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5743500000006

第6章 述:诸子学说(5)

要之,此说在励精苦学,修吾之行,以练习刚健不屈之意志而实践之。至其归著,则仍在复中庸之礼,以达于仁。夫一切克己说,皆在严肃端正,锻炼个人,虽于道德实行之点,迥非俗所能比拟,然于情之一面,弃而不顾,故往往不免失之过甚,如西尼克则此弊尤甚,独孔子能以中庸防此弊耳。

(四)忠恕说

吾人于前章中,既详论直觉、中庸、克己诸说,今当论其最广大、最主要之忠恕说。

忠,尽吾心也;恕,推己以及人也。自普遍上观之,则为社会上之博爱,洵足以一贯诸说,以达于完全圆满之仁之理想。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又“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又《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盖谓用此以包括其他一切之语言,使之一贯,使之普遍,而为必不可不行之道。但忠恕究何故不可不行乎?则自孔子之天人合一观观之,则以在人之理性为先天的,即以人为有道德性之社交的动物。

《论语》:“人之生也直。”

《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即谓人道乃自然顺人之道德的能性以生成者,即礼义之(所)由生。盖以人本为社交的动物。故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故吾人不可不据己之性情以行仁。其故以道德本为自律的,仁又为人性之所本有,开发之即为人道故也。仁,差别的也:自亲而疏,自近而远;普遍的也:欲推己及人,则当以己心为标准。其途有二种:

一正面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为希望他人与己同一发达,故合于是者,仁也,善也。

一反面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为禁止之言,背此者,不仁也,恶也。

故此忠恕说,为网罗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贵贱亲疏等一切社会上、国家上之差别,而施之以平等之诚与爱之道,即达普遍一贯之仁之道。

《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自老者、朋友、少者三者而观之,虽似有差别,然而自总合是等一切社会而观之,则普遍之仁也。

要之,忠恕者,在达己达人,即以己与人共立于圆满为目的。故是非个人的,乃社会的。是实此说所以凌驾一切诸说,亦其意义之所以广泛也。

第一节德之意义与仁之内容

德有二意:一伦理的感觉,照之于理性,以养高尚之情操,由意志而实现习练之,则吾性可善,即所谓道德的德是也。一为关于研究真理,或以之教人等知的德也。于东洋之德,仅有前者。虽孔子亦尝言知,然非独立,而但为道德上之知也。

韩愈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于无待于外之谓德。”道者,必不可不行之法则也,是为客观的。德者,谓吾心得是道而行之之,生[是]主观的状态也。

吾人既于前章论孔子之仁,为包容其他一切诸德之普遍之德,即对己之德,与对家族及社会国家等之德,皆存于此中。但先以家族间之德为根本,然后渐逐推及社会国家。故以孝弟为本,而综合忠信义礼智等诸德,即普遍之仁。故仁为德之全称,其他不过为其一部分而已。

孔子何故因时与地,应其人而言抽象之仁,而不与之以具体的定义乎?是为吾人最不可不注意者。盖孔子明知进化之理:今日之人之德,不必即为后世之德;后世之德,不必即为今日之德。其故因德乃随各时代以进化,与政体风俗人情等有种种之关系,而生种种之差别者也。故孔子以为,于未来之世,或生大学问家,或生大德行家,此等学问家德行家之德之行,反胜于今日,亦未可知。

故于

《子罕》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是语谓未来之进化,不可预想。知是语就人物一面观之,因为生生的进化,但其意义不惟止于人物,虽德亦然。

曰:“由!知德者鲜矣。”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是盖谓得德之难也。

以此之故,孔子于“仁”“德”,不与一定之意义,惟抽象普遍形容之。至其内容,诸德则因时与地与人以为变更,是实为科学的分解之所难,亦为孔子之说明巧处。孔子之德,分解列举之虽甚难,但今亦不能不举其大要于左,以研究其种类。

