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重选择 做人轻得失
5683400000023

第23章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

诸葛亮在《诫子篇》中写过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对人心灵至高境界的一种描述。淡泊是平和,也是傲岸,看淡人生得失,视名利为无物,唯有这样才能心境平和;宁静是安静,也是清净,静观世事万变,将得失置之身外,唯有这样才能内心淡定。

淡泊、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心态,是一种可以看轻人生一切得失的智慧。懂得淡泊、宁静的做人真谛,才能够心胸豁达,也才能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人事而困扰。当一个人放开人生的得失,他就能够坦然地面对现实生活,自由舒畅地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淡泊名利,从容处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名誉、权力及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所以许多人热衷于追求这些,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已经成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方式。事实上,除了名誉、权力及地位之外,还有许多东西能够让人实现自我价值,让人获得满足。同时,为了名誉、权力及地位而活也不是一种珍惜人生,享有生命的态度。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大家不妨任性一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个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从容处世的人。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马老曾经因“新人口论”而受到批判,甚至被撤销了北大校长的职务。那天,他正在家里接受“隔离审查”。得到消息的儿子从外面回来,气愤地说:“爸,你被撤职了?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冤枉你?”当时,马老正在看一本书,就淡淡地应了一声:“噢!”看见自己父亲一副“没事儿人”的样子,儿子一下子也没了脾气。

十几年后,国家为马寅初先生平反昭雪,同时也恢复了他北大校长的职务。他的儿子一听说,马上高兴地从外面赶回家,告诉他:“爸,你官复原职了!”然而,马老却依然淡淡地应了一声“噢”。

荣辱,等闲视之;得失,一笑了之。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从容,也是一种持久的心理定力。这种定力很难得到,它需要有一颗修为颇深的心,而修为既包括意志、信念的修炼,又包括品行、人格的修炼,甚至还包括心灵的磨难。历经了磨难的心灵是成熟的,也是坚强的,它更懂得去珍惜幸福,更加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磨难不但不是人生的灾难,而是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只有从磨难中归来的心灵,才能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得失自若。

事实上,从容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获得强大心灵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胜不骄、败不馁。俗话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心理学上说的“心理健康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平常之心”,美学上提倡的“对称与平衡”等都是对从容处世这种生活态度的推崇。

从容的心态具体到生活中主要有以下这些表现。不因一时成功而大喜过望、得意忘形;不因一时失意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念;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惊慌失措、自乱阵脚;无论条件如何变化,都能一如既往地充满希望,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概就是这种心态的浓缩和写照。

淡泊名利、从容处世,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否则,很容易为名利所累,最终害人害己。古今中外,这样的前车之鉴不胜枚举。物理学家焦耳就曾为争夺“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第一人”的荣誉而猛烈攻击过他当时的竞争对手——迈尔。后来,迈尔终于不堪重负,选择了跳楼,虽然有幸被救,却成为疯子。一个那么有才华的科学家就这样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而这也是焦耳一生的遗憾。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追求,也都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对于一个快乐的人来说,名利一定不是最重要的。他们享受生命的过程,享受人生沿途的风景,而不过于在乎自己最后得到了什么。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活得更好、更快乐。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人们都会选择一种能让自己更幸福、更快乐和更满足的生活方式。然而,就一般情况而言,多得一份功名利禄,就会少得一份轻松悠闲,并且名利易逝,一个温馨的家和脚下一片坚实的土地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契尔曾说过,“也许要等到你失去了名誉之后,你才会明白此时的生活有多轻松,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也才会知道什么是快乐的人生。”

名利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和虚荣,让我们光环闪耀,也能让我们忘了真情的温暖。而盛名之下只会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为名利效劳,从不曾为自己而活。

总之,以从容之心面对得失成败,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外云卷云舒”,人生自有另一种风景。

唯有宁静,才能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一文中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宁静的心境更加有利于人的思考,它让人看得更远、更广,让人见解更深刻,让人学习事半功倍。是的,唯有“宁静”才能“致远”,只有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而心浮气躁的人永远难成大事。

