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5683200000019

第19章 管教=适时地批评+适度地惩罚(2)

因此,如果为人父母者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请不要使用侮辱性的字眼。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管教也要适时地宽容孩子的过错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缺点和错误,有时甚至会遭遇挫折,关键在于父母站在哪个角度来处理这类问题。父母应该摒弃辱骂贬损等教育孩子的方式,在关爱的前提下,宽容孩子的过错,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震动,促使孩子主动认识错误所在,引导孩子主动改正。

2.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动力

孩子都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一旦得不到肯定,内心的失望、失落乃至无助,将会使他们失去方向。父母应该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孩子对肯定的心理需求,并在孩子因犯错而心有内疚的时候,充分认识肯定对孩子的心理激励作用,相信和信任孩子,不要动不动就谩骂孩子,攻击孩子的人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总之,孩子做了错事或者表现不佳时,父母可以适度地对其进行批评,但不要把这当做攻击孩子人格的把柄,进行大肆辱骂或奚落。要知道孩子的人格同样是宝贵的,受到伤害的人格会影响孩子一生。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孩子与父母在年龄和辈分上存在差别,但是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愿意得到父母的重视。因此,父母不仅要有尊重、重视孩子的心理,还要做出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的举动,并停止对孩子人格的攻击。

既要赏识孩子,又要适当惩罚孩子

和以前相比,如今的父母教子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有利于激发其潜能、培养其创造力。不过赏识教育应该以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凸显教育的人文本质为出发点,而不是毫无标准地进行表扬。

小蕾的妈妈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每当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时,就会马上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赞扬。而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也不会埋怨孩子。这样一来,孩子逐渐只听得进去恭维的赞扬的话,稍有一点不顺耳的话都听不进去,动辄大吵大闹,大哭大叫。

故事中的小蕾正是因为听惯了妈妈的鼓励和赞扬,才使得她听不进去不顺耳的话。可见,赏识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父母会发现赏识教育容易滋生一个问题:孩子只想听顺耳的话,听不进去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儿挫折。

因此,父母必须明白,赏识和惩罚应是教育的双翼,只有赏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教育。父母的赏罚分明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爱憎分明的,而不是是非不分的。理智地对孩子进行赏罚,本身就有一种魅力,能让孩子心服口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父母就要学会一些赏罚的技巧。

1.掌握赏罚技巧,把握好一个“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父母习惯对孩子进行指责、挑剔、贬低,当孩子有了进步的时候父母马上就会说“记住不要骄傲”,如果孩子做的稍微有一点儿不好,那么父母的批评就会排山倒海而来。一个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孩子,很多时候会显得动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自信。孩子是需要赏识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赏识,但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赏识”。对孩子进行赏识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正所谓:“再好的药也有分量限制”。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尽量少用奖励诱惑孩子。孩子毕竟不是马戏团的动物,虽然奖励会激起孩子的奋斗精神,但这只是外部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身产生前进的动力,让孩子自己督促自己,而不是外在的诱惑。

其二,在孩子失败时,父母也要找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赏识。要肯定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如果这时候得不到赏识和肯定,孩子就会变得十分沮丧,这可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当父母能够对失败的孩子进行赏识时,孩子就能从失败中得到一些可贵的东西。父母不要回避孩子的失败经历,可以多和孩子讲讲人们失败的例子,例如历史故事、名人逸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总之,一定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2.和赏识相比,惩罚的难度更高,父母一定要掌握分寸

由于孩子的年纪小,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自己也意识不到。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父母一味地迁就孩子,那么,这些小错终有一天会发展为大错!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而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盲目地给孩子下结论,这时候要想一想孩子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受了朋友的诱导,还是因为嫉妒他人?

其二,父母应该明白惩罚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孩子,更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为的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不足,增强自己的能力。

总之,惩罚和赏识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手段,并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合理便有良好的效果。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对孩子进行盲目的赏识,最终这种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他(她)总想听到赏识的话语。可是现实生活中孩子做事总会有欠缺的时候,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得到他人的保护和包容,这时就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从而真正地弥补它。

惩罚不是目的,孩子有进步才是关键

惩罚是一种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手段,一般在孩子不听话或犯错时使用。而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都有受父母惩罚的时候,合理的惩罚会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不仅不会让孩子怨恨父母,而且还会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在晚上睡觉前,母亲对贝贝说:“贝贝,你可是彤彤的哥哥啊,为什么总是与她争论不休呢?”贝贝说:“我的确不应该那样做,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看来,应该用一些惩罚措施才能让你记住这一点。”

“但在某些时候,妹妹才是最应该受到指责的人啊。”

“不!在大人的世界里,如果一位男士与一位女士发生争论,人们总是会认为这是男士的错。”

“但彤彤与我并不是大人啊!”

“无论怎样,你作为哥哥,当与妹妹发生争执时,都会受到指责。但是,你的年龄还小,没有通过足够的理智去避免这些争论的发生。当你再长大一点,自然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妈妈,那该怎样惩罚呢?”

“你真的想通过接受惩罚来提醒自己克服这个缺点吗?”

贝贝点头说:“是的!”

“那么,我给你一个建议,以后当你与彤彤发生争执时,你就把外套脱下来,反过来穿,以此来提醒自己这件事是多么愚蠢。”

贝贝听了母亲的这个建议后,哈哈大笑,他非常乐意接受这个惩罚,并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主意。这天以后,贝贝认真执行着对自己的“有趣的惩罚”——只要与妹妹发生争执,就将外套反过来穿,就这样贝贝逐渐改掉了与妹妹争执的坏习惯。

故事中的贝贝总是与妹妹彤彤发生争执,他的妈妈为了改正他的这一行为,对他进行了惩罚——每次与妹妹发生争执时就反穿自己的外套。贝贝因为这个惩罚而最终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可见,适度的惩罚是可以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成长的,父母们应当好好运用。

其实,惩罚是一种管教孩子的利器,只要掌握一定的惩罚技巧,孩子的不良行为一般都可以得到纠正。那么,具体来说,惩罚的技巧有哪些呢?

1.犯错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她),是因为他(她)的过错,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他(她)虽没有预料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父母要信任孩子并且从轻处罚;如果孩子隐瞒事实、逃避责任,父母就从重处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2.向孩子说明惩罚他(她)的原因

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做错了事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如果父母不告诉孩子他(她)错在哪里,孩子会觉得大人莫名其妙,脾气暴躁,而且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形出现,孩子很有可能会再犯。这样的惩罚不但无效,还影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和自主能力。

所以,向孩子说明惩罚他(她)的理由,使其心悦诚服,这是很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步。若经过说明,孩子知错,并能深刻反省,父母可以考虑减轻或免去处罚,具体措施可以视情况而定。毕竟,惩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能不用最好不用。执意揪住孩子的过错不放只会伤害孩子,得到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