第二节德之种类

仁 仁,前已再三论之,为普遍的之仁。表中一切诸德,莫不为其所网罗包容,即博爱、忠恕、一贯的之仁是也。但于殊别之时,则为慈惠或爱等。

可知、勇、克己、中庸、敏、俭,皆对己之德。对人之德分两端:一为家族,一为社会及国家。

关于家族之德,曰:孝弟、慈严、夫妇之礼、友爱等,而尤以孝弟为百行之本。关于社会及国家之德,曰:忠、信、直、宽、惠、温、良、恭、让等,而尤以礼为普遍,又为社会上之秩序,又义亦普遍而差别的。

今将对己之德以及对他之德略解之于下。

(甲)对己

知 知者,知也,含有智慧之意;若扩大其意,则为智识。故臣子妇弟友君父昆朋欲得真智识,必不可不学。盖学非为人也,为我也。孔子已尝明言为自己之德矣。其注重在研究一切学问以明智,则当事物而无疑惑。故孔子曰:“智者不惑。”但此知乃欲行道之本,即王阳明所言之“知行合一”,乃与行相关者也。

勇 勇为决行吾意志之力,虽属于己,而不受仁与义之指择。故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又曰:“仁者必有勇。”曰:“勇者不惧。”但勇与知有密接之关系,不可或离。故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其义即非道德之智识所生之勇,则不得为德。要之,知与勇实际上为合成其他诸德所生者,故不可分离。知者知道德,勇者实行之。

克己 克己前章已论之,兹不再详言,约而论之,为抑自己之私欲而克之,刻苦励精以达于道,是为自己之德,勤勉等属之是也。

中庸 中庸前章亦论之,兹惟撮其要曰:中庸者无过不及之中庸的良心,是亦为自己德,客观的礼、主观的节制等皆属之。

敏 敏,敏捷也,对事务而言。故曰:“敏则有功。”(按,《阳货》)顺于道而敏捷处事,自己之德也。

俭 俭,节俭也,节省冗费以俟他日之利用。“与其奢也宁俭”之类,是亦为属自己之德,然与其他有关系。

(乙)对人

家族的

孝 孝之为德,为德行之根本,人伦之第一,事亲能尽爱敬之谓也。孝者,子对于亲之纯粹爱情,即人之天性也。

《论语》曰:孝弟“为仁之本”。

《孝经》曰:“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曰:“夫孝,天之经也。”

又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而孝以爱与敬为主。

《孝经》曰“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又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又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又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自家族的爱敬进推及天下,以孝为治国家之根本。

《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前者谓终亲之生,勿违于理,惟以礼将其爱敬而事之,既殁则终以葬祭之礼。后者谓事亲又以事亲之道事君,而终之以立身,是孝为最大者也。此外孔子应弟子之问,而从多方面言之者:

《谓[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句本于《礼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言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

以上之说,皆以情即诚实为本,而节以礼。故孔子以孝德为重大可知。

弟 弟,事兄顺长之德也,姊妹间亦同,在家族中与孝相关系,而发而为敬为义,然后推及社会。

《孝经》:“以弟[敬]事长则曰顺。”又“事兄弟[悌],故顺可移于长。”“教民礼顺,莫善于弟[悌]。”

“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长幼顺故上下治。”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暨。”

弟者,谓对长者敬而从顺之也,是为家族的关系之本,扩之即可以治社会国家。故孝弟为一切德行之起原。又孝在社会国家则为仁,弟在社会国家则为义,故为人伦大本也。而不孝不弟,即为乱伦。

慈与严:东洋风行家长制度,故论卑对尊之道则甚详,论尊对于卑之道则甚疏。然亦有论及者。

慈 慈为父母对子之纯粹爱情,即慈爱。孔子于此德,未显言之,惟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又“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既闻命矣。”此德与孝俱为先天所有的,而根本的为最纯美之情也。无此情,则亲子之道不立。盖孝弟者卑对尊之德,此则尊对卑之德也。

