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指南
5685000000003

第3章 要点精解(3)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是仿佛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或重复性表明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曲折性还表现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较量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事物的发展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

4.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是循环论,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周而复始的简单重复,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一是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十二、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3)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2.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4)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掌握必然性,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自觉按规律办事,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偶然性的作用不能忽视。在实践中,必须善于分析各种偶然性,充分利用有利的偶然性因素推动事物发展。特别是科学研究中,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往往是科学上重大发现的重要环节。

3.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2)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还不是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不再是可能性。决不能将两者混同。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不断地变为现实性,现实性中不断地产生出可能性。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4.内容和形式

(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有区别。其次,内容和形式又是统一的。一方面,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再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②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3)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第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要忽视形式,应该用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发展,反对只强调内容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5.本质和现象

(1)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区别。

(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相互区别。首先,现象暴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要靠抽象思维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具体、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事物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依赖于本质。

(3)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第三,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十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

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反映特性即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最后由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第二,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其次,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再次,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发展。

2.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十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也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要反对宿命论,也要反对唯意志论。

十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原理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要点精解

一、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都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四、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有两种情形:一事物对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五、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参照系。

六、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的。

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任何把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否定时间和空间客观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七、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动物界,人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一方面是自在自然,即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以及人类实践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并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的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方面人要立足现实,在由必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生活,另一方面,人不甘愿受自然界的限制,要在精神世界创造理想生活,并通过实践活动把理想变为现实。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八、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具体历史过程无论多么长久,它总是有始有终的,是有限的。

2.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3.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九、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