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重选择 做人轻得失
5683400000019

第19章 得失心不能太重(3)

中国近代著名的高僧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出生于官宦富商之家,早年受过较完整的教育,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师。之后,他热衷于画画,并且成了一位声名显赫的画家。他英俊潇洒,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可谓事事如意,为世人羡慕。

然而,当时声誉正隆的李叔同却突然出家为僧,舍弃一切名利。家人与朋友均纷纷前来劝他还俗,最后都被他拒绝。面对别人的不解,他只是淡淡地答道:“我想来就来了。”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对李叔同的行为也难以理解,还亲自到杭州探望他。然而,他却对金智勇说道:“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

此后,李叔同足不出户,专心钻研佛法,终成一代高僧,被世人尊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与心灵与物质、“心”和“形”的较量,乍看之下,李叔同出家的决定,使自己失去了世人羡慕的好生活,然而他却不为这种外界得失所牵绊,而是一心修炼自己,并最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成为一代高僧,成为世人所敬佩的对象。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得”,比身外之物更大的“得”。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奔波劳碌的人中有多少能够“心不为形役”?恐怕不多见吧。成功、成名等世俗的诱惑让人们被无数的欲望所困扰,迷失在得失之间,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李叔同虽然身处名利的漩涡之中,却能轻松地从里面走出来,着实令人可敬可叹。修行是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实际上,我们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过于在意外界的得失,而没有脚踏实地修炼自己,从而迷失了自我。其实,生活的重点不在于名利的得失,因为别人的看法而使自己受委屈,因为某些虚荣的名利而舍弃了宝贵的年华和快乐……这些都是十分不值得的。

如果失去了自我,那么拥有的一切就都是无意义、不真实的。只有不让自我迷失,才能够站得稳走得直,即便有人一味否定、攻击你,你也能轻松应对。不要让旁人的观点左右你,不要让外界的得失干扰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要努力做好,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过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约翰·史崔勒基是《生命咖啡馆》一书的作者。他原本是一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不菲,在业界也小有声名,可谓名利双收。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重复做一项工作,他感觉生活异常单调、乏味,内心痛苦万分,于是他与自己的妻子背起背包,开始了他们的环球旅行。在9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横跨五个大洲,走过了几十个国家。与此同时,约翰·史崔勒基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约翰·史崔勒基回到美国以后,决定通过故事的形式将他对生命的认识写下来。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撰写了《生命咖啡馆》这本书,然后开始自费出版。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这本书就成为了畅销书。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人生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应付别人要你做的事。

一味应付别人要自己做的事,只会心力交瘁、顾此失彼。只有做自己该做的事,修炼自己的内心,生命才会保值、增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生不过只是转瞬而逝的浪花而已。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成败、得失,而在于个体的自身体验,任何外在标准的评判都是不准确的。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不需要受世俗得失所掌控。

做好自己,为自己加油,经受住物欲的诱惑,不在意外界的得失,使心不为形役,这样你便能拥有真实的幸福和快乐。

失去的当礼物,眼前的叫幸福

人生是一个“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循环过程,失去的并不代表以后就不会重新得到,得到的也不意味着能终生拥有。要想拥有幸福,我们不仅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还要能够看轻生活中的得失。有句俗话说得好,“失去的当礼物,眼前的叫幸福。”不哀叹那些失去的东西,珍惜当下的美好,这才是幸福的真谛。

有时候,生活中的不幸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把“失去的”当做神赐给我们的礼物,它会成为一种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压力,一种激励我们提高素质的动力,我们的头脑会因此而变得敏锐,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而学会珍惜。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之后两天,玛丽·布朗太太回到她位于渥太华的家,站在空寂的房间里发愣。几年前,她丈夫死于车祸,接着,与她相伴的母亲也去世了。

布朗太太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状况:“钟声与哨笛宣布和平的到来,我唯一的儿子唐纳却死了。我的丈夫和母亲在那之前就死了,整个家只剩我一个人。离开孩子的葬礼回到家中,那种无名的空寂感,我永远难忘。没有哪儿会比我的家更空寂了,悲伤和恐惧让我窒息。除了要学会一个人生活外,还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其中最大的恐惧则是怕自己因伤心而发疯。”

一连几个星期,布朗太太沉浸在悲伤、恐惧、孤独之中,痛苦和惶惑使她茫然,她不肯接受现实。她说:“我相信,时间会帮我平复创伤,但是时间过得太慢了,我必须找点事来打发时间,于是我就去工作。”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我发现自己能重新对生活、同事、朋友产生兴趣。我渐渐明白不幸的事已经悄然走远,未来的一切正在变好。我曾经是多么的愚蠢,怨苍天待我不公平,不肯接受现实。但是,时间改变了我。这一天来得很缓慢,不是几天也不是几星期,它是渐进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学会了面对现实。现在,当我回首往事时,就觉得自己像一艘轮船在历经风雨后终于航行在平静的海面上。”

有些失去,诚如布朗太太所亲历,大到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地步,可是逝者已矣,生者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无论这种失去让我们多么悲痛,我们也还是要接受。当布朗太太选择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时,她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让时间来治愈自己的伤痛。

同样,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失败、挫折及不幸,我们的生活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也只有时间才能将它缝合。所以,当我们陷入悲伤的情绪中无法摆脱时,必须给自己时间。悲剧刚刚降临时,世界仿佛也停滞不前了,而我们的悲痛却要一直持续下去。然而,生活还在继续,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选择回忆那些快乐的往事,只有这样幸福才能取代悲痛,从而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无论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该从内心里停止悲哀和怨恨,接受无法逃避的现实,等待时间帮我们摆脱不幸。既然失去的已经无法挽回,那么不妨将这些不幸当做生活给我们的考验和礼物,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磨难,才让我们更珍惜眼前的幸福。

此外,减轻不幸所造成的影响,为自己赢得幸福最保险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升华。

威斯康新州的一个女人,对社区居民来说,她是一个激励人心的人物,因为她超越了个人的悲伤,能够带给那些有同样烦恼的人以安慰。

她25岁的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阵亡。她虽然非常哀痛,却不要别人怜悯。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了解那些从不知什么叫真正幸福的母亲,有些人的子女得了痉挛性麻痹,有些人的子女精神或身体残缺无法为国效力,还有些人渴望养育子女却无法生育。我有过一个好儿子,跟我度过了快乐的23年,我的余生中拥有了23年的美好回忆。因此,我必须顺从上帝的意愿,尽我所能帮助那些有儿子在服军役的母亲。”

结果,她做到了。她毫不厌倦地带给有儿子在军中服役的人和正在军中服役的人以安慰。她学会将心思和精力投入帮助他人之中,让自己没有剩余的精力再去苦思自己的烦恼和不幸。慢慢地,悲伤离她远去,幸福回到了她身边,而她身边的人也被她的这种精神所感染,变得快乐起来。

卢森堡说过,“不管遇到怎样的事情,都请愉快地接受吧!这就是人生。我们要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微笑着。”人生的旅程中,不光有着幸福与光明,也有着悲伤与黑暗。烦恼不会因为我们的拒绝面对而放过我们,它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成熟与否跟对待烦恼、不幸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不要过于在意生活中的得失,只有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失去,才有机会改变现状,也才能够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