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
5694200000007

第7章 关于学习(1)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知识在书本里,智慧在头脑里。”你希望孩子的学习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智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孩子成绩不好,你会如何看待?你希望孩子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对待学习,少一些功利心

【情景直击】

小超的妈妈常对儿子说:“这个社会竞争激烈,你只有不停地学习各种知识,永远比别人多一项技能,你的竞争力才会比别人强,你才能脱颖而出。”“不是妈妈逼你,你现在多吃一些苦,将来考上名校,找个好工作,才能活得比较轻松。”小超能够体谅父母的苦心,所以学习很用功。

我们常说做事要有计划,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实现目标。关于孩子的培养也是一样的,很多父母都会考虑孩子将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定下培养目标,并有意识地依据这个目标培养孩子。实际上,家长希望孩子具有各种能力,多半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教育明显附上了功利性质。

以艺术学习为例,让孩子从小学习乐器、练习书法。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本来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熏陶、培养艺术特长、修身养性、保持心灵健康的。艺术教育的基本功练习对于孩子来说也是磨难教育,培养孩子做事的恒心与毅力。但现在,艺术教育功利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组织机构举办的“青少年艺术大赛”多不胜数,很多比赛只是一种商业行为,目的是为了圈钱。而孩子们宁愿参加带有商业性质的艺术比赛,也不愿意参加一些艺术水平很高的研讨会,原因就是这些研讨会不是比赛,没有奖拿,而竞赛获奖对于孩子将来的升学可能有帮助。另外,对于家长或孩子来说,能够获得艺术竞赛的奖项,也是炫耀的资本。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带有功利性。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托萨告诫人们:“如果有一个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因为家长把音乐艺术作为追求成功的手段,功利心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中断孩子对艺术的攀登。”

再比如,知识的学习。我们作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有切身体会,小时候父母常常告诫我们的,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随着大学扩招,考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父母更希望孩子不仅能考上大学,更要考上名牌大学,或者出国留学。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为前途、成功铺路。很少有父母会抱着上学只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做人的目的。不光是父母对教育抱着功利想法,学校老师、领导、整个社会都将教育功利化了。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生存本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生存更加不易。家长的远见也好,应试教育的压力也好,生存的压力也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的教育都变得不再单纯,被附加了更多功利化的色彩。而孩子自己因为从小被灌输了要考上大学的观点,所以他也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上学是为了考大学。在功利化的学习思想指导之下,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是否对学习有帮助,比如阅读,孩子读哲理小品、小小说,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写作时能够有新的突破。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写得像小说,尽管模仿痕迹很重,但是突破了过去常用的套路、题材,那么这样的作文多半能得高分。由此不难看出,孩子写作文求新、求突破,也是带着很强的功利性。

一位教授在“2009首届两岸三地家教高峰论坛”上说:“家长们,你们应该站在孩子这一边,做孩子的同谋,如果你站在老师和学校那一边,帮他们一起对付你的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此话一出,在座的家长都愕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家长扮演的就是教师的辅助或者替身的角色,负责督促、监督孩子的学习。阳阳是个聪明的小女孩,上小学二年级。这学期,老师叫她家长的次数明显增多,说来说去都是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多抽出时间陪着孩子写作业,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阳阳的妈妈本来认为孩子还小,不用太过在意成绩,但经过老师多次劝说之后,决定每天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和学习。渐渐的,原本活泼、话多的阳阳变得沉默寡言,圆嘟嘟的脸变尖了,也失去了原有的红润。她似乎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妈妈发现了不对劲,跟她谈话,她就不停地哭。反复沟通之后,阳阳的妈妈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过得很不开心,其他同学看不起她,因为老师经常叫她家长。阳阳的妈妈只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不想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但是她一个人根本无法对抗已有的教育体制。孩子在一个充满功利和歧视性的环境中学习,只会越来越自卑,这样的教育不是她想要的。在征求阳阳的意见之后,妈妈将阳阳转到另一所学校,尽管那所学校离家很远,但她相信换一个环境对阳阳的成长有帮助。

父母对孩子寄予希望是无可厚非的,可孩子们却不一定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你希望孩子成为精英,按照精英目标来培养孩子,本来并不为过,但孩子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不愿意成为任何人的影子,不愿意按照他人的意愿来过自己的生活。既然大的教育背景无法改变,那么父母就只能做好自己,不要再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之中除了学习,还有更多、更完整的体验。所以,学习,不需要带着那么多功利性,孩子生活得很充实、快乐,成为一个独立、健康的个体,有一定思考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学习,为了知识还是智慧

【情景直击】

有学者曾经将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学生做了对比,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中国学生记忆力超强,逻辑运算、公式定理都非常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然而,到了论文设计与试验阶段,一些中国学生便明显落后了,因为导师所给的题目都很宽泛,在书本上难以找到相似的例子。而美国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在相互交流之中,很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由此,学者发出了疑问:我们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知识,还是为了智慧?

