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5683200000002

第2章 给孩子温暖的关怀(1)

左手疼爱:天地间,最温暖,是那父母的爱

作为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当然也要给孩子全部的爱。世间为人父母者也都在努力践行着这份天职。但是不同的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也有不同。有的认为只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爱孩子,有的认为只要事事顺着孩子就是爱孩子,有的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打理好就是爱孩子,有的认为打骂才是爱……但是,这真的就是爱吗?如果只偏重于给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去温暖孩子的心?如果一味对孩子百依百顺而不去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如何让孩子明辨是非呢?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漫漫人生路上你能陪孩子多久?如果总是以期通过打骂孩子而希望孩子成材,如何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怀呢?……所以,请找到合理的爱的方式,让孩子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成材。

在这个世界上,谁没有沐浴过父母的爱,谁没有体会过父母温暖的关怀?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开始爱着自己的孩子,直到永远。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关怀,是一种对子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

关怀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

现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伙伴,加上父母对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于是导致孩子交往最多的人基本就是父母。这就在客观上对独生子女的父母提出了要求——要积极充当孩子同龄伙伴的角色。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所以,无论是从父母本身的义务上,还是从对孩子教育的意义上,与孩子从小相伴,做孩子一生的朋友,都是必要的,必须的。

孩子是因为父母的“一相情愿”来到这个世界的,但父母却不能再依靠“一相情愿”就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而是需要父母掌握一些方法的。当父母成为了孩子的朋友以后,在和他们的朝夕相处中,给予孩子无穷的的爱,这将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方法呢?

1.留出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家是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摇篮。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学龄前的阶段,是孩子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父母千万不能忽视与孩子共同成长。

由于工作的关系,腾腾的妈妈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可是,即使这样,她也会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玩。

上午11:30之后,爸爸开着车带着腾腾在妈妈公司的门口等妈妈。等到妈妈后,爸爸问腾腾:“想去哪里玩?”

腾腾回答说:“想去超市买东西。”

妈妈随口问了一句:“不想去公园了吗?”

腾腾兴奋地大叫起来:“我想去公园!不去超市!”

于是,腾腾爸掉头去了公园。爸爸带着腾腾在公园里玩,越跑越远。妈妈看到有个卖吊床的,就买了一个。腾腾转了一圈,回来找妈妈,发现妈妈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吊床上来回晃着,便将自己的小鞋子一甩,也爬了上去……

13:30的时候,他们离开公园。妈妈继续回办公室加班,爸爸则带着腾腾回了家。

虽然说,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常常在“跟时间赛跑”,常常是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眼惺忪,然而,聪明的父母仍然能挤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事实证明,那些与孩子相处愉快和谐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肯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的父母。比如:做游戏、画画、运动、做家务、旅游、聊天等。当父母与孩子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时,就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在同喜同乐中捕捉教育的契机。

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就会被孩子接纳。如果不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度过,再怎么想要与孩子成为朋友,都会很难实现。

2.尊重孩子的喜好

伴随着孩子成长而来的是,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他们会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兴趣。这时候,父母尽量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指责孩子。

11岁的女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讲述她的偶像时,妈妈说:“真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的,我看你怎么神经兮兮的。”

女儿很沮丧地说:“算了算了,跟你没共同语言!”

这个时候,女儿本来是希望妈妈能够分享她的喜悦,可是,妈妈却表现得没兴趣听,同时还对女儿的行为进行了伤害性的评价——神经兮兮的。难怪女儿会如此沮丧。十来岁的孩子,本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喜好。对于孩子的喜好,做父母的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即使是孩子的兴趣在你眼中是很无聊的,也不能用伤害性的语言打击她。否则,就不仅仅是错过一次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了,很可能,从此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理解他(她),甚至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他(她)。一旦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亲子关系势必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实际上就是在日常小事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并在适当的时候支持一下孩子的见解,孩子就会在心里把父母当成是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3.与孩子平等相待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应该是友好和善的,是温和而优雅的。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留下太严厉的印象。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委屈时,父母的安慰、同情、扶持和宽容,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可以倾诉的对象,是可以真心相待的朋友。

小美是一个10岁的女孩,她很喜欢一个明星。一次这个明星去小美生活的城市开演唱会,小美悄悄地把自己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都拿出来买票了。事后,因为没了零花钱,小美又不好意思向爸妈张口要,却不知何时被妈妈发现了她的这种情况,妈妈没多说什么,只是说可以借钱给她,等她长大后挣钱了再还回来即可。小美感到妈妈既是疼爱自己的长辈,又是尊重自己的朋友。从此,跟妈妈的关系更密切了。而且,也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钱了。

小美的妈妈就是一个懂得如何关怀孩子的妈妈。在得知孩子把零花钱用来追星后,她没有去批评,而是把自己的钱给了孩子。但是这种给,既不是施舍,也不是长辈对晚辈的赠予,而是借,是把孩子当成跟自己一样的大人去平等相待。这既让孩子感知到了妈妈最温暖的爱,同时也让孩子感知到了来自妈妈的尊重。这时,这位妈妈自然不必像很多孩子的妈妈那样,发愁自己不能成为孩子信任的朋友了。

