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调味圣经
5748500000002

第2章 调味必知常识(1)

第一节 调味基础知识

一、调味有方法,显五大特点

调味方法:就是菜肴原料被加热烹制的同时,或前后,投入各种不同滋味、不同气味的调味品,使调味品和菜肴原料产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从而起到除腥膻、解油腻、松软菜肴组织、增加美味、美化色彩等作用的一项技术措施。

调味的5个特点:调味用料宽广;调味方法细腻;调味技术高超;突出原料本味;精于调制复合味。

二、调味其作用,有五个方面

1.去腥解腻。如羊肉有膻味,鱼有腥味,烹调时加入葱、姜、酒便能去除。

2.减轻烈味。如野兔、狗肉有土腥味,在烹调时加些酒、糖,就能去除。

3.确定口味。如猪里脊,使用蒜香粉调味,就是蒜香里脊,使用糖醋汁来调味,就是糖醋里脊。

4.增加美味。如涨发后的海参、鱼肚鲜味全无,用鲜汤调味,可使菜肴鲜醇。

5.增加菜肴的色彩。如番茄鱼片,用番茄酱来调味,可使菜肴呈现火红的色泽。

三、调味有时机,加热前中后

加热前调味。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摄入一种基本味,同时消除一些原料的腥膻气味。具体方法是将原料用调味品,如:盐、酱油、料酒、糖等调拌均匀,浸渍一下,或者再加上鸡蛋、淀粉上浆,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后再进行加热烹调。

加热中的调味。当原料下锅以后,在适宜的时机按照菜肴的烹调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鲜的调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须事先把所需的调味品放在碗中调好,这在行业中叫作“对汁”,以便烹调时及时加入,不误火候。

加热后调味。有些菜肴,虽然在第一、第二阶段中都进行了调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热后最后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花椒盐、孜然粉或辣酱油等;清蒸鱼、清蒸螃蟹等,上桌时要带姜醋汁;涮品(如涮羊肉)还要蘸上很多调味小料。

四、调味有原则,七点必记住

1.根据原料性质准确调味。新鲜的鸡、鱼、虾和蔬菜等,调味不应过重,以免掩盖天然的鲜美滋味;腥膻气味较重的原料,如不鲜的鱼、虾、牛羊肉及内脏类,调味时应酌量加些去腥解腻的调味品,以便去异味增鲜味。

2.根据菜肴的色泽调味。如“芙蓉鸡片”这道菜,要求“色泽洁白,入口滑嫩”。调味时就要用盐、白酱油、味精等无色的调料来进行烹制,否则会影响到菜肴本身的特点要求。

3.根据菜肴的烹调方法进行调味。如干炸类的菜肴,就比较适合用白糖、番茄酱、橙汁等甜酸味为主,或以鱼香、辣酱汁等咸辣味为主的调料进行调味;清蒸的菜肴,就要使用蒸鱼豉油、鸡汁等清淡鲜香类的调料,这样才能突出其应有的清鲜和原汁原味。

4.根据菜肴的口味要求来调味。如:“糖醋里脊”、“麻辣豆腐”、“鱼香肉丝”等菜肴。这就要求调味时要根据菜肴的口味要求来适时、适量的放置不同的调味料。

5.因时调味。如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因而喜用浓厚肥美的菜肴;炎热的夏季则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6.根据进餐者口味相宜调味。比如家里来了一位不嗜辣味的客人,烹调“鱼香肉丝”时就要少放辣椒,仅突出一点辣味便可。

7.要选用优质调料调味。比如做川菜的“鱼香肉丝”,就必须用泡辣椒,这样做出来的味道就非常正宗。

五、调味品盛装,用器有讲究

购买了优质的调味品,没有用合理的容器盛装,也会影响调味品的质量。我们知道,调味品既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既有怕潮的,也有怕冷怕热的;既有容易挥发气味的,也有容易和其他物质起化学作用而变质的。所以必须根据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来选择盛器。一般原则是:

含有盐分和醋酸的调味品,不宜用金属器皿盛装;油类调味品不宜用透明容器盛装;花椒粉和味精等都怕潮湿,必须盛在不易受潮的容器之内;酒和香糟等易挥发香味的调味品,必须盛在密闭的容器内。

六、调味品存放,环境要适当

虽然说调味品选用了合理的容器来盛装,但没有在合理的环境中存放,同样会受到影响。如环境的温度过高,糖易溶化,醋易混浊;环境的温度过低,葱、蒜容易冻坏;环境太潮,盐、糖也易溶化,酱料容易发霉;香料暴露在空气中,其香味容易散发掉;如光线过强,会使油料变质,姜、蒜生芽等,所以存放调味品时要注意环境的适宜温度和湿度。

