己在心里时刻咒骂斯大林是“小胡子魔鬼”,所以当听到朱可夫说出这话时,他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朱可夫的话是针对斯大林的,并坚信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朱可夫的把柄。这就是投射效应的作用,这种效应不仅使贝利亚难以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容易错误地判断他人,这不仅不利于同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很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诸多麻烦。

电影导演科津采夫为斯大林放映自己导演的一部电影。他很想知道斯大林对影片的评价。正当他想问的时候,发现斯大林的助手走了进来,并把一张字条交给斯大林,斯大林含糊地嘟哝了一句:“不好。”科津采夫闻听此言,马上晕了过去。斯大林看了看科津采夫,又看了看旁边的人说:“等这个可怜虫醒来后,告诉他,我是说字条‘不好’,而不是说他的影片。整个西方都对斯大林说‘不好’,可斯大林同志也并未因此而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