9岁时,艾伦去居住在南达科他州的祖父的农场里过暑假。在那里,他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赤手去捡牧场里被晒干的牛粪。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做这份苦差事,但艾伦做得好极了,既没有抱怨,也没有要求祖父给自己换一份工作。整个假期,艾伦都安静地做着这份工作,即使这看上去实在不算一份好工作,也没有任何报酬。

很快,一年过去了,暑假时艾伦又到了祖父的农场。这次祖父告诉艾伦,因为他去年夏天工作的表现极为出色,因此决定把一份艾伦一直都非常喜欢的工作给他。于是,在这个假期,艾伦每天都开心地干着自己所喜爱的工作——放马。

从这件事,艾伦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宁静的心境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就能够摆脱困境,也就能够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艾伦从学校毕业后,在南达科他州的一家肉铺做帮工。不仅每个星期只有1美元的薪水,这还是一份令人感到恶心、很难静下心来做的工作,但艾伦却将它做得很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能得到提升,也就能摆脱掉这个工作了。果然多年后,他成了一名年薪达150万美元的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一个人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通常会很容易放弃眼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即使做下去也不容易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自然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也不可能表现出最优秀的自己。

还记得鲁迅在《故乡》中所描述的捕鸟情景吗?首先,在一个地方撒些小米或稻谷之类的粮食;然后,在上方罩一个筛子,并用一根系着绳子的木棒把筛子支起;最后,远远牵着绳子等待,一直等到鸟进入筛子下面吃食物的时候,一拉绳子,便把小鸟罩在筛子里了。在捕鸟的整个过程中,宁静等待的环节是最关键的。如果太浮躁的话,那么就会把鸟儿吓坏,让它们不敢放心地进去吃东西,自然也就捉不住鸟儿了。

人的一生有时候就像这样一个捕鸟的过程。只有拥有了宁静的心境,善于等待,才能够捕得鸟儿归。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热爱剑术。于是,他走遍了五湖四海,终于找到了一位剑术高超的老剑客拜师学艺。老剑客传授给他一套剑法,并叮嘱他要每日刻苦练习。

年轻人问老剑客:“这样的话,多久之后,我的剑术能够有所成就呢?”老剑客回答:“三个月。”

听了老剑客的回答,年轻人开始每天练习。几日后,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很小,就跑去问老剑客:“如果我练习到晚一点,需要多久才能够有成呢?”老剑客答:“三年。”年轻人听后大吃一惊,便继续问道:“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剑客听后摇了摇头,微微笑着回答说:“三十年。”

故事中那个年轻人练剑有成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是因为他急于求成,以致内心越来越浮躁。由此可见,浮躁、缺少宁静的心态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

在当今社会中,浮躁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做事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往往是想到了、兴头来了就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总想一蹴而就,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心理学研究发现,浮躁是一种由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交织的综合型不良心态,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不安分、焦躁、急功近利等。

在现实生活中,但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拥有一个宁静的心境。因为,这种心境可以让他们远离浮躁,让他们心平气和、不贪不躁,进而慎思慎行地去做事情。总而言之,倘若一个人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更顺遂,那么就要始终保持一个宁静的心境。

心胸豁达,不计较一时得失

有一次,德国文学大师歌德在公园的一条小径上散步,那是一条很窄的小路。这时,歌德碰巧遇上了一个对他心存敌意的评论家。

评论家一见到歌德,立即停下来,直挺挺地站在路中间,说:“我是不会给傻瓜让路的。”

“我恰恰相反。”歌德笑了笑说道。说完,歌德就侧身退到一旁。

心胸豁达的人往往要比心胸狭小之辈快乐很多,因为心胸豁达的人从来都不会挂心于芝麻绿豆一般的小事儿。有一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人之所以会快乐,是因为他选择了快乐;人之所以会悲伤,是因为他选择了悲伤。”那么是什么让人选择快乐呢?正是豁达的心胸,而歌德就是这样一位心胸豁达之人。