七、调味品多样,摆放有顺序

烹制菜肴前,都会把调味品摆放在灶台边,以方便使用。但摆放不合理,也会影响做菜的效率和菜肴质量。一般摆置顺序是:先用的放得近,后用的放得远;常用的放得近,少用的放得远;有色的放得近,无色的放得远;湿的放得近,干的放得远;急用的放得近,缓用的放得远。比如油、醋等使用次数多,而且是湿料,应放得近一些。若放在盐、味精等干料的后边,取用时或多或少会有汁液滴入,使其溶化结块,影响口味和取用。又比如酱油和味精,前者有色,后者无色。若把酱油摆在味精的后边,取用时难免有少许酱油滴入味精内,影响其质量;又如白糖和盐、酱油和醋,颜色、形态基本相同,放置时应注意隔开。

第二节 调料及各种味道

一、基本味及其性能

基本味是指单一的原味,主要有咸、甜、酸、辣、鲜、苦这六种。每种基本味都有它的个性。

1.咸味

咸味是百味之主。咸味调料主要是指盐,如果没有盐,就好像一支交响乐队缺了首席小提琴演奏者。除甜菜外,任何一种菜肴的调味品,都不能离开盐(包括带咸味的调味品)。盐能提鲜,我们知道,鸡汤是很鲜的。若汤中不放盐,鸡汤不仅不鲜,鸡汤的腥味反而突出。味精是鲜味物质,把大量味精溶于清水中而不加盐,也尝不出鲜味,因为没有盐。即使一些糖醋类菜肴,也要少放点盐,如果不加盐,完全用糖和醋来调味,反而很难吃。

咸味调味品有盐和带盐分的其他调味品,如酱油、咸豆豉、豆腐乳等。

2.甜味

甜味调味品主要是指食糖,仅次于咸味的味道。糖能提味增鲜。在以咸为主的菜肴中放一些糖,以尝不出甜味为最佳效果,因为这样的复合味最为和谐。据试验得知,如要达到这种最佳效果,糖的施加量需为盐的30%~100%。

当菜做咸了,可加点糖,咸味可缓解一点;当菜里的醋放多了,放点糖,会减轻酸味。制作卤菜、红烧菜,如果缺乏适量的糖调和,就显得咸味太重。甜味的调味品还有增加菜肴的甘美滋味和去腥解腻的作用。

甜味调味品有蔗糖、葡萄糖、蜂蜜、饴糖(麦芽糖)、果酱等。水果也有一定的甜味。

3.酸味

酸味,在烹调中不能独立成味,需在咸味的基础上调制复合。加入适量的酸味,可使甜味缓和,咸味减弱,辣味降低。在一些菜肴中不仅能增加其美味,并有较强的去腥膻、解肥腻的作用,从而刺激人们的食欲。如清蒸鱼,要跟配醋碟;有些小菜要用醋腌制,如时下流行的醋豆、醋花生米。至于羊肉类、海鲜类用醋去腥解腻的作用更是明显。

酸味调味品有:陈醋、熏醋、米醋、白醋、苹果醋、番茄酱、柠檬汁等,还有既当主料又当调酸料的东北酸白菜、四川泡菜等。

4.鲜味

鲜味是调味品的重要味道,一般菜肴往往由于投放了鲜味调料而滋味鲜美,引起人的食欲。调味品的鲜味主要来自含谷氨酸和某些氨基酸成分的盐类。使用鲜味调味,需要借助一定咸味才能使鲜味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放味精的菜肴必需放盐等咸味调料。

鲜味调味品有:味精、鸡精、牛肉精、鱼露、蚝油、虾子、鲜汤等。

5.苦味

过分的苦味为常人所难以接受,但是清新的苦味,常为人喜好。在烹饪中,苦味作为调味剂的很少,只有少数菜点用苦味调味品调料,如啤酒鸭、陈皮鸡丁等,但是啤酒鸭和陈皮鸡丁中使用的啤酒和陈皮虽然是带苦味,但使用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菜品增添香味而非增添苦味。在调味时,苦味调味品多是跟其他原料调和使用,这样才能达到适口的效果。

