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5683200000009

第9章 打不是亲骂不是爱(1)

父母打骂孩子不仅是一种恶习,也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许多父母在爱的名义下对孩子肆意打骂,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改正不良行为,实则事与愿违。这时的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越是命令孩子这样做,孩子越是不这样做,或者即使做了也仅仅是表面服从。而且打骂的教育方式还极易伤害孩子的内心,使孩子变得软弱、孤僻、自私、暴力,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可怕的后果。

打骂的教育方式危害无穷

打骂的教育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缘于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如“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马”等。

许多父母“恨铁不成钢”,恨自己的孩子不长记性,不长本领,这时“不打不成才”等错误观念就会占据他们的内心,于是便开始对孩子大打出手。

然而,这些打骂孩子的父母,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危害性。他们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与特点,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不允许孩子有半点差错或异议,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爱、亲子之情,使孩子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

同时,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孩子时候的心灵创伤往往成为他日后不良行为的根源。

那么,具体来说,打骂孩子有怎样的危害呢?

1.导致孩子说谎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连打带骂。孩子为了逃避挨打挨骂,往往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瞒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

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易被父母识破,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打骂,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变得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他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受父母打骂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极易变得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父母原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离家出走者有之,轻生者有之,因此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小贝的数学成绩很差。一天晚上,小贝在做一张数学卷子,其中有三道应用题不会做。

爸爸给他讲了一遍,他没听明白,又讲了一遍,他还是没听懂。爸爸很不耐烦,骂了小贝一句“真是废物”,就不理他了。

于是小贝委屈地哭了,妈妈见孩子在哭,就问他原因,小贝哭着对妈妈说:“妈妈,你说我怎么这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我都不会,我觉得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而且爸爸骂我是废物,我就更没有信心了!”

听了孩子的话,小贝的妈妈很着急。

许多父母可能会像故事中的小贝爸爸一样,因为对孩子不耐烦而骂孩子,甚至对孩子动手,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悲观。因此,对孩子耐心地进行教育吧,让孩子面对生活更有信心和勇气。

3.导致孩子陷入孤独的境地

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骂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往往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使其自感“低人一等”,因此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很孤僻。

城城的爸爸脾气暴躁,易发怒,动不动就会对孩子拳打脚踢,有时还当众殴打城城。

这使得城城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

在学校时,他总是躲在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里,既不与同学说话,也不参加课堂的交流活动。有时,有的同学找他聊天,他也爱答不理。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愿意与他说话交流了。

从故事中城城的经历可以看出,父母的打骂常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性情变得孤僻。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使孩子难以健康成长。

4.导致孩子学习到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父母打骂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

在家里父母打骂他,到外面他就打骂其他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骂孩子,实际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骂其他的孩子的坏榜样。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5.导致孩子人格畸形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骂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

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打骂,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他人施暴。

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这样的后果,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严重的影响。

总之,打骂是对孩子行为后果的一种恶劣的处理方式。父母打骂孩子虽然是为了使孩子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但打骂本身并未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与之相伴随的常常是孩子的消极对立情绪。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效、适时、适度。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打骂孩子同时也是父母无能和缺乏修养的表现,有修养的父母一定能够选择以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更为不幸的是,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还可能引起孩子对父母的蔑视,降低父母的威信,认为父母对自己没有疼爱,只知道打骂,使孩子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于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薄,隔阂越来越深,关系越来越疏远,一些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改变打骂的教育方式

由于孩子天生比较调皮,他们总是给父母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麻烦,这时很多父母就对自己的孩子举起了惩罚的棍棒。管教孩子的方法很多,对孩子进行打骂是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一种方法。

本来父母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可是很多时候它们却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要知道,动用武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父母试着把棍棒收起来的时候,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只要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让他(她)学会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孩子就会独立解决问题,不是非得父母的“棍棒”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

当一个孩子总是受到父母的责骂和殴打的时候,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因为害怕招致父母的不满而撒谎等。不过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除了打骂以外他们似乎找不到更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父母也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教育方法,所以一旦孩子犯错他们就开始打骂孩子。反观结果,打骂的教育方式取得的成果却微乎其微。

那么,父母为什么会常常打骂孩子呢?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传统的教育观念。很多父母的传统教育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父母总想对孩子动用武力,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在传统观念中父母永远站在一个绝对的统治地位,孩子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力。