提到诺贝尔奖,国人无不唏嘘。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老祖宗有影响了世界的四大发明,却至今无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诺贝尔奖以来,共有七位华人获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这七个人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现代中国,称得上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科学贡献的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中国并不缺乏聪明、高智商的孩子,也不缺少学识渊博的学者,然而,我们却缺乏大师。无论对于国家还是现代家庭来说,教育都是一项巨大支出,整个国家、每一对父母都非常注重下一代的教育,但在如此重教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培养不出大师,为什么?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国家用于科学技术的财政支出为2113.5亿元,是1980年的32.7倍,年均增长达13.8%。

在科技部提交的中国科技实力报告中详细披露了中国科技实力,其中提到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高,我们拥有全球第一的科研人力资源总量。

再来看每个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抱着“为了孩子牺牲一切”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为了能让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家长宁愿扛着巨额贷款、省吃俭用也要买离重点学校近的房子;为了能让孩子成绩提高,家长给孩子请“一对一”家教,一个小时要花好几百块,一个月光给孩子补几节课就要花费好几千,尽管家长心里喊贵,但还是会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名。我们舍得为科研投资,舍得为教育投资,可是结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然而再聪明的孩子,教育不得法,最后还是“泯然众人矣”。教育不得法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我们对孩子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智慧的启发,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知识在书本里,智慧在脑袋里”。知识是一种积累,绝大部分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翻阅资料获得的,而智慧却是建筑于知识并超越其上的主观想象与理性思维,它是灵活的,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创新,而满足于解决现有问题,只会使人原地踏步。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考的能力,是智慧的体现。

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一定有广博的学识,一个没有广博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没有智慧。我们说牛顿是有智慧的,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但小学生的智慧并不足以与牛顿相提并论。评价一个人智慧的高低,不是看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要看他的思维能力如何。思维能力强的人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思维能力弱的人,也许可能在知识的积累上远远超过思维能力强的人,但在运用和创造新的知识上远远落后。

那么,我们该如何启发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启发孩子的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用提问来启发倒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的问题),比如:家长问孩子:“在你的面前摆放着一双竹制的筷子,你能用它来做什么?说出的答案越多越好。”家长可以准备一些答案来启发孩子:筷子可以用来吃饭,用来烤肉,用来做礼物,用来做发簪等等。而孩子能够想到的用途,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大脑运动起来,所以家长不要过多考虑孩子的答案质量有多高,而应该鼓励孩子给出更多的答案。注意,家长向孩子提问,语气要温和、循循善诱,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像在被“拷问”,否则孩子会反感而拒绝回答。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人一声中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先快后慢。所以,对孩子进行大脑训练越早越好,家长可以从婴儿阶段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孩子还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之前,我们就应该用提问的方式,教孩子学会一些食物的名称。例如,妈妈教孩子认识桌子、花瓶、花等,妈妈指着桌子说:“这是什么?这是桌子。”接着说:“桌子上有什么?桌子上有花瓶。花瓶里有什么?花瓶里有鲜花。鲜花漂亮吗?漂亮。鲜花香不香?让我们来闻一闻。”最开始,给婴儿许多机会去接触新鲜事物,去感受,去观察。等孩子稍微长大一些之后,让幼儿去听音乐和各种声音,所有这一切对婴幼儿来说都非常重要。当孩子有了基本感官知觉后,抓住孩子开始学习语言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基本逻辑词汇训练,再辅以简单的问题开发孩子的大脑。这一过程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孩子今后能独立思考的必要过程。

思维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因而,家长启发孩子的思维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孩子想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时,家长接着问:“除了这一种,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的解决方法吗?”等问题,无异于鼓励孩子尽可能地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法。当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事情发生之后的措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还要让孩子养成在做事之前就思考行为的后果的习惯。例如,小玉的妈妈经常告诉女儿,横过马路要左右看,千万不要抢,否则容易被车撞。结果小玉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还会说:“过马路要小心,被车撞了,妈妈就没有女儿了。”

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阅、搜索、询问和请教他人等方式得到,但思维能力却无法通过这些途径得到。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唐诗宋词、英语、数学加减法等具体知识上。

孩子问不停,家长不要烦

【情景直击】

周六上午,贝贝起得很早,妈妈上班了,爸爸还没睡醒。贝贝在爸爸耳边大叫:“起床了,大懒虫。”爸爸不愿意起来,就说:“贝贝乖,让爸爸再睡一会儿,你自己去看电视吧。”贝贝并没有走开,而是问:“爸爸,人为什么要睡觉呢?”爸爸迷迷糊糊地说:“因为很累。”“人为什么会累呢?”

“因为要做事。”“为什么要做事呢?”“因为要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因为要给你买玩具和薯片。”“为什么钱可以买到玩具和薯片呢?”“因为这是一种等价交换。”“什么是等价交换呢?”

爸爸终于被问烦了:“你怎么这么多问题?一边玩儿去。”不管贝贝问什么,爸爸都不再回答了。贝贝只好一个人无聊地走到窗户边看着窗外的绿树,他很想问爸爸为什么树木会发芽,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有的树会开花,有的树只长叶子……可是,爸爸却早已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