苦味对咸味和酸味有补充作用,增强其强度。如苦加咸,则更咸;苦加酸,则更酸。

苦味调味品有:陈皮、茶叶、啤酒、咖啡、可可、杏仁等。

6.辣味

辣味是在菜肴调味中刺激性最强的味道,它能去腥解腻,并能刺激食欲,帮助消化、人体吸收养分。辣味与其他味相存在时,抵消、加强等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辣有不盖味的特点。烹饪时施加辣料,只要食者能接受辣味,多加些辣料终归是不会失败的。

很多人觉得吃辣时有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理现象呢?这还得从舌尖上说起,当含辣味的食物与舌头和口腔接触时,会造成一种实际上是痛苦的感觉,大脑为了平衡这种痛苦感会下令分泌出内啡肽。内啡肽是人体在有氧运动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机体有伤痛刺激时,脑下垂体产生的一种作用类似于吗啡的激素,起到镇痛和制造快乐的作用。这也是人们喜欢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的一个原因。

吃辣椒上瘾的另一个因素是辣椒素的作用。当味觉感觉细胞接触到辣椒素后会更敏感,从而感觉食物的美味。

辣味调味品有:辣椒、胡椒、姜、蒜、葱,以及利用这些原料加工制作的粉料、酱品如:红花椒粒、青花椒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水、花椒面等。

二、常用调味料的作用

每一种调味料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作为一名厨艺达人,只有了解每一种调味料的特点,才能在烹调中更好地运用,调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1.盐

盐不仅为菜肴赋予基本的咸味,而且还有突出酸、甜味和提鲜的作用。

“盐”这个汉字原意是“在器皿中煮卤”。从现有出土文物推断,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煮海盐。烹饪调味,离不了盐。做菜时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后菜要出锅时才下盐。

群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第一。中国人的食用盐,沿海多用海盐,西北多用池盐,西南多用井盐。关于盐的口碑,曾经流传这样的说法:海盐中,淮盐为上;池盐中,乃河东盐居首;井盐中,自贡盐最好。目前全国的盐里面,海盐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家平时吃的大部分都是井矿盐。

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氯在人体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钠为2.6。氯化钠在人体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氯在人体中以氯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它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因此,盐对于人体的健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盐不可以多食,过量食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标准为5克。盐作为调味品,不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烹调过程中调味的需要。盐的性味功能决定了它无论于人体还是于调味都起着酸、苦、甘、辛任何其他“味”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愧为是“百味之王”。

2.酱油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热配制等工艺生产出来的调味品,营养极其丰富,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糖类、酸类等。具有既能为菜肴带来咸味、增加其鲜味,还可增色、增香、去腥解腻。

酱油按照颜色区分,可分为生抽和老抽。生抽颜色较淡,呈红褐色,味道较咸,多用于菜肴的调味。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加入了焦糖色等材料再加工而成,比生抽更浓郁,颜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微甜感,多用于菜肴的上色。

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按照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可以把酱油分为:特级(大于等于0.8克/100ml)、一级(大于等于0.7克/100ml)、二级(大于等于0.55克/100ml)、三级(大于等于0.4克/100ml)。酱油的等级通常都能在酱油瓶的标签上见到。

3.鱼露

烹调应用和酱油相同,具有提鲜、调味的作用。

鱼露亦称“虾油”、“鱼酱油”,是福建、台湾、广东以及东南亚等地常用的调味料之一。鱼露以小鱼和小虾为原料,加盐腌制,通过蛋白酶和鱼体内所带的有关酶及各种耐盐细菌发酵,使鱼体蛋白质水解,经过晒炼溶化、过滤、再晒炼,去除鱼腥味,再过滤,加热灭菌而成。

鱼露因为其味道鲜美,深受闽粤等地人们的喜爱,其烹调的应用与酱油相同。但鱼露含有亚硝胺类物质,食用时需要注意用量。越上乘的鱼露苦涩异味越少,液体的颜色越澄清透明。

4.食醋

民间传说醋是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其实中国的醋至少在西周时就开始酿造了。《周礼》中记载着“醯人掌五齐”,这“醯人”就是掌管酿醋的官员,“五齐”是指酿酒过程中五个阶段的发酵现象,只有熟悉了这五个阶段才能酿造出醋来。山西人好醋那是全国有名的,经常能听到管山西人叫“老xi儿”的,很多人以为那是山西的“西”,其实,那是醯人的“醯”字。“醯”这个字也就是醋的意思。

我国最有名的食醋当属清代流传至今的“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红曲米醋、四川阆中保宁醋。中国传统的酿醋原料,长江以南以糯米和大米(粳米)为主,长江以北以高粱和小米为主。现多以碎米、玉米、甘薯、甘薯干、马铃薯、马铃薯干等代用。