实际上,为人处世,我们就应该有大海般的气量,而不是水盆一般的胸怀。只有胸怀似海,才能容纳天下江河;只有气量恢宏,才能坦然面对他人的污蔑、诽谤与嘲笑;只有胸怀似海,才能不计较生活中的得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论某些人心胸宽广,正是因为他们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肚量。他们可以包容他人,就算是他人对自己的嘲笑和讽刺也能一笑置之。如此气量宽宏的人,不会为生活中的得失所累,自然就活得轻松、惬意了。当然,豁达不代表无限度地容忍别人,宽容不是对自己构成危害的行为也要坦然接受或姑息。

对于个人来说,豁达常常会带来更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使自己在心理上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更会化敌为友,使敌为我用。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布了檄文讨伐曹操。檄文言辞犀利,将曹操的祖宗三代骂得狗血喷头。

曹操读完檄文之后问下属:“檄文作者为谁?”下属以为曹操要大发雷霆,便胆战心惊地回答:“据说檄文为陈琳所作。”曹操连连赞叹:“陈琳这小子文章着实不错,骂得痛快。”

最终,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陈琳做了曹操的俘虏。陈琳暗忖:当初,曹操的祖宗被我骂了个遍,这次我是必死无疑了。结果却出乎陈琳的意料,曹操非但未杀他,反而任命他做了自己的文书。

中国古人最讲究孝道,一般而言,辱人父母祖宗就是不共戴天之仇,然而胸襟豁达的曹操却容忍了辱骂自己先人的陈琳,这份气度不得不令人叹服。曹操之所以能在汉末乱世一统中国北方,与他的这种宽宏气量不无关系。一时辱骂或许会让曹操失去面子,但是心胸宽宏却能为他赢得贤人。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豁达、开朗、宽容的人才能接受别人,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才能认可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因而,他也就能被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能被集体所接纳,能与别人毫无隔阂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当心胸豁达的人被麻烦找上门的时候,他们除了会本能地承认、接受以及摆脱现实的自我纠缠之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为他们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境的明亮提供了保证,从而能快速摆脱困境,进而快乐起来。心胸豁达的人之所以能更加幸福,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让自己获得满足的东西。事实上,同样一件事情,带给人的客观影响并不会有太大差别,但是豁达与否却可以让人与人的幸福感产生巨大的差距。

此外,当人拥有了豁达的心境后,常常会以自嘲的方式来思维,而显露于外表的就是以幽默的方式来摆脱困境。现实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是无法避免的。不够豁达的人往往会拒绝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为了不断地肯定自己的完美,只要外界有让他感觉到使自己的缺陷暴露出来的危险时,他就开始紧张兮兮地抵御,自我保护起来,久而久之,心也就变得敏感而脆弱。一个心胸豁达之人却可以免于此患,他能主动觉察自己的缺陷所在,但不会想方设法去掩饰,为自己徒增苦恼。

苏轼就是一个极为豁达的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几经生死、饱经丧妻失子之痛,却没有被不幸击垮,也没有因此而郁郁寡欢。即使被贬到有“有去无回”之称的岭南时,他也没有丝毫抑郁,反而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豁达与人的宽容息息相关。一个不豁达的人,没有广阔的心胸,即使自己想宽容也是办不到的;而一个不宽容的人,总在一两件让自己不快的人或事上纠缠,眼里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都只是那些事情,又怎么能够豁达呢?总的说来,豁达能够给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能够让人在天空中快乐飞翔。

人生如歌,岁月如梦。人的一生很短暂,外界的得失都是身外之物,与其在意那些会让人产生诸多困扰的得失,不如选择拥有一个快乐而豁达的心胸,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以拥有宁静、幸福的生活为人生最终目标。如此一来,你的人生才会过得快乐、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