其二,父母不能管好自己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的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只要稍微遇上一点不顺心的事情他们就会勃然大怒。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总喜欢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父母满意,那么父母多半会对孩子施以暴力。

教育孩子的技巧是需要学习的,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成为一个育儿高手。如果你想做一位成功的家长,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改变打骂的教育方式。而当父母被自己的孩子气得火冒三丈时,不妨采用以下方法代替原来对孩子进行的打骂。

1.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尽量做到全面了解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找时间多和孩子进行沟通,看一看孩子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当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很融洽的时候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这时候如果孩子犯错的话,父母也能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2.吸收新的教育知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所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必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可以任意地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方式在当时只会激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而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益处。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主动吸收教育新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3.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换种方式处理问题

有时候孩子的举动很有可能让父母非常愤怒,这时候父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如果父母能够暂时先冷静下来,问问孩子究竟为什么会那样做。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就会发现孩子之所以做这件事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时候父母的情绪也会好很多。

4.真正放下架子,跟孩子平等相处

有些父母总觉得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一种非常严肃的模样,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这样虽然表面上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孩子内心深处却很难认同父母的做法,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要放下架子,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把孩子当做成年人一样给予尊重。如果孩子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就应该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无论如何,父母需要记住的就是再也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进行打骂。这样不但收不到预想中的效果,还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应该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改变打骂的教育方式。相信即使没有棍棒的作用,父母也一定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十分优秀。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常常打骂孩子会出现越打越犟,越打越难管的现象。孩子犯错后,父母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反复的次数多了,孩子对于打骂就习惯了,适应能力逐步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对打骂就持无所谓的态度了。而对于父母而言,因为打骂的效果不明显,父母就会加大打骂的力度,而孩子却会相应地提高适应能力,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受到打骂的孩子越来越犟、越来越难管的原因。因此,父母们要科学地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宽松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千万不能打着疼爱孩子的幌子打骂孩子,扭曲孩子的心灵。

别让孩子生活在父母威严的阴影里

在当今时代,虽然许多父母会称孩子为“小皇帝”,但真正的“统治者”却是父母。而且很多父母早已经习惯了做“统治者”,习惯高高在上向孩子发号施令。

其实,孩子大都思想独立,不喜欢被拘束,如果生活中处处被父母管制,甚至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活在压抑之中,活在父母威严的阴影里。很多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难以摒除童年时被父母“统治”的阴影。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成为那样的父母呢?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多商量,少命令

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父母一定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比如:在提醒孩子休息时,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休息了,睡醒觉就可以出去玩了。”而不要说“赶紧去睡觉”,更不能说“还不去休息呀”。

对孩子来说,使用商量的语气和他们说话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商量的语气说话,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是关心自己的,从而对父母产生一定的好感和信任。当父母以强硬命令语气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也会心生不悦。长此以往,容易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也容易使孩子陷溺于父母的威严之中。

因此,当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事时,父母最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商量,这样能够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觉到被重视、被尊重,这样就能够使孩子较好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儿子很喜欢收集水浒英雄卡,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收集到更多的卡片,儿子不停地吃干脆面,吃饭自然就少了很多。

爸爸发现了这一点。他知道用大人惯用的警告、批评等方式是可以改掉孩子的坏习惯的,可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决定要采用商量的口气,找到更好的办法。

中午的餐桌上,儿子没尝几口饭菜,就不想吃了。爸爸同他商量:“你真的不想吃了吗?”儿子“嗯”了一声,点点头,眼睛盯着爸爸。或许在他眼中,爸爸会因为吃饭的问题惩罚他。

爸爸用一种不急不慢的语气说:“你现在不想吃也可以,但晚餐要到7点钟呢。在下午的时间里,你不能吃其他东西,行不行?”“那如果我现在吃了呢?”

“很好,吃饱了饭,下午你就不需要再吃干脆面了。”儿子显然理解了爸爸的意思。他没有说什么,开始用心地吃饭。

看到儿子不怎么吃饭,爸爸很担心,可是,他没有采用暴力的方式,而是和儿子进行商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与孩子商量。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要积极地把自己的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进行思考和判断,然后再行动。同时,还要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