严 严用以救溺爱者,《孝经》所谓严亲严兄是也,是为家长所专有。

孔子于夫妇问惟曰“礼”,不明言“爱”。又兄姊对于弟妹之友爱,亦未详言之。然而《左传》十礼中尝言君令、父慈、兄爱、夫和、姑慈,皆尊对卑之德也。

礼 夫妇为人伦之根本,为五伦之一。孔子惟于《中庸》述之,惟夫妇问但规之以礼,而不言情。其故以夫妇之爱情本出于男女相爱之天性,有最大势力,人之原始,皆在于此。但男女之爱,往往失之极端,致乱大伦。故复云礼以节制爱,是亦自东洋家长制度之严肃出者也。然夫妇之爱,为根本上纯美之情,以爱为根本,而纪纲之以礼,其庶乎可矣。

友 为兄姊对于弟妹之友爱,亦纯美之情,但孔子之说不详。然孔子描象的之仁,其内容含有许多差别之爱,故此等之爱,皆包括于仁中,不可忘也。

社会及国家的

礼 礼,如前章所说,中庸之显于客观之形式也。然此实通家族社会国家而维持其秩序,故能于主观上知之行之,实为最大之德。故云:“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以礼裁制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丧祭冠婚等一切国家及社会之事。

义 义,前章中已与礼略论其义,是为差别的仁,乃道也,非德也。然自主观上之得于心而观之,则亦为德;自差别处观之,则知的即理也。

《论语》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喻义,小人喻利”等。

是谓遵道理而行之义,一切社会国家家族道德上之裁断,莫不由之,而与礼相表里者也。有君臣之义、家族之义、国家之义、人对人之义等,即所谓人道之正义也。得之我心而践行之,是为正义之德,是为诸德中之最大者。

忠 忠,对人而尽我心之谓也。孔子以忠信相连而论之,于社会上曰“言忠信,行笃敬”等。忠必笃实而行之,所谓诚是也。国家君臣之际,与义合是为忠义,为人伦之重大者,加恕则为仁。

信 信,为社交的,为人交际上不可缺之德,与忠相联,而不能离,为朋友问最切实之德。故孔子能去“兵”去“食”,而独不去“信”,即无信则不立。盖无信则社会国家必致虚伪浮薄,不能完全成立。故又曰:“信则民任焉。”是社会与国家相通之德也。

直 直,即正直,或刚直等之德。孔子尝屡屡言之,曰“直哉史鱼!”曰“直道”,曰“举直”等,要之,不外为公正无私从理而已。又有时从情之方面言之。

宽 宽,宽弘也。《论语·阳货》举仁之内容曰:“恭宽信敏惠”,而以宽为此中最大之德。故曰:“宽则得众”,是为君子之德。

惠 惠,恩惠也,惠则足以使人,又为君德。孔子名此二者为君人之德。虽宽弘恩惠,为社会上之德,然若敷衍之,则大有裨益。

温 温,温厚也。“温良恭俭让”五者之一,谓接人宜稳和笃实。

良 良,良直也,又善良,谓对人无偏心,无邪心,方正之德也。

恭 恭,恭敬也。礼义之根本,敬为其主。恭表出之故也。得恭则不侮,是为人人交际上不可少之德。

让 让,谦逊也,亦与恭敬等同为交际上之美德。

盖礼与义,家族社会国家共之。忠信宽惠,社会、国家共之。独、直、温、良、恭、让,但为社会的德耳。

以上诸德,均为仁之差别的内容,总括之即为普遍之仁。

此外于女子之德,则言贞操从顺等。

德虽因时代政体与国民等而生差异,然而以上诸德,则为东洋之特德,至今日犹用之。于今日若自社会国家上论之,则道德的德为公共心、慈善心、爱国心等。对于自己,则为自重、热心、洁白、清洁、活泼、顺序等。见于知力上,为精密、熟虑、慎重、智慧等。于家族,为尊对卑之慈爱亲切等。于妇德,为慈爱,贞淑、端正、柔和、公平等诸德。

教育

第一节人格之完成德之修养

孔子教育之目的,可从二方面观察之:一、修己之德以锻成意志,而为完全之人物,以达高尚之仁;一、锻炼意志修德而治平天下。故前为纯粹之道德家,后为道德的政事家。以修身为第一义,治人为第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