4.不要用强制性的手段教育孩子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真爱,不是迁就而是引导。和孩子有不同看法时,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观点,但一定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问题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因为很多事情需要等孩子自己慢慢地体验之后,他(她)才能理解。一旦领悟到父母的正确性,孩子就会进一步信任父母,从而加深彼此间的“友谊”。

尽管儿子小冰已经8岁了,但是张凌依然像一个新手妈妈。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意见分歧时总是出现问题。比如有一次,小冰拿着自己很喜欢的玩具手枪去找邻居家的小伙伴玩。但是当对方想要玩小冰的玩具手枪时,小冰却舍不得。张凌一看这情景,就非常生气,她觉得儿子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得分享,实在让她在邻居面前很没面子。于是就从儿子手中强行夺过玩具手枪递给了邻居家的孩子。结果,儿子坐在地上便哭,谁都劝不好。

其实,张凌想让儿子学会分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她的这种强行代替儿子去做的手段却欠妥当。任何一个小孩,对于自己喜爱的玩具,都舍不得与人分享。这不是孩子自私,而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对玩具的喜爱程度是无可比拟的。他们生怕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别人弄脏、弄坏,甚至被别人占有。不给小伙伴玩也是出于对玩具的爱护。这时,做父母的想要纠正孩子的这种理念和行为,强行是行不通的,而应先倾听孩子的心声,问问孩子为何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解释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友情更珍贵、分享更快乐的道理。

总之,为人父母者,必须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温暖关怀。另外,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的那份世间独一无二的情谊,却是伴随父母和孩子一生的。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能否成为孩子的朋友,可以做这样一个自我测定:

你有多少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

你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不开心吗?

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吗?

孩子有了心事,会和你说吗?

你能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烦恼吗?

你能接受孩子的世界和自己的不同吗?

以非语言方式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

肌肤饥饿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那些小时候极少得到父母的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生活中,许多孩子爱哭、睡眠差、体重增加慢、抵抗力较弱、智力发育滞后,都与缺乏“肌肤之亲”有关。要知道,人体相互间的接触和抚摸的需求是天生的,尤其是孩子对这种需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更需要父母给予经常的爱抚。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比如可以通过肌肤的直接接触,注视孩子时的眼神、表情,对着孩子说温柔的话语,轻轻地摇晃产生的韵律感等,来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暖和爱。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样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以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呢?

1.常常拍拍孩子的肩膀

拍拍孩子的肩膀,既可以表示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可以表示父母愿意放下架子,与孩子做朋友。不要小看拍肩膀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当孩子做了让父母感到高兴的事情时,或者孩子正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意的时候,父母不妨拍拍孩子的肩膀。这时候,孩子会在顷刻间领会到父母的意思,并且还会感激父母对他(她)的鼓励和赞赏。在孩子因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父母可以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她)的肩膀,给予孩子支持和精神鼓励。

2.每天都要拥抱孩子

对于很多中国父母而言,对孩子的爱还是比较含蓄的。但是,时至今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如何跟孩子进行肢体接触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尤其是拥抱孩子,还是能够做到的。

谭坛是一个年仅3岁的“跟屁虫”,他很喜欢跟在爸爸屁股后面。

有一次,爸爸要到院子里去找一些东西。当时天正在下雨,所以,爸爸告诉光着脚的谭坛在屋门口等着。潭坛虽然知道爸爸的意思,但还是执意要跟在后面。

爸爸抓住他,把他拉了回来,严厉地重复道:“不许跟着。”但是,爸爸才一转身,谭坛就又跟了出去。这次爸爸生气了,他拿了一根小棍子轻轻地敲了几下谭坛的腿。

爸爸的动作虽然很轻,但谭坛还是害怕得哭了起来。爸爸没有立刻哄他,而是等他不哭了以后,才走到他身边,伸出胳膊抱住儿子,说:“谭坛是个好孩子。”

在这个充满爱的时刻,爸爸用自己的拥抱轻柔地告诉了谭坛服从的重要性。

生活中,如果孩子“自找”惩罚,就如故事中的谭坛那样,那么,孩子在伤心过后,往往会渴望父母的爱,想要投入父母的怀抱。这时候,正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绝好机会。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充满爱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父母也可以趁机告诉孩子:“我是多么爱你,你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

另外,许多研究都证明,一个经常被亲人、朋友拥抱的孩子,性格和智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那些缺少与亲人身体接触的孩子,不仅性格孤僻,其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也不如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所以,适时地去拥抱孩子吧,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3.用微笑和点头肯定孩子

许多时候,当父母微笑着点头表示对孩子认可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比听到“你真乖”更高兴。因为微笑和点头不仅可以给孩子一种认可和鼓励,而且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爸爸从厨房端了一盘滔滔最喜欢吃的鸡蛋羹出来。滔滔抬起头,看着爸爸把鸡蛋羹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中央,他很想自己夹菜。

滔滔拿起小勺,用征求的眼光望着爸爸。爸爸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微笑着向他点头。滔滔高兴地舀了一勺鸡蛋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在这个故事中,父亲和孩子没有用一句语言,但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却非常顺畅。这种温馨的亲子关系相信会令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感到羡慕,这也正是微笑和点头的魔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后,父母应该多用微笑和点头以示鼓励和称赞,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从而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总之,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非语言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非语言沟通对于不善言辞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非语言信息往往能够表达出特定的含义。因此,父母们,在使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爱的同时,也要运用好非语言方式,兼顾两方面,使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